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是每个思政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融入教学项目中,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项目的全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思政课程教学的应用,对如何确定思政项目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实践证明采用项目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论文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课传统教学(以下简称“思政教学”)常常跑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圈。老师课堂教学多采取理论说教方式,常常按教材内容逐条讲授,而学生在考前常常按老师所授重点内容条条记忆,这种幼儿园式“灌输”教学,使思政课堂教师无趣,学生乏味。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合“90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影响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并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思政课教学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真实而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思政课项目化教学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思索和探讨。

一、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以“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去实施这一完整项目,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其项目化教学应具有这些特点:①项目现实性:所选项目主题要与社会密切联系,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②学习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项目内容和学习形式,体现自主式独立学习,使学生创造力得以发展。③目标综合性:思政教研室要统筹考虑大学思政课开课的2~3个学年,将长期综合项目与阶段项目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和思政课阶段教学目标双实现。④评价过程性:项目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发展过程,测评内容应包含学生参与项目各环节的表现以及项目作业质量。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团队成员或团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考核方式进行。

二、思政课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1.项目化教学目标的'确立。项目化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确立课程总目标。思政课教学的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健康的人”。其既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要具有大学毕业后自我发展的人文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素质。其次,确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是完成总体目标的架构元素,要紧紧围绕着总体目标展开。我们通过思政课程项目化的分解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目的。

2.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例分步骤实施。①分析课程模块,整合内容,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包括哪些知识点,以此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本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所以课程内容宏观上就分为三大模块:思想修养、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与法律规范,每个模块围绕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修养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分为理论讲授、活动感受、领悟提高三个过程,最终使学生初步具备成为合格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具体地,每一模块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人才某一个实际需求开始,设定一个项目主题,讲解具体理论的含义及意义;在项目活动中加以感受,在总结中领悟,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目的。②重建课程体系,确立项目,以现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为基础进行体系分解,打破原有章、节格局,在每个专题设计上将相关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有机融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行主题讲座教学,体现知识的模块性和连续性,有效解决教材“两张皮”现象,也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创新性。这种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使学生在知识的横向联合和纵向推理方面有一个较大的客观促进作用。这样把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都载入到项目,使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项目结合起来。近几年教学中,我们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大的模块,十五个细化子项目。如在思想修养大模块中又可设置大学规划项目、人生价值观项目、恋爱观项目等等。每个项目就是一个任务,学生在开展项目前需要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项目开展过程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小团队想办法解决,客观迫使学生寻求、研究有关知识点,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项目的完成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具备了所需的技能素质。因此整个过程中,教学项目的选择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能否达到能力培养要求。我们的十五个项目都是围绕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并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后进行设计的。③弄清项目目标,有别实施,针对不同的项目目标,教学的实施过程应有所区别。比如对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项目,我们采取如下的实施方法:第一单元首先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本项目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作综合性概述,并利用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源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然后布置任务,学生团队领取任务,同时成员内进行自我协调安排,确定自己在该项目中的角色,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并调动其主动参与。本步骤在本项目教学中占用时间15%左右。第二单元各学生团队将其课前采集的案例,以及搜集资料、讨论结果资料等,汇总一起。做好自己分工并与团内成员充分交流沟通。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知识、技能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团队内或团队间讨论、资料查阅等合作方式自行解决,也可以与教师交流来寻求某些帮助。本步骤在本项目教学中占用时间60%左右,是主体,在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精神中培养其法律精神——学法、懂法、敬法。第三单元点评、考核。对每一个团队成果,老师针对性地简要评价(也可以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参与,组成师生评价小组)。对各个成员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资料查阅收集、有效信息筛选、团队合作情况、实际操作参与等方面设计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填写考核评价表,最后汇总出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分数。并在评价成员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团队项目完成情况给予成绩考核。此时的教师点评,将前一个步骤当中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具体化。本步骤在单元教学中占用时间10%左右。

3.思政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是项目完成的基石。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不能忽略,其在基础知识点系统化方面可以更清晰。所以我们把思政课程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时,要保证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系统全面。其次,重视学生团队环节。任课教师在分团前要对班级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分组原则、组员搭配、工作分工、成员数量等方面考虑周全,这样才能使团队协作效能好。实践证明,每组人数以7-8人为宜,人太多意见往往难以统一,同时,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出现“多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采取性格、平时表现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互相学习。再次,要重视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设计要将大纲要求的专业知识覆盖,因此选择项目要充分调研、分析和讨论。如项目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问题,同时,项目设计要体现渐进性;项目实施要先易后难,使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随着项目的完成顺序而逐步提高。最后,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渗透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主义市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高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改变了原来传统教学模式,更新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对于促进贯彻中宣部思政课“三进”的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项目化改造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应从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原则和思路、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改革;能力目标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面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对高职教育课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课程教学的模式,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于教育、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广西,更需要探索一种符合区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造要从科目课程入手,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全面展开,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课程改革的原则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使课程教学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生源特点,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突出能力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就是能力,课程是为达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的,每门课程、每次课的教学都应有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造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工作环境、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掌握事故处理能力、加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并树立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过程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求,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与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专业关键能力。

四、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目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后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用以整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而是要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出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方便实施和评价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源自工作领域,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项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可迁移性,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机械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课程的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项目设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因此,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工作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实际做好课程能力目标的分析论证,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

从机械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应用技术》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辅助设计员、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管理员等,从而可得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特点、加工方法、加工理论,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具备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素质目标是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当中,注意将工艺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质量与经济性要求等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工艺知识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刀具,能够编制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围绕以上三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理念是:以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重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制造工作实践中掌握零件生产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的设计由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机械加工在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本身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种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以,通过加工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6个项目,可将相关内容与能力训练贯穿一线,将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和技能分别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减速器的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3~4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轮班操作,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对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

课程改造的效果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加工零件为任务驱动,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并擅长动手的特点,产品的加工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都是教学改革前所难以想象的。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化教学法要求学生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如果课程考核与平时的任务或操作缺乏联系,仍沿用以往的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使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同时,还要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评价平台,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而且要考核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核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造需要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掌握大量的工程案例,才能设计出支撑整门课程能力的项目,因此,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能力训练是关键。另外,实施项目教学还需要依据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并对现有的实践条件加以改造,真正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地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2,(8).

[3]曾良骥,谭赞良.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J].职业教育研究,2022,(2).

关于高职教师项目课程改革论文

一、项目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项目教学改革将完全改变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如同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一样,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如现成的课标、开发手册或实施手册等,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这种改变和压力,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以迎接挑战。

2.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课前由学生自行完成分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组,以免给项目教学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分组名单拟定后,教师向学生提供项目任务,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项目任务讨论项目计划,完成人员分工及项目进度安排,填写自主学习实施计划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指导组长根据能力差异合理分工。项目实施阶段,组内成员根据实施计划,分工完成绘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并开展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开展学习的情况,及时地作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并根据各组实施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实施计划,并组织组内研讨活动。项目总结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整理项目资料,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由此可见,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3.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及沟通能力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教师与课程专家、企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高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专家提出的改革方向,结合自己学校自己专业实际对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积极地与专家沟通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尽量避免走弯路,节省开发时间,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其次,项目课程开发初期,教师必须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沟通,寻找真实的教学项目,并邀请专家参与讨论课程目标,形成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标准。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高职教师愿意参与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师能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来,但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因为个人经验、个人能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倦怠现象。具体状况如下:

1.高职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长期在学科课程的熏陶中成长,他们已经习惯于学科课程模式,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以致于大部分高职教师对项目课程的理解程度不高,将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终无法实现项目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2.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工作岗位流程,项目课程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熟悉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流程。但大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工作岗位经验,缺乏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这无疑会给项目课程开发带来困难。

3.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课堂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由静转为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但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课堂综合管理能力,加之内心畏难情绪的影响,他们会因为畏惧预期的困难而放慢甚至停滞课程改革的脚步。

4.项目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工作量远远超过传统课程教学,教师需要付出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参与课程改革必然会增加工作负担,再则,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奖惩制度不完善,上述因素造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质量。

三、激励高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改革的建议

1.开展能促进项目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

培训需解决教师在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不适应问题,通过培训,让教师在观念上、知识上产生变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课程开发技术方法、职业领域及前沿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等内容。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可以邀请教育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开发技术方法可以选取优秀项目课程设计实例让教师通过集中观摩讨论的形式开展培训;职业领域与前沿知识可以通过外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的方式开展培训。

2.建立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高职教师及其开发团队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具体做法如下:

(1)物质奖励制度。多劳多得,体现公平。教师付出的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物质回报。对于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课程开发团队中的教师,学校应该根据团队教师的贡献程度,差异化下发物质奖励。

(2)精神奖励制度。对于课程改革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学校应该通过表彰先进的方式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并可以在制度上规定,课程改革评优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