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原文鉴赏

《回车驾言迈》是一首通过对客观景物荣枯更替的描写,来抒发因人生短暂,所以人应“立身” 宜早,应以“荣名” 为宝的说理诗;同时也是一首抒写仕宦虽有建树但又并不十分得意的士子对人生的感悟和自励自警的诗。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译文】

调转车头我驾着车子开始远行啊,

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我举目环顾广阔的四野啊,

浩浩春风吹拂着无边青青的野草.。

一路上所见的没有-样是我认识的故物啊,

人怎能不感到自已会像野草-样很快地衰老。

人生和草木的兴盛与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啊,

苦恼的是自已没有很早地建树起-生的功名业基。

人不象坚固的金石啊,

因此人的生命又岂能长寿而无尽期?

生命很快就会急遽地衰老死亡啊,

所以人要把荣禄与声名啊作为珍宝-样看重!

【鉴赏】:全诗共十二句,可分作两层。

笫一层(1-6)句,写诗人由叙事写景引发出对人生的联想和感慨。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转也。“言”:语助词。“迈”:远行也。“悠悠”:远而未至

之貌。“涉”:本义是徒步过水。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再引申之,则不限于涉水。这里是“涉长道”:犹言“历长道”。 首起两句叙事,写诗人要驾车远行。但是出门离家游宦还是衣锦后还乡省亲?诗人并没有告之。不过结合全诗来看,我想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位游宦京都多年,在功名事业上略有建树,虽不甚得意但也并非完全失意消沉的士子吧!从首起 “回车” 二字来看,他应是准备动身离开京都返回遥远的故乡。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茫茫”:广大而无边际的样子。“东风”:指春风。“百草”:是新生的草。三、四句写景,诗人独自驾车行进在漫漫路途上,抬头张目四顾,但见原野茫茫,浩浩春风吹拂摇动着原野上无边无际的萋萋青草。从诗人笔下的描写来看,此时应是一年景致最为美好的春天,但眼下美好的春光,似乎并没有给诗人带来美好的心绪,诗句中一个“何” 字便隐隐地表露出了这点。

在诗人眼中,原野上的景致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同时诗中的“摇” 字,也用得十分生动传神,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显示出时光流逝之疾速。“何” 、“摇” 二字相互呼应,似乎-下便把人从明媚的'阳春三月中跌进萧瑟衰飒的秋景之中。读此两句给人以草木荣枯有时,而人生却是这样的无常,年华却是这样的易逝之感慨。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故”:旧也。“无故物”承“东风摇百草”而言。五、六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物引发出对人生的联想和感慨。节序推移,新陈代谢,去年的枯草,已成“故物”, 在来年的春天早已被新生的百草遮掩,当然是看不到的了。诗人独自行进在漫漫长道上,一路上但见原野上都是茫茫无际的新生百草,昔日来时的景物都不见了。当然这里的“故物”, 不仅仅局限于物,也应含指人(故旧、亲朋)。正如曹植诗所言:“不睹旧耆老,但见新少年”一样。因而敏感的诗人自然地由眼前的景物引发而产生联想:自然界的野草很容易由荣而枯,那么人又何尝不是会很快地由少壮而变得衰老呢?

诗人用最为朴质而概括的文字写出了他通过对客观景物最通常现象的观察,而感悟出对人生最深切的经验和感觉。对此两句,有古人曾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如《世说新语·文学》篇载:“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不过王孝伯说得又未免太过了。

这两句是全诗的纽带。既是对前四句叙事写景生发出来的联想和感慨,又是开启后六句议论感慨的由头所在。

第二层(7-12)句,写诗人继续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议论和感慨。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盛衰”:兴盛与衰败。这里盛衰既指物又指人。“时”: 既指-定的天时,也指-定的命运。“各有时”:犹言“各有其时”,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说的。“一岁-枯荣” 是草的“时”;“ 生年不满百” 是人的“时”。 自然界客观事物“时”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定时间内,任何事物都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也正因为有盛衰的物变,诗人才有人生短暂之感,才会发出“立身苦不早”的感叹。 “立身”:犹言树立一生的事业基础。“苦”: 这里作懊恼、怨恨之意讲。七、八两句写诗人紧承五、六两句,联系自身际遇抒发心中的感慨。因为万物盛衰有时,而人生又是这样的短暂。所以人之立身宜早。在封建社会,作为读书人都把功名事业作为自已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都希望能早日获得功名、成就事业。而从诗句来看,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位较为幸运的游子,在功名事业上虽非春风得意但也略有建树,只是有些略感遗憾---“苦不早” 而已罢了。-个“苦” 字,便充分地表达出了诗人懊恨怨忧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金”:言其坚,“石”:言其固。上句言生命的脆弱。“考”:老也。“寿考”:犹言老寿。下句是说,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九、十两句又进一步用“人生非金石”来比喻人生命的脆弱和短促,既然人的生命无金石之坚固,自然也就不能长生不老了。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奄忽”:急遽也。“随物化”:犹言“随物而化”,指死亡。“荣名”:指荣禄和声名。关于“荣名” 历来便有二种解说。一说“荣名”即美名;如《战国策·齐策》:“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淮南子·修务训》:“死有遗业,生有荣名。”另说则谓“荣名”为荣禄和声名。如《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论卑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在这里“荣名” 应作何讲?按前一种解说讲,结尾二句之意为人生易尽,还是珍惜声名为要;依后一种解说,则其意变为:人生苦短,不如早取荣禄声名,及时行乐显身。两种解说之境界高下,颇有不同。

因此,历来专家学者大都主张将“荣名” 解读为美名。其言下之意是说,既然人生转瞬即逝,所以人要洁身自爱,为后世留下一个好的名声才是。然而细读此诗,笔者窃以为还是作后-种解说讲为好。其理由是:在诗中,他不是懊恼他“立身苦不早” 吗?可见他并不是一位故作超凡脱俗、弃绝功名利禄而洁身自好的伪君子,而是-位在功名事业上略有建树,且坦承自己要自警自励以荣禄和声名为自已人生之宝而珍重的封建社会的一位普通士子,因此说他与其他同辈那些仕宦失意、郁郁不得志的游子是不同的。我认为这样理解也并不因此而贬低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封建社会,正统的知识分子都将搏取功名,建树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而终生不倦地奋斗追求。所以,他在诗中将“荣名” 作为人生之“宝” 也是一件情理之中而无可非议的事。

这首诗是-首情文并茂,富含哲理的说理诗,其艺术风格质朴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但又不浅露,而是余味曲包,耐人寻味,因而至今仍葆有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这是一首通过对客观景物荣枯更替的描写,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古诗鉴赏:

此诗含义为何,佳处为何,要理解正确,关键在于对篇末“荣名”二字的解诂。古今注本于荣名有二解。一说荣名即美名,又一说则谓荣名为荣禄和声名。由前说,结二句之意为人生易尽,还是珍惜声名为要;由后说,则其意变为:人生苦短,不如早取荣禄声名,及时行乐显身。二说之境界高下,颇有不同。贪按荣各一词,古籍屡见。如《战国策·齐策》:“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淮南子·修务训》:“死有遗业,生有荣名。”其均为令誉美名之义甚明。

疑义既释,则诗意及结构自明。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喟。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这情景,使行旅无已,不知税驾何处的诗人思绪万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层,反复剀陈而转转入深。“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枢纽。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则不能不匆匆向老。

这是第一层感触。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立身”,应上句“盛衰”观之,其义甚广,当指生计、名位、道德、事业,一切卓然自立的凭借而言。诗人说,在短促的人生途中,应不失时机地产身显荣。这是诗人的进一层思考。但是转而又想:“人和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云云,也属虚妄。这是诗人的第三层想头。那么起初的只有荣名——令誉美名,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参悟。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表现出争竞人世的奋亢;有的则低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显示为及时行乐的颓唐。而这位愿以荣名为宝的诗人,则发而为洁身自好的操修。虽然他同样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调也似乎更高一点。

回车驾言迈(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一起来看看古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鉴赏

此诗含义为何,佳处为何,要理解正确,关键在于对篇末“荣名”二字的解诂。古今注本于荣名有二解。一说荣名即美名,又一说则谓荣名为荣禄和声名。由前说,结二句之意为人生易尽,还是珍惜声名为要;由后说,则其意变为:人生苦短,不如早取荣禄声名,及时行乐显身。二说之境界高下,颇有不同。贪按荣各一词,古籍屡见。如《战国策·齐策》:“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淮南子·修务训》:“死有遗业,生有荣名。”其均为令誉美名之义甚明。

疑义既释,则诗意及结构自明。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喟。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这情景,使行旅无已,不知税驾何处的诗人思绪万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层,反复剀陈而转转入深。“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枢纽。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则不能不匆匆向老。这是第一层感触。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立身”,应上句“盛衰”观之,其义甚广,当指生计、名位、道德、事业,一切卓然自立的凭借而言。诗人说,在短促的人生途中,应不失时机地产身显荣。这是诗人的进一层思考。但是转而又想:“人和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云云,也属虚妄。这是诗人的第三层想头。那么起初的只有荣名——令誉美名,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参悟。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表现出争竞人世的奋亢;有的则低吟“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显示为及时行乐的颓唐。而这位愿以荣名为宝的诗人,则发而为洁身自好的操修。虽然他同样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调也似乎更高一点。

这是一乎哲理性的杂诗,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韵。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亲,与后来玄言诗之过度抽象异趣,由四个层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诗人由抑而扬,由扬又以抑,再抑而再扬的感情节奏变化。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位诗人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诗歌之境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营构,情景的交融上,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诗的前四句,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妨以之与《诗经》中相近的写法作一比较。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黍离》是《诗经》的名篇。如果不囿于先儒附会的`周大夫宗国之思的教化说,不难看出亦为行人所作。以此诗与之相比,虽然由景物起兴而抒内心忧苦的机杼略近,但构景状情的笔法则有异。《黍离》三用叠词“离离”、“靡靡”、“摇摇”,以自然的音声来传达情思,加强气氛,是《诗经》作为上古诗歌的典型的朴素而有效的手法。而此诗则显得较多匠心的营造。“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迈”、“悠悠”、“茫茫”、“摇”,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同样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然而不但音声历落,且由一点——“车”,衍为一线——“长道”,更衍为整个的面——“四顾”旷野。

然后再由苍茫旷远之景中落到一物“草”上,一个“摇”字,不仅生动地状现了风动百草之形,且传达了风中春草之神,而细味之,更蕴含了诗人那思神摇曳的心态。比起《黍离》之“中心摇摇”来,此诗之“摇”字已颇具锻炼之功,无怪乎前人评论这个摇字为“初见峥嵘”。这种构景与炼字的进展与前折“所遇”二句的布局上的枢纽作用,已微逗文人诗的特征。唐皎然《诗式·十九首》云:“《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作用即艺术构思),可称慧眼别具;而此诗,对于读者理解皎然这一诗史论析,正是一个好例。

皎然所说“初见作用之功”很有意思,这又指出了《古诗十九首》之艺术构思尚属于草创阶段。此诗前四句的景象营构与锻炼,其实仍与《黍离》较近,而与后来六朝唐代诗人比较起来,是要简单得多,也自然得多。如陆云《答张博士然》: “行迈越长川,飘摇冒风尘。通波激枉渚,悲风薄丘榛。”机杼亦近,但刻炼更甚,而流畅不若。如果说《十首诗》是“秀才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那末陆云则显为秀才本色了。由《黍离》到此诗,再到陆云上诗,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足迹,而此诗适为中介。所以陆士雍《古诗镜·总论》说“《十九首》谓之《风》馀,谓之诗母”。

对于人生目的意义之初步的朦胧的哲理思考,对于诗歌之文学本质的初步的胧的觉醒。这两个“初步”,也许就是此诗乃至《古诗十九首》整组诗歌,那永久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莫言的《卖白菜》原文鉴赏

导语:《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

卖白菜

莫 言

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 “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赏析】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真实的历史

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真实的生活

《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真实的情感

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

自责情: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我”的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

懊悔情:这次悔恨让“我”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老太太的所作所为。“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母亲的诚信被“我”摧毁了,她彻底感到悲伤,“我”的内心更是无限的懊悔。

巧用细节丰满形象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

《卖白菜》一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一伟大人物形象。文章开头即推出一组特写镜头,用“苦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 字,却把家境的贫困和母亲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却能使读者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可见母亲是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做出了要卖掉最后三颗白菜的决定的。当“我”为母亲要卖掉那三颗白菜而流泪时,母亲的眼睛虽然 “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反而责怪“我”“动不动就抹眼泪”,不像个汉子样儿。在这里我们俨然看到母亲的心在滴血,表面坚强的母亲内心在怎样的抽痛啊!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使文中的母亲

巧设冲突 彰显性格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突中塑造了一个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喝斥我,用“凛冽的声音”教训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强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在集市上,“我”和那个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后来这件事被揭发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氛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在矛盾冲突中母亲那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彰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