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视剧《行尸走肉第三季》经典台词

电视剧简介:

本片根据托尼·摩尔(Tony Moore)的同名漫画改编。镇治安官瑞克·格里姆斯在一次行动中遭受枪击,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小镇上阴气沉沉,死尸遍地。更为恐怖的是,有的死尸游走于街头巷尾,嗜血如命,早已化作恐怖的丧尸。从一对幸存的父子口中得知,大批的幸存者早已疏散到亚特兰大市的避难所。为了找到失踪的妻儿,瑞克只身上路。然而亚特兰大早已沦陷成为死城,丧尸在此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被丧尸围攻的`瑞克得到数名幸存者的救助,经过一番奋力厮杀,他们最终返回到野外的营地。

行尸走肉第三季的:

1. 弩男知道自己哥哥做过的事情无法被原谅,但在韩国男和众人面前还是一如既往袒护他,之前甚至为了生死重逢的哥哥离开了大家。紧接着在这个片段之后,记得赫谢尔是这样描述莫尔的:他虽然不守规则,但是毕竟他服过役,不要小看他对弟弟的忠诚。可见兄弟情谊之深。

2. 赫谢尔找莫尔聊天,跟他说起瑞克砍断自己的腿,因此救了自己一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3.我开始觉得莫尔其实并非那么十恶不赦,有时候只是嘴巴贱了点,心里还是有良知人性的,影片里曾经出现莫尔在森林里小解、救了人之后主动动手索偿等等,体现了这个人不拘小节性格豪爽不羁,为了弟弟不得不向这个团队低头的时候,他也开始向刀女表示希望尽弃前嫌不再为敌,我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弟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所以。。希望坏人变好之后能长命吧……(为何有种不祥的预感)

4. 瑞克一声“Go”,莫尔非常配合地冲了出去,没有敌人之后回了声“Clear”,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没有笑的(之前看到有迷友调侃这个片段有点轻松,哈哈),反而觉得这个团队里又新增了一员猛将……所以预示着莫尔即将融入新家庭了吗~期待!(配合太默契了,个人感觉蛮经典)

5. 我一直觉得在卡萝尔和弩男之间有一种非常非常微妙的,也许是末世里的惺惺相惜,也可能是那女间的爱,无论是什么,他们之间的相处总是让人舒心的。

6.卡萝尔知道安德丽亚在小镇那里曾经有过“切身体会”,于是毫不避讳教她……其实看到这里我笑了……

7. 这是11集里我觉得最经典的,来自弩男哥的这句“他的另一只眼睛我要定了!”霸气有木有!!大爱~

《行尸走肉》第三季观后感

在决定标题之前,我特地地上project free tv 看了一下这一集的标题。Prey,捕食,非常贴切的一个词,故移花接木以作己用。国内的网络电视要比project free tv的快倒是我一直没有预料到的。在project网上还只是预告的时候,国内已经发布了字幕版的,效率之高令人佩服。

接上一段,本集似乎又开始了行尸走肉一贯的吊胃口手法,原本从上一集开始当Rick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后,大伙都在紧张的期待将要进行的火拼,男生们期待着看到如同战争片般的宏大场面,女生们默默祈祷着弩哥和韩国仔不要死。不料导演话锋一转,设置了一处追逐戏,在将大伙儿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大大戏耍了准时守候的观众们。

细说起来,这场戏其实展示了不少破绽,总督在玩阴谋的时候水准不比我天朝刚入职不多久的公务员高明多少,对手下毫无防范之心,丝毫不像一个能够建立并代表庞大集团利益的首领应该表现出来的.素质。这样近乎生硬的破绽穿插在这样一部高水准的电视剧当中,不得不让我怀疑是导演有意安排,此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许有读者会觉得我在废话,本来以为是开打的,现在又没开打,不是承上启下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一集透露出了关键性的关于未来几集甚至是未来几季(如果有的话)的走向,它起的作用不仅仅是承前一集,启下一集。试言之。

首先是关于两个利益团体的命运。如果说从刚开始几集的时候导演刻画总督这个人物形象还算是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出发,比如说有表现总督对他已经变成丧尸的孩子所展示出来温柔的一面,到后来的全面黑化、脸谱化,被逐渐归为“坏人”,以至于到这一集的“变态的坏人”,他已经完全站到观众的对立面了。(我一直以为总督骨子里不算坏到根,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个悲剧人物,他从原来变为近乎丧心病狂,刀女需要负一定的责任,另文,此处不详)而相反,好人阵容里面不仅仅有大家刚开始就代入的Rick以及传统的高大全英雄人物弩哥。这样子一来,总督必然灭亡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一方面,尽管大家都知道总督肯定是不够拥有主角光环的rick斗的,但是仍然期望得到一个惊心动魄而且较为合理的过程。于是乎导演便在这集中透露了弱小是如何击败强大的道理——斗兽棋,一物降一物。Andrea被总督克,总督被行尸克(当然导演还不能让总督死,其实那些行尸是导演杀的)。而这个逻辑延伸到两大集团上,那就是暗示了弱小的一方如何在被强大的势力咄咄逼人的时候巧妙利用第三方(可以包括地形、丧尸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游击战术,从而找到强大势力的弱点并进行进攻。

总督方内部的逐渐瓦解也为导演提供了一个将总督合理灭亡的解决方案。从眼镜男对总督愈发不忿的表情,叛逃的Andrea以及她散播的不利流言,锤男的不合作等,无一不动摇着Woodbury的根基,而总督用着已经进化到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浑然天成的撒谎技术来维稳(他对锤男的忽悠),同时由于眼镜男的背叛他也开始不再相信任何一个他身边的人,如他对老部下(上一集和弩哥短暂搞基的那位)也不透露他已经找到Andrea的事实了。当这一切都在被谎言包裹的时候,所有人都期待着谎言被戳破的那天。

最后一点,Andrea找到的新建筑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已经有多少集没有看到新的建筑物了。这让我产生一种逃出生天的感觉,而在下一集的trailer里面,rick等人也讨论了逃走的可能性。监狱这个地方虽然给他们提供了暂时的栖息地,也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但是形势不由人,或许离开才是正道。

《行尸走肉第二季》观后感

忽然发现很多人讨厌这个小崽子啊,其实他长的还是比较可爱的。。。

在从枪伤中苏醒以后,这个小朋友变得不可思议的成熟,第一件事情执意要找到苏菲亚,那叫一个感动了,这么小就重情重义了。这时候除了肖恩,大家都很有浪漫情怀,认为一个失踪了几天几夜的小姑娘可以逃过林子里的行尸,我是觉得这种事情过个一天一夜基本就没戏了,这些人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常识,大家都沉浸在自我欺骗之中。我一直都很期出现一具穿着蓝色衣服的小小行尸(这部剧的儿童群众演员太少了)只是没想到她早就在谷仓里面了,身体发肤基本完好,没有被食用的迹象,应该是被咬一口后逃脱了。看到她这样,大家都发懵了,幻想破灭了,长久的努力付之东流了;卡尔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心灵打击。

之后卡尔就开始失心疯。可能是大脑的补全速度跟不上发生的事情,开始学会顶嘴了,对暴力事件也情有独钟。但我觉得这个小朋友有时候说的很有道理,尤其是对索菲亚的妈说的大不敬的一段话,比那些大人更先了解这个世道的本质,至少比那位平头女清醒。他的处事方式开始像肖恩,偷了一把枪林子里找刺激,并顺利地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对手,一个陷入泥潭的行尸。看到卡尔没有直接拿枪崩了它,我估计小朋友可能会调戏行尸。果然,卡尔淡定地坐下开始拿石头扔它,僵尸被调戏的哇哇乱叫,但行尸挣脱泥潭的瞬间,他又表现出了小崽子的本质,吓得转身跑掉了,真是令人失望,还把行尸留给了戴尔,直接导致这个的角色死亡。

卡尔的注意力还一度集中在那个被大人囚禁的男孩上,他对这位哥哥的态度让人很费解。他很关注这个囚犯,不如说关注大人们对他的态度,他单独见这位哥哥,我甚至一度以为他会失心疯到出手杀了他。但他既没有表现出同情也没有表现出厌恶,只是旁观着,到最后看到父亲用枪指着男孩的时候,卡尔出现,重复着“do it"。这到底实在怂恿父亲呢,还是变相的指责,我只能说,卡尔这个小孩,是个研究心理变态的好案例。

13集,卡尔真心猛,隔着一个人爆了僵尸肖恩的头。奠定了他未来主要人物的基础。对于他,讨厌倒也不至于,一个小孩,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中过一枪看到许多人死;边上主要陪伴他的大人除了他神经紧张的老妈,逐渐黑化的老爸,就是跟老爸分享过老妈的肖恩叔叔;平时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行尸,心理不出问题是不正常的。

我倒是庆幸他没有被吓成畏畏缩缩的胆小鬼,一个小孩变的勇敢和成熟也蛮难得的。卡尔,好好表现,期待你小脑瓜里冒出的非比寻常的想法。

至于其他角色,女性角色真心废。卡尔妈生性浪漫,身处险境还不忘要护发素和时尚杂志,可以理解她毕竟身处三角恋的旋窝中央;索菲亚的妈看着就叫人烦心,形象实在过不(其实我觉得大家在无法常常洗头的情况下都应该留她那样的发型,但既然是拍出来的,还是蓄发比较好),女儿不见了,做妈的自己不找,还在那里唧唧歪歪;有几个女生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强的那个金发女,为了逞强差点一枪毙了弩男,看的我恨不得扭断她的脖子,印证了愚蠢的勤快人最不可用这句老话。总之女性角色都好幻想且团队意识涣散(最后玛姬和索菲亚妈企图分散团队,理由都觉得自己男人很强,不用靠男主罩着。可惜他们男人都不想罩她们)。女性的崛起只能指望那个养行尸BB的刀女了。其实那个早死的妹妹我挺喜欢,比姐姐开朗,长得也比姐姐好看。

弩男和格伦很喜欢,还有早死的戴尔爷爷。他是团队里唯一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幻想与现实结合,在人性沉沦中,只有他的心完全没有被污染到。他的死结束了人性挽救的过程。

给这部剧五分,因为我是一季13集一起看完的,没有等待所以不觉得情节很拖拉。找索菲亚是废话太多了,但是基本符合人的心理实际,自我安慰自我暗示。在一大堆各种无聊美剧的映衬下,讲我喜欢的僵尸逃生情节,剧情还不错的,所以喜欢就对了。

《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01《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电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断章取义的把老谋子对好莱坞的看法发出来,对于当下的好莱坞有他自己不屑一顾的看法,当然影迷群的朋友们更是把他看作电影界的“王境泽”

作为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两座金狮奖、一座金熊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那是张艺谋离金棕榈最近的一届,那年张艺谋的《活着》败给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披金斩银,张艺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导演中率先尝试商业电影和市场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话好好说》、02年的《英雄》大陆电影的市场化的先锋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张艺谋。

随着03年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和大量香港导演和电影人北上来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化和制片厂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个逐渐形成市场化和电影产业的洪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张艺谋的身影。不管我们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第七代导演,张艺谋导演身为五代导演一直都是大陆电影重要的一块,或者说第五代导演们在大陆的大银幕上重来没有缺席过。

低调

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不少、国师、国际名导,但是“低调”我认为是张艺谋导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标签。当年对于奥运开幕式导演的选定,其实是有很多导演团队竞争的,李安团队、蔡国强团队、张艺谋团队,三个作为在国际上都是十分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国际影响力、艺术表现力都是顶尖的三人中,张艺谋有他对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独特理解,这也许是张艺谋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奥运会作为国家的脸面,在导演的选择上面,张艺谋作为大陆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调的导演,低调的作风也是张艺谋的加分项之一。

家庭出身的问题,从小给张艺谋就没带来过什么正面的影响,更给张艺谋带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让张艺谋清楚的认识到收获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获的成就感,只会加强下次失败的挫折。

埋头苦干,低调做事也一直是张艺谋拍电影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定档之际,张艺谋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钟》又已经开机了,已经年近70的导演依然充分释放着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中,张艺谋一直给我感觉是很会说,很能应对媒体的采访,但也许面对许知远一系列针对导演生涯的提问,和联系张艺谋自身思想的提问的时候,张艺谋又显得那样真实,能发现张艺谋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样冷静,他对自我也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么一个人。

偏见

如果我们还是只拿着张艺谋的作品,去看张艺谋这么一个人当然会觉得,张艺谋作为导演也许在某一部电影开始,就给人感觉他在创作维度好像有一个巨大改变和落差。但张艺谋本身并不在意这种变化是否能满足所有人,他还是清楚认识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个导演应该去做的尝试。

张艺谋个人的`真实和冷静,我并不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他本人的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会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张艺谋他本身有他个人性的一面,不仅是让许知远让我更是让不了解他的观众,有了对张艺谋更多维度的认识。

最后帮张艺谋导演做一个广告,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将于9月30号上映,敲定国庆档。

02《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03《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大早上起来看了这一季的第一集,许知远和张艺谋两人的对谈十分流畅,张艺谋也是个十分健谈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当许知远问道:…你有想超越时代的欲望么?张艺谋没有犹豫“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事儿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人走茶凉。”

许一下就语塞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在乎时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罗大众的人文素质,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对当下的时代也一直充满反思与批判。

但是被誉为大师的张艺谋却不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艺术的同时也并不会排斥商业。

张艺谋谋的确很真实。

再回首十三邀这两季的采访对象,从大师级的导演学者,到第二季的李诞以及这一季的流行选秀的偶像孟美崎,许知远也在尝试放下姿态,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轻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这是许知远的妥协,不过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