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这是《闻雁》的全文,《闻雁》这首诗是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笔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韦应物的闻雁!

韦应物的闻雁

《闻雁》译文是:“故乡十分的遥远,已经没有办法看清,根本不知道故乡究竟在何方?而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有涌上心头。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在淮河的南岸正在下着冷冷的秋雨,我听到了由远到近的大雁的啼叫声。”

韦应物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德宗建中四年。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当时的韦应物正从尚书毕员外郎这个职位下来,去到滁州当知县。在夏天的时候就已经来开了京城,直到秋天才到达滁州上任。而《闻雁》韦应物这首诗就是韦应物刚刚到达滁州的时候写的,表达了韦应物因为政治路途坎坷,不被皇上重用,最终只能在滁州这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县官。在加上自己对家乡十分的思念,从而写下了《闻雁》这一首诗。

只要是学习过古文的人,肯定都知道,大雁在古文当中代表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韦应物写下的这首《闻雁》,也正是利用大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但是,除了大雁,还有就是秋雨。秋雨都是细细绵长的,并且十分的寒冷。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闻雁》当中所写到的秋雨,就是利用秋雨来渲染一种悲伤,凄凉的气氛,可以更好的表达出韦应物心中的悲凉之情。也可以令读者更好的体会到韦应物所要表达出来的感情,并且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韦应物的名人名言

韦应物是唐朝前期比较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横行乡里,但安史之乱后,他开始发奋读书,专心仕途,并履任官职。史料中有很多对他的记述,尤其是他的诗文作品,很多都成为了传世之语,那么,韦应物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呢?

韦应物画像

韦应物最为著名的名人名言应该是《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结合全诗来看,诗的前二句写到诗人非常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叫,一个色彩清丽,声音悦耳的幽雅景象跃然脑中,给人以美的感受,紧接着就是傍晚下雨,潮水涨得很急,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无人摆渡的小船横在那里,景色之静美不言而喻,同时又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引人深思。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隐含了作者韦应物宁为孤默的小草,也不愿身处政治漩涡,高官厚禄的人生追求。这两句诗文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了宁静闲淡的景色,诗中有画,景中寓景,是韦应物最为人称道的诗句。

除此以外,韦应物还有很多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所喜爱,比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

让购物,成为职业

间”“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等等。韦应物的写景诗景致优美,感受细腻,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机。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但韦应物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古人称赞他的五言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

滁州西涧 韦应物

韦应物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一生宦海沉浮,饱尝世间的磨难和疾苦,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句。韦应物的诗恬淡高远,尤其擅长描写景物和隐逸生活,《滁州西涧》就是韦应物写景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滁州西涧》诗书

韦应物的后半生在各地为官,他看尽了百姓的疾苦与当世的离乱,并致力于勤政爱民,但却杯水车薪,只能寄情于诗文,渴望隐逸避世。韦应物的这首写景七绝《滁州西涧》是在滁州剌史任上,出门游览滁州西涧时写下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全诗大意为诗人独独喜爱长在涧边的幽草,而黄莺在树阴的深处啼鸣。傍晚时分,潮水上涨,春雨不停,西涧的水势越发湍急,本就荒凉的郊野的

让购物,成为职业

渡口,此刻完全不见人影,只有一只空舟随波逐流。诗中先是用绿草与鸟鸣勾画美景,彰显幽雅,进而表达诗人的恬适随性和悠然自得。而后写出春雨绵绵,荒津野渡的`孤寂寥落,反衬出诗人此刻的心情,整首诗恬淡宁静,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诗中写的虽然是自然景物,但在诗人的点染下,整首诗却如同一幅意境幽深的精美画卷,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心绪和感情。一折疯抢,百万礼包尽在风林购,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热门活动。关于这首诗隐含的意思,自古就有争议,有人认为表达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文人高洁,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怀才不遇,不得其用的忧伤何情怀,至今没有定论。

幽居韦应物

相信大家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担任一个闲官的时候写下的。除了《滁州西涧》这首诗是韦应物闲下来的时候写的,还有一首,那就是《幽居》。

赏析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闻雁韦应物

引导语:《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诗意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古诗简评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韦应物闻雁

韦应物的《闻雁》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4。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拓展阅读:韦应物《闻雁》阅读答案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分)

⑶赏析首句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 A

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二:

(1)韦应物的《闻雁》借秋雨雁鸣来抒发思乡怀切的句子是: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诗中表现漫漫长夜、绵绵秋雨,诗人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的诗句是: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闻雁》韦应物

韦应物的《闻雁》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4。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拓展阅读:《幽居》韦应物

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⑴。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⑵。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⑶,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⑷,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⑸,谁谓薄世荣⑹。

【注释】

⑴营:谋求。

⑵遂:称心,如愿。

⑶曙:天刚亮的时候。

⑷偶:相对。

⑸蹇:跛,行动迟缓。劣:一作“拙”。

⑹世荣:世俗的荣华富贵。

【白话译文】

世人贵贱虽然可分为几等,而出门在外都是有所奔营。

我单单没有那些外物牵累,故而可以遂我闲居的心情。

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

青山一下子就迎来了曙色,小鸟雀儿盘绕着房舍啼鸣。

我有时会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时也随着樵夫边唠边行。

我安分守己因为愚笨拙劣,谁又能说是鄙薄尘世尊荣。

【创作背景】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赏析】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