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100句警世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0、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13、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6、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9、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3、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2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2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29、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3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3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3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5、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3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3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1、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4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4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45、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46、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4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48、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4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5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54、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5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5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58、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5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6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6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6、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6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6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6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7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74、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7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7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7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7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0、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8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8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8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8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8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8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9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9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92、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93、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9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9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9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9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9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9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100、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中国古代的散文名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阐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劝学(先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精选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一: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等物围起来的羊圈内。

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把一只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认直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了。

牧民的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常见的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二: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三:法如深涧

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臣杜子。杜子问:“不知大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目前政治腐败,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子又问:“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十分自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一击,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

看着楚庄王那盲目自信的样子,杜子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所说的情况并不全对。越国目前情况的确很糟,可是我们楚国的情况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样,一个人可能常常深谋远虑,但往往想不到近忧,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远却难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样。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国的危机,却对楚国的不足缺乏足够的分析。您仔细想想,楚国的军队其实并不强大,曾被秦国、晋国打败,还丢失了几百里的疆土,这不是兵力不强的表现吗?楚国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庄(足乔)(jue)这样的大强盗,可以在国内横行霸道,肆意违法,而各级官吏却对他毫无办法,这不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吗?依我看,楚国的情况要比越国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这些,却还想着要对越国用兵,这不正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您是否想到别的国家也会像您对越国的考虑一样而对楚国虎视眈眈呢?因此,大王的当务之急应是认真把楚国自己的事办好才对呀!”

杜子的一番话,说得楚庄王如梦初醒,心服口服,他决定不去攻打越国,从此加强对楚国的治理,使楚国真正强大起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犯“目不见睫”的错误,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对的,如不进行矫正将是很危险的。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汇编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小编整理了3篇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1】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 “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2】无辜的雁奴_

雁奴是雁群中个头最小、性情最机敏的一种雁。每天晚上群雁夜宿的时候,总有一只雁奴彻夜不眠,在其周围执行警戒任务。它只要听到一点人声,便立刻号叫起来,紧接着群雁的惊叫声便会连成一片,互相催促着匆忙飞走。雁群因为有雁奴的及时报警,所以便夜间捕雁的人经常一无所获。

后来,乡间的人们经过仔细观察,逐渐掌握了群雁的夜间生活习性,并根据雁奴过于敏感的天性制订了一个搅乱群雁生活规律的巧妙捕雁圈套。他们首先摸清了雁群在湖泽边的栖息地,然后悄悄地在其周围布下了大网,在网的旁边挖掘了一些洞穴。等夜幕刚一降临,乡里的人们就带着捆雁用的绳子到洞穴中躲藏起来,不声不响地蜷缩在洞中过夜。在天亮之前,他们把洞穴外面的柴草点燃,雁奴一见到火光,立即飞过去把火扑灭。群雁被雁奴发出的响声惊醒了,但睁开眼一看,周围没有别的动静,于是又安心地去睡觉。乡里的`人一连点了三次火,三次都被雁奴扑灭。然而群雁被雁奴惊醒了三次,过后都没有遇到危难,所以都抱怨雁奴大惊小怪,轮番用嘴去啄它、用翅膀去击打它。出完了气,群雁又放心大胆地睡起觉来。过了一会儿,捕雁的人又点燃了火光。雁奴害怕众雁再打它、啄它,不敢鸣叫。乡里的人们见雁群寂然无声,迅速张开大网向群雁栖息的地方猛然扑去。网到之处,没有一只雁能够幸免;整个雁群里的雁,十只大约有五只被乡里的人捉住了。

乡里人根据事不过三的经验,使群雁因怀疑同伴而遭到祸患。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在一项关系大家共同利益的事业上,应该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决策时,只有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3】李代桃僵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兄弟情义,要求兄弟姐妹要感情融洽,你敬我爱,互相帮助,家和才能万事兴。有的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谣《鸡鸣》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不讲兄弟情义的。

有一户富贵人家,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人犯了法要去受刑,其余四个兄弟却不闻不问。为了不丧失自己既得的权利和富贵,他们竟互相攻击,丑态百出。于是《鸡鸣》作者借百姓之口讽刺这帮没心没肝的兄弟,全诗如下: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诗的意思是:桃树生长在露天的水井旁,李树又傍依在桃边生长。虫子来咬吃桃树的根。李树挺身而出,替代桃树忍受虫子啃咬,不惜生命而死去枯僵。树木尚会以身相代,而人类却将兄弟情义相互忘掉。诗人热情赞扬桃李共患难的美德,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讲兄弟情义的人。

后来,人们由此而概括出“李代桃僵”,以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互爱互助。后词义转变,现用来比喻以此代替彼或代替人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