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同里古镇的古诗

(第一首)

古坊侍御意轻扬,小幌明堂吐智光。

翠蛾书情情不朽,方卿贺义义悠长。

楼船犹载高风意,玉带横嗤势利狂。

天壤遗踪无觅处,浮生不负自为强。

(第二首)

姑苏同里客闲游,细雨轻云洗旧愁,

将惑石街无酒肆,莫疑古巷有茶楼,

斜桥孔映圆缺月,老树枝拂过往舟,

怡性何须觅路远,寒山尽可赏吴钩。

(第三首)

堂内厅间驻杖君,江南追影觅前闻。

宅园古楼木雕静,枝蔓红枫旭日曛。

思本安身危处立,崇德立命泰然分。

忽如万树翻新色,春路走来闲看云。

(第四首)

倦倚栏石退红尘,小院玲珑庭满春。

廊榭芭蕉花上语,亭台水浪树间云。

偷得日月三分色,胜却天堂一缕魂。

追忆流光无处觅,琴音烟水锁吴门。

(第五首)

听雨罗星锦帐多,流光夜荡接银河。

文昌阁上聆天籁,鱼乐池边唱晚歌。

倩影寻踪沉水底,青灯认客渺烟波。

何当共语随情动,明月清风染玉珂。

(第六首)

浓墨淡描同里画,五湖碧水抱人家。

小桥常炫年资老,古宅尤彰神韵华。

任氏草堂思旧过,陈公南社品新茶。

多情更是流波处,勤约扁舟随意划。

(第七首)

江南揽景胜天颜,古道惜珍入茶关。

疾影隔窗存意远,茗香斜韵伏波宽。

喧楼临渡闲云上,横雾欲瞻尘世间。

别顾渔舟风载去,天涯走过束心栏。

闲游同里古镇散文

近来,苏州一直天气晴好,初冬时节,气温不算太低,便想在这个周末独自自由行,在苏州的周边古镇走走瞧瞧,寻一份与水、与园、与乡有密切关系的优雅恬静。当然首选是同里了,打算在同里住一宿,第二天再去西塘。

网上查询,去同里的交通,还有景点与住宿。心里有谱了,决定一人行。

周六上午,起早床,用过早餐。学生华兵执意要送我去苏州汽车南站,我真不忍心他花宝贵时间送我,我坚持说自己能行。可他还是坚执意送我到车站,直到8点15分,苏州开往同里的班车发动了,他才离开。

网上查询说苏州到同里仅20多公里路程,坐班车只需三十多分钟。没料到,这班车在路上一直慢慢腾腾地开,简直像老牛拉破车似的,车上乘客这么形容的。有乘客不满意了,直接对司机说,为何把车开这么慢?司机说,车子是坏的,不好开快的,好像很有道理。另一乘客不满地说:车坏了为何还开出来?司机不理睬了,照样慢慢开。结果,短短的路程花了乘客的一个多小时才到终点。

一下车,转乘五元的电瓶车去同里景区。购一张50元的老年优待门票。在景区外,等待“泰来宾馆”服务员接我。

接我的服务员接过我的背包,放在她的电动车上,让我跟她走。我下意思地有些不放心,于是说背包我自己背好了,她明白我的意思,便告诉我说:我是老板的妹妹,请放心,我是专门来接你的。我仍不放心,就让她慢慢骑,我好跟上。过了一座石桥,左拐也不过一两百米的距离,就到了泰来宾馆。宾馆就在景区内,离大门不远处的商业街上,整条街都是青石板铺就的,一看那些不规整被岁月的脚步磨得油光光的青石板,就知道自己到了古镇。

初冬时节,已经不是旅游旺季,入住的宾馆几乎不见一个住宿的客人,没有一点人气,显得格外冷清。由于事先定好的大床房,没辙,人再少也只能硬着头皮住下了。120元一间,条件极其一般,24小时供热水,有空调,对此我也知足了。

此前,没来过同里,一放下行李,就背着相机包,汇入了游同里的如织的人群。虽然不是旅游旺季,可是来同里的游客仍然很多,大多是一日游。

周末,天气又好,街上的游客很多,都操着不同的口音,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的游客与我擦肩而过。无论男女老少,有的脖子上挂着尼康的相机,有的挂着佳能的相机,有的手里拿着卡片机,还有的是手机,每到一地,必然要拍照留影。这与我在其他景点看到的情景没什么区别。

曾到过江南有着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浙江的乌镇,也到过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在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于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疆域的“五溪苗蛮之地”的凤凰边城,也留下过脚印;还梦回云南的丽江古城,与这个被誉为茶马古道的香格里拉的南大门,也是玉龙雪山脚下的曼妙水城有过亲密的接触;都是慕名而去的。

总想穿越时空去感受古镇、古城那古朴的风韵,看看时光是否还带着久远的淡淡的金黄色浸染着那些白墙黛瓦的古宅与厚重的城墙。

每当身临其境,不禁感慨,感慨先人们的'智慧与闲淡的生活境界。更加感慨,沧桑岁月镌刻在旧房屋上的老时光正慢慢消失。眼前看到的不再是原滋原味的古朴风韵,斑驳的老墙、风雨侵蚀的朽木……已渐渐逝去,只因开发AAAAA景区,免不了过度的现代修饰,早已将悠久历史沉积下来的瑰宝粉饰的面目全非,这些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当然,同里也不例外。

不过也有令人感到欣慰的,同里古镇内还有不少原住民。商业街有很多的小店,几乎都是前店后坊,而且是上了年纪的老同里人在经营手工制作的糕点店,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承袭的是一种传统。尤其是见到满头白发满脸邹纹背也有些佝偻的老者,一人打理着“林家铺子”,倍觉亲切,我便忍不住要品尝他的传统食品芡实糕。这点让我觉得同里人是认真的,可亲的,他们把自己的传统真实地展示给了八方游客。挺叫人怀旧的。这与乌镇的西栅没有原住民是大不相同的。

这里很多店铺还保留着传统的店铺门板,没有了棱角,没有了油漆的光泽,那一片片窄而长的叠靠在墙柱边的门板,它留住了旧日的时光,给人很多回望历史的怀旧遐想。在人群中,我会多看它几眼,有如传奇的歌词唱的那样,“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而那种现代的冰凉的金属卷帘门,我早已熟视无睹了。

再来说说同里的桥。同里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水网纵横,有风格迥异的桥梁四十余座,而且多为自宋代到清代所建的古桥。

其中桥龄最古老的为思本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历尽沧桑的古桥仍坚固地跨越于川清水秀的河巷之上。

古镇第一高大的桥为泰来桥,同里人习惯称之为好运桥。其桥面由三块长长的石板铺就,桥有多长石板就有多长,此为泰来桥的一大特点。站在桥上,视野开阔,望尽桥下长长河道,悠悠绿水。我入住的宾馆与桥同名,也许泰来宾馆老板是想讨个好彩头,期盼生意好运来。

古镇尤为著名的有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成品字形架设于河道上。这三桥在同里百姓心中是太平、美满、吉利的象征,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过三桥”的习俗。因此,许许多多的游客也入乡随俗,成群结队地过三桥,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此。这倒成了风景区的一景。

这次来同里,我不会错过退思园。是因读过中国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园林清议》,其中一文便是《同里退思园》。说到这本书,还得感谢女儿,是她送给我的礼物。

我来苏州后,前前后后游了苏州不少园林。女儿见我对园林感兴趣,便在网上为我掏了两本很有价值的书:《园林清议》、《梓翁说园》均为陈从周着。初知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也是今年的事了。从文章里还了解到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同里出生了一位名为计成的人,他在中国造园史上享有不朽的盛名。其着作有《园冶》一书,是造园学的经典着作。不难想象,为何江南园林盛名扬天下,原来造园学说的祖师爷就在同里。

同里的退思园集清代园林之长,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横生,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园内的亭台楼阁及山石都紧贴水面,故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退思园为“贴水园”。我选了后花园内一幽静处小歇,虽有游客往来不息,但我却能静享这江南精致园林里的优雅与恬静,心无杂念,目无他景,静静的我仿佛入了画。

同里与水有不解之缘。正如陈从周先生高度评价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在地图上看同里,可以把它想像成犹如一朵睡莲浮躺在水乡泽国,更像是镶嵌在湖泊环保中的绿宝石。若有机会在飞机上俯视这块绿宝石,也算又添一美梦成真。

这次来同里,可舍得花银子了。闲逛到中国苏州同里王绍鏊纪念馆,见有一人在经营名为茂竹园的金石微刻,便驻足观赏他的金石微雕作品。石头种类很多,有青田石、巴林石、寿山石。小小石头形状各异,色泽花纹种类繁多。

摆放在精致的小长方盒里多数是刻好的名人诗词,透过放大镜能清晰看到那娴熟的行书跃然在小小手指大的石头上,甚是喜欢,动了买的念头。选了四款不同的诗词,再续雕上姓名,打算送给自己,还有喜欢的人。一结算,哇,“五百大洋”就从腰包里花出去了。

同里初冬的夜晚,多数店铺早早打烊,安静,一点也不张扬。游客不多,你可以找一小店,买点吃的,便能与店老板随意地聊聊,听听他们说同里的故事。总能感觉他们生为同里人的自豪。

同里的街巷、同里的名人、同里……本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无法掩卷,就揣在怀里继续重温吧。

夜归宾馆,枕河入梦。

同里古镇的经典遭遇散文

到达苏州时,已是清晨,天空下着小雨。我们一行九人,登记好宾馆,简单用餐后,开始前往百年古镇-同里。

江南古镇久负盛名。小桥流水,垂柳画舫,榆树古槐,街巷石阶,闲亭水榭。记得十年前去周庄时,因游人拥挤,商铺林立,分外喧嚣,让我终未能撷取那份静谧与诗意,遗憾光阴。在去同里路上,心里做了很多假设,去寻觅什么?要在那古朴的街巷里留下什么?抑或古镇需要我带去什么?

先乘坐地铁、继而换乘大巴,大约一小时左右,我们便抵达同里古镇。

古镇的天空肆意着小雨,诗意而朦胧。汽车站门口横着的马路并不宽阔,精致而安静。湿润的气息,随着轻柔的风扑面而来,如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喜欢江南潮湿的风,和我们北方的气候相比,增添了温润几许,宛如是少女的微笑般清浅愉悦。

我们佳丽林立,立即招来了路边人的围观。同里古镇的马路,仿佛因为我们的到来,顿时有了些许的喧哗。不一会儿功夫,一个长发中年女子,立即融进我们的队伍。对着我们大声喊着:“同里镇,门票80元,带领你们进去,只收40元!”她操着听不懂而又能辨别汉字的口音,高声宣传。我们都没有理会她,继续迈步脚步。年龄最大的姐姐说:“同里应是这个方向,咱们步行去吧!”我们都默默点头。我们每个人对同里甚是陌生,熟悉而向往的仅是她的名字。一个小妹用手机导航,指引着北方说,“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便沿着马路按照她指引的方向前行。前面,一个中年男子迎面向我们走来,笑容可掬,对着大姐姐说:“去同里的吧,40元一位,带你们进去!”他的声音很低,和刚才那位女人的.口音和神态几乎一样。大姐姐看了他一眼,面无表情,不理会他,回头看下我们,像是发出暗示,继续前行。后面那位中年女子追着我们走,她不止一次地重复着那半懂不懂的方言,不停地说:“40元,让你们进去!真的,到里面再付钱!”

二人见我们不理会她们,便停止跟随,站在一处望着我们,神态失望,宛如是看着欲上钩的鱼又跑了似地失落,又好像煮熟的鸭子飞了般地懊恼。

不到一刻钟,我们站在一个售票窗口,大家驻足观看,窗口上贴着一张价格表,清晰地写着80元,里面没有人。马路上安静下来,那两人站在不远处依旧全神关注着我们,沉默着。我们围在一起,商议着如何行走,我开始有些怀疑,如此闻名的古镇,为何如此静寂呢?也许此时不是繁华时节?偶尔有汽车从身边匆匆而过,在苏州市听本地人大赞同里,便心怀诗意而来,那么,古朴的小桥在哪里呢?横贯全镇的小河在哪里?传说中的“威尼斯”距离这里有多远?站在雨里,突然感觉饿了,接着,身边的丹丹和阳阳也开始喊饿。

二人又向我们走来。中年男子悄悄地站在我们身边,“你们到镇口买票一人80元,我们经常这样做,保证你们每人40元进古镇!否则,不收费!”他神色正经地向我们解说。中年女子也已经悄悄地站在我们身边,听着我们讨论,一步也不肯离开。

“古镇里还有大门?”我们几个嘀咕。“一个那么大的镇只有一个进口和出口,是不可能的吧?”其中有一个美眉提出疑问:“听朋友说有几条路都可以进镇,要不我们试试?”“那要是不让进镇怎么办?”又有人提出异议。

“我们这么多人,就是充当本镇人也不好办吧!”也有人发言。

“我们还是去购票,拿着门票进吧!”也有人建议。

“每个人80元,不便宜呢,难道一个古镇不是对外开放,封闭起来的吗?”也有人很是不解地说……

看看时间已是下午三点,我们必须在五点之前赶回同里车站,那是回苏州市的最后一班车。回头看看大姐,她似乎有点焦虑,她独自走到一处踱步。自己完全可以选择路线免费进镇,她回头看着这么多妹妹,又望着天空淅淅沥沥的细雨,她依然回到我们身边,站在中年男子身边,“八个人的费用进镇,如何?”她很有魄力地对那中年男子说。

“好,我们用车带你们去!”中年男子听到,立即高兴地回答,说着他向西侧的院内挥手,那里停有汽车,便见有一男人从车上下来,“要去吗?”他对着中年男人问着。那人向他打了一个oK的手势,他便开始启动车向我们而来。那女子也高兴地说:“你们听我们的安排,我们保证带你们进去!”她们原来都是一家的。

坐车不一会功夫,终于到了古镇的入口处,看着前面古朴的建筑及狭长的街巷,路边是一些李子树,顺手摘了一颗树上的李子,静静地端详着那透亮的酒红色,莫名的酸酸滋味油然而生。

中年男子开始介绍说,这里是进古镇的其中一个入口。每一个入口处都有人售票和查票,一定要配合他们的安排,方能顺利进镇。

“来,我说一下,你们二人一组,将你们的包全部放在方便面箱子里,包装好,然后一人抱着箱子,一人跟着,手机全部藏起来!”那男子开始召集我们聚在一起。“你们都要神态淡定,记住,不可东张西望,眼神要一直向前!有人问,便说是镇上人!”他认真而又形象地讲解。“先进镇里的朋友,你们在一处等着后来的!”

另外一个男子开始拿来几个纸箱子,随身的背包放进箱子里,用双面胶牢固地包装好。我们分好了四组,第一组的一人抱起纸箱,另外一人跟随,他们其中一人相随,三人开始向古镇入口走去。

不久,那人出现在古镇街巷的入口,向我们微笑,并打出一个“很好”的手势,仿佛在宣告成功或是赞赏她们的演技。我们站在那里笑了起来,那男子“嘘”了一声,我们便又静寂下来。又有箱子包装好,第二组开始进镇,一人抱着箱子,两人开始进镇.我们站在原地看着她们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视野里,默默地祈祷她们的顺利过关,又有一种自嘲的滋味。

我们的眼睛从没有离开古镇的入口,不一会,关姐姐出现在镇口,她拿着自己的手机懊恼地向我们走来。“她失败了!”那中年男子沮丧地对我们说,“她一定没有做好掩饰!”

关姐姐很是不开心,因为她的同行走进去了,而她被堵在了外面。“我走在小桥上,看着那古朴的小桥很是惹眼,便拍照了!”关姐姐后悔并自责地说。中年男子马上说,“是呀,不要拍照,不要东张西望!”我们几个开始安慰关姐姐,并说没有关系,一定能进去的!此时,我们越加相信那中年男子的话,本来以为只是一场游戏的欢愉,现在看来需要认真演戏了,看着懊恼并责怪自己笨拙的关姐姐,我们变得严肃起来。在这场表演中,我们谁都不想被淘汰。

我和红一组,她在虔诚地听中年男子的交代,一遍又一遍地问要走的路线。向前,向右,向左,过桥,向右,向前......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然后她抱起箱子就走,我在后面急忙追着她。古镇的地面是石阶铺砌的,高低不平。她仰着头快步而又镇静地一直向前,我哪里顾得上左顾右盼,看着脚下的路,唯恐歪了脚丫子,追着她的脚步向前。红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桥,她终于慢下来,等待我跟上,没有回头喊我。我一步一步地踏着石阶,上桥,桥很窄,但是很美,两旁没有行人,很是安静,桥下的水缓缓地流着,碧绿碧绿,青石桥,流水,榆树古槐,就在我的眼前,我梦中曾多次梦到的江南小镇,就在眼前。此刻,我多么想停下脚步,用每一秒感受那份美而古朴的影像,我多么想停下来,用手机留下我与古镇的第一次相逢的影像,我多么想回过头来,再一次轻踏青石桥,感受石头的温柔及诗意。我的心突然兴奋起来,这种兴奋是古镇带来的诗情画意的升华。我想站在小桥上顺着河水流的方向,轻抚下秀发,吟几首小诗。可是,我只能斜视望着那美好的一切,抬动那留恋的脚步向前,随着小红下桥,向右,直行,淡然,从容。

我终于站在江南古镇的一户人家门口,不愿意再演下去。转身喊道,“师傅!”

他向我和红打出一个潇洒而又优美的“ok”手势,笑着对我们说,“很棒!”我和红急忙打开箱子将包背起来,站在河水缓缓的河边,倾听古镇的宁静,此时我从真实而高超的演技中抽身,走进古幽幽的街巷小桥,与同里进行一场悠远的相逢。那笔交易是在一座桥边进行的,钞票随着古镇的水哗哗地低吟,他们急忙揣起来,言谢后,沿着古镇的河水脚步轻盈而去,准备进入下一场的演出。

最成功的骗局其实是最原始的,也是古朴的,如古镇同里的砖墙及建筑般古朴,看穿了也觉得可爱与欣然。世人称这种群体为“黄牛”,衣着淳朴,口音真实亲切,执着而勤奋,富有经验和演技。

从古镇返回苏州市的车上,一个男士代替了红与我坐在一起。竟不知,此南方男子如此健谈,主动自我绍介,说要去上海上班,说自己的工资待遇......便又问及我们来自何方?将去哪里?说及刚去同里古镇时,他压低声音说,“遭遇黄牛了吗?”我微笑着点头,他笑了。

“不玩如此,怎会心跳!”看他,我心里更欣喜起来。

也许我们是幸运的,尤其对我来说,此遭遇更是不易,此次遇到,将使古镇同里斧凿刀刻般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也让我知道自己是有一定演技的。“很经典的!”他又笑着说,“被玩是最经典的!”

我并没有痛恨黄牛,我只是希望同里那破旧逶迤的街巷永远保存下来,留得宁静和古朴,那是最美的水墨画,画上再着色上些许的“黄牛”。

20XX年6月21日

关于描写古镇的18个段落

1、坐在乌篷船里,我们或是相互讲讲笑话,或是听听乌篷船那亲切的摇橹声,你听,多有节奏呀啪哒,啪哒或是吃着各自手里香喷喷的扯白糖,好不乐哉。

2、镇政府驻地青树坪,自古为驿站要塞,距县城永丰镇公里,早在清咸丰年间,这里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年建镇,历史悠久,后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变更,但青树坪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故有历史名镇之称。

3、阴霾聚集在古镇的天空,细雨从檐上翘角聚多而滴,它们跌落下来,打在地面的小坑洼里,溅起一小点水花,碎了散了又聚了。于是不多时,檐上的天和檐下的地都被笼罩了起来,一片迷茫的白,似乎笼络了整个世界。

4、一进镇,便闻到了一股江南风味。跨过卧龙桥,信步在北栅街,河埠头,三两妇女拿着木槌捶打着衣服。岸上,煤炉冒出的缕缕白烟缭绕上升。远处,蜿蜒的青山隐约可见,一斜夕阳从山头洒下来,颇有幽巷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5、我们边走过瞧,不知不觉又来到一家百货店门前。进去一看,里边的货物真是古色古香呀,看,用丝绸织的伞,用竹子做的小人儿,用木头雕成的茶具。令人爱不释手,真想把客观存在们统统都给买回家去,可惜兜里没有那么多的钱。

6、瓦房是清的.,土灰色的墙。一片有一片整齐有序的瓦片在木头架子井井有序的排列着,既不单调又不乏味。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涌上心头。这种美:是一种特色美,木梁横七竖八地摆列着,接头处的一个个惟妙惟俏的龙头,寓意一个人像龙一样飞翔。木架上,刻上了精美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什么龙飞凤舞山清水秀听著名字都使人舒心。

7、石板是清的,各式各样的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了一起。高高低低的石板把路又一次引向了一个新的拐角。石板颜色也很多,青色的,纯洁无暇,青中带黑的,还有青,带一些清新的翠绿。

8、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公里。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一座建于600年前的军事古镇。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悠悠古韵,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9、那些柔柔地漾着暗香绵长寂寞的青石板巷,旧色斑驳陆离的砖墙,缝隙中瑟缩了几根细细的野草,撑了油纸伞在烟云雨色迷蒙中踽踽独行的纤丽女子。

10、漫步南浔老街,脚边不远便河水。既是水乡,便一定有风了。丝丝细风掠过水面,便让河水泛起鱼尾纹,甚是有趣。

11、老石板,带着茶马古道的气氛,而茶马互市依旧盛行,走过转角楼,在一条溪流边的水景长廊上,我听见音乐主题餐厅的歌台上,一个吉他少年弹唱着苍凉的声音,在这安静的黄昏,那样深情,需要用眼泪去沉浸。

12、来到安昌古镇,放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你瞧,那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板砌成的柱子。假如再让游人穿上古时的服装,简直是分不出是现代还是过去。

13、旧市古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从北到南,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

14、灰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丝瓜秧,丝瓜秧上盛开的黄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壁上挂着的斗笠黄玉米红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衬托下的罗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的河房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在一起。

15、古镇百年,翻天覆地。由一条石板街变成三条大街。十来条小街小巷。

16、古老的小镇,连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也是如此古色古香,火红色的高跟鞋与青褐色的石板相互碰撞,发出的咚咚声,听起来却如钢琴奏出精灵般的音符,它们笑着,跑着,美得好似城墙上舞蹈的阳光,跳着华丽的华尔兹。

17、穿过几条斑驳的巷,到了老四方街,四四方方的空旷,只有纳西老人坐在石阶上,用古井无波的眼神,打量着过往的光影,让太阳照耀着一把老骨头,感到很享受,很祥和安宁。

18、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红砖青瓦也倍显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