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自我形象

李清照的词现存六十多首,诗现存十几首,包括存疑和残句。这些诗词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两宋之际最杰出女性的特殊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清照的特殊情感历程,勾勒出作为女性作者的自我形象。

多情而婉约的词女形象

李清照是古今公认的“词坛才女”,从青少年一直到老年,都表现出了天才的创作才华。她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感情决定了她的不同的女性自我形象。

活泼多情的少女形象。李清照生活在一个诗书之家,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学者,在史学方面很有建树,被人称为“太史公后,一人而已”,并且在文学、书法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父亲对文学的喜爱影响了李清照,她在幼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殊的文学天赋,诗词曲赋,无所不通。特别是填词方面,更是“擅名闺阁”,待字闺中时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代表作品,写的是作者在后花园里的一次游玩。荡罢秋千,纤手也懒得洗干净;早晨的秋风轻轻吹来,露水正浓,花朵正含苞欲放,作者感到内衣被薄汗浸透了。“露浓花瘦”一笔两写,物人双关,借花喻人,极为传神。正在歇息之时,一个生人进来,作者来不及躲避,光着脚,满面含羞地跑了,连头上的金钗都溜掉了。因为对来人好奇,作者跑到门口时,趁机倚靠在门框上,顺势把着青梅枝佯装嗅闻青梅的香气,回首偷看来人。这一连串的动作,真是美妙至极。《古今诗余醉》中说:“‘和羞走’下,如画。”评得中肯,的确是一幅画,像现代电影特写镜头一样,表现了人物的动作,同时也通过动作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娇嗔多情的少妇形象。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幸福美满。赵明诚酷好金石书画,李清照也有同趣,夫妻志同道合,情趣盎然。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婚后不久的作品,写的是昨晚细雨狂风之后,作者对酒惜花;夜深之后趁着酒意熟睡,早晨醒来酒意还没有消失。对酒惜花,也有惜人之意,因此就问早起卷帘的丈夫:门外花如何?没想到丈夫很快回答:海棠依旧,没有凋零。作者的这一问,有两层含义:花如何?人如何?丈夫只理解了第一个含义,所以回答得很快,让作者很不满意。但是作者知道丈夫是爱自己的,因此转而娇嗔地说: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子繁茂,花儿清瘦!这一句又有两层含义:花儿清瘦,人儿也清瘦!估计丈夫还是只理解了第一层含义,但是,作者在这个句子里所包含的对丈夫的.嗔爱是非常动人的。一问一答,显出丈夫的温厚老实,更显出妻子的娇嗔幸福。

温柔多情的思妇形象。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外出做官了。小别可以忍耐,久别就渴念难忍了。李清照是个多情的女子,她把自己的才华通过小词表现出来。久别相思令作者更加清瘦,此情此景,化为词作,就是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婚后与丈夫离别经年后的作品,写的是金兽里的檀香像薄雾浓云,相思之愁,永日难消。况且今日又是重阳,去年不见,今年不见,此愁何限?枕着玉枕,罩着纱幔,一个人孤独寂寞,半夜里还是衾内冰凉,难以成眠。在菊花篱畔,黄昏时分,阵阵暗香沁入衣袖。谁说相思不销魂?西风卷帘的时候,相思的人儿比那菊花还要清瘦!本词三处用典而无痕迹,真是神来之笔。化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示思亲之切,化用“采菊东篱下”表示自己的孤独,化用“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表示亲人远别不闻而相思愈甚。最后一句说相思之结果,最为精彩。《古人词论》说:“可谓雅畅。”《苕溪渔隐丛话》也说:“此语亦妇人所难道也。”男子写女子相思是不可能写出来这样好的句子的,因为男子毕竟是男子,与女子究竟隔了一层;即使是女子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是极为难得的!

哀怨多情的弃妇形象。后人多以为李清照夫妇是恩爱夫妻,其实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曾经出现过重大裂痕。李清照是个多情的女性,这种裂痕对她产生了重大伤害,她在感情上非常痛苦。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李清照写于丈夫变心之后的作品。赵明诚之父赵挺之迫害“元”党人甚力,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正是“元”党人的骨干。父辈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夫妻二人的感情,李清照被迫与丈夫分居两地。丈夫是官员,少不了有“秦楼楚馆”(寻妓纳妾)之事,因此,本词中才有“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之句。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后写有《金石录后序》一文,其中有“殊无分香卖履之意”的句子,这是用曹操死后安排姬妾生计的典故来委婉说明丈夫来不及安排后事就去世了。这证明赵明诚是有姬妾的。因此,对爱情一向忠贞的李清照心中的苦痛是难以言传的,故有“新来瘦”和“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之句。

孤苦多情的寡妇形象。随着公公赵挺之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丈夫赵明诚罢官后又回到了李清照的身边,多情的李清照又恢复了往日的幸福。但是好景不长。金兵入境,北宋灭亡;南宋在逃亡中建立起来了,赵明诚又恢复了官职。这样,李清照在动荡中品尝着爱情的滋味,还算是幸福的。1129年,赵明诚在赴任途中中暑病逝于江宁,无子无女的李清照开始了噩梦般的流浪生活,直到去世。在长达20多年的寡居生活里,李清照一直怀念丈夫的情意,生活越清苦,怀念越浓烈。例如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丈夫去世后的作品,写的是作者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受煎熬的情景。开篇十四个字,用叠字法表达了自己劫后余生的精神状态:先写动作,精神不定,百无聊赖,寻找寄托;次写感觉,孤苦伶仃,形影相吊,倍感冷清;最后写心境,凄凉、惨痛、悲戚一齐涌上心头,万千言语,难以表达!这十四个叠字极具表现力,艺术性极高,历来受评论家的激赏。

清秀而豪放的诗女形象

李清照不但能词,而且能诗,自有“学诗谩有惊人句”的评语。李清照的诗虽然只有十几首,但是其塑造的女性自我形象与词大有区别,大体风格是清秀而慷慨豪迈的。这种风格在词中只有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题为“记梦”,这个梦让这首词的意境壮阔雄奇,豪气干云,却又迷离恍惚,虚无缥缈。这样的词,五代没有,北宋也不多见。

在李清照的诗中,清秀的诗例如《偶成》: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又如《春残》: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伴,蔷薇风细一帘香。这种诗风与她的词风比较接近。但是令后人惊异的是,她还写出来几首慷慨豪迈的诗,例如著名的《乌江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种豪迈风格不但在女诗人中绝无仅有,就是在男诗人中也丝毫不逊色。其他还有早年的《和张文潜二首》、晚年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杰作,或奇崛如韩愈,或沉郁如杜甫,莫不令人惊叹。

因此,在欣赏李清照婉约词的同时,决不能就认为她仅仅是一个婉约多情的女性;我们还要看到在婉约多情的一面之外,还有一个具有与男子特别是英雄一样的坚强豪迈的女性存在。这样,一个婉约的存在、一个豪迈的存在,二者结合为一体,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李清照。

诗词中女性自我形象差异之原因

李清照的词作以婉约为主,而诗作却以豪迈为主,乍看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李清照的词追求婉约,是因为她认为“词以婉约为宗”,就是说,“婉约”才是词的本色。她早年在《词论》中议论过词的特征,大体如下:词与诗不同,“别是一家”,诗言志,词言情;词必须讲究声律形式,不能像诗一样无拘无束;词的语言要典雅而浑成。李清照的词就是按照这种“词言情”的理论指导来创作的,因此,后人称她为“婉约宗主”、“正宗第一”。而她的诗则是按照“诗言志”的理论指导来创作的,所以慷慨多气,英雄豪迈。

《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来看看!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这些有关女性的诗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为国为家贡献着力量;她们的身影活跃在桑间河畔;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率;婚姻生活中的被动无奈。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诗经》的人物世界、理论内涵、艺术价值。

一、政治生活中的干练、无奈形象

《大雅?绵》中的大姜、《大雅?大明》中的大任、《大雅?思齐》中的大姒,这三位女性在大周建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周武王曾“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来肯定其母亲大姒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周武王的话也为《大明》、《思齐》等诗进行了最好的注释,十分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初年女性在社会政治作用的与地位[1]。

当然对于女性的政治作用也有反面的意见,于是乎就有了许穆夫人《郁风?载驰》。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妹妹,嫁于许穆公。后卫懿公因死于战乱,按当时礼仪,不能举行葬礼,因此许穆夫人想回国奔丧遭到了许国大夫的竭力阻止。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对失去至亲之人时还要受到礼教的干预、政治的严重束缚,即使许穆夫人这种国君之妻也无可奈何,可见,当时女性形象在政治生活中的悲愤、无助、无奈。

二、经济生活中的勤劳、朴实形象

《诗经》所反映的殷周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这个时期,男子居于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女性形象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集中在采集、蚕桑、纺织等方面。《诗经》中关于女性采集的诗篇很多。如《周南?关雌》:参差蒋菜,左右流之。……参差蒋菜,左右采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磋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时代,女性的蚕桑和纺织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召南?采繁》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反映女性纺织生产的诗篇则有《周南?葛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采葛制衣的时候,看见黄雀聚鸣,引起了她无限的遐思;又《邺风。绿衣》这首诗是诗人看见妻子亲手所制的衣物而引发思念的诗。《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或即纺织者,故“氓”借“抱布”“贸丝”以“谋我”。纺织旧称“女功”,在农业社会中几乎是妇女之独擅。在齐国“太公以齐地负海易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在实际情况不利于发展农业的.基础上,齐国的统治者便将目光放在了手工业上,将手工业作为发展重中之重。在提倡农业和盐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妇女进行纺织品加工,这样便使齐国越来越强盛。由上不难看出,经济生活中女性普遍地担当着相当重要的劳务,也显示着一定的社会地位[2]。

三、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接,感情真率形象

《诗经》三百首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雌》,便是一篇恋爱诗。关关雌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周南?汉广》同样也描写了一位男子爱慕女子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此诗与《关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大致相同,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皆借助于想象而得以实现。然而想象一旦与现实相结合,男子的爱慕之心受到残酷现实的痛苦猛烈的打击。与此情致相同的《秦风?兼蔑》,在这首诗里,女子成了男子们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只能远远地,一厢情愿地放在心底里。以上所述为恋爱的诗篇,不过从《诗经》中描写男女间的恋爱生活来看,绝大部分诗篇里倒是女性处于较主动的位置,她们较之于男性更热烈而大胆,是谓“女求男”之诗。《王风.大车》则表现了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执着:她在始终得不到情人回应的情况下,一心想和情人私奔;她在与情人离别之时,在情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情况下,虽对情人也有埋怨,但从未放弃和情人私奔的打算。从《诗经》中的恋爱诗所反映的爱情生活看,女子的形象鲜明而生动,大胆直接,感情真率,人格自尊,她的爱情健康大胆而生气勃勃。

四、婚姻生活中的被动,弃妇形象

在《召南?鹊巢》这首送新娘出嫁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夫家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新娘在陌生的家中生活如鸡居鹊巢一般,孤独生存、遥遥无期,地位卑微,虽然当初尊贵的新娘是在百辆车队的簇拥下被迎到夫家的。《诗经》一面反映了“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的缺憾和叹息,一面是“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无限悲伤,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婚姻生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无奈[3]。《诗经》中弃妇诗在所有婚恋诗中几乎占了七分之一,这说明女子弃妇形象已《诗经》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些被遗弃的女性中有平民之妻、贵族之妇,有的甚至还贵为王后。统观《诗经》中的弃妇诗,女子的婚姻悲剧并非因为她们有什么过失,相反,却表现出对专一爱情的渴望,并为家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五、结语

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众多。本文依据女性在政治、经济、恋爱、婚姻生活等不同场景中的地位作用,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丰富了《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把《诗经》女性形象研究的工作一步一步做得更深入、更全面。

李清照的人物形象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女词人,齐州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她长于词令且兼工诗文,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并著有词论,后人辑有《漱玉词》。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不堆砌辞藻,语言清丽,形成了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论词崇尚典雅和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被后世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她是“伟大的词人,在中国词坛的第一流的代表作家中,她应该名列前茅”。

一、李清照词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李清照生活的南宋时期,社会上有许多封建习俗禁锢着女性的身心。

首先,缠足在南宋已经出现。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另外,南宋还特别重视妇女的贞洁。在“靖康之难”中,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的历史,既是南宋人难以启齿的耻辱,也是激励南宋人抵抗金兵南下的动力。对于南宋道学家来讲,这场灾难也给他们敲响了警钟: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期,金军的频繁入侵随时都会使女性们遭到贞节不保的噩运。如何在战场失利的情况下保住妇女的贞节成了道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他们舍弃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经过道学家们的反复说教和统治者的大力宣传,到了明清之际,女性的社会活动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而标榜她们殉节的贞节牌坊却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除了殉节外已别无选择。

李清照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经历了生活上由富裕到衰落、爱情上由幸福到孤苦无依等多方方面的巨大打击之后,内心积聚了大量郁结难抒的情绪,全部通过她所见到的景物转化成优美的文字,托物言志,聊以抒怀。

即便当时的社会充满着压抑,李清照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的感知、态度和自我评价,也没有因为当时的社会的禁锢和束缚而消减光芒,而是越发的鲜明和突出。她在词中表现出的自我形象,通过一系列景物描写和一系列与女性有着微妙联系的意象,巧妙地向我们传递着她当时的心境与感想。

二、靖康之变之前李清照词作中的.自我形象

靖康之变之前,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幸福而美满,他们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那时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少有烦恼,她创作了一些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的词作。例如那两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如梦令

后人对这两首词的普遍评价是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李清照以天真活泼、自然明快的语言风格,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心思,像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前者以欢快的笔触记述了自己生活中一次酒醉晚归的经历;后者以巧妙的应答方式表明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关注。这两首此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和对自然的感悟,都是一名女子所特有的不同于男子的柔情,李清照在此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名热爱生活,多愁善感,关注大自然的女性形象,这也正代表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中的自我形象特质。

三、靖康之变之后李清照词作中的自我形象

靖康之变之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病贫孤苦、漂泊失所,她受欺凌、遭诬陷,又痛失爱人,当这些灾难以一种无法阻挡之势一齐向她袭来,她对痛苦有着比常人更深切、更具体的感受。

因此,在她后期的词作中,往往灌注着自己内心强烈的悲痛之情,更多的表现出了在当时动乱的社会大背景下,李清照作为一个孤苦无依的女子,生活的凄凉与孤独。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如后人所熟知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不同于前期词中所表现出的轻倩幽淡的愁怨离愁,而是真切而浓重的发自心底的愁苦。它真实的表现了李清照内心的苦楚,将故乡沦陷,老家付之一炬,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犯暑病而亡,接着金兵南下,浙中大乱,她又孤苦一人奔走逃难的女性无法承受的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李清照《念奴娇》中的“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极具画面性的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饱经忧患、历尽坎坷的妇女形象。

此外,李清照还善于以自己懒于梳妆入手,以慵懒的状态来反衬自己疲惫不堪的心境,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如:

武陵春(节选) 浣溪沙(节选) 诉衷情(节选)

风住尘香花已尽, 髻子伤春慵更梳, 夜来沈醉卸妆迟,日晚倦梳头。 晚风庭院落梅初, 梅萼插残枝。物是人非事事休, 淡云来往月疏疏, 酒醒熏破春睡,欲语泪先流。 玉鸭薰炉闲瑞脑, 梦断不成归。

这三首词都在开篇就描写了作者懒于梳妆的状态,继而又寄托了坐着内心的苦闷,表达了作者心中的郁结之情。她以自己妆容上衰败的样子,衬托出她内心对生命流逝、年华远去的伤感之情,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身世坎坷,内心怀有深沉感伤的妇女形象。

然而,这样一位被后世公认的南宋杰出女词人,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却只字未提。有人说是因为“按照王国维境界说的标准,李清照的词不符合”;也有观点认为“王国维并不看重以浅显直白、甚至俚俗的词语入词,因此喜用浅明语言和白描手法的李清照自然不会受重视”;也有一些人认为“《人间词话》以前的词论,对李清照的评价不多,仅认为她是女中词杰而已”。然而,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第四种可能:李清照通过词作所表现出的自我形象象征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关照,而这正是为传统封建思想所不容的,王国维作为一名满清遗老,生活在封建时代,从小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因此不免会承袭许多重男轻女的思想,加之李清照的词多运用白描手法,与他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境界说不符,因此未被这个深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学者所认可。

国学大师任仲敏在《词曲通义》的第八部分派别中说“李清照之为白话,间有‘触着’与‘自然’之妙,而终不免浅露之嫌”,他肯定了李清照词风质朴自然的特点,却提出了她是个语言稍显浅白的问题,这与今人人为的王国维没有将李清照辑入《人间词话》的观点相似。但瑕不掩瑜,我们今人仍然肯定李清照对于宋代词坛的贡献,并对于她在词中所表现出的自我形象给予真切的认同和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