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阅读题及答案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2022年10月22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

B.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 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D. 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一篇小说和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 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 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 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 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的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 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参考答案

1. C

2. A

3. B

一封无法寄出的信阅读题及答案

一封无法寄出的信

小时候,经常收到爷爷从农村老家寄来的信。

记得开始的时候,信都是写给爸爸的,只要是来了信,晚上下班??来,爸爸就高兴地说,爷爷来信了。然后,从信封里轻轻抽出信来,笑着读给我和弟弟听,那里面总有对我们关爱。后来,到我上小学的时候了,爷爷寄来的信就厚了,里面有单独给我和弟弟写一封,有问候,有嘱咐,还讲了许多道理。

爷爷是那种典型的厚道人家,在早上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化。他多是习惯用粗笔写信,黄黄的毛边纸,红红的格,一行行厚实的字,规矩得象教书先生写的一样。每次爷爷来信,爸爸都很高兴,常常借这机会给我们讲一些老家的事情,可有时也流露一些不易察觉的不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我们哥俩安顿睡下了,他就点上烟,坐在灯下,把那些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好象要从字里行间读出什么,然后铺开稿纸,沉思好一会,提笔给爷爷回信。爸爸好象不会写信一样,一封信总要写好几天,等最后说写好了,才抄清了寄出去,这时仿佛一件心事落了地。

那时候,爸爸教我们怎么给爷爷写信,什么样的格式,写什么内容等等,讲得很详细。在爸爸的劝说下,有时候我也能用作业本上的纸,写上一封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信,除了问爷爷奶奶好,就是最近学了什么课程,其他的再也不会说了。就是写这样的信,爸爸也是很高兴,用他写好的信仔细夹好了,给爷爷奶奶寄去。每当我写一封回信,爷爷就会回一封很长的信,说若干老家的事情。随着我的成长,爷爷的信也越来越多,爸爸有时也让我多给爷爷回信,可我却发愁,提起笔难为好半天也写不出东西来。有时,看看天晚了,又实在写不出来,爸爸就会叹一声气,说:去睡吧。这时我才如释重负一样,洗脚睡觉去了。

时间长了,又写不出来,我对写信有些不耐烦了。以为爷爷的信总是那些说过来说过去的老话,没有什么意思,而回信却是费尽了我心思。打那以后,我不知道为什么,真的有点怕爷爷来信,即便是来了信,看完以后也借故走开,不去想回信的事了。再后来,我就干脆不写信了。我觉得,给爷爷写信是爸爸的事情,有什么事爸爸写了就行了。

但是,爷爷依然常在信里夹上给我的信,不管我回不回信。时间长了,对于爷爷信里讲的那些道理,便不以为然,认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既然爷爷爱写,就让他写去吧。

不愿给爷爷写信,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从小我回老家的次数并不多,爷爷好象也很少来,因此和爷爷的感情交流不算深。在我的心目中,爷爷不如姥爷那样疼爱我。姥爷来了,我就如他腰上别的钥匙一样,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经常外出游玩,吃的,玩的,用的,只要是我张了嘴,他就会毫不吝惜给我买,让我好开心。可是爷爷不,他很少买东西给我,多是讲一些道理,不管我愿听不愿听,有时候让我做一些事情,也不管我愿意不愿意。

在我的记忆里,中学暑假每次回老家,爷爷和我未曾有过多的说笑,也从不带我到这里那里去玩,而是要我跟着他下地劳动。天不亮的时候,他早早到地里去拾掇庄稼去了,赶等到八点多钟回来,吃完奶奶做的饭,便带着我一起下地,要么是锄草,要么是浇水。原想暑假回老家尽情玩耍一下,可是这百般无奈的活儿堆起来,越发感到老家的日子单调而枯燥。

平时爷爷老是讲了一些琐碎的杂事,嘟哝起来烦死人了。比如,常念叨“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意思是平时注意积肥,才能有好收成;帮着烧火时,他说要“穷灶口、富水缸”,防范火灾;就连天要下雨,他也要急忙张罗把院子扫干净,怕雨水不畅灌了家院等等。还有,讲故事吧,他光讲那老的听不懂的事。什么庆功楼前莫离主呀之类的,说过去有人打了天下把大臣都烧了等之类的事。有的时候,爷爷也会突然袭击,问一些难题。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爷爷问我:否定之否定是什么意思?这一下可真的把我问住了,绕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这个哲学问题。但爷爷也没有难为我,只是说要活到老学到老。

年复一年,又过了好久。直到八十年代初,爷爷有次来信说,最近头也疼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写东西比较吃力,以后少写信,没有事就不写信了。这一次,爷爷也给我单独写了一封信,鼓励我刻苦学习。看到爷爷说年岁大了,信也写不了了,想想曾经给我写过那么多信,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给爷爷写了封回信。信里说,爷爷您给我来了那么多信,我也没有回信,真是不应该,还劝爷爷好好注意身体。这是我给爷爷写的少有的几封信之一。没想到爷爷不久就回信说,我原打算不再写信了,可是看到你在信里说的话,忍不住提笔给你说,要体谅人心。他的那封信有好几页,看来真的花了不少的力气。可是我,看过以后就撂到一边去了,至今也没有回想起都说了些什么。

光阴似水,眨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混混沌沌无虑孩儿变成了主家之人,爷爷过世也快十年了。这期间,我在想念家乡往事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无名的负疚感,但总也找不到根子,含含混混地过着。

今年上了internet,和网友们交往很多,其中也少不了收发些电子邮件。这期间,我总期望每发出一个Email的时候,能够尽快得到回复,若是一时半时收不到回信,便是一种难耐的等待。在这种氛围中,我逐渐感到: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跳出了爷爷的影子,那个不管我回不回信,一直不断给我来信的爷爷。是呀,他一生里给我写了那么多蘸满心血的信,那一封不期待着我的回信,哪怕是只言片语的回信呢。家书抵万金呀!可是我,竟糊涂地让他苦苦等待了那么久,直到他不能拿笔的那一天。在心灵的震撼中,我用真切成熟的理念,重新梳理往日的每一个细节。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份美好的亲情。

亲情是骨子里流动的热血,只要血缘关系存在,就有千丝万缕的牵挂,而这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是爷爷生命的延续,血液里流淌着他的希冀,他怎么会不去关注和期望我的未来呢?我哪里知道,上辈人对下辈人的奉献是无私的,永远不要求有什么回报,而下辈人往往忽视这种生命与共的情怀。

想想他在一天的劳作之后,点上煤油灯,戴着老花镜,用那已经颤巍巍的手,一字一句写着。他把对子孙的关怀和期望,把那份火热的心,在寂静的灯影里凝结成一个个文字。他期望这每一个文字都能载着他那浓烈的情感、希望和祝福,传送到远方的`儿女手上。谁知道,他所日夜想念的真情交流,却像是断线的风筝,使他望穿了双眼。

我不知道疏忽了多少精心的关爱,忽略了多少真挚的感情,伤了爷爷炽热的心,而他却独自忍受,毫无怨言,一如既往,除了亲情,世上还有这伟大的爱心和耐心吗!

1、通读全文,你觉得文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以前的我为什么不愿意给爷爷回信?(3分)

3、为什么每次爷爷来信,爸爸都很高兴,但有时也流露一些不易察觉的不安?(3分)

4、仔细阅读文章第十小节,当收到作者的回信时,为什么原本已经决定不写信爷爷又给作者回信?请揣摩一下爷爷当时的心境。(2分)

5、作者在等待朋友回复Email时感悟到了什么最终让他明白了爷爷的苦心?请结合上下文写出作者的感悟。(2分)

答案:

1.爷爷是一个有耐心、善于结合生活教育孩子的、勤劳的、默默为孩子付出的不善于表达的厚道人。

2.觉得写信是爸爸的事,觉得老是写已无话可说,觉得爷爷的信里讲的事和道理可有可无不懈回信,觉得爷爷不如姥爷亲不想回信。

3.收到爷爷的信,得到家乡和爷爷的消息、引起对家乡的怀念所以高兴。但怕我不能体会到爷爷的关心,想到爷孙间的隔阂就又有一丝不安。

4.我的孙子还是关心我的,终于明白了我的想法,我那么多封信没有白写,虽然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还是要坚持下去,继续引导好他。

5.等待回信是苦苦的渴望,是爱和情的呼唤,是心灵的期待。

关于《常人岂可“无法”》原文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常人岂可“无法”■徐建融

①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画的“写实”与文人画的“写意”之争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多有评论,大抵以倡“写实”、斥“写意”为非,指其“全面否定文人画以至中国画”,而以坚守“写意”、摒弃“写实”为是,以为这才能坚决捍卫并弘扬文人画也即中国画。近读9月25日“笔会”躲斋先生《鲁迅与文人画》一文,提出鲁迅先生既否定文人写意画,又允肯陈师曾、齐白石的文人写意画——这一视点,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

②“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光凭过客观形似的造型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而一旦成了优秀的画家,他对于客观形似的造型反而会有所不逮。

③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人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⑤相比于“写意”画风的坚守者的自以为以先进取代落后,   所以,不仅鲁迅对陈师曾、齐白石颇允肯,徐悲鸿对金农、齐白石同样大力推扬,张大千一面赞赏金农“实在画得好”,一面又说他“实在不会画”。换言之,当时对“写意”画风的批评,旨在为绘画这所“大学”重新树立造型“高考”的普招原则,而不是否定针对造型“高考”不过关的特招的灵活性。同时期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绘画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争论,性质同此。明乎此,便不难理解,鲁迅等对“写意”画包括西方现代派的批评,是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而论;而他们对齐白石等“写意”画家的肯定,是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二者是并不矛盾的。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发抒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其前提是“世岂易得”的“至人”,天下滔滔的常人尽皆“无法”,貌似在继承、弘扬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实质恰恰是败坏中国画的传统。所以,我尝有言:“天下有平常之事,有非常之事。非常人为非常之事则可,平常人为非常之事则殆;非常人为平常之事为无上功德,平常人不为平常之事可乎?”

1、第③段中加点词“意象”的含义是                              。(2分)

2、简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3、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2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无论是新文化人还是传统画家

②仅仅是“写意画的泛滥”和“写意画家对写实画风的全盘否定”

③而绝不是否定“写意画中的佼佼者”

④从而对“写实”画风全盘否定

⑤当时力倡“写实”画风的

⑥所否定的“写意画”

A ④⑥②①⑤③         B ⑤⑥②③①④

C ④⑤①⑥②③         D ⑤⑥③①②④

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造型即绘画的本质属性,它需要典型的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B明清“写意”画注重“画外功夫”,但是人才仍要过造型关。

C徐悲鸿肯定西方绘画学院,但是并不全盘否定现代派作品。

D“无法而法,乃为执法”是针对“至人”而言,常人需慎取。

6、作者在第①段中称“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请借鉴“新的认识”评价下列事件。

2022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的车延高新作《徐帆》。诗歌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被网友称作“羊羔体”、“口水诗”。有评论说白话不是诗歌,诗歌底线被当今的许多诗人随意僭越,才导致了当今诗歌愈益庸俗化和粗鄙化。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语手法,“是我写作的异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试题答案:

(一)(17分)

1.(2分)画家塑造的注重主观和神似(1 分)的形象(1分)。

2.(3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摩托车比喻#8220;写意#8221;,跑步比喻#8220;写实#8221;(或者写#8220;类比#8221;,1分)。补充说明主张#8220;写意#8221;者以进步说否定#8220;写实#8221;的荒谬(1分)。

3.(2分)新文化人及传统画家中有识之士 对民国拙于造型的现状以及风气(1分)提出批评(1分)。

4.(3分)C

5.(3分)B

6.(4分)  答题参考示例:诗歌创作也要讲究基础,正如画家的基础是造型,诗人也要讲究诗歌的诗意、含蓄等特征(1分)。尽管从诗歌创作的特殊性、灵活性看,所谓#8220;零度抒情#8221;等手法不无价值,我们肯定一些新尝试、新创作(1分)。但是,更多的诗人还是需要基于基础创作(1分)。

(评分说明:扣住#8220;新的认识#8221;1分,#8220;新的认识#8221;只要提到#8220;造型是成为画家的基础#8221;即可;结合事件分析3分)

附:新的认识:造型是成为画家的基础;不可以#8220;写意#8221;画中的特殊成功者否定#8220;写实#8221;;写意画只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8220;写实#8221;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8220;写意#8221;中的佼佼者值得肯定;常人不可无法,不可不造型;至人方可谈无法,写意。

《无法对你不残酷》阅读题及答案

无法对你不残酷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呆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答:①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③④

答案:②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

③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

④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答案:(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

(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

(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答案:

理由: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