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历代与之有关的诗词非常多,其中颇有佳作。而李白的这两首诗尤其让人回味无穷,从中可见出“诗仙”的独到之处。

《苏台览古》是凭吊吴国的。苏台,即姑苏台,起于吴王阖闾。据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说:“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规模是很大的。但是,让姑苏台出名的,却是阖闾之子、勾践的死对头,吴王夫差。当年勾践回国后伺机报仇,大臣文种出了九条计谋,其中“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五曰遗之巧工良才,使之起宫室,以尽起财。”(《吴越春秋》)所献的美女就是有名的西施、郑旦,使之所起的宫室便是这姑苏台。据记载,姑苏台横亘五里,当时土木大兴,殚耗人力,“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台上又建有春宵宫、千石酒钟、天池等,均以铜玉珠宝为饰,奢华之极。当年,夫差日夜与西施嬉戏玩乐。然而,好景不长,夫差终于丢了江山,伏剑自杀;而奢华一时的姑苏台也被越军一把火烧毁。

李白登台凭吊,以眼前之景写怀古幽情:春光里,一片废墟上杨柳发出新叶,四处又响起了清泠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有旧日的痕迹,只剩下这轮万古同一的月亮,曾经照见着吴宫里的美人和欢乐的景象,可以为当年的时光作一个见证。这首诗读起来并不沉重,它没有残忍地将过去和现在作一对比,以次见出悲欢离合;也没有借此感慨千古兴亡,让读者担负上千年的历史重量。它只是淡淡地叙述眼前的景色,像是随口道来,自然地转移到与当年有关的物事——月亮,仅此而已。而在这淡淡的叙述之中,却引起读者的无限暇思,回味悠长。这手法真是精巧极了。

同样是怀古凭吊,《越中览古》的手法却大有不同。它独具匠心地叙述当时越国全胜而归的喜庆场面,写得非常热闹。勾践卧薪尝胆,图谋雪耻,忍辱负重了十七年,一旦灭吴,举国欢腾,其心情可想而知。当年死战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锦还乡,昔日的宫殿里一下子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这又让人想起那些为打败吴军而于敌阵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当年与勾践同卧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当时笙鼓齐鸣、上下欢腾,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场景实在令人激动不已,而勾践志得意满的骄纵形象也隐约于其中。写到这里,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越地之野鸡。而今,一切成败荣辱都已化作烟云,只有不知世间情愁的野鸡飞过。这一下子九让人从那种欢庆激动的场景跌落到空落寂寥的情境当中,从时间到空间、从感觉到感受,二者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如同南柯一梦,初时令人难以承受,而后细细品来,却又意味自长。

李白真不愧是“诗仙”,是诗人中的大手笔相同的题材,竟然能够用一轻一重、一淡一深两种迥异的笔法写得情神毕现,写得让人怅然若失。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鉴赏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历代与之有关的诗词非常多,其中颇有佳作。而李白的这两首诗尤其让人回味无穷,从中可见出诗仙的独到之处。

《苏台览古》是凭吊吴国的。苏台,即姑苏台,起于吴王阖闾。据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说: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规模是很大的。但是,让姑苏台出名的,却是阖闾之子、勾践的死对头,吴王夫差。当年勾践回国后伺机报仇,大臣文种出了九条计谋,其中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五曰遗之巧工良才,使之起宫室,以尽起财。(《吴越春秋》)所献的美女就是有名的西施、郑旦,使之所起的宫室便是这姑苏台。据记载,姑苏台横亘五里,当时土木大兴,殚耗人力,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台上又建有春宵宫、千石酒钟、天池等,均以铜玉珠宝为饰,奢华之极。当年,夫差日夜与西施嬉戏玩乐。然而,好景不长,夫差终于丢了江山,伏剑自杀;而奢华一时的姑苏台也被越军一把火烧毁。

李白登台凭吊,以眼前之景写怀古幽情:春光里,一片废墟上杨柳发出新叶,四处又响起了清泠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有旧日的痕迹,只剩下这轮万古同一的月亮,曾经照见着吴宫里的美人和欢乐的景象,可以为当年的时光作一个见证。这首诗读起来并不沉重,它没有残忍地将过去和现在作一对比,以次见出悲欢离合;也没有借此感慨千古兴亡,让读者担负上千年的历史重量。它只是淡淡地叙述眼前的景色,像是随口道来,自然地转移到与当年有关的`物事月亮,仅此而已。而在这淡淡的叙述之中,却引起读者的无限暇思,回味悠长。这手法真是精巧极了。

同样是怀古凭吊,《越中览古》的手法却大有不同。它独具匠心地叙述当时越国全胜而归的喜庆场面,写得非常热闹。勾践卧薪尝胆,图谋雪耻,忍辱负重了十七年,一旦灭吴,举国欢腾,其心情可想而知。当年死战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锦还乡,昔日的宫殿里一下子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这又让人想起那些为打败吴军而于敌阵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当年与勾践同卧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当时笙鼓齐鸣、上下欢腾,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场景实在令人激动不已,而勾践志得意满的骄纵形象也隐约于其中。写到这里,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越地之野鸡。而今,一切成败荣辱都已化作烟云,只有不知世间情愁的野鸡飞过。这一下子九让人从那种欢庆激动的场景跌落到空落寂寥的情境当中,从时间到空间、从感觉到感受,二者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如同南柯一梦,初时令人难以承受,而后细细品来,却又意味自长。

李白真不愧是诗仙,是诗人中的大手笔相同的题材,竟然能够用一轻一重、一淡一深两种迥异的笔法写得情神毕现,写得让人怅然若失。

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

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于剑的钟情程度。在他的诗中,他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称呼与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把朋友苏明府称为 “剑戟森词锋”比喻其为 “苏季子”。李白从小学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剑术的基础。剑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爱,是他思想的化身与延续。他用手中的诗笔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剑,同时也为后人文学上的学习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安社稷”和“济苍生”的理想,这一创作灵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熏染下,激励大家具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而这种思想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李白的头脑之中。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纵观古典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中国文人都曾有过“入世”和“出世”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体现了其矛盾又痛苦的心路历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政治环境下,李白的诗中也看窥见一斑。李白的政治生涯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幕府的两次经历,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为做官、他也未曾把追求人生的'荣华富贵当作目标,从始至终,他都是为体现自己大济天下的思想希望得到一个成就事业的舞台,以其豪放不羁的自由人生以及他漠视权贵的人格、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做到了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从他的很多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希望功成身退、回归园林的决心和人生目标。而在他的诗中,是通过明月、美酒、山水,为依托,表达他的人生意象。

例如《月下独酌》这首诗所做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诗人的理想世界遭到毁灭,在政治上收到打击,这种双重打击使其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经常用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与不快。在一个酒后深夜,他看到了月亮、影子,他将其人格化,借着酒兴,把他们当成了能够谈心的朋友,并希望这些朋友能够陪着他及时行乐,把其孤独的状态变成不再孤单的境界,希望能够超越令人烦恼的现实。但是这种意境持续的时间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作诗之时突然就分散了,这种状态造成了更加难以摆脱的、更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感,贯彻于他人生的后半期,使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黑暗的尘世,远去追求一个能够与月亮作伴的渺远世界。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他的当时的作品来看,虽多为休闲雅致之作,但也可从中看出一些对时事及政治不满之气。

李白生活的年代对他的诗歌创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唐朝当权者崇尚道家思想、甚至把道教视为国教。而李白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他出生的阶层,使他很容易接受这一道德标准,这一特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在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他希望通过努力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眷恋,他的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特点,执着又不乏多情。李白诗中体现出的仙侠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标志性的代表和精神象征。

李白诗歌中的勾践灭吴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历代与之有关的诗词非常多,其中颇有佳作。而李白的这两首诗尤其让人回味无穷,从中可见出“诗仙”的独到之处。

《苏台览古》是凭吊吴国的。苏台,即姑苏台,起于吴王阖闾。据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说:“阖闾造,经营九年始成。其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外。”规模是很大的。但是,让姑苏台出名的,却是阖闾之子、勾践的死对头,吴王夫差。当年勾践回国后伺机报仇,大臣文种出了九条计谋,其中“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五曰遗之巧工良才,使之起宫室,以尽起财。”(《吴越春秋》)所献的美女就是有名的西施、郑旦,使之所起的宫室便是这姑苏台。据记载,姑苏台横亘五里,当时土木大兴,殚耗人力,“民疲士苦,人不聊生”。台上又建有春宵宫、千石酒钟、天池等,均以铜玉珠宝为饰,奢华之极。当年,夫差日夜与西施嬉戏玩乐。然而,好景不长,夫差终于丢了江山,伏剑自杀;而奢华一时的姑苏台也被越军一把火烧毁。

李白登台凭吊,以眼前之景写怀古幽情:春光里,一片废墟上杨柳发出新叶,四处又响起了清泠的歌声;眼前的一切都不再有旧日的痕迹,只剩下这轮万古同一的月亮,曾经照见着吴宫里的美人和欢乐的景象,可以为当年的时光作一个见证。这首诗读起来并不沉重,它没有残忍地将过去和现在作一对比,以次见出悲欢离合;也没有借此感慨千古兴亡,让读者担负上千年的历史重量。它只是淡淡地叙述眼前的景色,像是随口道来,自然地转移到与当年有关的物事——月亮,仅此而已。而在这淡淡的叙述之中,却引起读者的无限暇思,回味悠长。这手法真是精巧极了。

同样是怀古凭吊,《越中览古》的手法却大有不同。它独具匠心地叙述当时越国全胜而归的喜庆场面,写得非常热闹。勾践卧薪尝胆,图谋雪耻,忍辱负重了十七年,一旦灭吴,举国欢腾,其心情可想而知。当年死战的六千勇士如今衣锦还乡,昔日的宫殿里一下子满是如花似玉的宫女──这又让人想起那些为打败吴军而于敌阵前一起自刎的三百勇士,想起当年与勾践同卧薪同忍辱的越王夫人。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当时笙鼓齐鸣、上下欢腾,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场景实在令人激动不已,而勾践志得意满的骄纵形象也隐约于其中。写到这里,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越地之野鸡。而今,一切成败荣辱都已化作烟云,只有不知世间情愁的野鸡飞过。这一下子九让人从那种欢庆激动的场景跌落到空落寂寥的情境当中,从时间到空间、从感觉到感受,二者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如同南柯一梦,初时令人难以承受,而后细细品来,却又意味自长。

李白真不愧是“诗仙”,是诗人中的大手笔相同的题材,竟然能够用一轻一重、一淡一深两种迥异的笔法写得情神毕现,写得让人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