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的人生哲理

太极拳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理精法密,太极中也蕴涵着不少的人生哲理,看看下面的太极中的人生哲理文章吧!

太极中的人生哲理

太极拳的哲理性、技击性和在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研究它、修炼它,以至于习炼太极拳的队伍也在越来越壮大。

在此我想谈一谈太极拳中的“意”与“气”的问题,由此来说明太极拳运动就是一种意气的运动。

我们知道太极拳首先要求要“平心静气”,在“心态平和”的前提下,以“心意”为主导支配身肢内外做周身相随的运动,强调“注意不注气”,拳论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说明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的拳。但练拳时,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着意而后形动,即“意在拳先”。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气”并非一般说的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自古,无论祖国医学理论、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的存在,有叫“元气”、“正气”、“先天气”,武术家称“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各种实践经验证明确有这种气的存在。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祖国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如有人说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更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这些尚需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但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意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不动。为了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便于发掘。我们假定“气”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物质”,仍以“气”论之。

练太极拳最讲“精神”,心意所发,气随意行,肢体运动一片活泼,精神自现;意境深邃,气敛于内,外现沉稳,一片虚灵;心态和平,意之所向,或进或退,或左或右,宜轻宜重,宜虚宜实,动荡转折,顺逆缠绕,无不圆转自如,得心应手。所以练太极拳先要使思想进入一种毫无杂念的状态,求得精神上的'空灵境界,以便周身内外,从神经到五脏六腑,骨胳肌肉乃至肌肤,都处于一种松静下的自我“感知”状态。如此,无论周身何处不顺随,劲在何处犯顶,受力的作用及力的方向大小,都会及时被察觉并得到调整。在这种“意境”和“感知”状态下练拳,气的周身运行如同自我按摩,周身格外舒畅,练拳后有沐浴之后的清爽感觉,就好象是大脑和五脏六腑都进行了一次清洗和净化一样气清神明。

陈氏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们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从意气来讲,也是合乎这个规律的,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肢体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与内部神精活动一样,同样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在打拳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陈氏太极拳要求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使得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而太极拳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苦练盘架子,并时时校正架子,不断追求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太极拳动作定型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或偶然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能够做到这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巩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意与气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意与气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运动也就是一种意气运动。正是这种意气运动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从身体、精神、思想上,一次次得到舒畅享受和修养,练太极拳的质量也一次次得到提升,让人乐不思蜀,余味无穷!

我们希望所有热爱太极拳的人,在研究和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不断修养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完善我们的人生。

太极为两仪而生人生哲理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假如我有一天不在了,你能做到终身不娶吗?”我还没听到答案,室友接着来一句,“人家是独生子,要传宗接代。”好吧,我还是坚持着听到对方的答案。闷了好久,电话里幽幽地传来——“我不知道,但我会想你。”我算是失望抚了抚额,紧逼着对方说出我要的答案。对方于是像是下定决心一样,“不娶!”

终于,我扬起了嘴角。

人犯神经的时候,永远不要问原因。人一瞬间的多情,别太注重多么没有方圆规矩。这一生,规矩太多,我就想那一刻问出深藏的心思,哪怕算是诅咒自己。

一条路如果走到了尽头,那必定是一个人活得太真。

我总爱放肆的大笑,然后扶扶自己的笑纹,毫不吝啬他人的讥讽。等到夜深人静,不,等到空空地觉得自己笑不出来的时候,于是故作老成地在日记本里写道:“不理解你的人到处有,理解你的人掘地三尺也找不出来一个。”然后呲牙咧嘴地觉得自己真棒,写出这么有深意的话。

社会啊,我常常想,到底是什么样!我这个已经是大二,早早过了二十的老学生,除了固步守校外还能怎样,可悲的是连固步守心都无法做到。我闷在寝室,除了无聊练练书法,便是看看自认为不错的'《演说家》,听到精彩处,不是哗哗泪流就是慷慨激昂地赞同,然后跟疯子一样,在心里想:我要去参加《演说家》,我要把心中这点破事跟全中国的人说,我要让全中国人知道我活得多苦逼。

过了几个小时,就开始躺在床上玩着手机,继而呼呼大睡。梦里出现的往往是,我是那么美的小仙女,拯救人类,在空中飞来飞去。回头起床,看着湿透枕头的口水,嘴巴一张,惊讶到下巴脱落,于是重重地捶了下脑袋,让一切烟消云散,晒干枕头,我依旧是我。

愚者等待,智者创造,强者把握。我细想了下自己,虽然拼命地将自己往”强者“靠拢,但,人可以无知却不能无脸,忒凄凉,忒惨淡。

太极为两仪而生,两仪为四象而存。而我为什么?

人生中的弯路人生哲理

一天,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去郊外爬山。到了一个路口,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平坦大道,一条是崎岖小路。正当我们不知咋走的时候,一位家住这儿的老人告诉我们,两条路都可以通向山顶,但是小路很不好走,老人建议我们走大路。

但出于一种猎奇览胜的心理,我们执意要选择小路。老人说:“小路很少有人走,一些路段可能被杂草掩住了,你们如果迷了路,也只能沿途返回,倒不如走大路。”但血气方刚的我们哪里听得进去啊,最终还是选择了小路。

沿途风景很美,我们兴奋不已,感叹幸好没听老人的话,不然就错过了这难得一见的大好风光。但是我们的兴奋没能维持多久,走到半山腰时,一些路段果然被荆棘和野草掩住了。我们有些后悔没有听老人的劝告。摸索着走了一阵,前方的小路完全消失了,环顾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树林和齐腰的野草,我们彻底迷路了。怎么办?想前进,不知路在何方;想后退,又找不到返回的路。我们进退两难,互相埋怨。

就在我们快要绝望时,老人出现了,原来他放心不下我们,悄悄地跟了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本来走大路只要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山顶,结果用了四个多小时。我们后悔不迭,要是听了老人的'话,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我不禁想到了人生,其实,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上学时,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要好好学习,要珍惜时间,要感恩……那时,我们年少轻狂,笑老师杞人忧天,笑老师老古董。可当有一天我们遇到困难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时,才发现老师说的话都是至理名言,可是当初为什么听不进去呢?

年少时,父母曾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不要迷恋网络游戏,不要早恋……那时,我们高呼“我的青春我作主”,父母的话哪里能听得进去。他们想把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少走弯路,可是我们只会将他们的话当作耳边风,结果还是走了许多的弯路。

其实,人生的许多弯路是可以绕过的,只是需要我们耐心地让师长、父母的话入耳、入心。

佛语中的人生哲理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去读一读扎西活佛的微博,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经典哲理人生佛语:

不圆满的是自己的烦恼,不清净的是自己的业障。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有慈悲的人,没有看不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正常的,没有不正常的。只是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显相。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功,看到别人取得成就时,要想想他为之付出的汗水与艰辛,他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谋划。而当你如愿吃到甘甜的果实时,你也要弄清楚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幸运儿,否则幸运只是暂时和偶然的。凡有果,必有因。与其在不幸时怨天尤人怪佛祖,在好运到来时狂妄的得意忘形,不如多想想“因果”。

佛,不是一尊偶像,而是人生修行的硕果。不一定要焚香叩拜,佛在心中,而不在身外。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佛有大小,人分三六九等。若心能顿悟,学会满足,你我皆可成佛。

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让佛学禅语告诉你什么是生命的智慧吧,能悟多少算多少……能让自己快乐、自在,这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这是真智慧、真慈悲。

不要总指望别人理解自己,相反,我们应学会去理解别人。当我们真正走近别人内心的时候,别人也才有可能会用心来理解我们。我们总在追求概念性的自我、或想像的自我中,宣称要活出自己,却忘了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试图制造一个自我,代替自己的存在,可是替代的了吗?

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千万不要过分与自己较劲。努力化解麻烦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明明无法挽回,你又何苦纠缠下去呢?过去的就是过去了,自己与自己较劲,只能增添新的麻烦,而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所以,想想因果,要明白一切都是自己无量劫以来业障的显现,现在是消业的.时刻,这样想就会放下许多。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是强求不来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太累。

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变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毕竟,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

师父问徒弟“你抬头看到什么?”徒弟说“天空。”师父说“天空很大,但我可以用一只手遮住整个天空。”于是师父用手掌遮住了徒弟的双眼,“你还能看见天空吗?生活的烦恼就像这只手掌。它很小,你若放不下,总是拉近挡在眼前,看到的就只是烦恼;你若放下了,看到的将是无限的人生美景。”

若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意味着不认识自心本性。此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假相、缺陷、不圆满。当你真正认识自 心的本性时,发现自己是佛;当你发现自己是佛陀时,同样的发现处处都是清净刹土,人人都是如来佛。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道理。

人生的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载。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满足太少。人生的修行,很大程度就是对欲望的控制。谁都会有欲望,但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欲望,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学会满足,就是掌握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修炼一颗平常心,痛苦就会越来越淡,幸福就会越来越浓。

如你的内心装满了“嫉妒、愤恨、恼怒、哀怨”,你将永远无法感知到人生的“光明、快乐、自在”,你将永远无法感悟到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一个有漏的容器,是无法装下殊妙智慧的甘泉,所以你要下决心:清除心中有漏的污浊,今生宿业、今生了,不必纠结拖延至来世。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圣洁不染,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一颗圣洁的心,这颗心便让它开出莲花。人生活在俗世之间,或是因为无法控制心中欲望自以为是,或是因为年轻不成熟,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办出一些错事来,迷失方向不是最可怕的,只要能够反省自己,找回本心,一样可以开出莲花。

每个人的根基福报因缘想法都不同,所以不要太执着,总是去要求别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心如如不动,没有被境动,没有被境转就行。什么叫如如不动?就是你知道他这样做也是对的,各有各的业力,业力现前的时候很难避免。缘来了聚缘尽了散,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才是自在。

佛法的核心只有两项: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及破除一切执著的大智慧见。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皆不离此两项原则。

我们常常被一个“争”字所困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世界,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如果心胸开阔一些;得失看轻一些;为别人多考虑一些,哪怕只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放一放,你会发现,心会一下子变宽,世界会一下子变大。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也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对别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刻,就会减少许多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发生,也能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人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宽容,我们要学着用宽容的胸怀去体谅和接纳他人。当我们用贼眼看人时,人人都是贼。当我们用佛眼看人时,人人都是佛。

1.看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2.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世上本无事,闲人自扰之。

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6.说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7.口为福祸之门,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行有不足,反求诸己。

9.真正慈悲的人,容得了众生的过错

推荐阅读:

佛语禅心个性签名100条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星云大师语录

延参法师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