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 ) 解惑( ) 愚笨( ) 乐师( ) 阿谀(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李潘( ) 经传( ) 或不焉( ) 嘉( ) 贻( ) 句读( ) 读书( ) 嗟乎( ) 长幼(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吾师道也:(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吾从而师之:( )

⑥则耻师:( )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郯子之徒:( )

③古之学者:( )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⑦其可怪也欤:( )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

②生乎吾前:( )

③固先乎吾:( )

⑺【于】

①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不拘于时:( )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翻译: )

⑵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 ,翻译: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 翻译: )

②吾师道也(活用: 翻译: )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 翻译: )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 翻译: )

(活用: 翻译: )

⑤则耻师焉:(活用: 翻译: )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 翻译: )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 翻译: )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 今义: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 今义: )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 今义: )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 今义: )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 今义: )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 今义: )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 今义: )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 今义: )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 今义: )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u hu ú uè ú tán cháng xiā ng dān pán zhuàn fǒu  iā í du dú iē 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名词,老师) 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动词,从师) ⑤(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动词 拜师) ⑦(名词 老师) ⑧(名词 军队)

⑵【之】 ①(代词,指代人) 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结构助词,不译)  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 ) ③(人称代词,他们 )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 ①(名词,疑难问题) 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 ①(名词,道理) ②(名词,风尚) 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 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介词,相 当于“于”) 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 ①(介词,向) 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 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 ②宾语前置 ③被动 ④状语后置 ⑤状语后置 ⑥判断句 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5   O

高考文言文《滕王阁序》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 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二、重点字词

1、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 2、时维九月(介词,在)

3、序属三秋(名词,时序) 4、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

5、披绣闼(开,小门) 6、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

7、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

9、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

11、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13、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

三、一词多义

1、故:

①豫章故郡 ,洪者新府(形容词,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

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

C、shu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

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副词,姑且,暂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 )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四 、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 下来)

3、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形作名,才俊)

五、指出文言句式:

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

3、望 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4、舍簪笏于百 龄,奉晨昏于万里(介词结构后置句)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

6、都督阎公之雅 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句)

六、 成语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萍水相逢 兴尽悲来 高朋满座

命运多舛 达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杰地灵 老当益壮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 五柳先生 ,谥号 靖 节 ,入刘宋后改名 陶 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 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 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四、一词多义:

心:1、因事顺心(心愿)

2、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1、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2、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

故:1、故便求之(所以)

2、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 ,朋友)

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2、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3、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1、奚惆怅而独悲(为 什么)

2、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1、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2、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3、时矫首而 遐观(表修饰)

4、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以: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 ,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六.指出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判断句“皆”表判断)

2、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5、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6、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7、乐夫天 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8、情在骏奔(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9、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 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10、稚子候门(省略句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1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被)

12、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被)

《赤壁赋》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

引导语: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下面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知识点的整理,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一、 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 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 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 , ) 举酒属客( ) 一苇( ) 窈( )窕( ) 冯( )虚御( )风 扣舷( ) 桂棹( ) 溯( ) 嫠( )妇 袅袅( ) 不绝如缕( ) 愀然( ) 潜蛟( , ) 和之( ) 挟( ) 山川相缪( ) 舳舻( , ) 旌旗( )酾酒(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麋鹿( ) 匏尊( ) 蜉蝣( , ) 粟( ) 须臾( ) 愀然( ) 枕藉( ) 洗盏( ) 更酌( ) 肴核( ) 杯盘狼籍(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2、杯盘狼籍 也写作“狼藉”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 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 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驾驭

7、桂棹兮兰桨 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 依循;唱和

10、其声呜呜然 …… 的声音

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2、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13、正襟危坐 危:正

14、山川相缪 缭绕,盘绕

15、方其破荆州 当

16、下江陵 攻下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斟酒

18、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江中的小舟

20、举匏樽以相属 酒杯;劝酒

21、哀吾生之须臾 时间短暂

22、知不可乎骤得 数得;屡次得到

2 3、托遗响于悲风 余音,指箫声

24、盈虚者如彼, 满;缺

25、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26、相与枕藉乎舟中 (互相)枕着垫着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赤壁赋A——苏轼

壬戌之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 。少焉, ,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 :“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月明星稀,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东望武昌,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 ,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相与枕藉乎舟中, 。

赤壁赋 B——苏轼

,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于是饮酒乐甚, 。歌曰:“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倚歌而和之。 ,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客曰:“‘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江陵,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

苏子曰:“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与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洗盏更酌。 ,杯盘狼籍。 ,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