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神农架散文诗歌

行走于山水之间,体味林泉之清秀,悠哉,美哉,我亦向往。

然而有一个去处在我心中却远远凌驾于它们之上,那就是极富神话色彩驰名中外的湖北——“神农架”。

“神农架”听名字也许没有一些名山大川那么响亮,也或许有人已把它遗忘。

但是它的自然景致,资源扩展度,文化内涵,与俊美灵秀的五岳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儿山高谷深,林海苍茫,藏娇纳秀,多种奇异动物神出鬼没,是一个神奇无穷谜一样的地方。

“神农架”一个有着古老而美丽传说的地方,一个精神文明的源头,美丽的生态园。

一个让世人仰视, 一个可以倾听到神的语录,接受神灵洗礼的天梯。

我站在无神论的队列,可我相信它是神,它是那远古文明的化身。

神农架群山巍峨的耸立在长江和汉水之间,千峰攢蔟,万壑争流,朝云暮雨,云蒸霞蔚;

神农架是一片神奇的山林,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其间生长着珍贵稀有的植物,深藏着举世称奇的飞禽走兽。

让我在审读神农架这部绿色天书时,惊叹大自然的生花妙笔是多么的神奇!

有人称神农架既有黄山之奇,又容庐山之秀;

既有泰山之壮,又纳华山之险。

诗人徐迟曾赞美说:“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不如神农架。”

诗人的这种感受,如今竟成了神农架人和游人的口头禅。

我的感受是,三峡之景壮观秀丽,一目了然;

神农架之景则宏大而妩媚,朦朦胧胧的样子,教人难识其尊容仙面,许多奇景异象还藏在未知的神秘之处,给人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和美妙而丰富的想象。

当我走进广阔无垠的神农架,仿佛闯入了野人的神秘王国。

我在深山老林中跋涉,处处嗅到野人散发的气息。

有多少人在这里寻梦,期待着那震惊世界的一刻。

我走进古老原始的神农架,犹如跨进悠悠历史的长河。

岩石印下冰山擦过的痕迹,古木刻下岁月流逝的年轮,

每一座山峰都让你魂牵梦绕,每一条小溪都对你娓娓述说......

我走进丰富多彩的神农架,宛如进入了动植物的乐土。

银杏梳妆,鸽树起舞,仙草江边一碗水,灵芝七叶一枝花。

我在深林中与金丝猴共舞,我在溪流间听娃娃鱼唱歌......

我走进美丽幽静的神农架,好似走进安徒生的童话天堂。

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世界也停止了喧闹。

我在温泉中洗去凡尘,在绿色的大自然里畅想。

岁月如能倒流,我原回到地老天荒......

我置身神农架的高山之上,其实就是置身在云雾之中。

云雾一阵阵飘过来,轻轻地缠绕着你,

你就如在天宫徜徉漫步的仙子,别有一番滋味涌入心头,教人好生惬意。

有时,一团云雾涌过来,岂是“十步之外不辨人马”可比拟,简直是“对面相逢不相识”了。

神农架观云,燕子垭是最好的去处。

每逢雨过初晴,刘享寨西麓的紫竹河谷便成了一片云的海洋。

洋不知有多深,只见洋面波涛汹涌,卷起千堆白雪;

也不知有多宽,唯见洋流奔腾起伏,连着遥远的天际,不知哪是洋,那是天。

然而,最妙的还是云海之上偶尔会悬起的一轮五彩光环。

它形似彩虹,却又不是彩虹,点缀在天幕之上,宛如一枚璀璨的玉镯。

它色彩分明,柔和协调,镶嵌在波峰浪谷之间,酷似一架缓缓滚动的佛辇,这就是举世罕见的“佛光”。

据说,中央电视台的同志曾摄下了珍奇的画面。

他们说,我国历史上仅在峨嵋山发现过“佛光”,如今在神农架又发现了,可见这儿的确是一块仙山佛地。

然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种被作家梅洁赞美过的“守望树”。

我看到了许多“守望树”。那些树象被焚烧过似的,浑身发黑如焦炭。

它们拔地通天,庄严肃穆,任凭风吹雨打,电闪雷鸣,我自岿然不动,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

它阅历了千年的'沧桑,经受了亘古的磨乱。

如今却悄无声息地站在那里,尽管早已没了生命。

那么它在这寂寥冷漠的世界等待着什么呢?守望着什么呢?

我凝神静思,我不解地默问。

“守望树”只静静地站在那里,与我没有任何的心灵交流。

然而,我又分明感应到它强烈的生命气息。

生前,美化着自然;死后,也不忘装点自然。

“守望树”啊,你是自然之子,你是自然之灵啊!

“有一种树,它虽然死了,却千百年地站着。”

这是神农架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生活可谓穷困潦倒,但却执着地追求着且有着丰硕成果的文人对作家梅洁所说过的话。

于是梅洁便去拜望了这种树,并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散文,发表在《神农架报》的第一份月末版上。

梅洁赋予人格化的这种树,就是失去了生命的冷杉树,也就是所谓的“守望树”。

在作家《走向神农架》的报告文学中,其“《黑暗传》与中国的荷马”一节,写的就是这位神农架的文人,就是她所同情与赞美的“守望树”。

啊,神农架。我用我清风般的脚步走近你,是怕惊醒了你悠远古朴的梦境;

我用我虔诚般的灵魂拥抱你,是为了我们相约了几个世纪的爱情。

诗情画意的散文

曾记得年近古稀的张玉岭先生拍摄冬鹤时的惊险一幕。那日,有鹤几十只,其中有一只气势汹汹,紧盯张先生穷追不舍,寸步不离,后来竟跳到张先生肩上,叨破了张先生的脸。而张先生却不怨不恼,不急不慌,仍微笑着继续他的拍摄。在冰滑雪厚和满是沟沟坎坎的原野上,他仙鹤般轻盈的步态令在场很多人感动……也许正是他有一颗轻盈的诗心,才使其在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摄影生涯中始终迈着轻盈的脚步,而且至今激情不减,成就斐然。

也是这颗诗心,使他的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和境界,每每赏之令人怦然心动,犹如走进唐诗宋词。他的画中有诗的意境,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观其作品仿佛置身小雨润泽后的花园,缕缕芬芳和清新愉悦着我们周身的每一细胞。

这种意境美在张先生的几千幅作品中俯拾皆是。如《融》那静若处子的清幽之美,《飘然欲仙》那撼人心魄的惊险之美,《松风吹云》那水墨丹青的清奇之美,《击鼓庆“绿博”》那热烈奔放的动感之美,《清水芙蓉》那温柔纤巧的精致之美,《鹤翔云天》那鹤击长空的雄浑之美等等。这诗意之美不是凭空而来的。她源于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觉,源于对生活的挚爱,源于艺术真谛的领悟,源于千锤百炼的功底,和对那可遇不可求的、稍纵即逝的、无限神奇的.光与影的把握。

如果说善于捕捉美是艺术家成功的品质,那么高超精湛的摄影技巧则是艺术家表现诗意的前提,张玉岭先生的成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在其作品《融》中,残雪和融冰疏松粗糙的质地与流水光洁细腻的肌理、冰柱的灿烂辉煌与柳岸幽暗深远相映成趣,这都是他对光出神入化的运用结果,也是其对光的驾驭能力集中显现。因而《融》多次荣获大奖,张先生同时开创了音河冰雪特色摄影的先河,故乡音河也成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还有在《飘然欲仙》中他运用了后幕同步闪光的高难技法,收到了虚实相映,动静相衬,亦真亦幻的效果,使“空中飞人”这一杂技惊险动作更具视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张玉岭先生常说,好的作品首先要感动作者本人,然后才能感动读者。如果说日月星辰与山川大地的神韵感动了作者,那么,艺术家张先生非凡的才情、不泯的热情和奔涌的诗情,与美丽景物交融的结晶,就是那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充满唐诗宋词韵味的——诗情画意!

散文诗情画意

身在茫茫人海,仰望渺渺宇宙,惊鸿一瞥,你是一缕翩翩起舞的香魂。

站在心潮浪海看你所在的方向,静静地,悄悄地,盼你回眸一笑,醉人心肠,魂断霓裳,把你轻盈地收藏在心底,等待花开的季节浓醉,为你把歌欢唱,唱一曲绵绵情歌,好叫那日月无光!

我在心的沙漠久久彷徨,而今,在你眼眶中幸福地流浪,多少次痴情回眸中遇见你,是我今生最幸福浪漫的时光!

错过了迷人的风景,心中溢满忧伤,沧海桑田,四野无光,只为在你眼前停留,诉一诉心中那一片爱的汪洋!

我愿握着你轻盈的.手,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轻舞飞扬,忘了时间,忘了伤,风花雪月只为那一曲地老天荒,流星作证,灿烂辉煌,在你我之间点亮一道永恒不变的情爱之光!

雨,不停的下,心儿,不停流浪!在天涯海角,我将拾起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为你珍藏,在遇见你的季节给你戴上,你将更加迷人,青春无尽风光!

曾看见,你披着一身如银的月光走来,妖娆妩媚,艳惊四方,你那扑朔迷离的眼神,令人神魂激荡。

今天,你憔悴了,是一只遗落在荒原的小燕子,在百花争艳的国度里迷航,让心休息片刻,让时间救赎你低落的失意!

你是个让人无法说不的女孩,原谅我的鲁莽,我将祈求上苍,给你一米温暖的阳光,在你心累的时候,照亮你前行的方向。我将默默守望,为你写满祝福挂在我的心灵之窗,只为一声叹息,在那天尽头依然彷徨,渺渺茫茫,等待共谱一曲千年沧桑!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第一首写出了妻子对远在江南的丈夫的牵挂,第二首则从丈夫的角度着笔,却不直诉思念,而是向来自故乡的捎话人打听故乡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写法别致有趣,委婉含蓄。整篇尤以第三首中"心心"二句最见功力,借"春草阶生"将女子的愁心难展、情意缠绵刻画入骨,令人感慨叫绝。

王维歌咏从军、边塞等内容的诗篇,也同样善于写情。在这类诗作中,刻画出诸如将军、战士、豪侠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并通过写人,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如《观猎》通过日常的狩猎活动来刻画将军的精神面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回看"二句所显露的"毫端有风雨声"(4),不啻是诗人凌云壮志的化身。

二、诗中有画

古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5)如《山中》道:"荆溪白石出,开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浅溪白石,缀上依稀红叶,山色苍翠,处处鲜艳欲滴。此即东坡所指誉的"诗中有画"。而《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形、体、光、色尽在眼前,构图简洁不掩气势壮美,实乃意境深邃之佳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妙在传神。无论是刻画工细的白描,还是大笔勾勒的写意,无论是极尽夸张的渲染,还是引而不发的含蓄,都让人读后无需细品,脑海中即浮现出鲜明的景象。《山居秋瞑》一诗描绘了一组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流光音色浑然一体--山泉叮咚映照明月无声,莲叶沙沙点缀着浣纱女的软语轻笑,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流畅、富有生气的图画,毫不夸张地说,通篇就是一部充满诗意的风光影片。 王维诗中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完全可以在他对夕阳、明月、空山、深林、清泉、远村、白云、孤烟等景物的渲染中感受得到,如《竹里馆》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藉竹林、明月寓情,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悲愤。

在诗人笔下,点睛之笔的妙用、虚实浓淡的构架、气韵渲染的铺排,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鸟鸣涧》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惊"、"鸣"二字点睛,反衬出春山的幽静。又如"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句,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妙笔,使画境平添几分生动。《终南山》一诗中,诗人这样写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篇虚实变幻,开阖大气。终南山的奇峰广脉、深壑云烟,因此诗而显得神韵流转,读之如身临其境,牵人荡气回肠。

神韵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正如清人陆佃所言:"

摩诘诗到神境处,真是景即意、意即景,不造境而景得,不说意而意完"(6)。

三、诗中有禅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7),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王维学佛,并不恪守一定的教门,而是广泛结交各个宗派的僧侣,同时自学各派佛教经论,从中接受佛学的影响。王维笃志奉佛,思慕隐逸,在《偶然作六首》第三篇中我们即可略窥一斑: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王维著名诗句。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这是诗人最早谈到个人佛教信仰的作品,"爱染"二句,表明自己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念已日渐淡薄。

王维对奸臣专政的黑暗政治颇感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加上宦途受挫,于是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企图走隐遁的道路。然而,他又不甘心过清贫的日子,在隐逸的同时幻想着"终南捷径"。矛盾的诗人试图从佛学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自己思想行为的理论依据。从佛教的义学中接受的主要思想,于他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在《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有云: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臵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此诗大意是说,一旦滋生微小的尘念,便忽然感到生命的短促有如朝露,觉得世上难以容身。然而只是洗濯邪恶之心并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在"悟道"的过程中人还处于迷途之中。诗中以"宾、主"喻"空、有",意指必须了悟"空"理,达非空非有之境,方能成就佛道,得以解脱。这分明是受佛家"四大皆空"等理论的影响,引人脱离现实。而在《疑梦》中,诗人又表露出安于现实环境,从幻想中寻找精神安慰的消极:

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仇浪苦辛。

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上诗,可品出佛家的"空"理,有看破红尘的放任,也有万念俱寂的宁静。

诗中寄寓禅意,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中也多有表现。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关于此诗的禅意,陈仲奇先生曾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毕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纷纷'二字,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样,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吗?......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自然'的本性。"(8)王维的山水诗,大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往往蕴涵着禅意。无怪乎胡应麟会有"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9)的感慨。

王维诗歌多具清淡自然之风而又意境深远,其以动写静、以静寓禅的高超手法,为历代诗评家所赞赏。从他那清新淡雅的诗作当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那颗淡泊、平和、恬静的心。每阅其卷,都仿佛是诗人带着我们在空山赏月、在远村小憩、到溪畔汲泉、于窗前看花......览诗如赏画,阅文如读禅,投身于诗人为我们创造的空灵境界中,尘世的纷纷扰扰、物欲浮躁都渐渐挥散,真的是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