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方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领略文中月色之美,郭靓燕老师开设校级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感受作者胸怀的旷达。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感受月色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良好的个性。

一.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月亮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也对月亮情有独钟,关于月亮,耳熟能详的诗句有很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初一曾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词、诗和散文中很多都涉及到月亮,在他作品中提到的月亮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象征和意义,所以我们称苏轼作品中的月亮称为“苏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走进承天寺的月夜,再次感悟“苏月”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127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教师范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个人完成后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四.比一比学习的成果,从字词到句子。加点字抢答: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抢答: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五.品味语言(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被称为神句,那么它神在哪里?请大家一起赏析一下。(修辞描写角度写作手法)

作者在短短的一个句子里不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结合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和动静描写,将那一晚的月色写得如诗如画,营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让人心驰神往,但却未出现一个月字,真是神了!苏月真是魅力无限!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板书:景美

六.走进作者的心境(境)

承天寺美妙的月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何以看到这么一副月夜图的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他来到了承天寺?请用原文告诉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请说说什么意思。

在一个清冷的夜晚,苏轼原本打算睡觉,但被迷人的月色吸引,欣然起行,苏轼是爱月亮的,他怎能错过那么美好的月色,同时他又想与友人分享,于是乎找到了张怀民,似乎没有经过什么思考就想到了这个人,那么这位与苏轼共同赏月之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学反思《郭靓燕老师开设校级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张怀民介绍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背景介绍乌台诗案

四.经历了“乌台诗案”,他不再是当时的大明星,不再是要事缠身的大官员了,他在文中自称是什么人?“闲人”那么文章当中,哪里表现了这份闲呢?

夜,解衣欲睡——生活无聊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友之稀

板书人闲

五.苏轼在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时,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情)

乐观旷达洒脱热爱生活……

六.讨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愤懑不平安闲自适自我排谴豁达洒脱乐观

板书情逸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他当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但重要的是,他在郁闷的同时能够自我安慰,自我排谴,最终能够乐观旷达地面对人生逆境,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

要乐观不能悲观

要有勇气和信心面对难题

要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七.三读课文读出感情。

今天,我们跟随着苏轼一起欣赏了承天寺美好的月夜,从苏月的魅力中又感受了苏轼超凡洒脱的人格魅力。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今天恰巧是乙未年十月十二日,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00多年前的这天,把自己当成苏轼,有感情地朗读《记承天寺夜游》

八.作业(拓展)看一篇好文章《苏轼与月亮》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散文,短短84个字,实际包含了苏轼微妙又复杂的情感,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精美的景物描写和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上这堂课我安排了两条线,

1:读。一读感知,二读解意,三读感情。

2:从景物描写分析开始,到文章的叙事部分引出作者的境遇,再从作者的境遇分析人物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从景——境——情。上一次听了程悦生老师的《人琴俱亡》,他设计的从一篇文章了解一本书一个时代,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也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从一篇文章了解苏轼这个人,继而学习苏轼这种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洒脱的人生态度,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关于写景的分析还是有些生硬,不够有美感,对学生的朗读,点评还不到位,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