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章与篆刻阅读答案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_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l、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参考答案

1.C(“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不合文意,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 A(“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说法错误,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3.B(“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说法错误,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阅读理解及答案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_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l、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

参考答案:

1.C(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不合文意,原文只说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2. A(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说法错误,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的是契刻符号并非文字。)

3.B(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说法错误,原文为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中国的篆刻艺术阅读答案

导语: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元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下面是由文学网小编J.L为您整理的中国的篆刻艺术阅读答案,更多杂文欢迎访问文学网。

原文: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

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

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

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

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

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

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元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即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试题:

1、下列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篆刻艺术属于国粹,又称印章艺术。它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B.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周代,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以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形式,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由于印泥多用朱色,又有“白文”“朱文”的说法。

D.中国篆刻艺术在章法上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使万千气象融于方寸之间,让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等级观念尚不严备的先秦时期,人们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其样式也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B.汉代篆刻印章大盛的原因:一是小篆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且独行于世,二是当时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

C.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D.印家的“心中有字”是指篆刻布局中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章法,这也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在广义上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大致可以视为印章艺术的先河。

B.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C.篆刻中的字法包括字体的选择和反书于印面的书写等环节,而字之书写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法与功力。

答案:

1、C (C项,偷换概念。“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与“白文”“朱文”阐述的都是“印章文字”,而不是“中国篆刻艺术”。

2、D (D项,原文“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即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本句阐释的是“胸内有法”的 “法”,不是“心中有字”,张冠李戴。

3、B (B“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范围缩小,原文为“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中国的土地》 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不要急着去做题。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从题目入手,思考题目主要想记叙什么,说明什么物,议论什么等,然后进入正文作浏览,了解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若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中国的土地》阅读题

1、诗歌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选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寄托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第二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诗人主要抓住哪些具体内容从而使层次井然有序、逐层推进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以“微风下的湖水”比喻中国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长江一泻千里”比喻中国人民“顽强勇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阅读本诗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简要说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土地》阅读答案

1、写“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 面来表现。

2、“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3、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4、化抽象为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相同点:都借助具体意象,抒发对土地(祖国)的真擎情感。

不同点: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 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