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归来游记随笔

从俄罗斯回来已经一周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子,那个诞生过列宁、斯大林、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列宾、柴可夫斯基、巴甫洛夫、门捷列夫等一大批杰出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的国度是那样的迷人。那随处可见的绿色森林,那雄浑壮观的紫金宫殿,那洋葱头状的东正教堂,还有那热情四射的俄罗斯人,尤其是那个在新圣女公墓映入我眼帘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在墓前落下眼泪的老人……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栩栩如生地在我眼前一遍遍地闪过,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我一生的愿望在那一刻,在那一个个镜头面前得以实现,得以满足,让我在忧郁中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愉快……是啊,但凡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对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情结。那曾经的爱与恨,那曾经的亲与痛,已随历史的起起落落成为过往,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新的彼此友善、信任又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想想是那样的令人感慨,令人深思……

正是这样,近些年如潮水般涌向俄罗斯的中国游人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红场,在涅瓦河畔随处可见。甚至连中国大妈们的'广场舞也都跳到了红场,跳到了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前。此次我就在圣彼得堡看到了七八位中国大妈在皇村叶卡捷琳娜宫不远处的一座宫殿边跳起了广场舞,我佩服她们的勇气和对广场舞的执着,但也为她们的举动牵心甚至不敢苟同,总觉得有哪些地方不搭……

俄罗斯——大地和其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相互依附、相互生存的紧密关系。这在其他以民族或地名、或文化而生成的国名乃至国家是很少见的。也正因此,俄罗斯人对祖国的情感天然合一,浑然一体,它的紧密,它的悲催,也是其他民族少有的。尤其是经历了两次卫国战争,俄罗斯民族那种对祖国的情感积淀已经深深地注入血液之中。

20xx年春节,我在海南三亚读完了《屠格涅夫》,联想到之前我读过的《托尔斯泰传》《普希金传》《回忆果戈里》,我给朋友发了条这样的微信:“我深深惊叹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产生了那么多世界一流的作家、艺术家,这个忧郁、善感、多情、火热而又果敢的民族,有这么一群人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这么丰厚的文化素养,当下的俄罗斯一定会重新崛起。”

眼下我真的来到了俄罗斯,我从下降的飞机上收起我从机翼旁专注的探望俄罗斯深绿色大地的眼光,背起我在万米高空阅读的《俄罗斯文化论》,走进这个处在东方和西方、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国家,我感到一种别样的激动和兴奋。而这种激动和兴奋始终伴随着我在俄罗斯的日子……在莫斯科胜利广场,高大的纪念碑下走来两个身着军服、胸前挂满奖章的老兵,不顾语言的生疏,我比划着拉起其中一位长者的胳膊,忙让妻子给我们合影,旁边的老兵高兴地拿出他的手机举起他手中的旗子让路过的人给我们一起合个影,年长的老兵伸着大拇指:“Китай!(俄语:中国!)”看着年轻一点的老兵边走边看留在他手机里的影像的那副神情和那位年长的老兵脸上流露的笑容,我把年久失修的简单的俄语单词拾起:“спасио!(俄语:谢谢!)”激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光荣……

望着高大的刻满浮雕的像是一把巨大的利剑似的纪念碑,一位勇敢的骑士斩首妖孽,让人肃然起敬。立体生动的碑座后面,我第一次看到一束燃烧的火焰在不停地闪动——那就是后来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多次看到的长明火,我的心被这燃烧的火焰所触动,我的情被火焰前默放着的几束鲜花所感染,那不远处碑座上的浮雕好像顿时鲜活起来,我仿佛听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勇的苏联红军的“乌拉”声,看到了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战士,看到了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伏尔加河,染红了东欧平原……时间有限,我默默离开,不时回头张望那高大的碑柱,那挥之不去的长明火已经常驻在我的心里……

傍晚,我们入住莫斯科郊外。宾馆坐落在一片白桦林里,旁边有一个不大的湖泊,一条林中小路通向小湖,这小路立马让我想起那首经典的苏联歌曲《小路》……路两边到处盛开着蒲公英黄色的花朵,像是一枚枚微型的开放着的向日葵。我知道,俄罗斯的国花就是向日葵,国树是白桦树,看到蒲公英花,很容易让人想起向日葵。许是这个原因,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无论你在市内还是郊外,都看不到当地人肆意践踏蒲公英,更没有人采挖蒲公英或在白桦树上刻刻划划。此时,在这样的夜晚,你无法不感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迷人。

清晨,布谷鸟叫了,该起床了。不知从哪儿飞来的鸽子和麻雀落在院子里,寻觅着它们的食物。那鸽子和麻雀一点儿不怕人,你若给它们点儿吃的,它们就会紧紧地围在你身边,这在后来几天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都是这样,让人着实惊叹人与动物相处的如此和谐……迎着初升的太阳,沿着通向湖边的小路,哼着《小路》的曲调走去,穿过白桦林,透过一片黄色的蒲公英花,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坐在湖边垂钓了,还有一位金发女郎在那里安静地看书……那情景会让人不禁想到俄罗斯人为什么偏爱油画,因为俄罗斯到处都是这油画般的景色。

俄罗斯归来游记随笔1800字

从俄罗斯回来已经一周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子,那个诞生过列宁、斯大林、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列宾、柴可夫斯基、巴甫洛夫、门捷列夫等一大批杰出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的国度是那样的迷人。那随处可见的绿色森林,那雄浑壮观的紫金宫殿,那洋葱头状的东正教堂,还有那热情四射的俄罗斯人,尤其是那个在新圣女公墓映入我眼帘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在墓前落下眼泪的老人……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栩栩如生地在我眼前一遍遍地闪过,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我一生的愿望在那一刻,在那一个个镜头面前得以实现,得以满足,让我在忧郁中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愉快……是啊,但凡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对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情结。那曾经的爱与恨,那曾经的亲与痛,已随历史的起起落落成为过往,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新的彼此友善、信任又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想想是那样的令人感慨,令人深思……

正是这样,近些年如潮水般涌向俄罗斯的中国游人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红场,在涅瓦河畔随处可见。甚至连中国大妈们的广场舞也都跳到了红场,跳到了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前。此次我就在圣彼得堡看到了七八位中国大妈在皇村叶卡捷琳娜宫不远处的一座宫殿边跳起了广场舞,我佩服她们的勇气和对广场舞的执着,但也为她们的举动牵心甚至不敢苟同,总觉得有哪些地方不搭……

俄罗斯——大地和其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相互依附、相互生存的紧密关系。这在其他以民族或地名、或文化而生成的国名乃至国家是很少见的。也正因此,俄罗斯人对祖国的情感天然合一,浑然一体,它的紧密,它的悲催,也是其他民族少有的。尤其是经历了两次卫国战争,俄罗斯民族那种对祖国的情感积淀已经深深地注入血液之中。

20xx年春节,我在海南三亚读完了《屠格涅夫》,联想到之前我读过的《托尔斯泰传》《普希金传》《回忆果戈里》,我给朋友发了条这样的微信:“我深深惊叹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产生了那么多世界一流的作家、艺术家,这个忧郁、善感、多情、火热而又果敢的民族,有这么一群人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这么丰厚的文化素养,当下的俄罗斯一定会重新崛起。”

眼下我真的来到了俄罗斯,我从下降的飞机上收起我从机翼旁专注的探望俄罗斯深绿色大地的眼光,背起我在万米高空阅读的《俄罗斯文化论》,走进这个处在东方和西方、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国家,我感到一种别样的激动和兴奋。而这种激动和兴奋始终伴随着我在俄罗斯的日子……在莫斯科胜利广场,高大的纪念碑下走来两个身着军服、胸前挂满奖章的老兵,不顾语言的生疏,我比划着拉起其中一位长者的胳膊,忙让妻子给我们合影,旁边的老兵高兴地拿出他的手机举起他手中的旗子让路过的人给我们一起合个影,年长的老兵伸着大拇指:“Китай!(俄语:中国!)”看着年轻一点的老兵边走边看留在他手机里的影像的那副神情和那位年长的老兵脸上流露的笑容,我把年久失修的简单的俄语单词拾起:“спасио!(俄语:谢谢!)”激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光荣……

望着高大的刻满浮雕的像是一把巨大的利剑似的纪念碑,一位勇敢的骑士斩首妖孽,让人肃然起敬。立体生动的碑座后面,我第一次看到一束燃烧的火焰在不停地闪动——那就是后来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多次看到的长明火,我的心被这燃烧的火焰所触动,我的.情被火焰前默放着的几束鲜花所感染,那不远处碑座上的浮雕好像顿时鲜活起来,我仿佛听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勇的苏联红军的“乌拉”声,看到了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战士,看到了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伏尔加河,染红了东欧平原……时间有限,我默默离开,不时回头张望那高大的碑柱,那挥之不去的长明火已经常驻在我的心里……

傍晚,我们入住莫斯科郊外。宾馆坐落在一片白桦林里,旁边有一个不大的湖泊,一条林中小路通向小湖,这小路立马让我想起那首经典的苏联歌曲《小路》……路两边到处盛开着蒲公英黄色的花朵,像是一枚枚微型的开放着的向日葵。我知道,俄罗斯的国花就是向日葵,国树是白桦树,看到蒲公英花,很容易让人想起向日葵。许是这个原因,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无论你在市内还是郊外,都看不到当地人肆意践踏蒲公英,更没有人采挖蒲公英或在白桦树上刻刻划划。此时,在这样的夜晚,你无法不感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迷人。

清晨,布谷鸟叫了,该起床了。不知从哪儿飞来的鸽子和麻雀落在院子里,寻觅着它们的食物。那鸽子和麻雀一点儿不怕人,你若给它们点儿吃的,它们就会紧紧地围在你身边,这在后来几天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都是这样,让人着实惊叹人与动物相处的如此和谐……迎着初升的太阳,沿着通向湖边的小路,哼着《小路》的曲调走去,穿过白桦林,透过一片黄色的蒲公英花,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坐在湖边垂钓了,还有一位金发女郎在那里安静地看书……那情景会让人不禁想到俄罗斯人为什么偏爱油画,因为俄罗斯到处都是这油画般的景色。

俄罗斯归来游记优美随笔

从俄罗斯回来已经一周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子,那个诞生过列宁、斯大林、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列宾、柴可夫斯基、巴甫洛夫、门捷列夫等一大批杰出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的国度是那样的迷人。那随处可见的绿色森林,那雄浑壮观的紫金宫殿,那洋葱头状的东正教堂,还有那热情四射的俄罗斯人,尤其是那个在新圣女公墓映入我眼帘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在墓前落下眼泪的老人……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栩栩如生地在我眼前一遍遍地闪过,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我一生的愿望在那一刻,在那一个个镜头面前得以实现,得以满足,让我在忧郁中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愉快……是啊,但凡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对俄罗斯有着很深的情结。那曾经的爱与恨,那曾经的亲与痛,已随历史的起起落落成为过往,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新的彼此友善、信任又鲜明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想想是那样的令人感慨,令人深思……

正是这样,近些年如潮水般涌向俄罗斯的中国游人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红场,在涅瓦河畔随处可见。甚至连中国大妈们的广场舞也都跳到了红场,跳到了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前。此次我就在圣彼得堡看到了七八位中国大妈在皇村叶卡捷琳娜宫不远处的一座宫殿边跳起了广场舞,我佩服她们的勇气和对广场舞的执着,但也为她们的举动牵心甚至不敢苟同,总觉得有哪些地方不搭……

俄罗斯——大地和其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相互依附、相互生存的紧密关系。这在其他以民族或地名、或文化而生成的国名乃至国家是很少见的。也正因此,俄罗斯人对祖国的情感天然合一,浑然一体,它的紧密,它的悲催,也是其他民族少有的。尤其是经历了两次卫国战争,俄罗斯民族那种对祖国的情感积淀已经深深地注入血液之中。

20xx年春节,我在海南三亚读完了《屠格涅夫》,联想到之前我读过的《托尔斯泰传》《普希金传》《回忆果戈里》,我给朋友发了条这样的微信:“我深深惊叹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产生了那么多世界一流的作家、艺术家,这个忧郁、善感、多情、火热而又果敢的民族,有这么一群人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这么丰厚的文化素养,当下的`俄罗斯一定会重新崛起。”

眼下我真的来到了俄罗斯,我从下降的飞机上收起我从机翼旁专注的探望俄罗斯深绿色大地的眼光,背起我在万米高空阅读的《俄罗斯文化论》,走进这个处在东方和西方、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国家,我感到一种别样的激动和兴奋。而这种激动和兴奋始终伴随着我在俄罗斯的日子……在莫斯科胜利广场,高大的纪念碑下走来两个身着军服、胸前挂满奖章的老兵,不顾语言的生疏,我比划着拉起其中一位长者的胳膊,忙让妻子给我们合影,旁边的老兵高兴地拿出他的手机举起他手中的旗子让路过的人给我们一起合个影,年长的老兵伸着大拇指:“Китай!(俄语:中国!)”看着年轻一点的老兵边走边看留在他手机里的影像的那副神情和那位年长的老兵脸上流露的笑容,我把年久失修的简单的俄语单词拾起:“спасио!(俄语:谢谢!)”激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光荣……

望着高大的刻满浮雕的像是一把巨大的利剑似的纪念碑,一位勇敢的骑士斩首妖孽,让人肃然起敬。立体生动的碑座后面,我第一次看到一束燃烧的火焰在不停地闪动——那就是后来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多次看到的长明火,我的心被这燃烧的火焰所触动,我的情被火焰前默放着的几束鲜花所感染,那不远处碑座上的浮雕好像顿时鲜活起来,我仿佛听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勇的苏联红军的“乌拉”声,看到了枪林弹雨中倒下的战士,看到了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伏尔加河,染红了东欧平原……时间有限,我默默离开,不时回头张望那高大的碑柱,那挥之不去的长明火已经常驻在我的心里……

傍晚,我们入住莫斯科郊外。宾馆坐落在一片白桦林里,旁边有一个不大的湖泊,一条林中小路通向小湖,这小路立马让我想起那首经典的苏联歌曲《小路》……路两边到处盛开着蒲公英黄色的花朵,像是一枚枚微型的开放着的向日葵。我知道,俄罗斯的国花就是向日葵,国树是白桦树,看到蒲公英花,很容易让人想起向日葵。许是这个原因,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无论你在市内还是郊外,都看不到当地人肆意践踏蒲公英,更没有人采挖蒲公英或在白桦树上刻刻划划。此时,在这样的夜晚,你无法不感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迷人。

清晨,布谷鸟叫了,该起床了。不知从哪儿飞来的鸽子和麻雀落在院子里,寻觅着它们的食物。那鸽子和麻雀一点儿不怕人,你若给它们点儿吃的,它们就会紧紧地围在你身边,这在后来几天无论在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都是这样,让人着实惊叹人与动物相处的如此和谐……迎着初升的太阳,沿着通向湖边的小路,哼着《小路》的曲调走去,穿过白桦林,透过一片黄色的蒲公英花,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坐在湖边垂钓了,还有一位金发女郎在那里安静地看书……那情景会让人不禁想到俄罗斯人为什么偏爱油画,因为俄罗斯到处都是这油画般的景色。

归来的随笔

德龙想让米洛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出海打鱼。他们相识在1978年,那时候德龙很穷,但是米洛还是决定跟他了。结婚后,他们在海边租了一个房子,以便德龙出海,米洛则在家里带孩子。他们的日子过得特别美满,但是有一天,德龙出海一个月还没有回来,米洛很着急,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却没有任何的回音。这时候,送信的人给米洛送来了一封信。米洛迫不及待地拆开一看,真是德龙写的信。

信中这样写到:我亲爱的米洛,当你拆开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你找一个好人就另嫁吧,孩子还小,不能没有父亲,你不用等我了。

米洛看完信很是生气,她认为这是德龙搞的恶作剧,心想他可能过几天就回来了。于是,她依旧在海边的小房子那里等。等了一个月后,德龙依旧没有回来。这时候,米洛开始着急了。

米洛到船长家问了情况,而船长却说出了一个坏消息:德龙被警察抓走了。返海那天他和别人起了争执,误使一个船员掉下海里,船长还说,德龙想要返回家跟米洛道下别然后去警察局自首,可还没有到家就被警察带离了。

米洛知道后痛哭流涕,她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来到了船长给出的监狱地址,可是局长并没有让他们见面,在一番求情后,局长才给她一个机会,让她下个月的监狱待见日来看望德龙。

回家后的米洛想清楚了一件事:如果德龙不是因为要照顾娘几个,他也不会每天冒险去出海打鱼。她想,自己应该好好照顾自己,把家事打理好,等着他回来才对。

那个月,米洛在海边的餐厅找了一份工作,托邻居奶奶帮忙照顾孩子,自己则每天出去工作。在第二个月的'待见日,因为工作忙请不了假,她并没有去看望德龙。

之后的两个月,米洛收到了德龙写的三封信。信中大致是这样写的:米洛,落水的那人没有大碍,所以我过两年就可以回来了。我希望你可以等我,我回来第一时间就回家,最想第一眼看到的是你和孩子。

米洛热泪盈眶,她知道自己没有白白付出,她努力去赚钱,每隔两个月会去监狱送吃的用的给德龙,而德龙看见她只是流眼泪,他不忍心让她一个人去辛苦赚钱。他一个劲让米洛照顾好自己,米洛也一个劲点头说“好”。

两年后,米洛在海边盖起了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德龙出狱那天,她带着五岁的两个孩子来到监狱门口,走出来的男子显得有一些苍老,他来到米洛身边,抱着她说了一句:“媳妇对不起,让你辛苦了。”

米洛带着德龙回了家,德龙走进新房子,才明白自己娶到的媳妇是自己这一辈子真正的幸福。德龙归来了,两人的爱情归来了,一家人的幸福也归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