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凉山的诗

(第一首)

六朝胜迹冠清凉,葱郁林岚古韵藏.

驻马坡前擂战鼓,南唐井中沁幽芳.

德庆堂寺禅音荡,崇正书斋隽雅香.

更喜翠微茫缈处,登峰浅唱咏残阳.

(第二首)

清凉峰卧墨芙蓉,月淡南唐避暑宫。

殿寂霓裳随步皱,亭幽粉面映灯红。

多情故国啼乌外,率性江山燔燧中。

千古翠微云水幻,人间佳话总成空。

(第三首)

林岚遥接水天长,百尺岩崖凌莽苍。

诸葛扬鞭称踞虎,龚贤扫叶对盘廊。

偶窥梵境烟霞起,独步翠微花柳藏。

莫问山前车马疾,輭红深处自清凉。

(第四首)

一脉奇岩隐太行,暑天斯地好清凉!

寒泉决决湉龙洞,佳木阴阴秀翠廊。

神女遥观垂暮霭,石林近睹觉秋霜。

再游当是重阳节,红叶黄花染袂香。

(第五首)

青巾此地曾驻马,碧眼当年高筑墙。

历代风云余壮烈,如今草树荐清凉。

赏春最爱新花好,怀旧尤思古井香。

扫叶楼前听鸟语,始知遗梦个中藏。

(第六首)

微露湿衣看不见,残花落地听虫呻。

烟迷未必离骚客,日出还须采菊人。

题壁传情谁解意,临风闻雨雁无垠。

空留委婉丹心在,趁兴腾云去逐春。

(第七首)

远眺长城草色枯,牡丹陇上蕾如珠,

梨花细雨多寂寞,柳叶微风少复苏。

无事家家常品字,有钱户户尽积书。

吾今到此一声叹,四十万人皆是儒。

大美清凉山散文

常常会感觉很累,心神俱疲的样子。然后跑到镜子前瞅瞅,容颜尚好,虽不及当年青春年少,却依稀辨得年轻的影子。于是,我就想起了母亲说过的那句话,她说你们呀,可怎么能好好活成个老人啊,像你这么大时,我还多少的苦也不够受嘞。

是的,我还没有四十,可总有太多与年纪并不同步的疲累如影随行。最后,被冠以一个很好听的名称:亚健康人群。

母亲又说,你们现在的人就是活得太舒服了。

细想,母亲的话十分有道理,温室里的花儿远没有刺藜丛中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一样是在阳光下生长起来,可没有经过大风大雨的锤打,就不会有强大的韧性。把一种生命放逐在广裘无边的天地间,才更有狂草的野性,所谓疾风劲草,也所谓愈挫愈勇。

没有战斗力的生命,最终也会自将萎谢。

更重要的是,人一舒服,就开始滋生各种各样的闲愁。

母亲活得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把孩子养大,把日子过好。一把炊烟,就能映出她最幸福的笑。穷困的岁月中,她也根本顾不得去拽住更多。小时候,我也以为一座土屋,一把柴禾就能煮出最香甜的生活的味道。然而,把脚迈出村庄的时候,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开始告诉我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五彩缤纷的世间行走,多是经不得诱惑,也耐不住寂寞,或者还会有一些愤愤不平。直至后来,庞大的欲望与不甘让人几欲力不从心,心开始变得浮躁、不安,甚至动荡。

原来,一切疲累,只是源于了心。相由心生,病,也从心入啊!

《黄帝内经》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危。”这里的“主”指的就是心脏。所谓的心脏之明便是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平和。我们都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保持良好的心绪是多么重要。

推开一扇窗,让风吹进来,或者走出去,把灵魂放到风里。

很早前别人说起清凉寺,我都不屑一顾,因为懒得爬山。但去年夏天,他硬是带我去了一次,当时,山草郁郁,偶有几朵小花摇曳在乱石之中,还有一些小小的可爱的果子立在枝头。人们成群结队顺着山间的陡峭小阶或上,或下。盛夏之时,自然骄阳似水,但爬至半山腰时,竟一扫燥热,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似有清香闯入鼻间,我不知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还是山顶香火的清烟,但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抬起头,湛蓝的天空飘过几朵云彩,它们像一团团的棉花浮在上面,好像一伸手,就能将它们拢在怀里,绵绵的,柔柔的。

清凉寺,素有小五台之称,是文殊菩萨路过五台山修行的第一道场。清凉寺分为南北两坡,我们那时登的是南坡,南坡坡顶有一座砖塔,系辽代所建。说起辽代,因当年儿皇帝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而我们所生之地就是十六州之一云州地界。

顺着石阶再往上爬,似乎已经看到了袅袅的香烟扶摇而上,浓郁的檀香味更甚。山顶的砖塔供奉着文殊菩萨,也是清凉寺香火最旺的地方。此时,心好像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回头望去,峰恋叠嶂,云雾缭绕,苍茫天地间我们不过如此微小,而那些平时放大的忧愁即便此时重重一掷,瞬间就化为了无形,根本留一下哪怕一个细小的响动。

快到山顶的时候,碰到一位年老的阿姨,看起来六七十岁的样子,可她腰板挺得直直的,手里还牵着一位很小的姑娘,应该是她的孙女。只见她满脸笑容,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长长的念珠。但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她走路的样子,虽然那么大年纪了,但精神矍铄,步子迈得非常有力。众人都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有一位女士经不住好奇就问她多大了。阿姨告诉她七十二了,而且她说经常来爬山。

终于到达山顶,塔前的香炉浓烟滚滚,很多人头举着高香在僧人的帮助下完成着朝拜的过程。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雕有各种动、植物图案以及飞天、歌舞乐使形象。塔的立面呈圆锥体,造型优美,与其它辽塔一样,塔身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宽度由低到高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

我在塔前久久站立,也将双手合十,虔诚地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我与那群善男信女们一般,都是愿在这清凉山顶寻得一份平和,在这惮意深深的山间,愿真能悟出世间的事非一二,让心回归平静,拥得清凉意境。

离砖塔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巍巍挺拔的汉白玉雕像,据说那是三面观音。分别是送子观音、净水观音、如意观音。雕像顶部有几个由大到小的圆珠串结起来,最上面露出尖尖的样子,整个看上去颇有点自由女神雕塑的样子。

耳边,缭绕着佛乐,立身此间,恍惚与天地融为了一体,要享受如此之美,如此之奇妙,只需有一颗最纯净的心就够了,其它不过附身的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总是喜欢把世事假想成一桩桩的明镜台,随之也惹来一缕缕尘。想来,越是活得简单,快乐也就越多。也许这是一种时代的诟病,我所发出的疼痛亦是一个时代的呻吟。现在人们脑子中充斥的东西实在太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远不如一壶清茶、一间茅屋过得平知、自在。

蓝天、白云、高山、大地,一切都是如此宽广,任风穿堂而过,任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仿若这是世间最好的良药,

心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情,此心,美哉!

真的应该多抽些时间投身自然,放逐心底的潮湿,阳光加身,何愁不健康?

至那次登完山,我一直有些意犹未尽,没有登上北坡有些遗憾。因为站在山底就能看到北坡之上有一尊巨大的弥勒佛,他挺起的大肚子总让人有想摸的冲动,无尽乾坤不过装于一怀,还有什么事算是大事呢?于是三月份,我们又一次沿着陡峭的山路上了清凉山。

这次真接上北坡,北坡不比南坡,这里没有修好的石阶,但沿途的石雕殿宇比较多。我无心多驻足别处,很快到弥勒佛像前,这好像是就地取材,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就雕刻成了能容天下的笑佛。我摸着他的`大肚子,有些粗糙,但脸上的笑容依然慈祥,他就坐在那里,日日看尽人来人往,却不嗔不怒,从容安然。

再往上点,又有一尊雕像,呈半卧式,气质高雅,双目微闭,手持莲花,也是倚在山坡上。她便是世人眼中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不知菩萨低眉是不愿看这世间斑驳,还是微思如何渡众生疾苦?

北坡正是文殊菩萨修行的地方,顺着菩萨石雕再往上走,靠东有一处清云宫,清云宫窑顶就是文殊菩萨的前院,拾级而上,就看到上面的“文殊殿”,洞内中央就是贴金的文殊像,而雕像与山体相连,两侧是菩贤菩萨与观音菩萨浮雕。看起来,这些在山壁中雕凿的像多了些乡野气息,然而依然难挡眉目的清澈,一脸的慈祥,一脸的从容。

当年,文殊菩萨选择在这山野之上修行,纳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苍苍茫茫间才更能悟得通透。抬头看,最高处的混元老祖俯瞰人间,看尘世悲欢,听世人诉说苍凉与欢喜,然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不变的尊容。

我久久沉思,久久不去。

我想这些年走过的路,以及遇到的人和事,那些纠结,以及难以解开的乱如麻的种种,还有人们各色的嘴脸。也曾劳心费力,也曾气急败坏,所以常感力不从心,心浮气躁,以至郁结难消。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将心囚禁在那些悲欢离合的牢笼中了?

去年见到的那位老阿姨又浮上了脑海,她的笑容,以及有力的步伐恰如山间林立的那些苍绿。回头望向苍茫的清凉山,以及山间殿宇,我微微一笑。看这世间多美,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资本拥有这一切。那就不要做温室的花儿了,瞧,山顶的桃花也比市井的开得更有风骨。

心大了,天地自然广了。心静,自然凉,如这大美清凉山。

所谓修身,养心,养性也!

大美黄山唯美散文

下午一点,在狮林饭店前厅聚集起来部分群友,由导游领着向始信峰景区游览。

出饭店石板路向东行几分钟,导游旗指向迎面的一座矗立山峰。“始信峰位于黄山北海散花坞东,它凸起于绝壑之上,为36小峰之一,海拔1683米。这里巧石争艳,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千丈。它由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故有“妙不可言,说也弗信;岂有此理,到者方知”之感叹。并题名“始信”此峰得名。后渐渐名传遐迩,“始信”之名叫绝海内。峰腰西侧有密集参天的大松树沿坡丛生,苍劲多姿,奇态万状,故俗称:“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导游练就的程式化流利口语,总是让我觉得有点快,无奈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她,从她的妙口里刮取导介词。

始信峰,偏西的太阳当峰斜照,我们远望侧观它的身影跻于诸峰之中,不禁让我想起桂林式的峰峦。

依道徐行,当一支“妙笔生花”映入眼帘,我才发觉我把相机落酒店房间里了。妙景当前却不能摄为我带,急切的唉声不迭。

面积不大的半圆形观景台上,游人忙着展姿摄影。我扶栏望去对面,群峰之中一道峰峦恰如笔架,与那支形似惟妙惟肖的妙笔相映成趣。据说太白未出川,梦到自己的笔上生花,后离朝失意而归,游经黄山到得此处,发现此景与他梦中景象一般无二,从此太白才思如九天之水,精华名篇如沧浪涌潮精彩纷呈。此轶无考,但见得紧挨妙笔不远,还有一座形如五指的一组联峰,其中母指峰顶端,有危石如长指甲,又状似“太公钓鱼”。五指单看各有类物相似,联起恰如打稽向问的佛手。再向远看峻险联峰,峰头形状聚萃,“佛钟倒扣”,“骆驼跋涉”个个形态逼真,自然意象的妙趣莫不令人叫绝。都说黄山一步一景,却不知它更大的魅力还是这步步景象中幻化出来的万千臆想。也就是说实际上往往是人未动一步,身已堕无数景象之中。而景象挟着人的意象,尽可让人如醉如痴。

我想那斗酒诗百篇的谪仙,若不是经历朝中三年,他是否有那么深厚的底蕴合予旷世纵横的胸臆拟作诗才狂舞;我想那垂钓渭水的姜尚,怀才且隐,若无蓄意沽名酌誉,又岂有钓来文王,辅佐周主开创了八百余年的一朝基业。这些入世出世的大德贤才们,他们一生荣辱皆非天工,但留下这万世之名,谁又能绝俗不会倾慕。聊想:唐天子若留太白于朝堂,后世绝无“诗仙”扬名。太公倘不入朝,定无不世之功。所谓物竞天择,非为人意,然而世间一切功名,如最终皆能够印照于山水之中,那才真正得以不朽。我仰望那只扣落峰尖上的“佛钟”,似在九霄禅殿撞出动天惊地的梵音之后,寂寂落在黄山峰巅,其大音渺渺似乎仍在峰林中飘浮扩散。

再往上行,连理松含情昵偎,黑虎松峥嵘张力。据说大师刘海粟十次上黄山,每次都要画黑虎松。那在几百年风霜中淬炼出来的粗硕挺直的松身,给人一股铮铮的凌然之气。想必在刘大师笔下也一定是雄风遒劲。石阶而上,根扎厚土却将须颈裸露地面的龙爪松,正好和悬崖上石缝中的同类们形成反相,好像特意在做同类的根系模特。“杠上开花”是加扎在老松根丫上的那株映山红,还未见吐红,可那种依仗有靠的娇态足以让人羡慕不已和期待流连。顺着指点遥望西海景区一峰头,一石猴孤立守望,说那猴配偶下西海采集鲜果不慎落崖身亡,母猴盼等悼望亲亲,久久不归直至羽化成石。远影塑造痴情的那一往情深,让人心生无限怜悯和敬佩。举步不远,卧龙松盘踞峰崖,那株探海松似难抑它的好奇心,势欲飞身入海。

浑然间,我顿恐好景饱览,犹怕此生日后若有蹉跎,不知再见何日,此景若不摄像囊括携归,心甚不甘,我旋即只身返回狮林饭店。

始信峰观日落

补拍完沿途所见风景,回到刚才所到原处,已是傍晚,大队群友已经不知去向。幸得路过的导游一句,说始信峰看日落也是黄山一大经典,我索性决定哪也不去,独自流连在始信峰这片区,等看日头下山时的黄山。

也许是过了各行团计划浏览的时点,各峰头和林间道上已经少有游人,整片始信峰景区愣是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依着木牌标识沿陡阶上到石笋峰边侧的一座峰头,俯看峰林石柱,奇松奇石风姿各异,沧海峰林,傍晚中愈显苍莽深邃。大图精致如画,立意精深宏博。面对这幅天工巨制,不知道我的那些从这儿离去的群友们是否看过,也不知道从古到今来黄山的人有多少次观瞻饱览过。单我心口,无能道出此处景点在众人眼中是哪般景致,我只能集我眼中之景,惟赞大观我识。我立于峰头谨身慎步,一目千峰万壑,着实心旷神怡!庆幸我得我见,禁不住惊叹:真不愧“黄山第一奇观”!惹得同境地的几个游人向我侧目含笑,并不约而同地给予我友善地呼和。

移步下峰转向另一峰来。见丈许一短石桥渡架在两峰之间。从桥(渡仙桥)而过,有(净土门)一石门相迎。见一松根生石缝兀立石门左边,盘扎挺身偃卧桥旁,状似扶栏(昔过桥者扶枝而过,下视万仞,心犹惴惴)俯首恭候我来,右边石壁有三篆字“接引松”。壁上尚有一块板书小字不及细看,过得石门又见峰头。一块书有“始信峰”的参差峰石上有一对小情侣正依偎拍照。哦!始信为证始信爱情,我盈笑颔首中我眼里的始信峰多了一番现代人的浪漫。

哦,始信峰,小巧玲珑,夕阳下愈显独秀的风韵。

还记得清屈大均的四句诗“占得黄山始信峰,兄弟身亦一奇松。一松复是寒江子,峰顶盘旋作扰龙”。我碎步上得峰顶,未见着传说中那棵:高不及丈而横枝盘回,垂荫峰顶可数十亩,望之若游龙在霄汉的扰龙松。倒是见着木栅内有一对抵足依背相伴展首相似兄弟又似姐妹的两棵松,不知它们是否承袭了扰龙松的遗迹,也不知它们是不是传说的“聚音松”。

始信峰,整个峰顶面积并不大,方圆不过十数步,峰顶山石凸凹不平。据说明僧一乘大师,曾在这峰顶建“定空室”,仅一席之地。但这妙景天成的始信峰上,确实古迹甚多。我踱步寻找那一席定空遗址,见面东一石壁上有当代学者李一氓题书“寒江子独坐”五字,并有题记石刻一块。(明末民族英雄、歙人江天一,隐居黄山,在此独坐抚琴,抒发情怀。他在峰顶上曾有题刻,后已佚失)这块是为江生补书的碑,字迹我视之模糊,无奈只请同游人为我特摄一张留影。在独坐碑对面,我把相机伸进竹芭里拍下“丽田生弹琴处”。(江天一的后裔江丽田善诗擅琴,于清乾隆年间隐居始信峰)丽田无踪,遗迹尚存,但立碑前,尽览黄山的四海风光。那群峰争奇的西海,那清凉台前的石猴观太平。那石笋肛上林立的石笋,那依妆待放的散花坞,那太平境内隐约可辨的沃野田畴均一收眼底。我虽听不到江氏祖孙那铮铮琴声,我似乎感觉到整座黄山已经笼在天籁大音之中。

夕阳缓慢西下,日光柔感贴意。我上峰初见的那对小情侣,选了向西的斜坡席石相拥而卧,他们交首缠颈的腻蜜劲儿,让随同他们的两伙伴,看有这个不相识的半老太太在,倒显出几分羞涩和腼腆。可我却感觉因有他们的存在,倒让整个峰头多了生动,增了人情味儿。可不是嘛,长相知青山有情峰为证,莫道沧海桑田且有青春为凭,炽情当下何须诺千年。不相问,他们如我都是在坐等那日落的景象。不相识,青春洋溢的他们,在我眼里如我身临其境中的黄山一样美好。

时有星散而来的游客,拍下始信峰的风景便自离去。我目送着那轮从今天早晨一直与我相伴的太阳,在西天的半空中依然熠熠光辉,而它光照下的黄山已是我相知缄默。一天中曾经的峰林岩松,俨然亲切而温情了。如有酒,我会与黄山群峰对酌;如有琴,弹与黄山的万木与我共鸣。

忽见四个金发碧眼的少男少女攀上峰来,他们相互轻语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在各自选好的地儿上盘腿而坐,随后拿出所带零食,愉快轻松地享受起他们的闲趣。

那个小洋妞,长的真像我女儿小时候喜爱的“芭比娃娃”。她甜笑着挨近着我坐下,我看之难禁内心的欢喜。但我所能向予表达的只有微笑。我对她的注视是否礼貌,我却有情不自禁的把她当成了自家的宝贝。或者说她可爱的远比过芭比娃娃。也许是我殷勤的微笑里无遮拦地泄露出母性,流露了慈祥,美妞妞全然以愉悦坦率的表情接受了我的目光抚爱,并用笑意盈盈的眼神与我交流。

“我能为你拍一张片片吗?”我腆着老脸举着相机,手语口语(国语)并用地向洋妞妞提出了请求。

“谢谢!当然可以!”

哇!想不到她纯熟的一口汉语,想不到她答应的`那么欣然愉悦!我不禁为我先前因想着语言不通而自作矫情的种种心理而羞愧。洋妞儿应声随意端了端坐姿,让我拍下那一张与境通融的外国孩子的倩影。

热情洋溢的她告诉我,他们是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在上海某知名大学读国际经贸专业。她的那三个男同学,听着我和她的交谈,便在我们身后相互戏嘻打趣了起来。待我楞转脸回望他们,不知什么时候上来了一位上海的先生,用流利的英语正与洋男孩们侃侃交流。

也许是受了洋孩子的到来,激开了全境的气场。始信峰上的空间似乎被膨化扩容了开来,而那轮西沉的太阳,也瞬间射出道道金芒。我环视远峰近林,目及所到中的一切,都被夕日笼罩出层次深浅不同柔柔的光晕。我们身后渡仙桥另一端峰头上的那一株株老松,一抹均匀地染上一层金色。空气中浮游着松花的清香,我仿佛感觉到万木舒展枝叶入定吐纳气息。我豁然想起来时经过的“净土门”,不问何为净土,只有我等盘坐始信峰头,一任微风浅吟。无边无界地神传于天地间,凭万籁由黄山沉入了静谧安详之中。

来黄山这一天,时刻都在咀嚼黄山之美。我们心眼触摸到的一切皆仔细地品味,黄山纵有千般之形象万般之神貌,皆叹为观止。但此刻,我似乎真正觉到了其大美所在。就如我们眼前的呈现——四海谐融,五洲通意。吾族遗老,外邦谦幼,莫不都为这个美之所在而倾倒。黄山,以纯自然之本相接纳着天下人。而此刻,黄山静朴入境,我们亦如处子,心气血脉都融有黄山松香草息的气味。惺惺之间另有虔诚地期待着夕阳下的奇美。

当期待中的夕阳渐接远山峰尖,不知是被眼里的那一刻景象震惊,还是被那一刻的景色深埋了感觉,始信峰上人,竟皆无声,默契而无动。

夕阳的余晖刺眼,它迫使我收回稍息的目光,不由得又滑落在我身边那位法国妞妞身上。只见她如一支静放的百合,瑜伽静坐式的身形已经全部沐浴在夕阳的金辉里,愈发显得素雅恬静。从我的视角看她逆光中的那一头金发,微风拂动着发丝在夕阳的金辉里闪烁,把那张白种靓丽的脸蛋勾勒得神韵清透。那一刻,我不知是她深深地融进了黄山,还是黄山深深地吸纳了她。可我分明看到了一幅自然完美绝伦的人物山水画,那人与自然和谐同韵的画面足足让我沉醉!

黄山,俨然是一个素道大同的世界!始信峰看日落,只教夫复无言赞其大美。

大美龙江画中人的散文

黑龙江,这块祖国最东北的神奇的地方,在我刚步入人生转折的十八岁,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在那六十年代初最艰难的困难时期,黑龙江人也同全国人民一样,饱受饥饿的煎熬。来到这到处是白雪皑皑的大荒原,立刻被浩瀚的林海雪原迷住了。那蒙蒙的天空苍鹰在风中盘旋,是那样的顽强,给人以抗争的力量;那舒缓的雪中的山峰,苍翠坚挺的青松,是那样挺拔傲立,让人生蔑视艰难的胆量;那广袤无垠的起伏雪岭上,觅食的野鸡、野兔、狼追狍子的景象,使我嗅到了野味地扑鼻味香……

境美物丰,辽阔雄壮。庆幸自己成了这壮美画卷中一分子,能给画卷添彩增光。

血汗当墨,铮铮铁骨作笔的龙江人,把爱龙江的豪情融入墨中,把志气注入笔端,绘出了千百年的历史画卷:先秦时期的肃慎、挹娄人;魏晋的勿吉人;隋唐的靺鞨、金代的女真、清代的满洲人。哪朝哪代的黑龙江人,不是把汗水和身躯,融化于黑龙江的壮美卷之中?使画卷异彩缤纷。

想那为了黑龙江自己家乡的解放与安宁,那日寇铁蹄蹂躏美丽的黑龙江时,东北抗日联军的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日英雄,他们的壮志豪情,他们的英名,不都在黑龙江人骄傲与自豪的画卷中绽放异彩,为龙江扬名吗?他们的爱国、爱龙江、爱龙江人民之情,已经融入龙江人的'血液中。

看那建国之初的岁月,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面貌,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一批批征尘未洗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的成了龙江人,豪情燃烧了垦荒之火,开创了一个个大农场,绘出并实现了今日北大仓的蓝图;一批批石油战线的英豪,汇聚于黑龙江,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大庆油田,龙江的铁人王进喜等精神,更使龙江的壮美画卷异彩纷呈!让画卷增添了新的内涵,环宇扬名。

龙江美,龙江光荣;山川秀丽,工农繁盛;科技突飞,奉献无穷。大美龙江大画卷,龙江人就在大美画卷中。

龙江大美史诗画卷难以胜数,只从小处着眼摘取一枝,看看今朝龙江的画中人,就能彰显龙江人大美精神的缩影。

咱看看龙江版图画卷东南角的虎口大湿地中,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创建的八五八农场,如今是江南水乡画卷般的美丽富饶的边陲农场,龙江人在这里正彰显着画中人的心灵。

八五八农场是当年原始的恒古荒原,日寇的铁蹄,曾践踏蹂躏这里的人民。日寇臭名昭著的虎头基地,曾把这里做为侵略扩张野心的大本营,使这里满目疮痍;万恶的日军731部队,也曾在这里进行病毒实验,把用作实验的“花条老鼠”施放到虎林地区,给这一广袤地区的人民,带来了难以消除的灾难。“虎林热”又名“出血热”,相传就是源自花条老鼠。“虎林热”这种病只要传染上了,很难医治,发病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大多医治无效而死亡。这一疾病在开发建设八五八农场之初,成了骇人听闻的不治之症,困扰着虎林地区的龙江人。

在如此厉害的疾病面前,没有吓退拓荒战士。是八五八医疗战线的白衣天使,百折不挠的用了多少不眠之夜,攻克了这一医疗史上的难关,创造出战胜“虎林热”的难关,不但挽救了八五八患者的生命,还用他们创造的医疗方法,使虎林地区,乃至黑龙江内外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

八五八农场,只是转业官兵用血汗开发建设的,壮美大农场中的一个。这里的拓荒人,如今也同遍布黑龙江其他画卷的龙江人一样,在自己血汗绘制的画卷中,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

如今生活好了,丰衣足食了,生活在美若江南水乡的画卷中了。但是,由于不可抗拒的意外:疾病、灾祸、事故等等原因,出现弱势群体是难以避免的。面对弱势群体的困境,是置之不理,还是伸出援助之手?作为大美龙江的画中人,作为受历代爱国,爱龙江,爱人们精神熏陶与教育的后来人,当然会伸出援助之手,把对同胞兄弟姐妹的爱心奉献出来了!

在八五八农场场部滨水新城的安兴群楼中,农场为了使弱势群体的同胞们,也享受到惠民政策的安逸。特意为吃低保的、失去劳动能力的特殊躯体,盖起了廉租房,仅收取低廉的房租,把他们安置在那里居住。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中遇到的难处,农场工会、共青团等相关组织,特意组织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发现他们哪家出现了困难,志愿者们随时赶去帮忙,洗衣、做饭、劈材、打扫庭院、清理室内外卫生……把关爱送到他们的家中,送到他们的心里。逢年过节,农场、街道、社区的领导,亲自到他们家中问寒问暖,带去慰问品、慰问金,让他们同农场正常人一样,过上和和美美的年节。

大约在五六年前,居住在廉租房里的一位老奶奶,已经是生活不能自理,女儿还有严重的精神病,女婿见这情形便与女儿离了婚,扔下患病的妻子和不满三岁的女儿牛佳玉出走了。剩下这老的老小的小,牛佳玉的母亲又不知关心爱护自己的女儿,这一家只有靠低保和八五八人的帮助过活,其难处可想而知了。

小佳玉转眼间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是,她奶奶到哪里弄钱,让孙女上幼儿园哪?这一难题引起了关工委、街道办的注意。为了让牛佳玉及早进入幼儿园,关工委的爷爷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多次奔波于民政、街道、幼教中心,及其相关的部门,终于使牛佳玉免费进入幼教中心,同其他小朋友也一样健康的学习、生活、成长。电视台了解到牛佳玉的困境,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伸出援助之手,为牛佳玉自己掏钱买来书包、棉衣、零食及日用品,亲自把牛佳玉送到幼教中心,并表示今后牛佳玉的生活负担,她全包了。

又是两三年过去了,牛佳玉在八五八爱心人们的关注下,已经成长为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为了使牛佳玉学习和成长不受到影响,她所在的社区第四居民委,又为她操心了。不但为她联系好免费上学,为了她能安心学习四居民委还专门为她组织了“22人志愿者服务队”;捐款一千多元,为牛佳玉设了救助基金;由志愿者负责每天上下学,雇佣出租车接送。

用不着过多地举例,用不着用华丽的词语颂扬龙江之美。我们从这恒古荒原的变迁;从秀美山川的巨变;从人精神面貌的改观;从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关爱……足可以看出龙江美,美在物产丰富山林水,鸟语花香、壮志豪情景幽似画美。更主要的是绘出这人间仙境图画中的人,心灵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