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愿经》调伏其心

学习许多大经,想要悟入,是需要基础的。好比很多人喜欢修《华严经》,有一个条件,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嗔痴慢,放下五欲六尘,这才是入华严的基础。而今天在家庭也好,在单位也好,总想升官,总想发财,你没有那个因,你扛不住的。命里明明是没有的,却还要去强求,根本就得不到。所以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从《本愿经》修起,一点点的净化自己的磁场。

学佛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学佛就是改变自己的心地。用《无量寿经》讲,叫做洗心易行。用《楞严经》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用我们《本愿经》来讲,调伏其心。心都调伏了,妄想没有了,痛苦没有了,心态转了,人生就解脱了。学习的是方法,并不是迷信。那么想一想,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大,还是慈悲喜舍的心大?这个就很清楚了,到处都是自私自利,哪来的升官发财?哪来的吉祥如意?

所以行愿地藏的诸位道友,人生的道路,自己的.选择。你看《本愿经》,有没有发现,地狱名号品第五,统统讲地狱。地狱哪来的?自己造作的,地狱并不是地藏王菩萨给的,也不是阎罗王给的,自己造出来的。当然讲这些有的人不相信,哪有地狱呢?好,到他相信有一天,看到地狱的时候来不及了。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个道理不是我讲的,历史到现在都这么讲。对不对?那么大家可以反省一下,年轻到现在种什么因多?善因多还是恶因多?什么叫善因呢?利益众生叫善因,利益自己叫恶因。那么从年轻到现在想一想,哪个因比较多?如果坦白讲一句,坦诚讲一句,恶因比较多。

无论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我们开始反省到自己,恶因比较多,未来的道路是什么?黑暗的,是恶道的,是坎坷的,是堕落的。那就看你自己要不要回头,看你自己要不要选择走上一条菩提大道。

所以财富是人创造出来的,福报是自己修出来的,并不是别人给的。如果到今天你还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意,都很不顺,那不是你的命不好,是你自己造业太多了,欠债太多了,你所努力换来的财富和福报都不够抵消那些业,况且你根本就不够努力。所以不要怨天尤人,好好诵《本愿经》,先通过行持《本愿经》来调伏自己刚强的心。

拓展阅读:本愿经诵读注意事项

诵经前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十三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读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诵,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之。

持诵《本愿经》时最易召感冤亲债主前来听经,这也正是《本愿经》的灵验和殊胜之处,持经发声,正起到为他们开示的作用。《本愿经》24小时都可以读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正法;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之。(提示:若以功德之心来修法亦非正法,功德不应贪著。)另外,如果读经感应过于强烈,而自己又胆怯,只白天读经亦无不可。读经感应强烈,正暗示着冤亲债主希望被超拔的强烈愿望,也是自己业障深重的表现,我们更应该勇敢精进。很多人因此而不再读《本愿经》,这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柱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

如果家里没有佛堂或其它原因,不燃香亦可。“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仍然要念。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持诵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例如:头晕目眩、流眼泪、字体模糊、身体酸软不适、心生疑惑、杂念纷至等,尤以刚开始持诵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严重。遇此情况者,种种现象乃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作祟所致,应以最忏悔的心,祈求冤亲债主原谅,更要以最勇敢负责的心来圆满现前之因缘果报。

另外如果发愿至少念诵200部《本愿经》来超拔自己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时(累世的父母也在其中,并且首先受益),最好规定出诵经期限,以尽孝道的心、忏悔的心、虔诚恭敬之心而勇猛精进,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感应并种种加持。如果自己工作繁忙、时间不便,可联合家人一起诵经,然后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最忌发愿后不精进,迟迟不能完成,如果你是冤亲,也会怀疑诵经者的诚意了。所以,以尽孝道的勇猛心最易。

易经讲解:易其心定其交

为什么讲易其心定其交?

交朋友之道,要“易其心而后语”,要彼此知心。但是知心很难,《昔时贤文》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已,死而无憾!”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有一个知已的,尽管我们都有家人、父子。

但夫妇为夫妇,不一定是知已;兄弟是兄弟,父母是父母,也不一定是知已。所以知已只有友道,友道就是社会之道,有人把五伦之外加一伦,那是不通的。朋友一伦就是社会,过去家庭一伦也是社会。

我们中国文化标榜的知心朋友,从古到今只有一对,就是管仲与鲍叔牙两个人。以后的历史虽不敢说没有,但的确很少。

如果大家懂得他们两人全始全终的历史,就可以知道知心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易”就是交 易的易,不是容易的易。“易其心”是彼此换了心,就像古人一首非常有感情的词:“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我们为什么讲到这里?就是拿这首词来说明什么叫做“易其心”,也就是朋友与朋友之间要能交 心,才算知心。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与人之间可以谈知心话的多难找!孔子的看法,要能“易其心”,才能讲朋友之道。“定其交 而后求”,我们在社会上交 朋友,人与人之间要“定其交 ”,要有交 情。

记得我们年轻时把朋友分类,一种是一般有朋友,见面之交 的都是朋友;一种是政治上的`朋友,就是有利害关系的朋友,除了利害关系,政治上没有朋友;另有一种是经济上的朋友,所谓通财之谊,能做到通财之谊就很难了;最难得的是道义之交 ,那是更难了。

我们一生能不能交 到一个没有一点利害关系的朋友,都是大问题,包括了政治、经济、普通等等一切的朋友在内,能够全始全终的有几个?如果有,这个就是可以相交 的朋友。朋友的交 情能够“定其交 ”,才可对他有所要求。

譬如我们前面讲过的管鲍之交 ,管子开始跟鲍叔牙做生意,结帐的时候,鲍叔牙也不问赚了多少,管仲就自己装了起来。人家告诉鲍叔牙,管仲太不够意思,两个人做生意赚了一千万,才给你鲍叔牙一百万!鲍叔牙不但不以为意,还说:“他因为穷!他需要钱,我不需要。”这多么难?管仲那个做法是乱来的,拿了就拿了,用了就用了,管仲的心情鲍叔牙了解。

最后管仲要死的时候,齐桓公对他说:你死了以后,我想把这个宰相交 给鲍叔牙来做如何?管仲说:千万不可交 给鲍叔牙,他绝不能当宰相。他就这么爱护鲍叔牙,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不要他接位,是为了顾全齐桓公,也为了顾全鲍叔牙。

这种胸怀多好,多高超,也只有知已才懂。如果像现在的人,你不做国防部长,应该交 给我,却交 给别人,那还够朋友吗!当年你当部长还是我建议的,要我当部长你却还要反对!不骂你祖宗八代才怪!所以只有知已才能爱人以德。

过去我们念到“定其交 而后求”,很滑头地加了一个小批说:“有酒有肉皆朋友,患难何曾见一人!真有患难的时候,何曾有一人来帮助你啊!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这就是修道,修正人生的行为,人生的大道,能够修正这三个要点,自己才能够“全”。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毁,谁也不是一个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被人家挑剔。攻击人批评人的文章,都是求全之毁。诽谤人家容易,要求人家都是圣人,自己却是混蛋。

写文章的人当然绝不是圣人,可是他要求人家都是圣人。所以我们人随时都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呢?有时候人家恭维我们,我们自己还没有想到有这个长处,甚至被人过度地恭维了,会使自己得意忘形。恭维来了,就是不虞之誉。所以我说孟子到底还是圣人。

懂得了求全之毁,人生才能求全,人生才可能全始全终。

《本愿经》与供养

持诵《本愿经》时的心态一定要对,一定要先对地藏菩萨生起信愿,不要怕鬼啦、或是一边诵一边打妄想等等。

有个人问,要如何修地藏法门,念《本愿经》。其实,就一句话,你要把地藏菩萨充满你的生命空间。

祖师大德说,你要专修,不要杂修。这个专就是说,你要用一个法门来充满你的生命空间。你遇到危难时,你去求谁呢。不能一边求观音,一边又求地藏,听这个灵,就念这个,那个灵就念那个。这样子就造成分心,往往很难感应。那如果你要修地藏法门,建议你把百分之五十的时间,用在地藏法门上。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五时间,用来看其他法门,也可以念《普门品》、《药师经》、《金刚经》、《法华经》都可以。但要明白,我们生命的空间中。地藏菩萨占的比例最大。

地藏法门包括,我们念《本愿经》,去护持地藏道场,建设地藏像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你就把地藏法门作为你真正生命归宿。每天都念《本愿经》,同时把《本愿经》背诵下来,然后对地藏菩萨要有一种感情。这个感情的培养,很重要。学佛的人,对佛菩萨没有感情,想要长久,很困难。因为人是有感情的。

念《本愿经》,这次就讲一点。就是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上供诸佛菩萨,尤其是初一十五,一定要用米饭、水果来供养地藏菩萨。上供最好在中午前,佛是中午吃饭,天人是上午吃饭,晚上就是饿鬼道吃饭。下午就下施,晚上尽量去施食。这些需要仪轨。那就要去学习禅宗的仪轨。这些增长福报很快。这个世界有佛,有天人,有鬼神,也有饿鬼道。那他们都要吃饭。所以佛门很注重用饮食来供养佛菩萨,还有护法神。护法神也属于六道众生,也有执着,同时自然也要饮食。我们供养,他们就吃,他们道业精进,也能护持我们修道人。

禅宗是很重视供养,尤其是和六道众生沟通。禅门中有供佛,供天,晚上施食,经常组织各种法会,那也是请诸佛,龙天,还有鬼神土地吃饭。寺院,都会设置土地牌位,供养当山土地。对护法神,千万不能轻慢。尤其是山神土地,城隍等,他们虽然没有解脱,但也统领一方鬼神道。修道人也要多感谢他们的护持。坚牢地神就是地藏菩萨最大的护法。念《本愿经》的人,要学会很恭敬他们,千万不能起轻慢心。古人讲,德重鬼神钦,学佛后,还要德行好,鬼神才会护持你。

这些供养,是外在的相。不要觉得这些供养,很浪费时间,很麻烦。寺院要开光,要动土,要做大举动,都会供养土地神。如果你只诵经,而不修供养,下辈子就会有智慧,福报就缺乏。修供养很重要。尤其我们常年组织供米给寺院,因为这个因缘,我们去寺院,都能吃到饭。供米给寺院,也是修供养的一种方式。有人胃口不好,或者消化不良,或者小孩身体不好,建议多买米,买油去供养贫困寺院。

学佛人,要行菩萨道,第一条是布施。就是把心量打开。有人说,我念经很勤劳,以后一定赚大钱。其实不一定啦。念经能遣除你部分的违缘。但赚钱要靠福报。你想从三宝门中得到利益,必须先去付出。先努力的去三宝门中付出,三宝就加被你。那我们什么都舍不得时,只想自己好,拜一拜佛就想要大富贵。这就是乞讨的心态,像三宝乞讨,那怎么可能。我们要先学会布施。有钱出钱,没钱的话,大家去寺院做义工,用体力,三宝也是不会亏待你的。

佛法是让人富贵的方法。要富贵,首先要心灵富贵起来,自己做个富有的人,能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向别人乞讨,想去占别人便宜的人。占到了别人便宜,就损了自己福报,结果就是越来越贫穷。相反,我们内心越富贵,越布施时,外在的也会越来越富贵。

拓展阅读:多诵读《普门品》和《本愿经》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或出了偏差,后续的修行一定会遇到不少障碍。不过,要确立圆满的见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很不容易。一是身边的善知识太少,二是佛教的经典太多,难于抉择。佛经之多,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如何从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供自己终身修学,以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大的受用,少走弯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虚云老和尚的修行经历和开示中,找到答案或者启示。这答案或启示,对于充斥着种种邪知邪见的末法时代之修行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盏很好的指路明灯。

在增订《年谱》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六年九月,在虚云老和尚一百一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江西佛学社的同人借给虚老祝寿之机,邀集了江西省部分寺庙的.僧众,在云居山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佛经讲座活动,后来由此发展成为“真如寺佛学研究苑”,让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比丘就学于其中。按虚老的旨意,讲座的内容定为讲解“大乘三大部”,即《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佛学研究苑的日常课程,除了研习这三大部之外,另加《四分律比丘戒本》。当时因为虚老年纪大,讲课困难,遂聘请海灯法师任主讲。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一九五七冬天才结束。

虚云老和尚发动大众研习“三大部”,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由来已久。细读虚云老和尚的《年谱》、《开示》和《书信》,我们会发现,虚云老和尚这一生,无论是自度时期的个人修行,还是度他时期的讲经弘法,关于听习、宣讲、劝修《楞严》和《法华》的记载,多达数十处。虚老生前还曾用蝇头小楷撰写过《楞严经玄要》和《法华经略疏》等著作,只可惜在一九五一年的“云门事变”中散失了。

在中国佛教史上,早就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一说法,至于《金刚经》,则一直被视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大纲。可见,虚老提倡反复地研习这三大部,是由这三大部在大乘经典中所处的“纲宗”地位决定的。《法华》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圆顿的一乘见地,这是成佛的基础;《楞严》可以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和避免魔障的干扰,这是证道的前提,《金刚》可以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之眼,这是修道的指针。所以,修习大乘法门的人,直接、反复,乃至终身研读这三大部,应该说是进入佛法精髓的最有效的途径。

至于在家修行人,虚云老和尚主张,除了研习这三大部之外,还应多多诵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本愿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宗教感情、树立修学的信心,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祈福消灾等方面的实际利益。此外,虚老还主张研习《大乘起信论》,认为这也是一个进入佛法大海的有效方法。

总之,虚老的修行经验和开示告诉我们:现时代,如果你想让修行尽快进入轨道,少走弯路,不受人蛊惑、不落入偏执当中,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深入地研习《法华》、《楞严》《金刚》、《起信》等经论,并经常地诵习《本愿经》和《普门品》。这也许是对我们所处时代“善知识难遇”之现实的一个最好的补救方法。

本愿经咒语

《本愿经》和佛教的密咒是用来“度人”的,不是用来“救人”的,更不是用来“害人”的。下面是本愿经咒语,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的朋友因为不懂佛教的“般若”之智,所以才会学佛之后,不但烦恼不断,反而更多,乃至被人认为不正常。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懂佛教的“般若”之智,不管你修的是佛教的何种法门,最终还是个门外汉。

成观法师讲经说法时,其就引用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的——“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所以学佛,如果不开“般若”的慧观,就是在盲修瞎练,而如今末法时期,很多人就是如此!

“般若”说什么?一个字“空”,但“空”不是“无”,“空”是有种种妙用的,如《楞严经》中说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也就是众生的“佛性”,虽然“空性”,虽然“无相”,但是能变化种种“相”,能起种种“妙用”的,所以说“性、相不二”,“空而不空”才是“真空”。实际这个“佛性”,众生都有,只是凡夫没有“般若”之智,不会拿出来用,所以才不能自断烦恼,不能离苦得乐。

“空性”的“实相”即是“无相”,而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是“着相修行”,都是“有求于佛”,实际越是这样求,就越是离佛所说的正法越远。最典型的`,就是如今很多学净土法门学偏的人,不知“自心清净”即是“净土”,却愚痴的妄图在“心外”去求的“西方极乐净土”,那这和外道所说的“天堂”有何区别?以此“贪求”之心求“往生”,只会离佛说的“净土”越来越远,于是就算在佛菩萨面前把脑袋磕破了,“阿弥陀佛”也只能看着如此学佛之人的“背影”摇头,因为“贪求”就意味是背着佛意而行,而不是追随佛的脚步,走向佛的净土。所以慧律法师常说——“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实际上,“贪相”这种毛病,在末法时期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自诩了解佛教的佛学研究者,自己不能体悟大乘佛教“般若”之智,只会考据历史,却不知大乘《金刚经》中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历史很多时候就是单方面记述,往往也多少夹杂了记述者的主观臆测,这样的历史记述,又能保证其是完全真实?这种考据,根本就是妄图在“虚妄的相”之中求佛之“实相(无相)”的愚痴行为!

实际那些提倡“大乘非佛说”者,目的一般也不是为了“求真”,常常是借着这种论调,大写特写各种文章,来博取他人的眼球,来为自己谋取名利!难道提出这种论调或是相信这种论调的人,不自己想想,难道千百年以来,天底下就你一个聪明人,看出了“大乘非佛说”?难道大乘佛教的历代祖师、大德都是愚痴之人?难道信奉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都是傻瓜?这根本就是自己不解佛之意,反过头谤佛谤法,这实在是最可恶,同时也是最“可悲”事情!所以在此末法时期,这种“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对于佛教,实在是危害甚大,对于众生,更是造“断众生法身慧命”的大过!

不过,最后还是要说句玩笑话,好在地球是圆的,所以那些背着佛的方向而走的人,最终在吃了一堆苦头之后,还是能走到佛的净土!毕竟如佛在《法华经》中授记的,众生皆可成佛,每个众生的心中都有成佛的种子,即使现在不信,将来总是会信的。

拓展阅读:念《本愿经》让心态富起来

贵人就是愿意帮助你的人,这些人是你的善缘。

企业能做大,也是靠善缘,哪怕你做生意,也要有人买,同样买东西,为什么别人就喜欢买这一家,不喜欢那一家?这也是有因缘的。以前香港李嘉诚没有发达前,就有看相的说,这个人以后后福无穷,果然成为了香港首富。可见,人的业力,福报,运通,寿夭通过面相就可以看出来。那这也是说他有福报,以及他的贵人多。

那要如何有贵人呢?首先要有富贵的心态。一个人心态是自私的,贫穷的,他发射出去的磁场,就跑到饿鬼道,只会吸引自私的人来,怎么会有贵人相助呢?心念很重要,佛法首先要改变一个人的心念。佛法修学中,先要发菩提心,就是利益别人的心,这个利益他人的心,就是富贵的心。有富贵的心,才能感召到贵人。

心态一定要富贵,就要先学会做别人的贵人。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跟人相处,做事业,先要学会布施。这个布施,就是说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布施是心和行动一起布施,这个心态是富贵的。佛教为什么能如此发达,而且长久不衰?因为佛开发了内心的光明,内心无量的宝藏,无私忘我的奉献。这个精神得到了祖师大德一代代的传承,所以佛教一直保持着活力。

学佛者,先要有富贵的心。祖师大德开辟道场时,把命都豁出去了。古来为什么要讲超越生死呢?开悟的人,他生死无惧,生死都可以舍去,这个心量有多大呢?唐朝的两大高僧,一个西行的玄奘大师,为了求法也是把命都舍了,在沙漠中遇到危险,念观音菩萨度过难关。印度高僧,或者国王对玄奘大师都非常恭敬,称他为大乘天。还有一位,就是传法到日本的鉴真大师,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六次,最后一次才成功,但那时眼睛已经瞎了,到日本后弘扬了佛法,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黄帝内经,建筑等。现在日本人把鉴真大师奉为国宝。

这个无我奉献的心,就是富贵的心。中医讲,一个人心很富贵时,内心是很喜悦的,心轮比较健康,常常很知足,很乐于助人。我们讲一个人热心肠,这个和身体也有关系。想要打开心轮,可以通过做义工,念《本愿经》,以及多和富贵的人接触,慢慢的心态就会富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