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行善积德的经典

金刚经经文中多次提醒。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所有功德不及此经文读读四句偈的功德殊胜。下面是金刚经是讲行善积德的经典,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也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相。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公案讲有个法师,建了庙做了大功德,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一执着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不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弄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

金刚一卷重须弥所以我皇偏受持

八万法门皆了达惠眼他心踰得知

比日谈歌是旧曲听取金刚般若词

开元皇帝亲自注至心顶礼莫生疑

此经能除一切苦发心天眼预观知

莫被无明六贼引昏昏中日执愚痴

世尊涅盘无量劫过去百亿阿僧只

国王大臣传圣教我皇敬信世间希

每月十斋断宰杀广修善业度僧尼

胎生卵生勤念佛勇猛精进大慈悲

厌见宫中五欲乐了知身相是虚危

一国帝主犹觉悟何况凡俗不思惟

昔日提娑是国主为求妙法舍嫔妃

苦行精勤大乘教身为奴仆何斯仕

今帝圣明超万国举心动念预观知

文武圣威遍天下万姓安宁定四夷

自注金刚深妙义蠢动含灵皆受持

护法神专善常应诸天赞叹不随宜

白象驰来敬寿寺宝车幡盖数重围

明僧手执香花引仙人驾鹤满空飞

八难回生极乐国五浊翻成七宝池

开元永定恒沙劫摩王外道总降依

万岁千秋传圣教犹如劫不拂天衣

只是众生多有福得逢诸佛重器时

金刚妙理实难诠一切经中我总悬

佛布黄金遍地满拟买只陀太子园

八部鬼神随从佛雁塔龙宫满化天

只树引枝承鸟语下有金砂洗足泉

食事持钵舍卫国广引众生作福田

世尊尔时无我相须菩提瞻仰受斯言

四果六通为上品龙宫受乐是生天

转轮圣王处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

又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肉得生天

尸毗舍身救鸠鸽阿罗汉身过及三千

阎浮众生恋火宅我皇引出遣生天

一切有情如赤子但是百姓悉皆怜

既得阿耨多罗果又共诸佛结因缘

百劫千生不退转功德无量亦无边

非但如影诸寺观十力世界亦如然

总是金刚深妙义弟子岂敢谩虚传

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

《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金刚经》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金刚经》讲记

《金刚经》所说的破执著,指的是破除我们的贪欲,而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下面是《金刚经》讲记,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则得现前。”经中明确指出,如来智慧人人具有,但因无始以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以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清净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佛说《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共六百卷,此经是第九会所说。全经共5837字,虽义理玄奥,却家喻户晓,普遍持诵。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纷纷注疏,真是妙谛互呈,美不胜收,其中江味农老居士的《讲义》,更是义理周详,触类旁通,深浅结合,辩才无碍的巨著。江老曾说此经是绍隆佛种、传佛心印的无上甚深法宝。他在判经时,认为上半部是约境来说明无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约心来说明无住,以显示般若理体;并以信、解、行、证判释全经,脉络贯通,条理分明。他还认为上半部是遣除粗执,也即分别我、法二执,是对境遇缘分别而起的,例如说不应住六尘布施, 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缘上生分别心。下半部是遣细执,是遣除与心念同时俱生的俱生我法二执,例如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来随念即起的习气种子,而入于般若理体。但所执的幻相,是起于能执的妄心,能所不二,并不局限。总的'说来,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明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郑钟褔、吕家森、闻妙三位居士,对江老的讲义仰慕已久,从1982年起,发心学习,每周一次。至1985年,前后经过了四年之久。在学习中,他们至诚恭敬地读,悠游涵咏地读,再存养观照,以行持来帮助学习,写成笔记三厚册,成为这次编写语体文的重要基础,并积极努力印刷流通,以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方便青年一代的熏习。虽然江老的《讲义》原版,是三十年代的文本,不算古奥难懂,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与年青一代的阅读能力,不相适应。三位居士弘法利生的悲愿,深可敬仰!

总的来说,我们幸闻此经,一切佛法无不包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关系到全经宏旨。深愿法界有情,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深入学习此经,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报四重恩,济三途苦。经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有些同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下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化狂妄乱想,而得定开慧,明悟本地风光。正象江老所说:“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我们应知般若与净土,本来融通,象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一切佛法离开般若,势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为邪见外道。我们务必仰体江老居士的清净大愿,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莲生九品,果证无生,谨愿与天下道侣共同黾(音敏)勉之。

拓展阅读:《金刚经》知识

1.无为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以此作为而生我有所作为的满足念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是无为。

2.佛教修行方法:先破“我见”及自我己见,“我见”错误几率比较大;“人见”,客观的评价,这个比较正确;“众生见”,一切在众生眼里都不算什么;“寿者见”,人生如白驹过隙,对时间来说,时间太宝贵,干什么都是浪费。

3.释迦牟尼在教人们成佛,善良的人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些人和佛祖有什么不一样呢?对于善良的人给我们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信任并去奉行。

4.唯心注意是我以什么什么终日为真;唯物主义是我终日以什么什么为真。唯心主义是把一切看做心外之物。

5.看了《金刚经》才知道,《金刚经》在说我们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是什么——我们即是永恒。还有对于某些事,不要太执著;读《金刚经》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真、善、美。

6.佛教是积极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对某些事情应该有积极的看法。对大家来说如何解说佛法呢?解说佛法那就有人信,有人不信,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与无为相对)——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讲佛经时,不为外物所动,不动是非心念,不动执著心念,不动任何心念。

7.“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就是说:众生及佛,佛及众生,只是心态变了一下。

8.“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很多人都想见到如来,如果太执著,就会生成烦恼心,这样是不好的,不能心生清净,如来又是清净者,所以不能见到如来。

9.读《金刚经》到这个时候使我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名字。有时候人们心中执著的相,只是虚妄的相(有时候又会被相所迷惑)。应用心体会这个名字(相)后面的本质。

10.菩萨摆脱了四相,是因为他包容了四相,包容了四相后他们即是一体,对四相就没有了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于四相的心。庄严佛土亦是如此,包容了世间一切不庄严的事,及得庄严佛土。

11.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一笑:佛祖怕众生执迷于佛法不悟,故拈起一朵花来比喻“一花一如来”而不讲佛法,让众生放下对佛经的执著,让众生知道佛在心中,从佛经上是无法悟道成佛的。所以如果众生心里有佛,那么众生即是佛。(众生是没有得道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