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循吏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音pí,附属的土墙  ②甃,音zhòu,修砌  ③堞,音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鞫,音jū,审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      疏:上奏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    比:近来

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寻以母忧去官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乃给工本,筑坝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十二年,卒于官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 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3.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3分)

(2)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3分)

(3)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4分)

参考答案:

9.C(比:接近,临近)    10.A.( A介词,因为  B. 助词,的/ 代词,这些 C. 连词,于是/ 副词,竟然 D. 介词,在 / 介词,对 )    11.D(①表现传主的忠勇,②表现传主的政治才干  ⑥说的是具体工作)    12. B (他禀告的是经略,经略很感动,又转告其部下将领。)

13.(1)天意如此,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省”1分;“曷”,怎么,难道,1分;句意1分)   (2)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暖旨意的称赞奖励。 (“数”1分,句意2分)   (3)冬天寒冷,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 ( “恤”“嫠”各1分,定语后置句式 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被授于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暂时代理威宁府。没多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赴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赶忙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用糯米、石灰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离城三十里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援军到后,叛贼败走。不久因母丧卸任。守丧期满,被授于江西广饶九南道。把九江、大孤两关积弊全部革除。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疏推荐,提升陈德荣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军事行动频繁,古州姑卢硃洪文等叛乱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屯田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如何能杀尽?”张广泗颇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将吏。

乾隆四年,陈德荣暂时代理贵州布政使,上疏皇帝:“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缺少资金,不能变瘠为腴。桑树繁盛,但百姓不知加工蚕丝成衣之法。如果父母官不亲自经营并且做表率,实利就不能得到并且兴旺。现在雇募邻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谕允许。于是给百姓提供资金,修筑坝堰,导引山泉,治理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己育蚕,在省城大兴寺开缫丝织布作坊,让民众知道它的好处。乾隆六年,陈德荣上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杉树。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等州县上报开垦的田地达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家家户户户机杼相闻。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

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城郭、坛庙、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孔子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在苗疆设义学(免费学校)二十四所,当地民风气大变。乾隆十一年,升任安徽布政使,他救助凤、颍两地水灾,使逃难的民众有了安定之所。乾隆十二年,卒于任上。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清史稿·循吏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德荣赴威宁防守。城陴①颓圮,仓猝聚米桶,实土石,比次甃②筑,墉堞③屹然。贼焚牛卫镇,去城三十里,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总兵哈元生援至,贼败走。寻以母忧去官。服阕,授江西广饶九南道。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时群苗交煽,军事方殷,古州姑卢硃洪文诸叛案,德荣治鞫④,详慎重轻,咸称其情,众心始安。及苗疆渐定,驻师与屯将吏多以刻急见能。二年,贵阳大火,德荣谒经略曰: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广泗感动,戒将吏如德荣言。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陴,音pí,附属的土墙 ②甃,音zhòu,修砌 ③堞,音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鞫,音jū,审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略张广泗疏荐,擢贵州按察使 疏:上奏

B.六年,疏陈课民树杉 课:督促

C.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 比:近来

D.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 勖:勉励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寻以母忧去官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乃给工本,筑坝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十二年,卒于官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陈德荣宽厚仁慈品格的一组是( )

①德荣日夜备战,贼不敢逼 ②九江、大孤两关锢弊尽革之

③苗亦人类,曷可尽杀 ④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

⑤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 ⑥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德荣防守威宁时,他设法加固城墙,与叛军相持,令叛军不敢攻城,直至援军到来,打败敌人,表现出他的勇敢与谋略。

B.陈德荣担任贵州按察使,对苗族叛乱,处置谨慎公平,大得民心。他告诫属下将领,对苗裔不能一味镇压。

C.陈德荣任贵州布政使期间,采取雇募临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设立机构进行集体培训等措施,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生产。

D. 陈德荣不仅重视农业,而且在兴礼宣教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大修坛庙、学舍,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3.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意如此,当竭诚修省,苗亦人类,曷可尽杀?(3分)

(2)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3分)

(3)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4分)

参考答案:

9.C(比:接近,临近) 10.A.( A介词,因为 B. 助词,的/ 代词,这些 C. 连词,于是/ 副词,竟然 D. 介词,在 / 介词,对 ) 11.D(①表现传主的忠勇,②表现传主的政治才干 ⑥说的是具体工作) 12. B (他禀告的是经略,经略很感动,又转告其部下将领。)

13.(1)天意如此,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怎么可以杀尽?(省1分;曷,怎么,难道,1分;句意1分) (2)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暖旨意的称赞奖励。 (数1分,句意2分) (3)冬天寒冷,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 ( 恤嫠各1分,定语后置句式 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被授于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暂时代理威宁府。没多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赴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赶忙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用糯米、石灰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离城三十里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援军到后,叛贼败走。不久因母丧卸任。守丧期满,被授于江西广饶九南道。把九江、大孤两关积弊全部革除。

乾隆元年,经略张广泗上疏推荐,提升陈德荣为贵州按察使。当时苗裔互相勾结煽动,军事行动频繁,古州姑卢硃洪文等叛乱案件,陈德荣负责处置审问,他周密审慎,考量轻重,大家都称赞处置恰当,民心才得以安定。等到苗疆渐渐平定,驻军与屯田的将吏大多用苛刻严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能力。乾隆二年,贵阳发生大火,陈德荣禀告经略张广泗说:天意像这样,应当竭尽诚意,修身反省,苗裔也是人类,如何能杀尽?张广泗颇受感动,用陈德荣的话来告诫将吏。

乾隆四年,陈德荣暂时代理贵州布政使,上疏皇帝: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缺少资金,不能变瘠为腴。桑树繁盛,但百姓不知加工蚕丝成衣之法。如果父母官不亲自经营并且做表率,实利就不能得到并且兴旺。现在雇募邻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谕允许。于是给百姓提供资金,修筑坝堰,导引山泉,治理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己育蚕,在省城大兴寺开缫丝织布作坊,让民众知道它的好处。乾隆六年,陈德荣上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杉树。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等州县上报开垦的田地达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家家户户户机杼相闻。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

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城郭、坛庙、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孔子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在苗疆设义学(免费学校)二十四所,当地民风气大变。乾隆十一年,升任安徽布政使,他救助凤、颍两地水灾,使逃难的民众有了安定之所。乾隆十二年,卒于任上。

史记循吏列传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史记循吏列传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①,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①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此句是说男子不必再当兵出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俗盛美,政缓禁止       禁:禁令。

B.闻君嗜鱼,遗君鱼         遗:赠送。

C.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私:偏袒。

D.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当:应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       徒慕君之高义也

B.丧期不令而治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C.坚直廉政,无所阿避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子则自以为有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明义,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循吏的肯定,他认为官吏奉职循理,就可以此治理好天下,不一定非要用严刑峻法。

B.子产在国政混乱的时候担任郑相,治理郑国二十六年,郑国因他而大治,老百姓非常爱戴他,以至在他逝世时为他哭泣。

C.公仪休担任鲁相,遵奉法度,使得百官品行端正,他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也拒绝与民争利,为不影响百姓曾出妻焚机。

D.石奢是楚相,他为尽孝而放了杀人的父亲,为守法而自我监禁,楚王认为这是下属的问题想要宽恕他,他不接受,最终自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4.D (当:判罪。)

5.B (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都是连词,表示转折;C助词,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和“为”构成被动句式;D连词,如果/连词,却。)

6.D “认为是下属的问题”是晋文公对李离事情的态度。)

7.(1)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的,刑罚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判断句2分,“所以”一个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2)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儿”“去”各1分,宾语前置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清史稿·循吏二》阅读参考答案和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

(2)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5分)

参考答案

4.B(B项的“以前”的意思是“因为之前”)

5.D

6.C (“反对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这一说法于文中无据)

7.(1) 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关键词 “追比”、“虚日”“固”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 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关键词“顾名思义”“徒”“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自春徂秋,闭闸蓄水

徂:到。

C.民得市稷黍以为食

市:购买

D.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

徒:白白地,徒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在平山闹灾时,没有报告朝廷,就开仓济民;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针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

7、翻译(10分)

(1)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2)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

参考答案

4、D 徒:只是

5、C

6、A

不待报

不是没有报告朝廷,而是没等朝廷回复。

7、翻译:(1)(童华)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擢

以前

特)

(2)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从

次第

系)

参考译文: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年,做知县。当时正编撰法律条文,大学士朱轼因童华的才能推荐了他,世宗召见童华,命令童华到直隶检察赈灾事宜。乐亭、卢龙两县上报的饥荒人口不实,童华增加了一倍的数额。怡贤亲王与朱轼整治营田水利,到了永平,询问滦河水利情况,童华回答得非常清晰,亲王非常器重他。不久授职平山知县,县邑闹灾荒,不等朝廷答复,就从仓库里拿出七千石粮食借给老百姓。升任真定知府,暂任按察使。因为前面在平山时借粮食给老百姓一事,朝廷主管部门决定给予他免官处理,皇帝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怡贤亲王上奏朝廷让童华治理京南局水利,童华勘探得到真定城外十八处泉水,就疏浚成水渠,灌溉六百亩田地。滏阳河发源于磁州,磁州老百姓想独自占有滏阳河。从春天到秋天,关闭闸门蓄水,下游的永年、曲周一点水都得不到。当时磁州改归直隶管辖,以便控制。童华建议仿照唐朝李泌、明朝汤绍恩治理西湖的办法,按照水位高低来放水,数县之间争水的事端永远平息了。童华又因为北方人不吃稻米,请求朝廷发放钱款购买这些稻谷运到通仓,这样省去漕运费用,老百姓也能用得到的钱买黍米来作为食物,朝廷听从了他的办法。

调任江苏苏州,恰逢朝廷要求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亏欠赋税一千二百余万(这件事),巡抚督责急迫,没有一天不追查捉拿有关人员的.,对此童华坚持请求宽限。巡抚发怒说:“你敢违背皇上旨意吗?”童华回答说:“童华不是违背圣旨,而是遵从圣旨,朝廷知道有长期的拖欠,没有命令严厉追查而是命令清查,正是要查清事情,明白原委,有的在于官府,有的在于徭役,有的在于百姓,有的应征收,有的应免除,要清清楚楚,上奏朝廷裁断,才符合诏书旨意。现在奉命行事的官员不认真考虑旨意要求,只是以为朝廷是要把十五年的积欠迅速全部征收上来,这是暴征,不是清查。现在请给予三月宽限时间,当会分门别类分辨明白,分成不同情况上报。”巡抚听从了他的要求,就全部释放关押在监狱里的一千多人,按顺序造册上奏朝廷。当时朝廷也听说江南清查不力,下达诏书痛责,就像童华说的一样。

浙江总督李卫曾经在苏州捕人,童华因为李卫没有文书不肯交人,李卫发怒了,向皇帝dh他。世宗召见童华,指责他沽名钓誉。童华回答说:“我为国家竭尽全力,近于沽名;一心一意为了百姓,近于钓誉。”皇上的不满消除了,任命童华到陕西担任知府。暂时代理肃州知府时,辅佐经略鄂尔泰办理屯田一事,凿通了九家窑的五座山,引来渠水,灌溉田地万顷。因为违逆了巡抚被弹劾罢官。乾隆元年,被起用为福州知府,调任漳州。童华非常喜好长生之术,召集方术之士,按照炼丹家的方法反复练习,又被弹劾罢官回家。几年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