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的沉浮》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沉浮的秘密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沉浮实验盒内含:同体积的塑料块、木块、橡胶块、铁块、塑料小桶、量杯网袋、测力计、水槽;潜水艇模型,橡皮泥、带盖的小瓶子、细橡皮管、空牙膏管、竹筷、海绵、塑料袋、线。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水的浮力,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着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既然这样,为什么放入水中的物体有的沉,有的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发现物体与同体积水相比,比水重沉;比水轻则浮。

(1)出示相同体积的塑料块、木块、橡胶块、铁块,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哪些沉,哪些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你有什么猜想吗?

(3)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4)怎样设计我们的猜想对与不对呢?学生讨论设计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测量这些同体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把结果记录在P11的表格中。

(6)汇报实验得到的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7)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到底多重的.物体下沉,多轻的物体上浮呢?你会有什么设想吗?

(8)要求学生想到与水相比,而且是与同体积的水相比,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了。

(9)学生测量同体积水的重量。

(10)得出结论:与同体积水相比,比水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水轻的物体会上浮。

2、指导学生研究同一物体,重量不变,体积增大,其浮力也增大。

(1)教师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2)为什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在水中会由沉变浮呢?

(3)我们来比较一下橡皮泥在改变形状前后在水中受到浮力是否一样?我们怎样来比较呢?

(4)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法来比较橡皮泥改变形状前后在水中受到浮力是否一样。

(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师生小结得出结论:橡皮泥的体积越大,水对它的浮力也就越大。

3、指导学生发现同体积物体,如果重量不断增加,也会由浮变沉的。

(1)往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加硬币,看一看你的橡皮泥上最多能放多少个硬币?

(2)由此,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3)物体的体积不变,如果重量不断增加,就会由浮变沉;如果重量不断减轻,它就会由沉变浮。

(4)为什么潜水艇既能上浮又能下沉呢?

(5)分组研究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6)师生小结:物体体积不变,如果重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由浮变沉;同样,如果重量减少一定程度,也会由沉变浮。

(三)巩固应用。

1、鸡蛋在水中下沉,但是,往水里加盐,你又会发现什么呢?你能说这是为什么吗?

2、有的木块刚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过了一会儿就会下沉,你能设计实验,寻找其中的秘密吗?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文字记录,描述所探究的物体的沉浮方法和探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体会探究及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小石头、橡皮筋、饮料罐、吸管等。

2、教师教学用具:饮料瓶、番茄酱、潜艇模型、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魔术表演:神力附体的番茄酱

2、学生尝试,质疑

3、揭示探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知识

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师生互动实验: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

2、小组实验:改变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在水中的沉浮,并把实验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

材料名称 实验前 改变沉或浮的方法 实验后

沉 浮 沉 浮

1 玻璃瓶

2 浮标

3 橡皮泥

4 石头

5 泡沫塑料

3、汇报实验

4、教师小结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改变重量、改变大小、借助其它物体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潜艇的'沉浮

A、解释潜艇沉浮的原理

B、制作“潜艇”

2、生活中的沉浮

A、展示生活中的有关沉浮的例子

B、学生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四)释疑解惑,总结全课

1、揭密魔术

2、畅谈收获

3、师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

自制沉浮自如的“潜艇”

五、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重量

改变大小

借助其它物体

托班《水果的沉浮》的科学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3、喜欢探索,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感。

二、活动准备

各类时令水果若干,“↑”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图片,盛水容器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教具,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出示标记‘↑’); “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出示标记‘↓’)。”

2、思考与讨论 “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 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3、实验操作 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我拿的是西红柿,我发现西红柿是浮起来的。)”

4、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

“小朋友你们看,沉浮兄弟来了,我们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

幼儿送水果,沉浮兄弟道谢,帮助幼儿把水果区分开来。

5、重点是能够观察到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沉浮经验;难点认识标记“↑”、“↓”,能够根据标记进行简单分类。

四、与沉浮兄弟分享水果,活动结束。

五、活动效果:

通过活动,幼儿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直观的观察到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探索兴趣,获得了初步的沉浮经验,体验到成功的满足,通过直观的教具幼儿认识标记“↑”、“↓”,并大胆尝试将自己的想法经验与其他幼儿共享,根据标记及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将水果按沉浮特征分类。

六、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