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导学案与阅读答案

第一课时

一、简介

1、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董邵南,韩愈的朋友,是当时一个正直而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多次举进士不第,为谋出路准备到藩镇割据的河北。

2、写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3、序——恳切而意长。

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二、自读、理解文句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夫(     )以子之不遇时  矧(     )燕赵之士   恶知(    )

慕义强(      )仁

2、读句子,注意节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3、各段重点词句: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翻译全文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路

第1段:勉励朋友好好努力。

第2段:对朋友能否“有合”表示担心。

第3段:写自己送别时的感想。

四、研读

1、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理解董生的处境。

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3、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

如:    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⑵ 小结: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第二课时

一、检查习题: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略)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简答:什么是“序”?本文是作者韩愈为什么而作的“序”?

二、思考与探究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提到了哪几个“燕赵之士”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

4、韩愈是否赞同董邵南去燕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梯度训练]

一、积累整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赵(  )  强仁(   )  矧(   ) 吾恶知(  )

郁郁(  )  苟(   )    感慨(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郁郁适兹土

(2)、董生举进士

(3)、矧燕赵之土出于其性者哉

(4)、为我谢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人,_______家______家,是________之一。

2、  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3、  解释加点词

怀抱利器  利器--------        必有合也  有合--------

皆爱惜焉  爱惜---------

4、   猜测一下当时董生读了这篇序之后,还会去燕赵之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董邵南序》参考答案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夫(fú)以子之不遇时  矧(shěn)燕赵之士   恶知(wū)

2、读句子,注意节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第二课时

二、思考与探究

1、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本文主论的根据

2、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3、望诸君和屠狗者,特点:慕义强仁,生平坎坷,怀才不遇,人生悲壮

4、不赞同。因为河北乃是分裂势力最猖獗的地方却成为他们所用,实无异于助长了分裂势力,危害国家统一这是韩愈一贯反对的。

[梯度训练]

二、1、韩愈,唐,文学,哲学,唐宋八大家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3、比喻杰出的才能  有所遇合   惋惜

4、言之成理即可,韩愈在文中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如今的燕赵之地在割据势力的统治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感慨悲歌”之风已荡然无存了,而且韩愈在文章最后呼吁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应当到长安来,那么董邵南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去呢?

《台阶》导学案阅读答案

台阶

1.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说说有关父爱的成语。

(哀哀父母 重生父母 恩同父母 父慈子孝 父母恩勤 父母之邦 父为子隐 父析子荷 父严子孝 父债子还 谷父蚕母 干父之蛊 江东父老 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认仇作父 认敌作父 认贼为父 认贼作父 徒读父书 田父献曝 田父之功 无父无君 顽父嚚母 为民父母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有其父必有其子 衣食父母 再生父母 子为父隐 子孝父慈 知子莫若父)

【预习感知】

1.汇报生字词积累情况(注音、释词)

凹( ) 凼( ) 门槛( ) 涎( ) 揩 ( ) 嘎( )

筹( ) 划黏( ) 尴尬( ) 撬( )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2.解释词语: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研习探究】

1. 学生通感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合作研讨。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3.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明确:(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练习巩固】

1.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 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深沉地发出时代对( 先进的生产力 )的呼唤。

2.变换人称练习,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温习拓展】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请你谈谈出门在外父母的艰辛的理解。


海燕导学案阅读题答案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现在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海燕导学案阅读题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燕导学案阅读题答案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作者满怀激情,塑造了“海燕”这一形象,感情朗读,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海燕”的象征意义。

2.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试说说“暴风雨”“大海”“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3. 结合海燕的象征意义,具体说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的含义。

4. 作者以海上自然情景的变化为背景,塑造了海燕这一战斗者的伟大形象。试问,文中几次描绘了这种情景?试用准确的语言概述。

5.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海鸥、海鸭和企鹅的?其目的是什么?

6.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义理解。

海燕阅读答案

1. 海燕,暴风雨的预言家,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的豪情,象征俄国革 命即将暴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 命先驱者。

2. “暴风雨”象征日益迫近的革 命风暴;“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狂风、雷电”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革 命暴风雨来临前害怕革 命、反对革 命的俄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

3. “黑色”写其色彩,“闪电”喻其敏捷,“高傲”表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战斗者海燕的雄姿。

4. 三次。即暴风雨正在孕育时的背景、暴风雨已经迫近时的背景和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背景。

5. 通过声音(呻吟)、动作(躲藏)、外形(肥胖)、心理(恐惧)等方面,作者将海上群鸟害怕暴风雨的各种丑态揭露无遗。在这种对待暴风雨的不同态度中,突出了海燕的英雄形象。

6.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 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 命战士不畏Q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化石吟》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2、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 ) 潜行( ) 葱茏( ) 卓越( )

海枯( ) 裹藏(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称赞而且佩服。 ( )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草木)青翠茂盛。 ( )

奇异而虚幻。 ( )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

4.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歌曲《木鱼石的传说》中写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化石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听范读。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范读,大家要听清字音、节奏、重音和语调。

2、自由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节奏、重音和语调。

3、个别读。

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同学们评一评,看谁读的最好。

4、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二)想一想。

1、学生齐读课文,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上问题中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在相关问题中标上记号,与同学讨论解决或请教老师。师生共同解决。)

2、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三)品一品。

1、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分4个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2、想象思考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除课文所讲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言之有理即可)

3、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 ) 躯壳( ) 悄然( ) 潜行( )

卓越( ) 猛犸( ) 长吼( ) 长眠( )

2、解释下列词语。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日转星移:

3、诗歌的第一节分别指的是什么东西?

4、诗歌第二节连续三个疑问在哪节得到了证实?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②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③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④肉体虽早巳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⑤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向近代进发。

⑥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5.③节中的“你”指代的内容是( )

A.奇幻的神话 B.沉睡亿年的石头

C.刚苏醒的化石 D.逝去万载的世界

6.③节中“平凡的真理”指的是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7.“密码”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它在④节中的语境义是_____________。

8.④节中加粗的“珍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⑤节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如果不

用修辞手法,把它变换成平实的说法,应这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语段阅读。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10.丰富和奇异的联想与想像是诗歌的生命。《化石吟》的作者见到化石联想到什么?而本诗作者见到鱼化石又联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材料安排的顺序上看,本诗与《化石吟》的不同是:__________

12.从诗歌传达的信息来看,本诗与《化石吟》的主题大不相同。《化石吟》的主题是_________,它是一首____诗;《鱼化石》的主题是___________,它是一首________诗。

13.在人称运用上,《化石吟》用_____人称,而《鱼化石》用_____人称。

14.你认为最能体现鱼化石特征的诗句是哪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案】答案

1、hái qián lóng zhuó kū guǒ

2、 幽雅 悄然 叹服 海枯石烂 葱茏 奇幻

3、势 扬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4、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5、《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内探究案】答案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2节。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1、hái ké qiǎo qián zhuó mǎ hǒu mián

2、叹服:称赞而佩服。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乌有:虚幻,不存在 日转星移:形容时间的推移。?

3、依次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4、最后一节。

【拓展检测案】答案

5、C

6、生物进化 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

7、在约定的人中间使用的特别编定的秘密电码和号码 隐蔽很深的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

8、不能删去。因为“珍贵”这个词突出了化石为历史留下的隐蔽很深的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得之不易,而且它很有研究价值。

9、比喻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印象 生物从远古不断地向现在进化

10、《化》的作者联想到太古时代的各种物群,而《鱼》的作者则联想到精力旺盛、活泼跳跃的鱼儿和它的灭顶之灾。

11、《化》是倒叙,《鱼》是顺叙.

12、化石为我们传达了太古时代的生命信息 科普叙事诗 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 政治抒情诗

13、第一;第二

14、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