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品味四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读了蒋勋的品味四讲,有关于衣食住行,很是欢喜。
蒋勋讲吃,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个肉丸,因为掺杂了几代人的心血,所以我们家的肉丸是不一样的。吃是一门学问,可是更是一种心情。从选择食材,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想想他的味道,从形状,颜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个好吃或者成熟,然后是料理过程中的味道,各种烹饪的方式方法。有时候会发现,一样的食材,尽管是一样的料理步骤,可是过程是慢功,细活,有没有用心感受体验整个过程,做出来的味道,其实是不一样的。
蒋勋讲住,有些人有房子,却不是家。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租的还是买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带了自己的气息,有了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链接到周围环境的和谐,又到大的城市规划,住也是文化的传承。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又讲穿,是人与衣物的链接,“这件衣服跟我皮肤的触感,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带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朋友的关系,我称之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这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蒋勋讲穿,要了解衣物的由来,历史,选择自己喜欢的,爱惜自己喜欢的,就像之前所讲的英国贵族一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如断舍离里面,不是乱买一通,而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有品质的,那么当一个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物后,那种心情,欢喜是不同的。我总觉得,人与物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与你一样的气息。蒋勋讲行,其实更加是讲人生之行,“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蒋勋所言之生活美学,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蒋勋的品味四讲,最主要的,是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而影响到小家,环境,一个城市。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礼记里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对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极致。也是最近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关于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里的细节,是松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来,细细领悟的一种能力。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品味四讲》是大陆发行改的名字,之前叫《天地有大美》。是作家蒋勋通过食衣住行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见解和建议。目录之前是几幅蒋老家里各种摆件的照片。照片很细腻,颜色很重,光和影的配合体现出的照片反映了一个文学老者对生活的一丝不苟和独特见地。每一幅图片都有书中一些经典的句子搭配,很突出中心。全文蒋勋贯彻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慢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种美学的和谐。
谈论食,蒋老用了较多的篇幅来阐述。毕竟,我们中国人对于吃是非常讲究甚至苛责的。所以说起来会费些笔头。对于吃,不同名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原材料和加工方法。谈到了蒙古人不吃海鲜,但是南方人也受不了顿顿羊肉。法国人吃一顿饭要三四个小时,一顿饭可以吃的让彼此感情递增。日本人对于寿司、生鱼片的制作严谨讲究,做出来的味道很地道。而且他们的饮食文化被传承的滴水不漏。对于美食,可能不是出自知名大饭店的后厨。也许往往来自某个小镇的小巷,或者来自儿时的味道记忆。就如蒋老全书念念不忘的新竹城隍庙的贡丸和米粉,还有童年母亲自己种的那一把绿油油的空心菜配白米饭。对于吃还可以升华到民族美学层次。所以吃体现的是民族的美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国没事留下得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应该是美食的文化。历史越久的文化,熏陶出的美食越复杂。所以我们总喜欢拿我们的美食与美国的快餐来作对比,但是一个二三百年历史的国家还来不系统自己的美食文化,它有如何能与中餐相提并论呢?无论是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慢下来细细品味,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才能丰美一个人的生命的菜肴。
关于服装,它除了能给人带来御寒遮羞的作用意外,还表达着更多的意义。有民族的服装特色鲜明,有的却找不出来什么是自己本民族的服装。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使服装风格产生某种攻击性,与文化侵略类似。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自己的服饰往往在重大庆典上才会被使用,大部分日常生活时是被简单的衬衫牛仔裤所替代。然而也会把人分成不同等级,也就是服装产生了阶级。那些政客往往是西装笔挺,看上去很不亲民。而普通百姓是不会天天穿着西服去扫大街,开店卖小吃或者其他一些职业。为什么是名牌价格贵很多,因为有文化在里面。比如原材料的来源,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亦或是这个品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价格高的来源。但是名牌的衣服不一定适合你,尤其是欧美的名牌穿在亚洲人身上不是很和谐。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来舒适自己。比如蒋老朋友送的一件衬衫,因为喜欢从来都是用手来洗,并且很享受用手揉搓衣领去除污渍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给自己选择有文化的服饰,譬如一件母亲亲手织的毛衣。款式也许不流行,但是真正的情感编制在里面。那是无法估量它的价格。所以关于衣之美,衣服的选择一定要从适合自己,彰显性格来打扮,穿出你自己。
住,房子不是家,如何把房子变成家。房子要去经营、关心、布置过才叫家。房子的地理位置,通风走向,占地面积。这些都是一个房子的硬件。我们要用情感这个个人软件来美化它。在住这个章节里,蒋老一直引用陶渊明的一句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所以,一个人对于一个家的依赖,在哪都不如“窝”在家里自在。一个住家品质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现在人装修,千篇一律。进他家和别人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出了家门没有哪个地方值得去回想,去体会。而且,那些开发商建造的房子丑陋不说,周围的环境也是和广告上的千差万别。同时,在某某开发地之前可能是摸个历史建筑。因为现代人的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使得那些文化,那些传承被摈弃。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节奏来不及让人去反思自己的食衣住行。才使得那么粗糙,不能登堂。对于住,我们要保护。保护小镇文化,保护自己的品味,保护老祖宗留下得各种建筑文化。放慢节奏,用心去住。
交通较之以前,发达的不止一点点。特别是近一两百年工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发达。从牛拉马驮,到现在的飞机火箭,速度是成几何式增长。老百姓的日常离不开车,近两年来私家车数量的井喷造成的上下班拥堵在路上。这样是不美的。有时候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出行也许是可以带来没得体验。上个世纪,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后来有了车,自行车就不在那么耀眼。而现在社会现象反映出,骑自行车有事一种奢侈。因为它更健康,更与众不同,更应该被倡导。有时候人应该慢下来停一停,看看沿途风景。像古时候修建的亭子,就是让你来停下来,看看亭子周围的美景。快有事后固然时候,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但是有时候,需要刹车来调剂生活。太快的速度会让人晕眩,从而身体就会来闹反抗。就把人生开成一次开车,一直开的'很快选择走高速,那么你的人生也就会匆匆而过。我们可以选择省道,县道来慢慢享受欣赏。太快的人生,就是忙“心亡”。所以人一定要在再快的时候停一停慢下来。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读完《品味四讲》,发现自己吃的太随便,穿的不讲究,住的也没那么有文化,行的更是糊里糊涂。颠覆了我食衣住行的三观。所以,乘着新年立马改善调整。真正的去品味食衣住行,活出美学。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今天利用下班的空余时间去了琼台书院的图书馆看了蒋勋的《品味四讲》。
我感觉真的是挺好看的,有很多的语言真的是深有感触的,讲得真是契合我的心啊。像有这么一句话,所以的文化真的是产生于悠闲中,真的是这样的,不仅仅在蒋勋的书本里看到过这句话,在其他的书本里也看过这么一句话。记得在丽江的时候,在丽江的山顶上看到一家买茶叶的店主,和他聊天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啊。他也没有什么烦心事,早上不急不慢的来到自己的店里开店,遇到有缘分的客人就会和他聊天,如果真的是聊得兴致起来的时,大家都会互相品茶聊音乐,如果真的很喜欢茶的话,就会在他家的店里买一些茶叶。他没有了经济的负担,对物质也没有那么大的要求,所以就会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喝茶,聊文化,聊天。所以很多文化都是产生在悠闲中,真的是深有感触啊,因为没有工作的压力,精神就会很舒坦,心情会很愉悦,就会寻求文化上的满足,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真的是很喜欢这句话啊,所以阅读书籍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让我自己知道怎么写东西,让我知道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我就真的很想做一个悠闲的工作,是啊做饭真的是成了爱的传递和分享啊。所以我就是有时候挺喜欢做饭的,因为觉得有时候做饭真的是一种艺术啊,怎么把自己的食材烹饪出美味的一桌,当很愉悦的享受自己亲手做的美食时,自己都会觉得很享受啊。
工作闲了,我就有很多的事情,做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我可以去阅读,我可以练舞蹈练瑜伽,我可以徒步可以散步,可以写东西。真的是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做的,所以真的是好想有一个悠闲的工作,没有财务的负担,只有实现了财务的负担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啊。但是有时候不能太过于贪欲啊,还是学会满足的啦。所以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去琼台阅读一本书,才能是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让自己的一天有着满足感,你说呢。是的你说得非常对的,因为平常工作真的很累的,没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所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写写东西,看看书籍,听听音乐。还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的,所以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还是非常最重要的。对于我来说家庭真的非常重要的,比工作还要重要,所以要把家庭经营好,把工作和家庭经营好,是非常的主要的。所以相信我你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家庭的。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1
读了蒋勋的品味四讲,有关于衣食住行,很是欢喜。
蒋勋讲吃,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个肉丸,因为掺杂了几代人的心血,所以我们家的肉丸是不一样的。吃是一门学问,可是更是一种心情。从选择食材,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想想他的味道,从形状,颜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个好吃或者成熟,然后是料理过程中的味道,各种烹饪的方式方法。有时候会发现,一样的食材,尽管是一样的料理步骤,可是过程是慢功,细活,有没有用心感受体验整个过程,做出来的味道,其实是不一样的。
讲住,有些人有房子,却不是家。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租的还是买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带了自己的气息,有了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链接到周围环境的和谐,又到大的城市规划,住也是文化的传承。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又讲穿,是人与衣物的链接,“这件衣服跟我皮肤的触感,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带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朋友的关系,我称之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这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 蒋勋讲穿,要了解衣物的由来,历史,选择自己喜欢的,爱惜自己喜欢的,就像之前所讲的英国贵族一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如断舍离里面,不是乱买一通,而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有品质的,那么当一个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物后,那种心情,欢喜是不同的。我总觉得,人与物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与你一样的气息。
蒋勋讲行,其实更加是讲人生之行,“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蒋勋所言之生活美学,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蒋勋的品味四讲,最主要的,是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而影响到小家,环境,一个城市。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礼记里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对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极致。也是最近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有关于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里的细节,是松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来,细细领悟的一种能力。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2
《品味四讲》是蒋勋先生在工作、生活时所写,所谓“四讲”,则是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中的美学,时刻提醒我们要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美好。
衣
老公单位的一个领导被作为媒体方邀请参加某明星的婚礼,为了参加这个婚礼,这位领导特意到奥特莱斯买了一件时装,花费近万。而这件衣服的用途,只为这一次赴宴。
记得有一次看BTV的每日文娱播报,一位记者采访女星们平日里是否喜欢穿着高跟鞋,得到的回答是,“高跟鞋只是我工作时候的穿着,我平日里爱穿运动鞋或平底鞋。”所有回答,无一例外。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总会在换季的时候,打开盛满衣物的衣柜自言自语,“我都没有衣服穿了”,言外之意是,我缺少那么几件漂亮时髦的衣服。但是当我们真正买了那些时髦的衣物后,可能仅仅只是穿过一两次,然后丢入衣柜,成为其中的一个摆设。而那些随手拿来舒舒服服地就穿在身上的永远都是那几件纯棉上衣,或者运动裤。或许从这些衣服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潮流,但是我们依然会喜欢穿,愿意穿。因为这些衣服已经与我们的身体非常贴切,甚至融为了一体,仿佛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朋友。
所以,选择衣物时,要考虑到自己平日里的工作需要和生活喜好,一味地追求时髦,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反而适得其反。
食
老公和我的老家,一个湖北,一个东北。每逢过年,都是一年一家轮着来。今天回的湖北,工作还没结束之前,就和老公计划着,回家要吃热干面,红菜苔,萝卜丝……
热干面是湖北的一大特色,将事先已经煮熟的碱水面再次下入沸水中,稍微煮一下捞起,然后淋一勺麻酱,撒上葱花和豆角咸菜,吃之前拌一拌,唇齿之间,酱香四溢。偶尔有一次逛家乐福,在超市一角居然看见有热干面卖,包装像袋装方便面,买到家后,按着说明操作,吃到嘴里,就像方便面拌了些麻酱,哭笑不得。尽管时代在进步,但速食并不一定能完全复制那些美好的味道。
红菜苔是冬季里湖北乡下田间地头的一种菜,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见到这菜,就被它的口感吸引了。婆婆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并没有添加各种调料,仅仅是油和盐就烹饪出了美味。更有意思的是,红菜苔是紫色的,但是在炒过之后,绿中带紫,非常神奇。在北京时,我也曾经在菜摊上买到红菜苔,但是口味却始终不及婆婆家的味道。
所谓美食,并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我们思念的或许是一种田间地头的青菜,或许是一种街头巷尾的小吃,这些不仅是口感上的享受,甚至会把我们拉回到某个片段中,带到当时的那段回忆里。
住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小学时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好好读书,总会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是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走出这个贫困的农村,到大城市里去生活。然而事实证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我刚刚小学毕业那会儿,家里就安上了电话,尽管依然是平房,尽管依然住在乡下。
上了大学后,还曾经一度认为,乡下还是不如城里方便,用水还得自己挑,冬天自家烧炉子,遇到风向不对的时候,各个房间烟雾缭绕,呛得人鼻涕眼泪直流,而且温度比不上楼房,当时立志要给爸爸妈妈在县城里买套楼房去住。但是爸爸妈妈却一直认为,住在乡下非常好,又宽敞,又清净。
随着认知的不断提高,我现在终于体会到父母嘴里住在乡下的好,村头的沙子路早已修成了柏油马路,一日四、五班公交车,到县城只要十几分钟;家门口有一大片菜园,春播秋收,父母不会太累,还能锻炼身体,夏天到秋天的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下班去跑菜市场,自己的菜园就能解决,保证新鲜。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乘凉,冬天在自家的火炕上取暖,悠然自得。
住在乡下,没有上下班交通的拥堵,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夜幕降临,点点灯火,一切归于平静,这是多少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向往的生活!
行
春节之后,我抽空回了趟东北老家,选择铁路运输,尽管从北京到老家仅400多公里路程,因为没有快速铁路经过老家的小县城,我所坐的火车要行驶将近9个小时,尽管满心期盼着京沈高铁的开通,但是这次旅途却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放下了心中的焦急,享受这段旅程,随身带了本《离开北京去大理》,这已经是第二遍读这本书了,书中的文字并没有多么华丽,可以说是朴素。书中讲述着她和老公虫子每天的简单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絮絮叨叨,仿佛一个老朋友在和自己聊天。贯穿始终的是,放慢速度,用心体会当下生活。
《品味四讲》一书中也说,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在忙着,一个“忙”字,让多少人“心灵死亡”。在我们日常的行进中,过度地追求速度,忽律了沿途的风景。呼吁人们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心底生出来。
写到最后,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蒋勋先生的话: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慢慢地通过,或者甚至放弃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者迂回的山路,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长的距离。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3
今天利用下班的空余时间去了琼台书院的图书馆看了蒋勋的《品味四讲》。
我感觉真的是挺好看的,有很多的语言真的是深有感触的,讲得真是契合我的心啊。像有这么一句话,所以的文化真的是产生于悠闲中,真的是这样的,不仅仅在蒋勋的书本里看到过这句话,在其他的书本里也看过这么一句话。记得在丽江的时候,在丽江的山顶上看到一家买茶叶的店主,和他聊天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啊。他也没有什么烦心事,早上不急不慢的来到自己的店里开店,遇到有缘分的客人就会和他聊天,如果真的是聊得兴致起来的时,大家都会互相品茶聊音乐,如果真的很喜欢茶的话,就会在他家的店里买一些茶叶。他没有了经济的负担,对物质也没有那么大的要求,所以就会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喝茶,聊文化,聊天。所以很多文化都是产生在悠闲中,真的是深有感触啊,因为没有工作的压力,精神就会很舒坦,心情会很愉悦,就会寻求文化上的满足,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真的是很喜欢这句话啊,所以阅读书籍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让我自己知道怎么写东西,让我知道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我就真的很想做一个悠闲的工作,是啊做饭真的是成了爱的传递和分享啊。所以我就是有时候挺喜欢做饭的,因为觉得有时候做饭真的是一种艺术啊,怎么把自己的食材烹饪出美味的一桌,当很愉悦的享受自己亲手做的美食时,自己都会觉得很享受啊。
工作闲了,我就有很多的事情,做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我可以去阅读,我可以练舞蹈练瑜伽,我可以徒步可以散步,可以写东西。真的是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做的,所以真的是好想有一个悠闲的工作,没有财务的负担,只有实现了财务的负担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啊。但是有时候不能太过于贪欲啊,还是学会满足的啦。所以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去琼台阅读一本书,才能是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让自己的一天有着满足感,你说呢。是的你说得非常对的,因为平常工作真的很累的,没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所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写写东西,看看书籍,听听音乐。还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的,所以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还是非常最重要的。对于我来说家庭真的非常重要的,比工作还要重要,所以要把家庭经营好,把工作和家庭经营好,是非常的主要的。所以相信我你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家庭的。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4
《品味四讲》是大陆发行改的名字,之前叫《天地有大美》。是作家蒋勋通过食衣住行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见解和建议。目录之前是几幅蒋老家里各种摆件的照片。照片很细腻,颜色很重,光和影的配合体现出的照片反映了一个文学老者对生活的一丝不苟和独特见地。每一幅图片都有书中一些经典的句子搭配,很突出中心。全文蒋勋贯彻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慢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种美学的和谐。
谈论食,蒋老用了较多的篇幅来阐述。毕竟,我们中国人对于吃是非常讲究甚至苛责的。所以说起来会费些笔头。对于吃,不同名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原材料和加工方法。谈到了蒙古人不吃海鲜,但是南方人也受不了顿顿羊肉。法国人吃一顿饭要三四个小时,一顿饭可以吃的让彼此感情递增。日本人对于寿司、生鱼片的制作严谨讲究,做出来的味道很地道。而且他们的饮食文化被传承的滴水不漏。对于美食,可能不是出自知名大饭店的后厨。也许往往来自某个小镇的小巷,或者来自儿时的味道记忆。就如蒋老全书念念不忘的新竹城隍庙的贡丸和米粉,还有童年母亲自己种的那一把绿油油的空心菜配白米饭。对于吃还可以升华到民族美学层次。所以吃体现的是民族的美学。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中国没事留下得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应该是美食的文化。历史越久的文化,熏陶出的美食越复杂。所以我们总喜欢拿我们的美食与美国的快餐来作对比,但是一个二三百年历史的国家还来不系统自己的美食文化,它有如何能与中餐相提并论呢?无论是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慢下来细细品味,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才能丰美一个人的生命的菜肴。
关于服装,它除了能给人带来御寒遮羞的作用意外,还表达着更多的意义。有民族的服装特色鲜明,有的却找不出来什么是自己本民族的服装。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使服装风格产生某种攻击性,与文化侵略类似。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自己的服饰往往在重大庆典上才会被使用,大部分日常生活时是被简单的衬衫牛仔裤所替代。然而也会把人分成不同等级,也就是服装产生了阶级。那些政客往往是西装笔挺,看上去很不亲民。而普通百姓是不会天天穿着西服去扫大街,开店卖小吃或者其他一些职业。
为什么是名牌价格贵很多,因为有文化在里面。比如原材料的来源,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亦或是这个品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价格高的来源。但是名牌的衣服不一定适合你,尤其是欧美的名牌穿在亚洲人身上不是很和谐。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来舒适自己。比如蒋老朋友送的一件衬衫,因为喜欢从来都是用手来洗,并且很享受用手揉搓衣领去除污渍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给自己选择有文化的服饰,譬如一件母亲亲手织的毛衣。款式也许不流行,但是真正的情感编制在里面。那是无法估量它的价格。所以关于衣之美,衣服的选择一定要从适合自己,彰显性格来打扮,穿出你自己。
住。房子不是家,如何把房子变成家。房子要去经营、关心、布置过才叫家。房子的地理位置,通风走向,占地面积。这些都是一个房子的硬件。我们要用情感这个个人软件来美化它。在住这个章节里,蒋老一直引用陶渊明的一句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所以,一个人对于一个家的依赖,在哪都不如“窝”在家里自在。一个住家品质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现在人装修,千篇一律。进他家和别人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出了家门没有哪个地方值得去回想,去体会。而且,那些开发商建造的房子丑陋不说,周围的环境也是和广告上的千差万别。同时,在某某开发地之前可能是摸个历史建筑。因为现代人的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使得那些文化,那些传承被摈弃。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节奏来不及让人去反思自己的食衣住行。才使得那么粗糙,不能登堂。对于住,我们要保护。保护小镇文化,保护自己的品味,保护老祖宗留下得各种建筑文化。放慢节奏,用心去住。
交通较之以前,发达的不止一点点。特别是近一两百年工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发达。从牛拉马驮,到现在的飞机火箭,速度是成几何式增长。老百姓的日常离不开车,近两年来私家车数量的井喷造成的上下班拥堵在路上。这样是不美的。有时候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出行也许是可以带来没得体验。上个世纪,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后来有了车,自行车就不在那么耀眼。而现在社会现象反映出,骑自行车有事一种奢侈。因为它更健康,更与众不同,更应该被倡导。
有时候人应该慢下来停一停,看看沿途风景。像古时候修建的亭子,就是让你来停下来,看看亭子周围的美景。快有事后固然时候,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但是有时候,需要刹车来调剂生活。太快的速度会让人晕眩,从而身体就会来闹反抗。就把人生开成一次开车,一直开的很快选择走高速,那么你的人生也就会匆匆而过。我们可以选择省道,县道来慢慢享受欣赏。太快的人生,就是忙——“心亡”。所以人一定要在再快的时候停一停慢下来。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读完《品味四讲》,发现自己吃的太随便,穿的不讲究,住的也没那么有文化,行的更是糊里糊涂。颠覆了我食衣住行的三观。所以,乘着新年立马改善调整。真正的去品味食衣住行,活出美学。
《品味四讲》读书笔记三篇
导语:图书品味四讲介绍、书评、论坛及推荐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品味四讲》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篇一:《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读了蒋勋的品味四讲,有关于衣食住行,很是欢喜。
蒋勋讲吃,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个肉丸,因为掺杂了几代人的心血,所以我们家的肉丸是不一样的。吃是一门学问,可是更是一种心情。从选择食材,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想想他的味道,从形状,颜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个好吃或者成熟,然后是料理过程中的味道,各种烹饪的方式方法。有时候会发现,一样的食材,尽管是一样的料理步骤,可是过程是慢功,细活,有没有用心感受体验整个过程,做出来的味道,其实是不一样的。
讲住,有些人有房子,却不是家。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租的还是买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带了自己的气息,有了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链接到周围环境的和谐,又到大的城市规划,住也是文化的传承。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又讲穿,是人与衣物的链接,“这件衣服跟我皮肤的触感,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带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朋友的关系,我称之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这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蒋勋讲穿,要了解衣物的由来,历史,选择自己喜欢的,爱惜自己喜欢的,就像之前所讲的英国贵族一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如断舍离里面,不是乱买一通,而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有品质的,那么当一个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物后,那种心情,欢喜是不同的。我总觉得,人与物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与你一样的气息。
蒋勋讲行,其实更加是讲人生之行,“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蒋勋所言之生活美学,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蒋勋的品味四讲,最主要的,是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而影响到小家,环境,一个城市。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礼记里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对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极致。也是最近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有关于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里的细节,是松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来,细细领悟的一种能力。
篇二:《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今天读了品味四讲中的两个部分,衣之美与住之美。括号部分是自己的感想。
关于社会,政治领袖人物,如何能够把服装美学穿出来,我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形态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面?
生活美学是希望所有朋友在衣食住行当中能够怀着对物质的感谢,因为这些物质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我讲的是一件衣服十年来跟我的感情,因为我善待一个物质以后,它跟我身体产生很多记忆,所以我会很珍惜这种记忆。这样的一个记忆可以包括衣服跟我皮肤的感觉,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项帽子戴久了之后,好像慢慢变成个朋友的关系了。我称这个感觉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是衣服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
我们特别强调的生活美学,是希望能够从很朴素,很健康的物质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生命风格。
住之美
其实美,就是找到其中的一种和谐。所以我们说风格,这个风格是跟人统一的,同样,城市印象,居住环境,也是在找这个协调性。
空间的美并非只存在于单栋建筑'而在于建筑跟建筑之间构成的一种协调性。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物质的财富不一定等于美,所以这个岛屿上的城市一个一个变成丑陋的城市,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薄情的岛屿,它没有过去的记忆,它对过去没有感谢。
现在我们可能也要注意到社区内如何经营出一个理想的社区环境,接着城市的公共品质也就会得到改善。相信慢慢的我们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外国朋友前来,离开时会留下一句让我们感动的`话:你们的城市真美,我会再回来的。
会不会再某一段时期,我们所有的居住环境都被误导到买房子就是为了要增值,要保值,会让这个社会出现这么多丑陋的社区,这么多丑陋的房子,最后连去除都去不掉。
这些年来,全世界都呼吁要保护古迹。我觉得不只是宝岛,全世界的古迹都说明了一件事:过去人类在盖房子时的心态,是希望这个房子能够维持好几代安居乐业。
所以这些房子如果能够保留下来,会是建筑上很好的一课,让我们知道以前人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建筑房子,而我们今天的草率,随意,最后对人会产生多么发的伤害。
有时候我们发现'居住空间本身是难度很高的教养练习。
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让自己跟别人感觉到快乐,并且也影响到周围的人。
真正的观光是对文化的认识。
篇三:《品味四讲》读书笔记
最早见这本书是在IKO推荐的书单上,网上预览的时候,很是喜欢,于是买回家收藏。它是蒋勋先生在宝岛工作、生活时所写,所谓“四讲”,则是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中的美学,时刻提醒我们要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美好。
衣
老公单位的一个领导被作为媒体方邀请参加某明星的婚礼,为了参加这个婚礼,这位领导特意到奥特莱斯买了一件时装,花费近万。而这件衣服的用途,只为这一次赴宴。
记得有一次看BTV的每日文娱播报,一位记者采访女星们平日里是否喜欢穿着高跟鞋,得到的回答是,“高跟鞋只是我工作时候的穿着,我平日里爱穿运动鞋或平底鞋。”所有回答,无一例外。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总会在换季的时候,打开盛满衣物的衣柜自言自语,“我都没有衣服穿了”,言外之意是,我缺少那么几件漂亮时髦的衣服。但是当我们真正买了那些时髦的衣物后,可能仅仅只是穿过一两次,然后丢入衣柜,成为其中的一个摆设。而那些随手拿来舒舒服服地就穿在身上的永远都是那几件纯棉上衣,或者运动裤。或许从这些衣服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潮流,但是我们依然会喜欢穿,愿意穿。因为这些衣服已经与我们的身体非常贴切,甚至融为了一体,仿佛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朋友。
所以,选择衣物时,要考虑到自己平日里的工作需要和生活喜好,一味地追求时髦,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反而适得其反。
食
老公和我的老家,一个湖北,一个东北。每逢过年,都是一年一家轮着来。今天回的湖北,工作还没结束之前,就和老公计划着,回家要吃热干面,红菜苔,萝卜丝……
热干面是湖北的一大特色,将事先已经煮熟的碱水面再次下入沸水中,稍微煮一下捞起,然后淋一勺麻酱,撒上葱花和豆角咸菜,吃之前拌一拌,唇齿之间,酱香四溢。偶尔有一次逛家乐福,在超市一角居然看见有热干面卖,包装像袋装方便面,买到家后,按着说明操作,吃到嘴里,就像方便面拌了些麻酱,哭笑不得。尽管时代在进步,但速食并不一定能完全复制那些美好的味道。
红菜苔是冬季里湖北乡下田间地头的一种菜,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见到这菜,就被它的口感吸引了。婆婆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并没有添加各种调料,仅仅是油和盐就烹饪出了美味。更有意思的是,红菜苔是紫色的,但是在炒过之后,绿中带紫,非常神奇。在北京时,我也曾经在菜摊上买到红菜苔,但是口味却始终不及婆婆家的味道。
所谓美食,并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我们思念的或许是一种田间地头的青菜,或许是一种街头巷尾的小吃,这些不仅是口感上的享受,甚至会把我们拉回到某个片段中,带到当时的那段回忆里。
住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小学时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好好读书,总会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是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走出这个贫困的农村,到大城市里去生活。然而事实证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在我刚刚小学毕业那会儿,家里就安上了电话,尽管依然是平房,尽管依然住在乡下。
上了大学后,还曾经一度认为,乡下还是不如城里方便,用水还得自己挑,冬天自家烧炉子,遇到风向不对的时候,各个房间烟雾缭绕,呛得人鼻涕眼泪直流,而且温度比不上楼房,当时立志要给爸爸妈妈在县城里买套楼房去住。但是爸爸妈妈却一直认为,住在乡下非常好,又宽敞,又清净。
随着认知的不断提高,我现在终于体会到父母嘴里住在乡下的好,村头的沙子路早已修成了柏油马路,一日四、五班公交车,到县城只要十几分钟;家门口有一大片菜园,春播秋收,父母不会太累,还能锻炼身体,夏天到秋天的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下班去跑菜市场,自己的菜园就能解决,保证新鲜。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乘凉,冬天在自家的火炕上取暖,悠然自得。
住在乡下,没有上下班交通的拥堵,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夜幕降临,点点灯火,一切归于平静,这是多少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向往的生活!
行
春节之后,我抽空回了趟东北老家,选择铁路运输,尽管从北京到老家仅400多公里路程,因为没有快速铁路经过老家的小县城,我所坐的火车要行驶将近9个小时,尽管满心期盼着京沈高铁的开通,但是这次旅途却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放下了心中的焦急,享受这段旅程,随身带了本《离开北京去大理》,这已经是第二遍读这本书了,书中IKO的文字并没有多么华丽,可以说是朴素。IKO讲述着她和老公虫子每天的简单生活,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絮絮叨叨,仿佛一个老朋友在和自己聊天。贯穿始终的是,放慢速度,用心体会当下生活。
《品味四讲》一书中也说,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在忙着,一个“忙”字,让多少人“心灵死亡”。在我们日常的行进中,过度地追求速度,忽律了沿途的风景。呼吁人们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心底生出来。
写到最后,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蒋勋先生的话: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慢慢地通过,或者甚至放弃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者迂回的山路,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长的距离。
品味作文
天凉了,叶就落了,雪也下了。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心中的浮躁与激情被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消磨得所剩无几。
活动课,围得严严实实,去了弦歌湖,似乎我一直略带伤感,总是想起毕业的字眼,想起了明年的雪会在哪里飘落……
用手指在薄薄的雪面上划出了“2022.11.29下雪了”的'指痕,随之,那些空缺又被零星的雪花占据。天很冷,我刻意地去望,可怎么也觅不到鱼的踪迹。
走在弦歌湖的草坪上,雪并没有妨碍三叶草的探头,白色、绿色夹杂着,为校园保留了一份生机。
我并没有静下心来,还是揣着一份急躁来踏雪,于是雪的味道我怎么也不能品出。我还记得几周前银杏树落叶的景色,真美!黄碟一般悠悠然地下落,抛开了一切浮躁,勾勒出一道闲适的曲线,我忘不了那美丽的弧度。
我们都以为,从校门口往里走右边一排,从小学部开始数第四棵银杏树,那是最美丽的一棵,整棵树的叶子都是金黄色,像一座宫殿,那么完美无瑕,一阵风出来,于是片片叶子落下,像黄碟一样飞舞着,这场落叶雨还是一直下着,不停地描绘着金色的秋天。叶子还是在下雪前全部落完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去迎接雪花。第四棵树的枝干还是那么美丽,都说残缺也是一种美。
银杏树叶飘飘落下,雪纷纷飘扬,秋去冬至。我围着年轮漫步,季节的轮回,我欣赏着美景,用心品味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