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走基层征文范文
范文一
农历腊月二十八,我收拾好行囊,怀着兴奋的心情,第一次乘坐高铁回家过年。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唐县历史悠久,为古唐侯尧之封地,其名肇于上古,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就坐落在县城北2公里处的钟鸣山下。这里的人们,都以生活在唐尧故里,身为唐尧儿女而自豪。
2022年8月,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北京开始了长达7年的求学生涯。离开之前的那些年,家乡一直是老样子,绝大部分楼宇不会超过8层,道路狭窄,尘土风扬,人们渴望物质精神更加富足的生活,可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这些年,尤其是我在外求学的这些年,家乡可以说是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先说说城镇面貌的变化。今年回家,我特地围绕整个县城中心走了走,令我吃惊的是,居民小区的建设速度可谓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中央公馆”、“中山新城”、“方舟小区”、“孟唐花园”、“北城枫景”,这些在三四年前可能只会在城市里听到的小区名字,如今,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内,几乎随处可见。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以前的居民楼多以4—8层为主,而今年,我第一次看到了高达27层的居民楼,恍惚之间,我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北京,可是,当我得知楼房的均价在2300元/平方米时,我又一下子从梦幻般的北京回到了现实。从北京到唐县短短3个小时的车程,房价居然会相差10到20倍。在我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虽然没有被开发商改造成居民小区,但村民们也都自己盖上了2—3层的小楼房,有的家庭还在楼顶开辟了自家的小菜园、小花园,生活得悠哉乐哉。
再说说人的变化。毋庸置疑,城镇面貌巨变的背后,其实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那些年,走在县城的街道上,看到的多是自行车、三轮车和拖拉机。而这些年,汽车一下子多了起来,且不乏各种名车。有钱人开上了奥迪、宝马、奔驰,中等收入的家庭则开上了大众、比亚迪等。物质生活丰富之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现在,县城里的家庭几乎每家都安装了电脑,通过上网,与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同步感受着这个时代的节奏。县里新建了电影院,诸如《人再囧途之泰囧》这样的电影也成了人们争相谈论的对象。到了晚上,政府广场上灯火辉煌,音乐声四起,来自周围小区的人们竞相到这里唱歌、跳舞,好不热闹。以前过年回家,同学聚会吃完饭后没去处,而这几年,大家聚完后都一窝蜂地涌向县城东边的KTV,尽情地唱上好几个小时。
那些年,我只能穿姐姐小姨们穿剩下来的衣服,只有在过新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次妈妈买的新衣;那些年,一家人春夏秋冬只可以吃时令菜,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上一次鸡鸭鱼肉;那些年,我和家人一起住在带有院落的平房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偷翻过院墙偷走了院子里的3辆自行车;那些年,我随父母去一趟姥姥家要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而这些年,只要喜欢,我和家人可以每月都为自己填上一件新衣服,而不必等到过年;这些年,我们一家人可以一年四季都吃到各种各样新鲜的瓜果蔬菜,不必再担心会营养不良;这些年,我们全家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有了车库和摄像头,不用再担心车子被偷;这些年,县城里有了公交车,去姥姥家最多只需要30分钟。
那些年,这些年,这种种巨变,正是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缩影。只有国家的稳定向前发展,才有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当然,这些变化目前也仅限于县城最中心,县城周围的多数乡镇,变化依然不是很大,有钱人在县城买上了房子,而经济情况一般的人,依然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变,孕育着新型城镇化向前发展的希望。
范文二
我在三个地方长期生活过,一个是我的出生地河北望都一个叫太和庄的小村子,一个是河北清苑县城,一个是北京。三个地方,分别藏有我的童年记忆、求学时代和青春理想。
2022年,我正式步入而立之年,来北京也有8年时间。8年里,我很少回到那个“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村子里。一个原因,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太和庄村便好像不再是我的家;另一个原因,不忍心看到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长辈们依然过着量入为出的清苦生活。
2022年,叔叔家的小女儿新婚,我家儿子也诞生了。借着双喜临门的喜庆,叔叔组织起了全家三十几口人,又聚在一起。回老家之前,我和媳妇做了充足准备,把儿子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动都动不了,奶粉、尿不湿,甚至连卫生纸都带上了。50公里的路程,以往回家都要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去年村里修了一条外环路,直接通到了高速路口,半个小时就到家了。刚进家门,迎面扑来的热气让我很容易发现了叔叔家里各个屋里的暖气,还是壁挂式的。我赶紧给儿子松绑,让他凉快凉快。叔叔告诉我,今年他把每间卧室和客厅都安上了暖气,光买煤就花了3000块钱。
上一次的相聚已不知是哪一年,那时候过年炖上几只鸡,炒个蒜薹肉片,都是美味,孩子们们总会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尝上几口。吃完饭后,妯娌几个还要抽出1个小时来刷碗。现在饭菜很快上桌,一次性筷子、纸杯、餐巾纸、可乐雪碧,还有堂哥掌勺做的鱼香肉丝、剁椒鱼头、油焖大虾、可乐鸡翅……比下馆子都给力。
“过年喽!”斟满幸福的美酒,畅聊着这一年来的开心事。多年患有哮喘的大大参加了新农合,每年上万的药费现在只需两千;堂弟新买了一辆悦达K2,坐进去比我的标致207宽敞多了;姑父家新盖的大房子,卧室、厨房、浴室一应俱全,与城市的单元房相比,还要多出一个可以放风筝的大院子。也就是我很少回家这几年,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17元左右,比2022年增加5000多元,九年间年均名义增长13%。特别是2022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相对差距逐渐缩小。这些数字绝不是凭空捏造,回想起九年前,爸爸总会把我们淘汰的东西送给叔叔,彩电、摩托、衣柜,叔叔也会高兴地接受。现在,他们家里全是最现代的东西。我的堂兄弟并不是暴发户,他们都在保定打工,每个人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夫妻二人能攒下三四万。
幸福不经意地来了,但堂兄弟们还有一些遗憾,就是到城里打工,不能与父母儿女在一起。保定的房价现在五六千一平方米,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也要四五十万,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些吃力。堂弟说:“眼瞅着爸妈都老了,如果我在保定买不到房,怎么照顾他们?回来种地,农产品收益又低,都是麻烦事儿。”因为户籍等因素,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城市只能是打工场所,家还要安在农村。正寻思着,大大和他的儿子进来了,大大说:“中央一号文件不是提了个家庭农场概念吗?到时候你们都去城里,带着父母孩子,地里活儿全部交给我。家庭农场,不就是先从家族开始吗?”
2022年1月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次锁定“三农”工作,提出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很可能会解决堂兄弟的后顾之忧。
家乡的变化,不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而是一点一点幸福累积后的`质变;是党和国家政策一步一步实施后效果的显现。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保定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我们这些农村里出来的孩子倍感温暖,真心希望家乡奔向小康的日子里,会有更多闪光点。
范文三
春节回老家前,父亲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地一定让我把照相机带上。我很纳闷父亲的这一要求,因为他平时不爱照相,但惧于父亲的一贯严厉和沉默寡言,我又不敢问他,只能照办。
腊月二十八上午,我回到位于鲁西南的家中,父亲立刻给我升起了一个火盆取暖,母亲高兴地在厨房里忙上忙下准备午饭。过了一会儿,父亲说:“让你娘先做着饭,你跟我出去转转,带上照相机。”
“中。我给你照几张。”我一边拿相机一边说。
“不是给我照,你照照咱庄吧”。父亲点燃了手里的香烟低头猛吸一口,说:“乡里盖了‘新农村’(指建楼房),过了年咱庄搬完就要拆了,你多照几张,我好留个‘念想’。”
原来,城镇化的东风吹到了我的家乡,地方政府将我们附近的6个自然村5000多人合并成一个社区,集中一处盖起了8户一排的二层小楼。农民搬入新楼后,这些村的老宅基地全部平掉统一复垦,听说可以节约出2022多亩的土地。
按说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好不容易赶上了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政府将我们的瓦房变成楼房,他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住楼”要以拆掉整个村庄为代价时,父亲心里却多了一种莫名的伤感和失落,甚至是不舍。
在爷爷生前留下的老院前,在村里早已坍塌的戏台前,在“文革”年间刷在墙上的标语前……父亲让我为他留下一张张影像,我知道在那里一定有他最难忘的回忆。村子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与生活在那里的父亲息息相通,而今这些东西即将不在了,情感就像被狠狠地闪了一下,没着没落的。
在街心空场上,我们遇见了几位晒太阳的老人,嘘寒问暖后,话题自然转到了“新农村”。八十多岁的二爷爷握着我的手忽然掉起了眼泪,哭着说:“小啊,你说建新农村咱庄要是扒(拆的意思)了,那不是连祖坟也得刨,等二爷爷老了(去世的意思),还有地方埋吗?以后咱庄上的后代还知道他们是哪里的人吗?”
面对老泪纵横的二爷爷,我只能劝他“大过年的不想这些”、“您老能活到一百岁”,但忧伤的气氛却弥漫开来,不经意间袭上了每个人的心头。坐在一旁的堂大爷说:“咱也不是不想住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新楼房,可就怕住不起啊!”他嘴角咧了咧,似是一丝苦笑,“听说住楼房得交不少物业费、煤气费,连喝口凉水都得花钱(指自来水费),咱又没工作,地里那点收入也就够填饱肚皮的。再说咱那锄镰锨镢、犁铧耢耙往哪里放?干草秸柴火棒往哪里堆?楼上能养猪狗牛羊吗?……咱庄稼人就是土命,就像庄稼棵儿,根得扎在土里,吊在楼上,和土隔开了,还能过好吗?”
“是啊。要是搬到那边去,以后下地也不方便了,光走路就多了六七里。(地)不在家门口,地里长个草、庄稼生个虫也不能立时知道。”老庄稼把式兆泉大爷也忧心忡忡地说。
回来的路上,村里一个个的大红“拆”字又尖利地扎进眼窝,疼得我受不了。我扭过头,不看它们,我厌恶它们,是它们宣判了这个村庄的死刑,是它们夺走了人们年节的欢乐。可这些“拆”字却老在我眼前晃悠,飘飘忽忽,铺天盖地。快到家门口时,父亲望着厨房里升起的炊烟,若有所思地说:“要是烟囱不冒烟了,那还是农村吗?”
中国人常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拆掉一个村子,就是拆掉一处乡思,就是拆掉一群人心中的根。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谁想阻挡都是徒劳甚至愚蠢的,这个道理我懂。可从小养育我们的农村家园即将消失时,父亲那抑于心底的乡愁又叫我无比痛惜。我无力挽回什么,更谈不上拯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里的相机尽量为父亲也是为我多留下一些影像的“念想”。但是相机里一幅幅行将湮灭的故乡场景似乎一直在纠缠着我,过年的兴味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走基层征文范文2022
【走基层征文_篇一】
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耳边响起那雄壮的国歌时,我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跨入新的辉煌!在党的呵护下,我们茁壮成长;在党的关怀下,我们刻苦读书上,为国争光!现如今,因为党的政策,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帮助,所以,今天我们将走进农村学校,感受党的爱!
我们坐上大巴,一路颠簸,向目的地出发。路上,我们边唱队歌,边开心地笑,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金色的稻田,我们的心都飞了起来。快到了!只见汽车左拐右拐,进了一个偏远的小院--黄坝乡吕塘小学。我们举着队旗,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学校。
刚进大门,耳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透过窗户,只见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正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一声下课铃声,小同学们纷纷从教室里飞快地跑出来,对我们投以好奇地目光。虽然他们身上脏兮兮的,衣服也不整洁,但是他们天真可爱的小脸上仍露出甜甜的微笑。接着,我们进行了采访,通过和老师、学生以及校长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吕塘小学共有102名学生,5位老师。学校的留守比例是100%。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一直都是爷爷奶奶从小带大的。但是,近年来,因为党的关爱,使同学们免去了学费和书费,不仅如此,学生们每天都能领到新本子和营养餐。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学校还建起了食堂,给同学们做起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这些全都是党对贫困学生的关爱。
为了使同学们能开心一点,我们还举办了一个“小小联欢会”,让同学们尽情展现自我,展示才艺。然后,我们小记者们与吕塘小学全校师生进行了升旗仪式。随着一声国歌,一只只稚嫩的小手高举过头,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瞻仰着五星红旗,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后来,我们与同学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一起笑,一起玩,一起手拉手尽情奔跑!
我们虽然相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的友谊已经建成,我们心已连在一起。我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就这样,小记者走基层的活动在告别声中结束。
通过这次采访,我不禁感到怜惜和敬佩。我怜惜的是:吕塘小学的同们还这么小,父母就离开他们,他们便独自生活;我感到敬佩的是:虽然他们很贫困,但是他们学习十分积极,学习态度端正,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看到他们吃着香喷喷的营养餐,用着免费的课本,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时,我也更加领悟到党对我们的关爱!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手拉手,心连心,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为祖国贡献全部力量!
【走基层征文_篇二】
10月31日上午,我们14位实验小学小记者、校长、主任、老师们一起乘坐大巴车,前往颍上黄坝乡吕塘小学。我们要去吕塘小学体验同学和老师们学习生活。
我们有序的地了上了大巴车,过了几分钟便出发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要去采访了,而且,还可以亲身感受农村的气息!路上,冯主任告诉我们:“我们今天要去的学校是黄坝乡吕塘小学。那个小学啊很偏僻,学校不大,跟我们的一个操场差不多。但是,”主任提高了声音,“他们却不为艰苦而放弃他们的梦想,依然为梦想而努力!我告诉你们: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细心观察,多方面了解,然后把你们所见所想写进你们的文章里!”我们听了,都张了张嘴巴。太惊喜了!对这次活动更有期待了!
进入了黄坝乡,那里是不宽的水泥路,还有纵横的泥土的小路,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黄澄澄的稻子。远处的蓝天,金黄色的稻田,我的心情快乐极了!
又过了几分钟,我们抵达了吕塘小学。大家有序地下了车。我向学校里望望,还真的很小!教学楼很矮,只有两层楼,白色的墙,有的都掉漆了。我们排成两行,端正、自然地走进 校园了。
我们同行的朱雨萌拿着相机到处拍。“你拍这些有什么用啊?”我问道。“搜集素材!也可以根据照片写作文啊!”我见她拍了学校的教学楼、办公室、操场,还有那些正玩得开心的同学们。“你看,他们的笑容多灿烂啊!只可惜环境不好。”朱雨萌叹息道。
“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现在可以自由采访了!”冯主任说。我们就把本子和笔从包里掏了出来,寻找自己的采访对象。有的采访操场上的同学,有的采访办公室里的老师,还有的采访校领导。我,则去采访办公室里的老师了。
“老师您好!请问您现在有时间么?”我拿出本子,看着本子上的采访提纲来问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她很漂亮,看起来很温柔!
“嗯!有啊!”她温柔的语气让人听着就喜欢她。“那您能不能接受我的采访?”“当然可以!”
“老师,我想问,学校和以前比,都有那些变化啊?”我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有啊!比如以前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是土做成的,而现在你看看,这都是和城里的一样了,都是铝合金的;你看,这里也有了电脑了。虽然只有一台,但这也是一个突破啊!因为我们学校经费比较紧张啊!我们正准备装上宽带呢;你看窗外,那儿有正在建设的功能室。看见了没?那儿就是将来的食堂!”老师微笑地说。我也快速的记录着。
“哦!嗯,确实有很大的变化!老师,您是教什么的?”“我教两门课。语文和美术。我带一年级的语文和一至四年级的美术。”老师很轻松地说。“啊!这么多!那您都不觉得很累么?您都没想过离开这儿么?您看这里是乡下,地也是泥泞的,教学环境也不好。”我问。
“当然不会。虽然这里环境不好,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很活泼、很可爱。我今年才来这里,我觉得这里很需要我,我绝不会离开这里的。”“哦,好!谢谢您!”我心里升起一种敬佩和感动。
我离开了办公室,来到了大家聚集的地方。我看见好几个小记者在那里,还有一个叔叔。
“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好啊!”“叔叔好!”我们向叔叔问好。看来现在他还没开始谈话呢。
“孩子们哪,今天看见你们啊,我真的很高兴!感谢你们这些小记者来我们吕塘小学采访。现在呢,我就帮助你们了解黄坝乡和吕塘小学!”“好!”“黄坝乡啊,一共有13所学校。11所小学,2所中学。我们吕塘小学规模小,总共有四个年级,一至四年级。我们学校里啊,还有一位残疾老师。残疾了啊,但他依然代课,给同学们上课啊!黄坝乡的道路啊,变化很大啊!前几年还是泥地,下雨天出门啊,就得弄得全身泥!但现在不一样了啊,现在你们走的都是水泥路了;我们学校啊,为了同学们上午在学校里能补充营养,就给全校同学们免费的营养餐;学校里为了让穷一些的家庭的孩子,也能够上学,就把全校同学的书费、学费都免了。只交本子的费用,十块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2022年干部走基层征文范文
2022年走基层征文范文
2022年走基层转作风征文
2022干部走基层征文选登
党员干部走基层征文2022
我又来到四年级教室,真的被震撼了:这间教室的屋顶是木头的梁,教室里也只有七、八个座位。黑板也有一点锈了。但是仍看见黑板上工工整整的粉笔字。看得出那位老师很用心教学。有几位同学在座位上写字。他们在方格本上,用铅笔一笔一划的写着,坐姿也正确。看到这,我立马想到了城里的学生。我们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有漂亮、质量好的文具,教室设备也是高水平的。为什么还是有人不好好学习呢?
我还在思考着,大队长许霁瑶忽然跑来:“快走,参加升旗仪式了!”我才赶紧和她一起回去。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们和吕塘小学的所有同学一起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看见,吕塘小学的同学们都深情地目视着国旗,整齐的唱着国歌。他们的手都高高地举过头顶。
升旗仪式结束后,我们又和吕塘小学的同学们开展联欢活动。他们总是为我们鼓掌。
联欢会结束了,我们挥手告别吕塘小学,有几个小朋友还一直送我们到车旁。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上午体验,但我却明白了许多:我们比农村孩子要幸福,但这却使我们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不懂得好好学习。而农村孩子,比我们艰难,但他们比我们懂得珍惜时光,更知道好好学习。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农村孩子就瞧不起他们,而是要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人间处处有真情,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的温暖!
【走基层征文_篇三】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在这深秋的日子里,我和小记者朋友们一起去黄坝乡吕塘小学,就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采访。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进入乡村,车窗外一排排新农村整洁美观的楼房从我们眼前闪过,一片片齐整的田地上狗儿在欢叫,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泥土的芳香。呼吸着乡村新鲜的空气,看着那一棵棵渐行渐远的行道树,让我陶醉在这无比美妙的田园风光中。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黄坝乡吕塘小学。学校不大,校门口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颍上实验小学小记者”。我先下了车,帮老师扛起了我校的旗帜,站在校门口合了几张影。
走进校园,学生们还在上课,于是我们先采访了中心校的何校长。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整个黄坝乡有13所学校,其中有2所中学,11所小学,有5所学校总人数不到100人。吕塘小学学生共102人,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里都比较困难。老师有5人,人虽少,但老师都很敬业。其中一位身体有残疾,行动不太方便,却能坚持为学生上课。听了他的介绍,我心头一震:真敬佩乡村学校的师生们这种不怕辛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叮铃铃”下课了,飞奔出来的同学们和我们开心地玩耍起来。他们虽然少了一份父母的呵护,却个个活泼可爱,满脸阳光。
我采访了一个11岁的女生,她是个留守儿童。
“你叫什么名字?在家由谁来照顾?”我问。
“吕明月!爷爷已经去世了,现在由奶奶照顾我。”她用清脆的声音回答我。
“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我想让父母早点回家,别打工了,在外面太累了!”
听了她的话,我的鼻头一阵发酸。父母的远离,使他们多了一份生活和成长的压力,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但是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感觉他们的生活和城里学生一样多姿多彩,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一位老师。她答道:“这些年,在党的关怀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关注。现在孩子们和城里孩子差不多,在宽敞的教学楼里学习,一人一桌,并且每天都能吃上营养餐,这可一定要感谢党和政府呀!”
我们又一起举行了升旗仪式和小型联欢会,把当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回去的路上,我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孩子,谁不希望时刻享受父母的爱呢?从这点来说,这群孩子是寂寞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健康成长。我相信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同学们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回报党对我们的爱。
走基层征文范文(精选三篇)
第一篇
你曾想过上学要走40公里路吗?你曾想过上学要走悬崖峭壁吗?你曾体验过在500米悬崖峭壁上一步一步前进,只为了上学吗?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一个叫马尔羊皮里村的地方,在那儿,孩子们去上学都是如此。
皮里村,一个偏远的山区,一个鲜为人知的贫困地区,在那里,每个人最想也是最怕的一件事是去一趟县城,去上学。“怕”有人或许有些疑惑。“没错,对我们而言,进城只要坐会而车。”可是皮村人进城要过河,坐索道,走悬崖,十分艰难。在皮里村,没有老师,没有医生,连洗头膏都要省点用,否则都得进城,因为路难走,鞋子在途中会破掉。一双穿不破的鞋子,一条好走的路,便是他们最好的礼物。
视频中: 大人们带着42个学生去上学,无比艰难,有着重重关卡,第一关:过河,一场大雨让溪流变成大江,波涛汹涌,在水中难以站稳,村民用骆驼每次驼两三人过去,因此要驼好多次才能驼完,到了悬崖,只能靠大人们搀扶着过去,当我看到一女孩差点摔下去的那刻,心惊肉跳,看到了一女孩吓得大声喊叫,哭声撕心裂肺。过了悬崖来到了第三关:索道。两边山峰只能相望,中间只有一根陈旧生锈的索道,索道只能靠人力,一次次来回,完成整个行程需要花费3小时。
看完视频,比起他们,我们幸福的多,上学只要坐车,但我们似乎把这份幸福视为理所当然,渐渐地忽视这份幸福,上学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我们却视学习为负担,如果皮里村的孩子和我们一样轻松上学,他们会有多开心。皮里村的.孩子上学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上学,无论路途多艰难,他们都在坚持着。因此,幸福的我们应该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有用的人,和西部孩子携手共建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
短暂的假期生活开始了。在这个假期里我除了完成寒假作业,还要完成一个任务是观看走基层有感。这个问题可难住了我,因为我就是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在妈妈帮助下,我从网上找了几个走基层的小短片,我终于有感而发了。我看到了那中央领导人在百忙之中走到了人民之中,查民生,民情。特别看到了国家领导人胡京涛爷爷在向老百姓们问候时和蔼可亲,他真好。 胡京涛还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放鞭炮。
另外我还看见各级领导人还走到车间、煤矿等一线基地。向广大劳动者问好,查勘工人的劳动现场与安全生产的保护措施。真是无微不至。他们这种关心深深打动了我。
我从观看了这些短篇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领导者的操劳。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的我们国家才能强大,更富裕起来。我也想到了自己,要更加倍的努力学习,长大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
初一那天,我看到这样的一篇报道。二千五百多位上海外贸学院大学生的父母吃到了一份特别的早餐,这些美味的早餐是他们子女亲手做的,这是外贸学院今年布置给大一学生的寒假作业。
一位学生小杨起了个大早,精心为爸妈做了两道早餐:豆腐脑和汤圆。看见妈妈吃汤圆时高兴的样子,小杨反思:“我以前还是蛮懒的,什么事都有老爸老妈做好了,现在长大了,也应该做点事了,减轻老爸老妈的压力。
做早餐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并不轻松。妈妈每天很早就要上班,即使如此妈妈每天都要为我做早餐。为父母做早餐是新生感恩教育的一部分。学校调查九零后有为父母做早餐经历的几乎为零,我们感觉父母为自己做早餐理所应当,反过来从未想过为父母做早餐,用心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看了这篇走基层后,我感觉非常羞愧,我现在连整理书包都有时要让老爸老妈来帮忙,更不用说做早餐了,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不再懒床,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莫以事小而不为。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还不能为父母做早餐,但我会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为父母分忧。此时,我想起了一首歌《感恩的心》,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