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行·长堤缭绕水徘徊古诗翻译赏析

《堤上行·长堤缭绕水徘徊》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前言】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三组七言绝句。《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赞美之情。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没用一字来直接表达对自己所描写的景象的赞叹,但是却让人感觉出这三首诗字字都是对这种兴旺景象的礼赞。

【注释】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轲峨:高大的`样子。

【翻译】

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鉴赏】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堤上行》诗歌鉴赏

堤上行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①堤上行:一作“大堤行”,乐府相和歌辞。

②酒旗:即酒帘子。悬挂于酒店门首,招引顾客。

③樯:船桅。“连樯”,形容船只很多。

④幽轧:象声词,这里是形容桨的声音。

⑤艑(biàn):大船。

作品鉴赏

《堤上行》两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堤上行》诗歌鉴赏

堤上行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①堤上行:一作“大堤行”,乐府相和歌辞。

②酒旗:即酒帘子。悬挂于酒店门首,招引顾客。

③樯:船桅。“连樯”,形容船只很多。

④幽轧:象声词,这里是形容桨的声音。

⑤艑(biàn):大船。

作品鉴赏

《堤上行》两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边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塘上行古诗词

古诗原文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译文翻译

蒲生在我的池塘里,它的叶子繁荣而茂盛。如果依靠你行仁义,还不如我自知自己的能力。众口铄金,我受到人的谗言毁伤,使你疏远了我,与我别离。每次想到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就常常独自悲苦难过。想见你一面,这种思念是如此强烈,以致情感郁结心中,伤了心脾。思念你常常令我痛哭满面,夜夜无法安睡。请你不要因为豪贤的缘故,丢弃以前自己的所爱;不要因为鱼肉而丢弃葱与薤;更不要因为麻枲卑贱而弃捐菅与蒯。自你离开我后,我出门感到苦愁,入门亦感到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在悲风中哀鸣,像是在诉说我心中无限的爱恨。

注释解释

池:池塘。

离离:繁荣而茂盛的'样子。

傍:依靠。

豪贤:豪杰贤达之士。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的是曹丕身边的新宠。

修修:树木在风中悲鸣的声音。

诗文赏析

这首诗一说为魏文帝曹丕甄皇后所作。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甄氏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曹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侍赐死她,她临终为诗曰:“蒲生我池中,绿叶何离离。岂无蒹葭艾,与君生别离。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