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阳修为例

柳永、黄庭坚等著名词人都写过一定数量的艳词,甚至写词甚少的名臣范仲淹、司马光也写艳词,但惟独欧阳修倍受争议,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探讨。

词是依附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抒情诗体,起源于民间,形成于唐,五代十国开始兴盛,于宋代蔚为大观,故成就为一代之文学-宋词。北宋词人由于受到唐五代词为艳科的影响,仍多喜写艳词。晏殊、欧阳修、柳永、周邦彦、黄庭坚等著名词人都写过一定数量的艳词,甚至写词甚少的名臣范仲淹、司马光也写艳词,但惟独欧公倍受争议不止,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分析。

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欧词,内容上不外乎写景、抒情和艳情三个大的方面,独艳情词约占其全部词的四分之三,而其艳情词作多反映作者闲暇遣玩的生活情趣。在受儒家侵袭已久的传统士人看来,欧阳修作为一个遵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志,载道”诗教传统的正统鸿儒,所作俗词与日常诗文里讲究“理性”和“道学”的庄重严肃判若两人,因此历来崇敬欧公者对其词中甚为浅近俗艳方面百般掩护辩白。宋蔡绦《西清诗话》也说:“欧词之浅近者,多谓是刘辉伪作。”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也为其辩诬:“欧公词多有与《花间》想混,亦有鄙亵之语厠其中,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也。”这些说法其实源自于国人素来为贤者讳的雅号。反观现代学者显得更加宽容,思想观念也更为进步,唐圭璋编《全宋词》对其词不再删减,只是将《六一词》、《近体乐府》以及《琴趣外编》汇聚一起,剔除重复和误入,终辑得240首,基本上恢复了欧公词作的原貌。

首先宋代艳情词产生的政治及物质条件。宋太祖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弄了个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手段以抑制武官,号召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照朱熹的话说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一政治导向使得宋代商业极为繁盛,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汴京、苏州,临安这样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需要出现勾栏瓦肆和夜市不禁。宋代有专门为文人士大夫佐酒的官妓们,所以为了满足新的需求,大量养着歌姬舞女的青楼妓馆的温柔之乡应运而出。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与其他各代相比可谓空前绝后,特别是宋代科举实行的封弥、糊名、誊录、别试等形式使一大批的孤寒之士进入上层世界与世家子弟一决高下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赵宋王朝的权力机构以广大庶族士人为基础建立起来。宋代上层及其优待文士,“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致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胡道静于《梦溪笔谈校证》里如是说。所以才会有晏殊 “未尝一日不燕饮……亦必以歌乐相佐”,才会有欧阳修“游吟无节”的那段青年荒诞生活,以及有范成大赠青衣小红给姜夔的那段风流轶事。由于宋代上位者的积极鼓励富贵享乐之风的盛行,让宋代文人士大夫那些于封建制度压抑下的隐性情怀在难登大雅之堂待遇的词里得到成全。

其次是宋代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宋自建国就订立了崇文抑武重文崇儒的国策,由于北宋时期庆历、熙丰、崇宁的三次兴学使得宋代学校教育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学校的类型、专业、数量、规模都较前代大幅度的增加,教师力量雄厚出现了著名的四位先生胡媛、石介、孙复、李觏。宋代文化和读书的风气甚为浓厚,所以才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诗句名世。北宋皇帝都比较重视读书,重视文官,崇尚儒学,其本身文化素质都很高。宋代文化作品成就很高,印刷术的发展也使得书籍得到很好地保存。科技也极为强盛,看到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及沈括的《梦溪笔谈》便不言而喻。所以大师陈寅恪才会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社会,上至皇族下至士大夫及普通富户,喜好曲子蔚然成风。当人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时,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就需要适合与这种社会形态的文学形式来宣泄,因此俗艳词的兴盛便不言自明。

其三,宋代的思想环境相对宽容与开放。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确立了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的总方略,同时宋代的权利机构内部形成了一个相互制衡:相权对皇权牵制,台谏对相权的抑阻,抹掉了长期笼罩在皇帝身上的神秘光环,还原其和普通人一样的本质。所以今天我们才可以看到《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一里关于司马光与吕惠卿、王珪在神宗面前的那些相对民主与自由的'争辩过程。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多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重视内心道德的修养。因而不管个体言行如何狂放、特立独行,从上层到士庶都能容忍。儒道释三家合流是宋代思想的一个基本趋向,导致人的伦理主体性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张载才能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豪言。但是宋代思想里的封建论理道德规范那又限制了人性的发展。所以欧阳修作艳词,范仲淹、司马光这样传统儒家名臣也作风月俗艳小词,或许词才能更好的表现他们封建正统生活下的隐秘情怀。如果诗是“活着”,那么词在文人士子眼中才是“生活”。或许词才能把花前月下、舞榭歌台那些特定场合的情感纠葛表现的更淋漓尽致,在词中才能把那种面目之下的真实晒与阳光下。写词是生活情趣与政治官场无关,与道德伦理无关。如果我们仔细把一批宋代大词人与大政治家的作品进行一个比较,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各类作品中,只有在词中这些顶天立地的男人才还原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甚至会变成一个带有某种女性化倾向的人,只有在词中我们才能窥见他们隐秘内心的柔情和欲望,词成了他们唯一吐露心声的方式。所以对于宋代词坛传统鸿儒所做的大量艳情小词,我们必须客观科学的去理解分析。所以像欧阳修之类既作雅词又作艳曲,这不但不会损害其形象,反而有助于我们看到他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兼容并收的文化气度和率真任性的性情以及超乎寻常的创作才能。

欧阳修 轶事

导语: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早年的时候,因为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的轶事,欢迎阅读!

欧阳修的轶事

“千古伯乐”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风流丑闻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不久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当时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琴论家”

欧阳修一生不仅喜欢弹琴、听琴、藏琴,而且喜欢写琴诗琴文,以记琴声与琴事、以论琴意与琴理,深得琴中趣。从欧阳修现存的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人的欧阳修,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论家的欧阳修。

“醉翁”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欧阳修对联轶事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亲自教其识字.因家贫买不起纸,以芦荻划地成书,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贫苦的生活,令欧阳修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一年,街上来了一算卦先生,童颜鹤发,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 者是一个离开官场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于是答道: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但不禁心中暗叹.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但由于数以直谏逆旨,屡遭贬谪,晚年才锐气尽消.

欧阳修举进士科甲于仁宗天圣八年,直言敢谏,数被贬官仍不改初衷.嘉佑年间,他官拜参知政事,与韩琦同心贡献国家.欧阳修官越大,越注重品德修养.一次,他与数友人行酒令,以徒刑以上的罪行入联,有一朋友道:

持刀哄寡妇

下海劫人船

大家都认为这种罪行判个徒刑是绰绰有余,通过到下一人接道:

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

大家都认为这种罪行极重,岂只判个徒刑,临到欧阳修,缓缓说道:

酒沾衫袖重

花压帽檐偏

友人们不解,问道:这又不犯法,如何可以判刑?欧阳修说道:人修心养性,须从小处做起,如果酗酒好色,不要说徒罪,再大的罪也会犯.友人们听后,皆点头称是。

欧阳修轶事典故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琴论家”

欧阳修一生不仅喜欢弹琴、听琴、藏琴,而且喜欢写琴诗琴文,以记琴声与琴事、以论琴意与琴理,深得琴中趣。从欧阳修现存的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人的欧阳修,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论家的欧阳修。

“醉翁”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千古伯乐”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风流丑闻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不久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当时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白居易轶事典故

居易湘灵

1.介绍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疑点

其实在这个爱情悲剧里有很多的.疑点,例如:《长相思》和湘白两人最后的不成正果。

《长相思》一诗两首,一为樊素而作,一为湘灵而作,为湘灵作的恰是《长恨歌》的前身。

湘白二人的爱情,最后以湘灵的悄然离去而画上句号。

在白母在世的时候,因门不当户不对,白居易未能和湘灵成亲。而在白母去世,也就是元和十年时,白居易被贬途中(上文提到)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当时感情未灭、湘灵未嫁,白居易为什么就不能收留湘灵,或是娶其为妾呢?有人会说是白居易妻子不同意,但在此之前,白居易侍妾成堆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人说是白居易很爱湘灵,不愿委屈她,可是,仅仅收留而已,虽是被贬,但是白家荣华富贵,难道还养不起两个人吗?后来,说是湘灵离开这段感情才画上句号,不如说是白居易早已厌倦反而乐得轻松。

对此,我们只能假装无视,继续感受着白居易和湘灵的奇异悲惨的爱情。

相关诗作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赞美洛阳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自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治水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