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蘋和白茅解析

1、蘋 (大萍或白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召南·采蘋》

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边,是什么原因呢?在远古的农业时代里,水边,也许正是祭祀的佳处,水边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而萍,正是水边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里的那种幸运的植物。

蘋(既大萍)是利用无性繁殖来繁衍下一代,母株会从水面下之走茎生出无性芽,而长成新个体。从图片上看,纤细,柔美,深藏着勃勃生机,在自然的风里,平凡的不言不语。

俗语叫做田字草的正是此物,从先秦的诗里一直嫩到今朝,其水灵灵的`状态一直不减当年。

2、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召南·野有死麋》

猎人用白茅包起射杀的麋鹿,以表自己对自然馈赠的虔诚;怀春的女子,有男子来调着情事,两情相悦,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

很奇怪,读这样的文字,眼前就会有一个奇妙的图景,一个死生自灭,生机昂然的世界,四季的变化浓缩到很短的时间里,男欢女爱都让人无限的欢畅。

想着这是先秦以前,我们祖先心里的诗,心里会有一点讶然。埋入土里死去的生命,和怀春女子痴迷的一双眼睛,象音乐一样的在自己身处的时间里,产生了一种清澈的音乐感。这是很奇妙的一种感受。

一个美国求学的朋友,在她的游记里,记述了她驾车在美国南方高速公路上赶路赶的累了,将车停在路边的金色的阳光里,眼前小河流淌,白茅在风里轻轻摇摆,从背包里取出《诗经》,读几首《国风》的情景。她说,那一刻,她觉得有看不见的故乡的音律响起来,自己似乎从阳光和拂面的风里飘起,飘到黄河岸边,正听着江声浩荡,看着眼前青草蔓长……

好,现在来说白茅吧,古代,白茅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闭上眼睛,可以想象一个洁白、柔顺的女子,陪着你在秋凉的河岸长堤上散步,这是一种温暖。嫩茅,又称“荑”,自古美人玉手,称为“柔荑”,该是又白又嫩的了!

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沧桑的岁月,一个人的心里,却思虑山河岁月的甘苦,挂怀天下寒士的襟怀。直觉得这白茅,轻的飘上九霄,重的直戳在人心里。

《诗经》里的植物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岿然屹立的丰碑,它是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源头。

采采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

――《诗经・周南・卷耳》

卷耳,又名苍耳,因为果实如豆,小刺猬样杵在枝上,它还有一个特别灰头土脑的名――豆苍。我好像从来没有喜欢过这种植物,尽管,它常常在我的记忆里泛滥流殇。

做梦都没想到,沦落成乡间荒草的苍耳,会出现在《诗经》里,且轻轻一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便有了故事。故事很煽情,抓心挠肝的,纠结着思念与忧伤。每读及此,都会有一丝恍惚自心头暗生。那个提篮的女子,仿佛从两千年前颔首走来,魂不守舍的模样,一脸落寞。她在采苍耳。因为怀人,手上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以至于,好长时间过去,浅浅的篮子里,依然苍耳寥寥。索性,不采了,把篮子丢在大路旁,只一门心思向远方张望。或者,采苍耳本来就是一个借口,不过是为了一个人跑出家门,痴想他而已。

我常揣测,她采苍耳做什么呢?吃吗?若是,还真替她及她的家人捏了一把汗。苍耳全株有毒,幼苗尤甚。这,也是它为什么不受待见的原因了,连草食动物对它也没甚好感。偏偏,许多书上一讹传讹跟着标注: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嫩苗可食。害了不少人吧?头皮不禁一阵冷飕飕地发麻。

苍耳后来开花结实了,小刺猬样的果,缀满枝。辗转的夜里,她百般想尽良人在关山路上的种种,独不成眠。相思是一种病,慢毒如苍耳,那些刺,根根都扎在心上。可是,妾身却不及一枚小小的苍耳子,可以攀上你的衣襟,随你来去。能做的,只有思念。忧伤是会传染的,心无端地跟着一痛,又一痛。

我的记忆里满是苍耳的味道。然而,它不关《诗经》,也不关思念。

是某一年的某一天,春意正浓,阳光安好。于田间发现一株小小的苗,两三片叶子,左看右看,都如向日葵苗一般无二。于是,带土挖出来,用大梧桐叶托着,一路跳过田垄奔回家。院墙边栽下了,拍拍手上的泥,等着它开花结籽。这个促狭鬼,长着长着,现出了苍耳的形。它竟然敢假扮向日葵蒙人!整个春天,心里都窝着火,多么让人沮丧。这样的事,以后又发生了几次?记不得了。

那些兜里揣了苍耳子上学的男生更可恶,心理变态似的,成天捉摸着怎么害人。甩毛毛虫引来的尖叫声好像还未平息,又趁女生不备,往女生光亮的小发辫上丢苍耳子。似乎不尽兴,跑到女生面前,挤眉弄眼,哄笑而去。苍耳子的倒钩刺钩住了头发,一枚一枚摘干净了,小公主都成了蓬头鬼。可怜的女生,可怜的小发辫。

多年后,看刘墉的一篇文,他写道,有一次,他从后面吹个长发女生,那女生回头白了一眼,说:“有什么冤情?”这一句,让他足足回味了十几年。

苍耳带给我的,可不就是这样一些冤情?

采薇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小雅・采薇》

曾经,用过一个ID――野豌豆,每次在键盘上敲,眼前都是绿莹莹的一片豌豆苗,藤蔓上开着蝶形小花儿,粉嫩嫩的,超喜欢。

野豌豆是家乡极普通的一种植物,山坡上,田畈里,随处可见。每年四五月间,野豌豆细长的茎托着几片细碎的羽叶,亮相在众多植物中,线条疏朗,娇弱无力。忍不住担心,它会不会夭折在一阵风里。其实,那种弱,不过是一种假象,它的枝枝蔓蔓里蓄满了韧劲,似百炼钢化成了绕指柔,只稍有一点点依附,便可以强大起来,开花,结实,一年又一年。

在烂漫的山花中,野豌豆实在花姿平平,很不起眼的。你可能会为寻找一串风信子,不顾坡陡谷深,荆棘丛生,但不会俯下身去片刻,对开在近前的豌豆花端详一二。它,就像荣国府里的末等粗使小丫头,由大丫头呼来唤去指派着,离主子远远的,连替主子掀帘子的份儿也没有。

谁曾想,它的前生不一般呢。一日闲翻《毛诗品物图考》,看到一幅插图,十分熟悉,细瞅,上面有注:薇,巢菜,又名野豌豆。呀!原来这遍野俱是的.荒草,竟是住在《诗经》里的薇。那采薇采薇,岂不就是采野豌豆了?多么不可思议!几千年前的薇,如今沦落成了野豌豆。自此,再见野豌豆苗,便多了一层想象,它是薇呢。

很喜欢钱红丽的《诗经别意》,她在一篇文中写到:当我知道“采薇,采薇”里面的薇就是遍布山野的嫩豌豆苗时,非常遗恨。好比一直与一个人通了信,与他谈道论艺,诗来书往,待到某日,忽然见了面,禁不住含恨撞墙一死――原来这个人就是隔壁邻村里二大爷家的狗顺子。

她是替薇惋惜吧,好好的一个让人能生出无限遐想的字,到了,竟是这么个俗物,糟蹋了。可是,狗顺子也有可能是博导的呀,许是真人没露相呢。等到有一天,他穿了长衫,戴上眼镜,见了,再不会有一死的怨怒了。

其实,即使在《诗经》里,薇也比不得蘩,芹和茆,《小雅・采薇》叙述了那些久戍之卒采薇充饥,从“薇亦作止”采到“薇亦柔止”又采到“薇亦刚止”。都花落结实、茎叶粗硬了,还得皱着眉头吃。有什么法子呢?战火纷纷,军粮告急,这些薇,就像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草根和苦荼,食之,只是为了活命而已,哪里像现在餐桌上那水泠泠的一碟?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到了首阳山,无以果腹,采薇捣食之。这两个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老男人,顽固迂腐的可以,竟忘了薇也是周土所生所长,直吃得面有菜色,身体虚弱,还坐在老松树下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最后,双双饿死。倒是大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里,替他们二位着想,写了份菜单,列出薇的N种吃法: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闷薇芽,生晒嫩薇叶……可惜晚了,他们的口福,留给后人吧。

赶明儿,趁有闲暇,提篮采薇去。陆放翁说:“作羹尤美”。那咱就加老汤,烹薇羹。

参差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周南・关雎》

中学时读《关雎》,绕来绕去,总是旖旎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上。“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如果没在习题上出现,是不会主动去关心的,就好像看琼瑶的言情剧,只在意双林和二秦的悲喜,其余的,全当成了配料,有没有均可。――这是小女生认死理的浅薄。

却无比感激那时的浅薄,让我在一把年纪之后重读《关雎》,可以绕过汉儒们刀切豆腐似的解说定式,依靠想象,体会出一点别意来,把瘦弱的诗心喂饱。

是暮春之时吧,河水盈盈,草色青青,雎鸠关关唱和,一腔爱意,在婉转悠扬的歌声里尽情表露。此时,此景,此歌声,撩拨起一个男子的春情,他意念中要娶的人,清嘉贤淑、慧美双修。这样的心思,现今的男人更甚。王洛宾对着草原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可是,这样的好姑娘去哪里找?寻寻觅觅不得,佳期也只好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中一推再推了。

我钟情那些参差而长的荇菜,也叫�公须,或者金莲儿的水草。春来,一顷柔波之上,玉一样的新绿,疏落地漂浮着,映了天光水色,圆润亮泽。根须和白色的茎暗藏水下,纵横交错着,绿,也由此固守着一方水域,并不随波逐流。这样的光景没有多久。一场小雨过后,新绿像绸缎一样抖开,铺满水面。荇叶田田,绿意又深了一层,越发让人迷醉了。杜甫有诗: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水荇牵风,多么调皮,不由得叫一声好。

黄花是什么时候开在绸缎上的?一开就“弥覆顷亩”,阳光下,金灿灿的一片,太耀眼了,夺了荇叶的彩头。金莲儿的名,许是就这么得来的吧?第一次见,我惊奇于它的质感,花瓣如茜纱裁成,薄薄的,纱丝清晰可辨。忍不住伸手揉捻,指尖上,花毁成泥,方有了真实的感觉。

荇菜在徐才子的诗里,有着别样风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如果,他傍依的那株水草是林徽因,他必是心甘的了。后来想,也不确定。“没吃到的天鹅肉,才是天鹅肉,吃到了,都成了粪土。”――这是大意,却忘记了是在那里看到的。张幼仪、陆小曼都是他爱而娶之的人,也都不是凡俗之辈,结果,落得一个被弃、一个受冷落的收梢。倒是林徽因,因爱而不得,让他眷恋到最后,成就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那个男子后来也娶妻了吧?但他娶的,肯定不是心心念念的那一个。也打算收了心,好好过日子,对妻子好,对儿女尽责,怎奈心随情动,痴缠不清。夜阑,枕边人安然入梦了,他却睡不着,翻来覆去,把床板摇着吱吱响。又想起那个佳人来了,幻想着,抚琴鼓瑟向她示好,讨得佳人一笑,然后,钟鼓齐鸣,和她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这个人世,爱情均是如此的吧,求而不得,才更有吸引力。

时间在《关雎》面前,仿佛静止了。两千多年之后,淑女窈窕依然,君子辗转未息。荇菜,参差着,枯了又荣。

《诗经》里的植物: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以前听一个敬重的人说的这些话,只是懵懂而已,今天深感,才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叹息,心里生气缭绕而不能绝。

黍有《王风》之歌,始有千年不朽。黍若有灵,便是和人同生共灭了。

忍不住长叹一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浩雀当鸣,以求同音,人心悲歌,觅的是个知己,千年而有同叹的,是因为同负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这就有了“黍离之悲”,有了千古人心的沧凉滋味。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小时候,记的外婆炖的金黄色的小米粥,坐在炕头上,一勺一勺的延着黑瓷碗边瓢着来喝,全没想到,我喝的,不仅是自然之实,而且也有悲苍灵歌的缭绕生气。

一黍一摇,一生一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有女同车——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这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体态轻盈优美,几欲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古人眼里的美女,今人眼里,似乎不完全是这样了。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这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和美丽的人,同看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人的身、形、意永远的记在心底。和舜华之女同车,永远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植物里的大美女,也是《诗经》里的大美女:)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大全

1。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周南.关雎》

“参差”两字,“寤寐”两字,到是大有深意,有不解的味道。其实包含了和谐的意思,其中没说的话,就是要懂得自己,敏悟万物,然后顺着自然的情势而行。

最好的诗,就是和谐简练的大白话,情话同样如此。

荇菜是水环境的标识物,荇菜所居,清水缭绕,污秽之地,荇菜无痕。“高洁”二字,高到未必,洁却是当的上的。《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也是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荇菜能不能吃,就不知道了,在古人眼里,若窈窕淑女般的,想来是可以能吃的吧!

2. 莼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颂.泮水》。茆:莼菜

农事诗里,能见到轻盈的手,去采天底下绿莹莹的好物件,就会痴想。古之鲁国,今之山东地,思乐一片山水,有薄采之手,说明生活是轻快的,有妙趣,叫人想来,该是好生活。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贵凭持,得乎心态。

《植物学》的资料里,介绍莼菜,为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以嫩茎叶供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莼菜,以杭州莼菜和四川的西昌莼菜为佳品。从我找的图片里看,好象以前吃过,究竟真的吃过没有,自己却不能肯定下来。

想想《诗经》里薄采莼菜的那双手,对这种蔬菜里的佳品到止不住的有些神往了。

3.飞蓬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卫风.伯兮》

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不在时,心里黯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

飞蓬,学名狼尾蒿,西北乡下似乎也是这么叫的,飞蓬其实取的是种子在风里的姿势。此草,生命力极强,长遍大江南北,是随处得生,随处得长的样子。

刚要离开长安的李白,从山东漫游归来的杜甫。偶相聚,又相远时,诗仙送给诗圣的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命运:为精神的魂灵献祭自己,离了物欲的河流,飞蓬也就是必然的生命状态了。但这两句诗里,既有沧桑,更有豪情,为我所喜欢。

长在自然里的飞蓬是再简单平凡不过的植物,我既没有从中体会到爱的坚贞,也没有看出人心上的涩苦,我默然看它的时候,不知道,它的叶面上还藏了上古《诗经》里的爱情,以及命运之无常和不得把握的苍凉况味。读到此处,才算是懂得一点。

4.蒌蒿(芦蒿)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周南.汉广》

这是《汉广篇》里,痴情汉子写到对岸汉水的女子,可惜不能接近她而写的几句话。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抡起来。把马儿啊,喂的饱饱的,以便能够有机会去接让人时刻记挂的人。读这样的文字,并且明白了这些文字里的意思,觉得,这是先秦时代的精品小散文了。然而,古人的高妙处在于,他们表达爱的时候,不遮遮掩掩,而是用淳朴的方式,直接往心里去。

蒌蒿,竟然是喂马的草,而马儿的脚步是走向爱恋女子的。非常神奇的意境,真的很神奇,竟然可以这么间接又直率的表达了神秘的爱这个字。

作为菊科的蒌蒿,很早就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萎蒿则是解河豚之毒除芦芽之外的佳品。

见到图片,才很亲切的认的出来,我小时候也是吃过蒌蒿的,只不过没有河豚之香,是由外婆在开水了滚过,用盐麻了,滴上菜油,当做山野菜来吃的。

读这些简妙的文字,渐渐觉得,天下丝缕茎叶,都有说不尽的暗语藏在里面的,我们只是要有从中去找的能力就够了。

5.蘋 (大萍或白萍)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召南.采蘋》

古人祭祀前,采萍,采藻,行走在水边,是什么原因呢?在远古的农业时代里,水边,也许正是祭祀的佳处,水边才是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而萍,正是水边繁盛水草里,被吟唱的祭祀者看到眼里的那种幸运的植物。

蘋(既大萍)是利用无性繁殖来繁衍下一代,母株会从水面下之走茎生出无性芽,而长成新个体。从图片上看,纤细,柔美,深藏着勃勃生机,在自然的风里,平凡的不言不语。

俗语叫做田字草的正是此物,从先秦的诗里一直嫩到今朝,其水灵灵的状态一直不减当年。

6、白茅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召南.野有死麋》

猎人用白茅包起射杀的麋鹿,以表自己对自然馈赠的虔诚;怀春的女子,有男子来调着情事,两情相悦,是生命里永远最动人的画面。

很奇怪,读这样的文字,眼前就会有一个奇妙的图景,一个死生自灭,生机昂然的世界,四季的变化浓缩到很短的时间里,男欢女爱都让人无限的欢畅。

想着这是先秦以前,我们祖先心里的诗,心里会有一点讶然。埋入土里死去的生命,和怀春女子痴迷的一双眼睛,象音乐一样的在自己身处的时间里,产生了一种清澈的音乐感。这是很奇妙的一种感受。

一个美国求学的朋友,在她的游记里,记述了她驾车在美国南方高速公路上赶路赶的累了,将车停在路边的金色的阳光里,眼前小河流淌,白茅在风里轻轻摇摆,从背包里取出《诗经》,读几首《国风》的情景。她说,那一刻,她觉得有看不见的故乡的音律响起来,自己似乎从阳光和拂面的风里飘起,飘到黄河岸边,正听着江声浩荡,看着眼前青草蔓长……

好,现在来说白茅吧,古代,白茅是洁白和柔顺的象征,闭上眼睛,可以想象一个洁白、柔顺的女子,陪着你在秋凉的河岸长堤上散步,这是一种温暖。嫩茅,又称“荑”,自古美人玉手,称为“柔荑”,该是又白又嫩的了!

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沧桑的岁月,一个人的心里,却思虑山河岁月的甘苦,挂怀天下寒士的襟怀。直觉得这白茅,轻的飘上九霄,重的直戳在人心里。

7、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以前听一个敬重的人说的这些话,只是溺懂而已,今天深感,才算有所懂得,懂得而心生叹息,心里生气缭绕而不能绝。

黍有《王风》之歌,始有千年不朽。黍若有灵,便是和人同生共灭了。

忍不住长叹一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浩雀当鸣,以求同音,人心悲歌,觅的是个知己,千年而有同叹的,是因为同负一个永恒孤独的背影。这就有了“黍离之悲”,有了千古人心的沧凉滋味。

黍在自然里,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小时候,记的外婆炖的金黄色的小米粥,坐在炕头上,一勺一勺的延着黑瓷碗边瓢着来喝,全没想到,我喝的,不仅是自然之实,而且也有悲苍灵歌的缭绕生气。

一黍一摇,一生一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有女同车---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这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体态轻盈优美,几预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古人眼里的美女,今人眼里,似乎不完全是这样了。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这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和美丽的人,同看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人的身、形、意永远的记在心底。和舜华之女同车,永远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植物里的大美女,也是《诗经》里的大美女:)

9、爱的使者---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卫风.伯兮》

先秦到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一点相思,爱而不能相见,只能背靠着秋树,对着空落的天空喃喃倾诉,长久之间,竟生出爱的病症来,这是古来痴情的样子,无论是应对古代的伦常戒律,还是今时欲望浮泛的道德影子,这种情态总会让人感动,因为爱着的人总比无爱的人要来的幸福,痴情的人总要比在爱里飘忽不定的人来的更为安然。

《诗经》里的谖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诗经里,解“谖”为忘忧之意,所以萱草又有忘忧草的美名。爱,却又没有办法和爱人相见,而生的琐碎还要继续,为了心态放的平和,只有忘忧才能做到,这可能是朱子的意思了吧。不管对错,这都是我的猜测。然而,我却爱着萱草,喜欢它丛生的剑叶和奔放的花,有雪青的,鹅黄的,愤红的……不是单纯的颜色使我产生联想,而是从中看出几千年的爱浮在阳光和烟尘中间,让人想起人心上背负的忧郁和一点痴迷的坚定的目光。这是很周全的爱的样子。

在1907年五月,美国维吉尼亚的安娜乔薇斯,在其母亲的逝世追悼会中,献上一束康乃馨象徵母亲花之前,萱草早已是中国的母亲花。在一些特殊的时间里,给母亲献上一束花,在旧日中国并不是通行民间的习俗,但是,懂得母亲,并将自然之坚韧、柔和宽博连接于神圣的母性,在中国的厚重文化里早已经有了记述。在今日信息一体化的世界里,在母亲节给深爱的母亲献一束康乃馨,似乎是个温暖的表达,却很少有人懂得献上一束萱草,从历史的传承中,按照一个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的自信,来让这份爱更符合中国千年文化的特质。

然而,萱草,难道不是爱之花么,相思之爱,亲子之爱,萱草都是爱的使者。

记得一篇写的极凄美的文字,见着文章作者的名字里有一个“萱”字,在这份凄美之外,却又突然感觉到一点爱的气息,竟然怀着温暖的心,再去品读文章里飘渺而又坚定的情绪。现在想起来,这些应该都是萱草的功劳了。

10、艾蒿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艾蒿不具妖娆的形体和芳菲的花,但在古时,越是由浅绿到暗绿里长的长久,在祭祀的眼里就会越具神性,而被放到社稷、宗庙的供桌上。可见神也是不喜绚烂妩媚的浮华,想要在朴拙清雅里醒神静坐的。

爱人之间,相隔一日,却好象分离了已经今年(三秋,这里当九个月的时间来理解)。昨日依依分别后,每一步都变成了一天,每一刻都成了夜晚,今日里相见时,四季严寒酷暑都已经辗转难眠过了,酸甜苦辣也已经折磨过了人心。“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很委屈很幸福的说这样的话时,仿佛相对的是两双泪眼。这是艾蒿的本性么?所谓的相思豆是艳丽的红色,却藏着灼人的毒性,而千年不言不语的相思草---艾蒿,淡淡的绿,轻微的香,遍地里旺盛的无声无色的长。这或许是世界的本相吧!

西北家里,艾蒿被称做蒿蒿草,从初春长到末秋时,用晒干的浅灰色的细枝拧成草绳,老人们用来做抽旱烟的火廉子,多出的草绳,存放到来年蚊虫纷飞的季节,点着了,挂在门眉上,一点淡轻烟雾里的焚香,既驱蚊,又避邪。粉刺子痒的身上起小疙瘩时,外婆用晒干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处,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过,一觉醒来,病痛全部消无。现在,驱蚊和除痒,早不用这样的土法子了,这些回忆里的乡间旧事想起来只是心里觉得有些欢喜。

初夏艾蒿的细碎叶子正毛茸茸的嫩,摘下来,可以是饭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这是听过,没有吃过的事情。和艾蒿有关的菜,只吃过一次韩国人的艾蒿猪肉丸子,是几年前的事了。点这个菜,即不是为了对韩国风味的好奇,和猪肉丸子也无关,只是在菜单里见到有那么一点艾蒿的绿在,细细的品,想到“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道菜吃过,而能记到现在,是《王风。采葛》里的一点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