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要道德是道德的越位优美美文

老人女儿索要的是道德,其实是别人的权利让渡。明知上车就会无座,却连小板凳都不给老人备一张,老人的女儿已经是把别人可能的谦让,当成了义务。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越位。当然这并不是说女大学生不愿与老人拼座就一定光荣正确,但公共场合下的道德呈现,是个两厢情愿的交流过程,本质上应该是不能离开礼尚往来的那种谦谦之意所带来的美感的。更何况这是在动车上,对号入座约定俗成,不是稍站片刻就能完事的公交车上。

公交车上的让座也是需要美感的。两个月前,北京一辆90路公交车上,曾经发生过一起因为不让座而引发的冲突。在“爱心座位”旁,一位老人见座位上坐着的一名年轻女子没给他让座,先是用手戳女子的头部,然后推搡对方索要让座,吵得不可开交之后,人们才发现,这女子是位孕妇。

这就是道德绑架引发的一场丑剧。当相互的谦让,成为一方眼中的必须,这种美感已经荡然无存。道德已经成为单方面拿来约束别人的强加于人,是以德相挟的.侵占。这恰恰与道德的本意相违背,反而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达州至成都的动车上,老人的女儿从决定乘坐这班动车的时候起,其实是将母亲的年迈,当成一种索取的资本,她是把别人礼让的或然性,当成了必然性;把与人精神交往过程中的奢侈品,当成了单方面索要的必需品。这种不对等,已经将美好的道德,当成咄咄逼人的武器了。所以,道德威了一部分人在公共场所的一场赌局,他们心里早就设定了这场对赌,肯定赢,必须赢。

这是对道德本义的扭曲,也使得道德成为攻击别人、侵占别人权利的强大武器。我有让座的义务,但没有一个道德的标准上写着,你可以挤占别人的座位,可以在别人没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出语不逊。如果这个道理都不懂,哪里还有什么德。德是用来敬仰着的高尚,不是侵占别人权利的武器。这个道理都搞不懂,再好的美德也会糟蹋了。

关于道德的美文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如果人人讲道德,主动获得道德实践的力量,就会给道德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关于道德的美文吧。

篇一:道德考试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考试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今天这场特殊的道德考试,却令我乃至全班同学愧疚、自责不已。这些天,天气昏昏沉沉的,牛毛细雨,整个城市变成了“冰窟”。又正值早春,流感肆虐,班上不少人都成了病号。今天,我与往常一样走进课室,就听到好友周志聪的喊话:“小心,有人呕吐了!”凑近一看,果然,地上有一滩秽物,臭得不行。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我若无其事地一脚跨了过去,回到座位上。与我一样,其他人也是想着避之大吉,离呕吐物主人区宇轩最近的赵文轩捂着鼻子,挪着屁股想离它远点;陆颖芯或许是收作业太忙了吧,没有理会区宇轩,而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对这滩呕吐物选择了无视。

不久,黄老师也走进了教室了,立即有人打报告:“黄老师,区宇轩呕吐了!”我本以为,黄老师肯定会让值日生打扫干净,然后开始上课。没想到,黄老师一声没吭就拿起了海绵拖,先是拖干了地上的水,然后又扫干净了呕吐物。老师这一无声的举动让不少冷眼旁观的同学神色有些不自然起来,有的脸上像火烧一样红;有的盯着海绵拖,神情惭愧;有的低着头,不敢正视黄老师。而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就像海浪一般翻滚着,久久不能平息:呀!见到呕吐物,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将其弄干净,而我,却条件反射地闪开……

把秽物打扫干净了,老师站上讲台,看着我们:“同学们,这,是一场道德的考试!让我来给大家出道题吧:谁该来打扫这滩呕吐物?”黄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选择:A、知情者, B、班干部,C、老师,D、好朋友,E、值日生。结果,大家几乎都选择了“知情者”,没有一个人选“老师”。看到投票情况,黄老师斩钉截铁的说:“实际上,知情者没有一个站出来打扫,打扫的`是老师!”听到这句话,同学们的头垂了下去,每个人都自责、愧疚地坐着。那一刻,课室里静极了。“好吧,看来你们也想改过自新,我也给你们一次机会:第二次道德考试现在开始,大家请看看,陈超华同学桌边也有呕吐物。考试时限:2分钟。”黄老师说完,便走出了教室。听到这句话,同学们如逢大赦,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有的拿铲铲呕吐物,有的拿拖把拖地……“战斗”中我望了望门外背对着我们的黄老师。我相信,背对那一面,一定是一张欣慰的笑脸。

道德考试,考的不是知识,而是人品。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但愿在我的班集体中,到处是“雷锋”们的笑颜!

篇二:道德是金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对于每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呀!我们只有真正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满腔热情去做一件事,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件事,才能得到快乐和欣慰,这就是道德的重要意义。

谢延信,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名字。他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人们不会忘记,他骑着自行车不分昼夜,长途奔波了300多里地去照顾家人,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却还谈笑风生;人们不会忘记,面对困窘的家庭、艰难的生活,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畏难退缩,他省吃俭用,勤俭持家,把节省下的钱为岳父、岳母看病;人们不会忘记,他利用业余时间到砖窑场、建筑工地打工,想方设法挣钱贴补家用;人们更不会忘记,他虽然生活清贫,却从来没有要过救济款……谢延信是我们焦作人的骄傲,焦作为有这样的人而感到自豪!

朱伯儒曾经说过:“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把能为别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幸福。能为别人创造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他说的不正是像谢延信这样的人吗?我们应该以谢延信为榜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做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培养自己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作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谁都免不了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同班同学遇到难题时,你及时主动地去帮他解决;当你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跌倒时,你及时把他扶起来;当你看到一位老奶奶或老爷爷过马路不方便时,你走上前去扶着老奶奶或老爷爷,把他们送过马路……一人有难大家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有人把我们比作“小太阳”,但我们不做别人围绕我们转的“小太阳”,而要做一个用自己的光和热给周围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小太阳。让我们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吧!争做一块闪闪发光的道德金!

篇三:生活需要道德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撞到了一位老人,竟扬长而去,有个人追上小伙子,说:“你的东西丢了!”小伙子连忙回头来找,那人说:“你把老人扶起来,我就告诉你丢了什么。”小伙子只好将老人扶起来,于是,那人说:“刚才你的道德丢了,现在你已经拾起来了。”小伙子的脸立刻红了起来。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我亲眼目睹的一件事:假期的一天,我和妈妈到家乐福超市购物。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身穿漂亮衣服,打扮得很时尚的姑娘,骑自行车撞倒了一位也骑自行车的阿姨,阿姨挣扎着几次想起来,可是都起不来,看样子摔得不轻。我和妈妈连忙去把阿姨拉了起来,一位叔叔走过来,把阿姨的自行车扶了起来,对那位姑娘大声喊:“喂,你怎么这么没道德!撞倒了人,连一声道歉的话都不说!”一位老大妈也忿忿地说:“这个姑娘穿得怪美,但心灵可不美。”那位姑娘听了,灰溜溜地骑车走了。

这位姑娘的行为和上面故事中的小伙子多么像呀!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我行我素,丝毫不在意旁人的感受,连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也不愿出手相助,甚至还以破坏公共财物取乐……

没有了道德的世界会怎样呢?试想一下:果皮如手榴弹般从窗口飞出,废纸、塑料袋像鸟儿般漫天飞舞,大街上到处是猫儿狗儿的粪便,令行人无处下脚;街道上,一辆货车发生事故侧翻,司机死里逃生,可车上的货物却被路人哄抢一空;路边的公共电话亭、垃圾桶,成了挨踢挨打的“受气包”……这样的生活,毫无“文明”可言,更别说“进步”、“发展”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一切,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如果用道德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近得触手可得!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让我们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的距离有多远美文

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里,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上,发生了一件令人气愤的事。

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正若无其事地站在“母子上车处”的栅栏里,而那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却被挤到了栅栏旁边。寒风呼呼的吹着,无奈那对母子却只能任由几个男子“霸占”着原本应该属于她们的位置。孩子似乎被冻醒了,嘤嘤地啼哭起来,然而,那几个人却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竟然对身边可怜的母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孩子的母亲感到十分委屈,可是她却没有勇气为自己抱不平,只能毫无理由地“享受”着低人一等应有的待遇。她轻轻地帮孩子整理了一下衣襟,然后望了望头顶上刻的清清楚楚、端端正正的'五个字——“母子上车处”,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或许那几个男子永远也体会不出这声叹息里所包含的东西。

看看那几个衣冠楚楚的男子,第一个人穿着棉袄,手插在自己的口袋里,挺着个将军肚,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站在他后面的,是一个高个子青年,只见他眉头紧锁,两双眼睛紧紧地闭着,仿佛在故意逃避着栅栏旁边那对可怜的母子,身为一个年轻人,他难道不为自己可耻的行为而感到脸红吗?紧随其后的,是一个矮小的老头,他身着华丽的羽绒服,头上戴了顶帽子,鼻子上架有一副眼镜,脚上穿着一双价值不菲的皮鞋;最后面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一件长长的风衣,戴着白色的口罩,那口罩似乎是故意要把他遮起来似的。

难道他们真的是文盲吗?难道他们真的没有发现那对可怜母子吗?难道他们真的是在无意中犯下这样的错误的吗?不,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被自己自私的心态左右了,为了贪图一时的方便和利益,他们忘记了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的美德。“礼让他人”、“相互关爱”……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再普通不过的相处方式了,我想,那些人一定不是到现在才懂得这些道理的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把这些传统美德体现出来呢?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假文盲”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草坪上明明竖立着“不许践踏草坪”的警示牌,可是那原本平整的草地却总是会留下一条条羊肠小道;商场里,随处可见“严禁吸烟”的标语,但就是有人为了自己一时的畅快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些人不是残疾人,或许他们什么都不缺,但他们唯独缺一样东西——道德。

道德的陷阱美文阅读

在所有的道德制高点中,没有比“保护弱势群体”更高的了。但是,口号的简洁性不能掩盖现实的复杂性,美国参、众两院在“2022年联邦最低工资法案”问题上的较量,就体现了这种复杂性。

美国的联邦最低工资,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没有变化,停留在5.15美元/小时的水平上。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民主党很早就提出将联邦最低工资提高到7.25美元/小时的目标,共和党却迟迟不肯响应。但是2022年11月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打破了这一僵局。民主党占多数席位的众议院很快就于2022年1月通过了提高最低工资的法案。

按理说这事就该完了,最低工资提高了,底层劳工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政治家们可能还因此多赢得一些选票,岂不是皆大欢喜?

可惜,这事没完。1月众议院刚通过该议案,2月参议院的许多共和党人就出来“捣乱”。他们表示,如果不增加小企业减税条款,他们就不批准该议案。

双方讨价还价两三个月,最后的结果是:最低小时工资从5.15美元增加到7.25美元,同时5年内给小企业减税48亿美元。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对共和党的“捣乱”感到困惑和不齿:他们“与劳苦大众为敌”。但是,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我们不妨把”提高最低工资”作为一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看看它可能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假设我是一个企业主,手下雇佣了7个人,每个人的小时工资是5元钱,如果政府强令我将工资涨到7元钱,我会怎么做呢?为了维持同样的生产成本,我很可能将7个员工裁成5个。这时候,那5个人的利益是得到了保护,那么,那两个被裁掉的人呢?

“最低工资研究委员会”的调查表明,最低工资上升10%,会导致年轻非熟练工失业率增加1%到3%。这个研究结论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最低工资法旨在保护弱势群体,最后伤害的`恰恰是弱势群体。

你可能会说,那就让政府禁止企业在提高最低工资的情况下裁减员工。先不说这个“禁令”在雇佣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行,就先假定它是可行的吧,后果会怎样?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政府规定我不能解雇员工,那我不雇新的员工总行吧?前面说过,最受最低工资法影响的,恰恰是年轻非熟练工人的就业机会。你可能又要说,那我强制你雇佣新工人。好吧,我只好雇佣新工人。结果又会怎样?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它的竞争力下降——美国的制造业在第三世界国家面前节节败退,与其劳动力成本偏高不能说没有关系。你又说了,那么我们就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好吧,贸易保护主义——咱竞争不过中国、印度,把它们关在外面还不行?后果又会是什么?提高的生产成本转移到价格当中,谁来承担?消费者。那些抱怨美国的商品、服务太贵的人,很可能同时是主张提高最低工资的人,却不愿看到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你可能又要说了,咱不让他们把生产成本转移到价格当中来,咱降低资本家的利润率不行吗?可以啊,但是,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违法,你怎么强制规定它的利润率?强制企业不许解雇工人、强制它雇佣定量的新工人、贸易保护主义、规定企业利润率,把这一切加起来,那叫什么?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弊端,还用得着我继续推这副多米诺骨牌吗?

“保护弱势群体”最后导致“伤害弱势群体”,“道德制高点”变成了“道德陷阱”,这就是所谓的悖论。不幸的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