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行善积德的经典

金刚经经文中多次提醒。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所有功德不及此经文读读四句偈的功德殊胜。下面是金刚经是讲行善积德的经典,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也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相。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公案讲有个法师,建了庙做了大功德,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一执着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不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弄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

金刚一卷重须弥所以我皇偏受持

八万法门皆了达惠眼他心踰得知

比日谈歌是旧曲听取金刚般若词

开元皇帝亲自注至心顶礼莫生疑

此经能除一切苦发心天眼预观知

莫被无明六贼引昏昏中日执愚痴

世尊涅盘无量劫过去百亿阿僧只

国王大臣传圣教我皇敬信世间希

每月十斋断宰杀广修善业度僧尼

胎生卵生勤念佛勇猛精进大慈悲

厌见宫中五欲乐了知身相是虚危

一国帝主犹觉悟何况凡俗不思惟

昔日提娑是国主为求妙法舍嫔妃

苦行精勤大乘教身为奴仆何斯仕

今帝圣明超万国举心动念预观知

文武圣威遍天下万姓安宁定四夷

自注金刚深妙义蠢动含灵皆受持

护法神专善常应诸天赞叹不随宜

白象驰来敬寿寺宝车幡盖数重围

明僧手执香花引仙人驾鹤满空飞

八难回生极乐国五浊翻成七宝池

开元永定恒沙劫摩王外道总降依

万岁千秋传圣教犹如劫不拂天衣

只是众生多有福得逢诸佛重器时

金刚妙理实难诠一切经中我总悬

佛布黄金遍地满拟买只陀太子园

八部鬼神随从佛雁塔龙宫满化天

只树引枝承鸟语下有金砂洗足泉

食事持钵舍卫国广引众生作福田

世尊尔时无我相须菩提瞻仰受斯言

四果六通为上品龙宫受乐是生天

转轮圣王处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

又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肉得生天

尸毗舍身救鸠鸽阿罗汉身过及三千

阎浮众生恋火宅我皇引出遣生天

一切有情如赤子但是百姓悉皆怜

既得阿耨多罗果又共诸佛结因缘

百劫千生不退转功德无量亦无边

非但如影诸寺观十力世界亦如然

总是金刚深妙义弟子岂敢谩虚传

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

《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金刚经》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金刚经福德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下面是金刚经福德,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金刚经》的福德

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出现18个福德,8个功德。大凡提到善男子、善女人的布施,他都用福德;凡是说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就用功德。

譬如里面“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讲的是功德。

还有,“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用的都是功德。

再如,“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就是福德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