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固伦和敬公主有关的诗文

固伦和敬公主生于公元1731年,也就是雍正九年。固伦和敬公主的父亲是清高宗乾隆帝弘历,母亲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固伦和敬公主,在乾隆的女儿中排位第三,因此也称三公主,但是因为早夭等各种原因,在她之前的几个公主都已经去世了,所以实际上她是排序长的。

固伦和敬公主的母亲,是乾隆帝继位喜爱的女人孝贤纯皇后,爱屋及乌之下,对于自己的这个女儿,乾隆帝是疼爱异常。和敬公主的名字蒙古语为”耐日勒吐贺其杨贵“,在乾隆继位之初,就将其封为固伦和敬公主,可见对其的荣宠。

清朝的公主,长大成人之后,一般只有两个归宿,一个是嫁蒙古,一个是不嫁蒙古。清朝建立之初,就倡导”满蒙一家亲“,更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与蒙古有了联姻的渊源。联姻政策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每代皇帝都会用这一办法,巩固满洲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大清的公主接近九成,都是远嫁蒙古的结局。据现在学者统计,清朝一共嫁了一百五十多位公主前往蒙古,世所罕见。

蒙古虽然并不是落魄之地,但是与京城的繁华相比,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苦寒之地。最重要的是,嫁到蒙古之后,意味着与自己的亲人隔绝,从此将再难相见。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公主是否远嫁蒙古,甚至可以作为判读其是否收到帝王宠爱的'依据。而固伦和敬公主,就是一干公主中没有远嫁蒙古的例外。

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将自己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嫁给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为妻。虽然公主嫁的仍然是蒙古贵族,但是却被乾隆帝破例留在了京城。面对自己从小娇宠长大的女儿,任何一个父亲都舍不得将其嫁到一个自己不能时常看见的地方。更何况那个地方,并没有自己这儿来的富庶繁华。所以将公主许配给色布腾巴勒珠尔后,在京城修建了一个公主府作为公主的宅邸。

这个想法并不是乾隆的一时兴起,早在乾隆刚刚为自己的女儿选定夫婿的时候,就已经存了要将自己的女儿留在京城的念头。公主是乾隆十二年嫁给色布腾巴勒珠尔为妻的,但是公主府的动工却早在两年前。早在乾隆十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她修建公主府了。固伦和敬公主的府邸,是清朝唯一一位具有固伦等级的公主府。

固伦和敬公主虽然留驻京师,但是她享受的待遇却一点也不比嫁到蒙古的公主少。按照清朝的规定,只有嫁到蒙古的公主,才能享受1000的奉银,留在京城的公主只能享受400奉银。先不说固伦和敬公主配给蒙古贵族,却能留驻京师,就说她留在京城之后,还能享受1000奉银,就足以见得乾隆对这个女儿的喜爱与不舍了。

固伦和敬公主的一生,要比清朝大多数公主过的好的多。她是乾隆女儿中,活的最长寿的人。生前受到乾隆的喜爱,死后也受到帝王荣宠。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固伦和敬公主去世,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

《科尔沁固伦和敬公主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侍宴》—清高宗 乾隆

世笃姻盟拟晋秦,宫中收养喜成人。

诗书大义能明要,妫沩丛祥遂降嫔。

此日真堪呼半子,当年欲笑议和亲。

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跟烤火节有关的诗文

今天是正月十二,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有的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每当此时,火起之处,烟雾缭绕,灰尘四散。在这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在,谁来发起改革这种风俗?!

——题记

正月十二烤火节,

夜幕降临聚门庭。

簇簇烟花空中舞,

敦敦旺火映笑影。

柏火败祸驱邪气,

除旧纳新祈福星。

烟雾缭绕灰尘起,

折树毁林污环境。

风俗习惯应革新,

弃陋择良讲文明。

众说周知均已晓,

就看谁来圆这梦。

(甲午年正月十二晚)

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有感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本人为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百折不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他精辟的师德理论,是新世纪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有感,欢迎阅读。

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有感1

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是学校之灵魂,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课程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脚踏实地,做个平凡的人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都是如此,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不断追求,做个有事业心的人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使人安身立命,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 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的职业。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他们的工作就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不断学习,做个永远向前的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分手一。它是教师职业品质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具有它的特殊规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育人的规律,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宝贵品质,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要不断面临新对象,为了适应新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作调查了解,区别对待。再者,时代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识激增”的现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营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常流水,这样才能不愧为老师?/p>

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此,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有感2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孟子也说过:“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君子之首,修其身而平天下。”我国老一辈的教育家徐特立说得好,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具有公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因为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教师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所持的态度和处理方法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就要求更高,不管是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生活行为等方面时时处处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耪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我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观:

1,剖析自己,自我教育

教师应该在心灵的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学会认识自己,开展好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不仅要求我们不但要能够认识别人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自身修养动力,高标准地要自己。

2、不断向学习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教师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周恩来同志也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立场。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教师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不涂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有时候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他们忠于职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提高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还能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从中吸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下,学生是喜欢评论老师的,也经常把叫是的言行加以对照、比较,看看教师的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学生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比如:

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等。所以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到学生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多看、多听、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德行为的评判,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批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恳、主动、虚心地想学生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总之,要当好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好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要当好学生思想品质的造就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