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600字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金时代观后感1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黄金时代观后感2

我们在喧杂的尘世中唱着自己的歌,站在爱中迎接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题记

20世纪初,在呼兰河边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她虽然家庭不幸,但那时的她,单纯的期待着长大,不曾思虑一路坎坷。

20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她却与表哥连夜逃走,被表哥背叛后,她仓皇回家,家人却不再欢迎他,她只得去投靠曾背叛过她的未婚夫,可他的家人坚决不同意。她在旅馆中欠了一笔巨款,被关在仓库中,她向报馆写信,意外结识了萧军,两人相见恨晚,情投意合。若干年后,因为战事变故,两人永远的分开了。之后,她与端木成了亲,直至得肺结核死去。

萧红与萧军有一段如胶似漆的爱情,但他们的分手却无比和谐,天各一方,唯愿君安。两人分别时,萧红试图挽留,却被萧军无情地拒绝,在听到萧军的答复时,萧红转头便走,她也有自己的尊严,这世上,谁又比谁更优越呢?他有他的繁华,你,自有你的盛开。

萧红在遇到困难时,总会找鲁迅先生倾述,她不仅把鲁迅先生当成老师,更多的是挚友。尘世里,我们都只是需要一句加油,一声你可以,在这鼓励中热泪盈眶,卸下所谓坚强的伪装,然后鼓起勇气,继续走下去。

萧红的私生活曾被无数人谩骂,她却平静无比,所谓笑骂由人,自在我知,本就是入世法里最艰难的选择,而她却笑纳百川。

活着的最好态度,原不是马不停蹄一路飞奔,而是不辜负,不辜负身边的每一场花开,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的拥有,用心的去欣赏,去热爱,去感恩每时每刻。萧红没有辜负每一个朋友,也没有辜负每一场爱情。

我的黄金时代,由我来掌控!

黄金时代观后感3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的还是女性的黄金时代吗?我们生活的氛围更开放,机遇更多元化,但要做到忠于自我,仍然需要很大勇气,追求自我的道路仍然有很多障碍,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顺从,会选一条好走一点的路,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只能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去争取,不光是女性,男人也一样。

黄金时代观后感2022字

对于一个对萧红无甚了解的观众而言,《黄金时代》就是一篇巨细靡遗的个人编年表。然而在看罢这篇长达三小时的编年表之后,却无助于引发人们对于萧红更进一步的兴趣。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煊赫一席之地的天才女作家,其生平在方寸银幕间贫乏无趣得泯然众人。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颇具文学情怀的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都尊萧红为自己心中的偶像。片中直接从萧红作品中撷取的大片对白,精确到具体日期的一个个细碎事件描述,以及力求还原当年时代风貌的服装和道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以上这些是许鞍华和李樯从可证的史料中收集而来),都彰显出编导渴望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萧红的深切诉求。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过于渴求客观与真实,影片采用了最为笨拙的方式去演绎萧红的一生。它从萧红第一段失败的恋情开始,事无巨细地一点点推进着人生前进的步调。与萧红有过交集的成群的人物走马灯似的出现在银幕上,留下零星的事件,便迅即离去。观众只是明白发生了什么,却难以理解一切为何以及如何发生。对于更多史料难以确证或影像无力表达的部分,则采取了令人惊异的由演员面对观众大段念白的方式予以呈现。这些频繁出现的间离段落,犹如一则旨在介绍史实的电视纪录片,让整部影片本已破碎飘零的同时,更让人有出戏之感。以至于有论者感慨影片更像是一部资料翔实的论文,而非电影。事实上,即便将其视作一篇论文,其论据材料之取舍,也值得商榷。对于理解萧红的性格至关重要的童年家庭部分以及与萧军端木等人感情关系的诸多细节全部按下不表,却对每一次文人的聚会就餐细节描绘得丝毫不差,而对于萧红与萧军、端木难以善终的两端感情尽数归咎于男方(萧军的狂放与多情,端木的懦弱与自私),多少也有悖常理——感情终归是两个人的事,问题怎可能单属一方?

以上种种,归根结底都是编导有意无意的粉丝心态使然。《黄金时代》犹如他们向偶像致敬的赞美诗,其中关于偶像的描写都是俯就身躯的仰望,必然容不得一丝瑕疵与污垢存在。因此,萧红自身性格的缺陷,都成了《黄金时代》里尴尬的留白。而这些散落四处的留白,对于对萧红其人其文并不熟悉的当代观众而言,甚至成了理解故事发展的隔阂与阻碍。至于不少人曾经期待的,通过这样一部深入描摹民国文人的史诗巨作尽显一个时代之文化风流的主旨也彻底落空。片中虽然出现了大量与二萧有过来往与交集的文人雅士,然而后者基本沦为了侧面讲述萧红生平的刻板道具,如王千源、田原、祖锋、王紫逸等人的所有作用几乎就是朗诵几段长篇大论的念白,所饰人物的性格则没有丝毫表现。在这方面而言王志文饰演的鲁迅或许是唯一的例外,举手投足间的三言两语,多少表现出一代文豪的风度与气质,而讽刺的是,王志文也是这一众配角中唯一没有去读那尴尬念白的一位。

影片将全部的焦点统统对准萧红一人身上,除了令大量原本各具风貌的配角沦为脸谱式过客外,还丢掉了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二萧身在上海与武汉之时,恰逢抗日战争最为惨烈之际,加上二萧所在的`左翼作家阵营,也遭到了政府当局的围追堵截。他们的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是在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进行,而每一次辗转和迁徙,则都是迫不得已的转移。然而,战火在影片中,仅仅是在最后的香港段落有一短暂的呈现,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身幕后。给人的错觉竟然是,二萧与友人的活动与来往,皆如闲庭信步般洒脱自如,甚至有点像《午夜巴黎》中文人间的谈笑风生。

总而言之,《黄金时代》确凿无疑地映射了许鞍华和李樯的初衷与野心,可是这份初衷与野心以一种错误的角度和方式被表达出来。许鞍华和李樯执迷于萧红非凡的文字(这一点的确值得称道和书写),却忽略了作为一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更本职的使命——从历史与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升华。即便是表现萧红才华满溢的文字,作为一部电影也更应该尝试用相应的影像而非生搬对白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而两人用为尊者讳的方式描写自己心中的偶像,更是犯了优秀传记片之大忌。这种情感认同上的主观,恰恰违背了他们对于“客观”的孜孜以求。

所幸,从片方发布先导海报起一直在强调的“自由”这一核心命题,经由萧红崎岖坎坷的一生多少算是被凸显了出来。从年少时为了爱人逃家私奔,到与未婚夫忍受周遭白眼在旅馆闷居四个月,以及后来始终不愿成为男性附庸、谋求自我独立的意识,贯穿了萧红的一生。再加之其对政治的懵懂,令其没有盲目跟风抱团,而是执着地忠于自我风格进行文学创作,更令其在同时代人群中经历时光的洗礼焕发出神采。当然,就这一点而言,《黄金时代》也还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所能欣慰与感叹的,是许鞍华有勇气在如今这样的时代拍摄一部与普罗大众存在天然隔阂的巨作,其罔顾左右的气魄倒是与萧红有了几许遥隔时空的共鸣。至于那个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充满魅力的真实的萧红,只存在于电影之外,甚至萧红的文字之外更多的历史想象中。

锁在烂纸盒里的黄金时代初中作文

破烂的纸盒满载着那青葱时代的缩影,缓缓地驶进两代人的河流,在那飞一溅的水花中浓缩着碰撞的思想,落下的却都是不可言说的一爱一。——题记

一打开这个纸盒,有些陈旧却掩不住华美的衣裳,泛黄的老照片便争着,抢着挤进我睁得老大的眼睛。相片上的她,散着海藻般墨黑的头发,宽宽的布衣,赤脚穿着凉鞋。水花梳洗了她的脸庞,面容清秀,犹如出一水的芙蓉。清澈的眼睛望着远方,一陽一光,自信。嘴角上扬,洋溢着甜美的笑容。没想到,俺老一妈一也那么有少女情怀啊。

为了帮我准备生日,母亲依旧弯腰忙碌着打扫卫生,脏乱的头发湿一漉一漉地缠成一一团一,依旧是青墨的粗布衣,沾满灰尘的脸庞满是疲惫沧桑,明明还 不到四十岁,却好像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般,浑浊不清的眼,淡淡地扫了我一眼,又深深地低下了头,投入到紧张的忙碌中。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停地劳动着。眼前的这一切模糊了我的双眼,如今的母亲哪还 有年轻时的风一流潇洒。“你看,这是你小时候的衣服呢。”忽然,她的手停下了,咧着嘴笑了,好像绽开了一朵饱经风霜的菊花,“哎呀,我家惠惠现在长那么大了都穿不上了。又大了一岁,更加标致了。”她挂着笑容,忍不住拉了一下我的手,意识到自己的手还 很脏又放了回去。我也笑了,但是有什么东西想从眼睛里跑出来。

照片上的母亲,像昔日的三一毛一,倔强,坚强,走过黄沙漫天的荒原,也走过一陰一雨蒙蒙的一江一南。但自从生下我之后她和青春时期就像分手的情侣,分道扬镳。我一点点长大,母亲的背却越来越驼了。我的笑容背后是母亲辛劳的背影。我像只寄生虫,把母亲的青春消磨成为自己成长的养料。我和两个妹妹像根牢固的线扯住了她飞扬的青春。

“老一妈一,这是什么地方啊。”我的喉咙有些发一痒。“我也想去。”

“这啊,是香港的..可漂亮了。你老一妈一去过的地方可多着呢。”母亲笑了,像个孩子一般。

“老一妈一,那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呢?”

“我啊,想去拉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离天空最近的地方。“

我亲一爱一的母亲啊,我希望有那么一天,你也能如青春时节般潇洒倜傥,像只雄鹰飞扬在那辽阔天空。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薛其坤:现在是中国科学家的黄金时代

导语: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授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薛其坤,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

1980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7月毕业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至202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5月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2022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12月任物理系副主任,2022年7月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22年3月任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2] 。2022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金。

2022年1月,在未来论坛2022年会,颁发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同月被评为202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22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网易科技讯1月15日消息,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授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薛其坤。

在颁奖典礼上,薛其坤发表了获奖感言。他回忆了自己从小山村出发,到济南读大学、到曲阜工作、到日本留学、最后回到清华大学的历程,他认为未来科学大奖所给予的不仅是一个奖项,更是人文情怀,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他认为目前是中国科学家的黄金时代,他希望以此为起点更加努力。(温泉)

以下是薛其坤获奖感言:

我叫薛其坤,薛宝钗的薛,薛定谔的薛。50多年以前,我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家乡非常贫穷。我就像一只小船从非常简单的地方出发,到济南读大学,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工作。然后,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读研究生。然后又东渡日本的仙台,和鲁迅先生做校友,留学、学习。然后又到美国的北卡Aspnes门下做博士后。在地球上转了一圈以后,又落脚于北京,落脚于清华大学。今天我代表我的团队走到了这个崇高的舞台上。我想说能够登上这样的舞台,我是特别幸运的人。所以,我感激,我感恩。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妈妈,她不识字。但是,她不但给这个小船赋予了生命,她让我识字,我还能说点英语。我感恩他们。

第二,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我优秀的儿子。他们一直是我24小时工作强度下的强大支撑和源泉。

我还要特别感谢今天来到现场的必要努力的伙伴,像贾俊峰、马旭村等等,以及又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生学生。

我还要感谢我的合作者,理论上的,大家今天看到了首晟。还有我在国内外的合作者,他们在不同的阶段都帮助我。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导师,陆华教授和Sakris教授,他们在小船不好用的时候修理修理,使小船在关键的时候保持正确的方向。

很多人在我的一生中给我提供帮助,包括我所在的学校清华大学,原来的物理所。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亲戚,我的领导,都给了我很多帮助。

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是第一次参加“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我想借此机会代表一个科学家感谢“未来科学大奖”,感谢“未来论坛”,特别是感谢“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者们。我知道你们做你们的事业,像我们做研究一样,非常得不容易。但是,你们用你们的无私奉献,在中国的科学发展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你们给我和卢教授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奖金,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情怀。这在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上是里程碑性的事件。他们希望我们科学家推动中国的科学,使中国的科学对世界文明、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弘扬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我感谢你们!

在座的还有外国朋友。你们也知道中国的科学家在世界上是最幸福的。中国的科学处在黄金时代,我本人就是这个黄金时代的幸运者。今天,我非常荣耀能够获得这个奖。这笔沉甸甸的奖金又给我这只小船注入了核反应堆式的动力。我会以今天作为新的起点,把我的小船加足马力,奔向未来。

50年以后,我这只小船再次来到这个舞台,把卢教授拿到的“生命科学奖”再囊括到我的手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