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风荷举

——读《一一风荷举》有感 初读张晓风的《一一风荷举》,便觉得她的文字广阔如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发人深思。

不同于我读过的其他散文,张晓风的作品在释怀散文家怀旧动人温情的同时,将满腔柔情与深刻哲思相互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翻开荷花映衬的扉页,两行字便映入眼帘:“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 是啊,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间万物有哪一个不曾完美,又有哪一个时时刻刻都美好完满呢?

阅读目录,才发现这本书是集她半世纪出版以来的八十余篇精华而成的精粹本。泛泛地读了读,很快便爱上了张晓风前两章描写大自然及其在自然中无限的遐思的段落。

再细品,发觉她的文风,既涵盖了古典散文的含情脉脉,就似姑苏小巷中流淌的涓涓细流;又囊括了现代文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平常特色,看似平实,读着读着便会惊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张晓风的文字值得斟酌。每个动词,每个名词,每个量词,每个形容词,都传神得能将静物刻画得自然逼真,活灵活现。好比《魔季》中,“蓝天打了蜡,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的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所有柔嫩的枝叶都被邀舞了,窸窣地响起一片搭虎绸和细纱相擦

的一群声。四月是音乐季呢。”

张晓风笔下的颜色也格外新鲜明快。“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藤萝植物是嫩绿的,树下的苔

藓是鲜绿的。”当然,娇美如昔的花朵儿也是色彩斑斓的,浅绿的,嫩黄的,肉粉的,水红色的,熟杏色的,月牙白的,樱桃红的,天蓝色的,紫罗兰色的······真是让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紧接着又在自然中“观音”,“宽广的音乐台上,响着甜美渺远的木萧,古典的七弦琴以及综综然的小银铃,合奏着繁复的自然之声。”

纵览全文,处处都氤氲着作者爱的香气息,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

对诗词的爱,对人生的爱,对书籍的爱······张晓风似乎无所不爱,是她,将这份爱的暖流,通过书这条一望无际的河道,缓缓传入每位读者的心灵、脑海,传向世界······

《一一风荷举》,一本自然清新的散文集,正如张晓风自己所说:“世间万物,或如荷花,或如橘柚之花。皆各有其芳香郁烈,而我是那多事的风,把众香气来作四下播扬。”

细细想来,这不同的花,就如不同的人所作的文章,风格迥异,而张晓风的文字则是集万千风格于一本书的文字,时而轻柔,时而坚毅,时而明朗,又时而阴沉······

读她的文章,能体会到女子一切好气象,好情怀;读她的文章,能跟随文字漫步到另外一个境界,明白生命的意义;读她的文章,能恍悟人原来也可以有权不知不识到大而大剌剌地活下去······

读《一一风荷举》有感

闲暇之余,偶然发现书堆下的新书《一一风荷举》,信手拿来,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是张晓风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凝结于笔尖,纸上,每一篇散文短而巧,精致而又细腻。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她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朴实,却又不乏典雅。

《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我看完后顿时沉思了,文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跟作者比电动玩具的多少、大小。而作者却回答:“我没有电动玩具,大的没有,小的也没有。”

如此的一个小孩,竟会懂得与别人比物质上的享受,而不明白作者根本看不起。孩子,会用电动玩具的多和少,大与小来跟别人作对比。以此来谋求胜别人一筹的'感受,以此来感受攀比的成功。这其实就好比两个大人之间,比钱、比权、比车……如今,这种庸俗的习气,已“传染”给了小孩。小孩也学会了与别人攀比。如果自己赢了,就好像自己生命更有价值,似乎有种“飘飘欲仙”,“君临天下”的感觉。

然而,真正的财富,并不局限于金钱、权力、车。而是人对世界,对别人作出的贡献。如今,巴菲特不就是一个好例子吗?比钱,没几个人比得过他,他富可敌国。他却仍住老式公寓,开二手车,家里椅子还缺一条“腿”。他不攀比,不奢侈,节俭低调,他立下遗嘱,死后99%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他将流芳百世,因为他不仅拥有财富,而且懂得如何看待财富,如何支配财富,。他不拿别人的生命同自己比,同样也不以金钱、权力、工作、智商来评价一个人。这才是真正完美的生命,这才是拥有人生真正的财富。

文章中说得好:“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学位,不以畅销的‘册数’来计量。我,不纳入计量单位。”

风荷举韵的阅读答案

(1)水之湄,柳之荫,亭亭叶叶的一片绿色铺向远方,水之央,正对一青螺翠岛。心中怡然,此景宜人,堪可入画。画中的亮色,在于那片延展的绿。

(2)这片绿色,是荷。

(3)发现好长时间没这么认真观察荷了。荷是我自小熟悉的植物。老家是水乡,塘坝河池到处都是,荷藕菱芰自有滋生的条件,倘到乡间,随意一处隐秘的堰塘,便可觅见它们的身影。

(4)这里的荷绿得真翠啊,姐姐在旁边发出赞叹。把我从沉思中惊醒。她从老家而来,我和妻女一道,陪她在逛这片湖。的确,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韵,只有在更广的空间方能显现,如中国画中的留白,那大片的白,此时换作了旷阔的湖水。若是拥堵得慌,挤在塘里,味道则全然两样了。

(5)前方有一座木格栈桥,凸向水中,供游人休憩。踱于其上,迎着凉风,看浮光静水的荷娉婷摇曳,心中不由一动,真是风荷而举啊,如美人亭亭,姿态万方,流盼生辉,实在是太可爱了。

(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儿人虽小,也懂得荷的妙处的,闹嚷着要折一根荷叶来玩。拗不过她,弯身,偷偷折去。手有点毛,这才忆起,荷茎是带刺的,都快忘了。我把它举在半空,凑近荷叶,猛吸一口,淡淡的香,像时间的味道。

(7)水里有人。穿梭于荷叶之间,在采莲蓬。走上去,请他给了两个。说真的,藕自小熟识,这青绿的莲蓬还很少吃到,尝到的多是熟透了的莲子,用作菜中的甜食。以至于很长时间内不知二者是何种关系。剥开,尝一口,清凉,却有些微苦,姐姐提醒,要把中间的绿丝抽掉,这样才会甘甜。

(8)①亲近了莲蓬,不能冷落了莲花。这里是江南,吴歌的源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西洲曲》应该发端于这一带吧。弥望中,不见小舟轻飏中的穿径,也听不到渔歌唱答的欢笑。但见田田耸立的荷叶之间,错落点缀着粉红的莲花。欧阳修的十首采桑子,写尽了一个颖州西湖,也写透了清荷疏柳,绿波浮萍,我眼中的湖,似可比拟欧阳公之湖么?

(9)俯身,静观莲花。②有的盛开了大朵红艳,有的还鼓胀着花骨朵儿。起风,送来缕缕清香,有若朱自清笔下飘过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觉得沈约的两句诗最为精妙: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红与绿的对比,这是中国文化中最传统的色彩美学,在荷与莲的身上,在水中之物中,它们是最适合最有代表性的了。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入世者的眼中,荷是卓然而芳洁的,一树一菩提,心似莲花开,在出世者的眼中,莲又是超然而脱尘的。妙的是,荷与莲,是一株植物上共生的两种异禀,而且,它们远离了尘土,长于清涟的水上,难怪数千年来,荷是如此受到国人的偏爱。

(11)又起风了,不是水面,是心间。荷叶,莲花,莲蓬,节藕,我拿什么来形容你好呢,这位花中君子,我难以掩饰对你的喜悦之情了。现在已是初秋,依然风荷而举,满目香韵,待到明年六月二十四你生日时,再来好好看你。

1.文中第六段中有个量词运用不合适,请你修改。

应修改为

2.我把它举在半空,凑近荷叶,猛吸一口,淡淡的香,像时间的味道。时间有味道吗?用时间修饰味道合适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画线句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随意一处隐秘的堰塘,都可觅见它们的身影。

(2)如美人亭亭,姿态万千,流盼生辉,实在是太可爱了。

5.试从写景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②。

6.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1.条枝

2.时间没有味道,但是这个比喻很贴切。荷香勾起了作者对小时候的加快,现在加快起来,这荷叶的味道就如这时间一档淡雅与绵长。

3.承上启下,引起下文的描绘对象莲花。

4.(1)隐蔽、秘密的意思,以些修饰堰塘,照应了上文中的到处,说明在家乡莲花很常见。(2)的确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娉婷的荷花的由衷赞美之情。

5.作者先从视觉角度写花的形态,再从嗅觉角度描绘香味,然后回到视觉描写荷花的色彩;描绘时穿插古诗文,语言优美而清新。

6.饱含了作者见到荷花的喜悦,对荷花的赞美以及作者离开荷塘的依依不舍之情。

勃举的碣石的美文

无人能懂,亦无须谁懂。他把那些发白的往事,和招摇的明天,一并放入现实的染缸之内。奋力地搅拌成一曲,独自吟唱的歌。

只是,他忽略了这.赤.橙.黄.绿.青.蓝.紫,哪一种颜色更能,贴近现实的狂笑?哪一种颜色更能流光溢彩,而不会众叛亲离?

初春的天空,有时也会变化无常。他就这样抱紧自己的初衷与节奏,让幻想的美好,固化成了致命的血栓。

他,随着文字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走过烟尘滚滚的昨日,迈向雾霭绕缠的明天。

任那些与太阳一同升起,随星辰一同陨落的羁绊,在时间更替的层层阡陌里,或逃离,或汇集成记忆幽深的,蠢蠢欲动。

他明白,自己不是智者,更成不了勇者。他只不过是一个,用笔尖的锋利,划破现实的志者。

因为,他眼睛的底部,沉淀了太多,太多的盐。他衣襟的包裹之内,蕴藏了太多,太多的无奈与辛酸。

在似梦非梦的现实里,他缺少的.是霸气,更与雄伟无关。那么,就用一支笨拙的,喋喋不休的笔,来捍卫他的孤独与沉默吧!以及,他的倔强与尊严。

明明灭灭的昼夜交替里,他把那些风吹浪打的无奈,幻化成高高耸立的坚强,并勃举成一尊坚硬无比的碣石,与那些不紧不慢的日子,对抗出一首首苍劲而凛然的小令。触动诗歌的风骨。以此。来成就他人生的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