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词鉴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这首诗就是描写诗人徜徉于故乡山水间的情景。

谢灵运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称。如此诗中写泛舟湖上的景致:“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就十分醒目。诗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消散;近处,湖面上的菱蔓荷叶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水草相互纠缠着,在微风缓流中轻轻摆动……。读这些诗句,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鲍照称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汤惠休也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这首诗的首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憺,安也。从心,詹声。恬静安然),写山水的明媚宜人,一个艳词丽字都没有用,却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象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饰,在月光下摇曳飘香。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清晖能娱人”,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是山水主动地以其清晖,以其灵秀,“能娱人”。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敛是聚意,收为集意,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诗又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结果余辉。这种拟人手法,很细腻地传达出萦绕在诗人心中的那一缕留恋之情,使“游子憺忘归”的含蕴更为深厚。再如“蒲稗相因依”句,诗人把无思维的蒲稗写得象人一样有情有意。它们在黄昏的湖面上互相依傍着。正是由于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消失了。从而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以“还”为线索,渐次铺叙了一天的行踪及归后的情景。开头四句总结性的说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体会,觉得石壁的山水林泉,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态,令人憺然忘归。而“游子憺忘归”句又引出下文“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点明出谷与登舟的时间。诗人何以清晨从石壁动身,直至夕阳将坠才到湖边呢?这正因为“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在这里,诗人的笔法回还往复,前提后携,层层渲染,处处呼应。“入舟阳已微”句还暗扣诗题“还湖中”,故而下面“林壑”四句细致地描写了泛舟湖上的远近景色。接着的“披拂”二句,写舍舟登岸,高卧于东窗之下。最后四句,写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庄哲理和养生之道。通篇层次过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与开首四句总结性的诗句遥相呼应,更显得章法严谨。

诗人在艺术上,还采用了时空相间、虚实、详略相间的手法。通篇的空间,由实入虚,由虚转实;通篇的时间,时而倒溯,时而顺流。时空的几度变换,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广,意境更加开阔。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卧东扉之下的情景,都写得很细致,这是实写。而从“出谷”到“入舟”,从早至晚,从石壁到湖畔,则是虚写。这不仅使诗歌剪裁得体,无繁芜之累,同时,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时空,使读者得以尽情地驰骋艺术联想。

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常借山水言玄,谢灵运也不例外。不过,这首诗并不是“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具有融情、景、理于一炉的特点。如开首四句虽然着重写游玩山水的情致:“游子憺忘归”;但同时也写到景:“山水含清晖”;也写到理:“清晖能娱人”。而最后四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又是源于诗人对于山水之景的亲身感受。因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王夫之《古诗评选》)。真挚的情感,精美的景致,高奥的哲理,这三者在诗人的笔端相互渗透,相互发明,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韦应物《蓝岭精舍》鉴赏

蓝岭精舍

韦应物

石壁精舍高,

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

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

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

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

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

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

安得长偃仰。

韦应物诗鉴赏: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四句是写蓝岭精舍特殊的山势位置和登临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这两句特写石壁高耸入云。寺观构筑于天设神造的千丈绝壁之上,因而就愈显得高峻,排云直上写出了寺观高入青云白云的壮观景象。接下去,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佳游和忘险,写出游特别险要的寺观时独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赏,都是指在未游蓝岭精舍之前的构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绝壁,耸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画雕塑自然也会美奂美伦,再加上关于佛道神奇传说,使得登游如临仙境,所以说佳游惬意,满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前赏,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

次四句是写登寺观俯视山下和游赏寺景的情形。

《蓝岭精舍》唐诗鉴赏

蓝岭精舍

韦应物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韦应物诗鉴赏: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四句是写蓝岭精舍特殊的山势位置和登临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这两句特写石壁高耸入云。寺观构筑于天设神造的千丈绝壁之上,因而就愈显得高峻,“排云直上”写出了寺观高入青云白云的壮观景象。接下去,“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佳游”和“忘险”,写出游特别险要的寺观时独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赏”,都是指在未游蓝岭精舍之前的.构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绝壁,耸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画雕塑自然也会美奂美伦,再加上关于佛道神奇传说,使得登游如临仙境,所以说“佳游惬意”,满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 “前赏”,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

次四句是写登寺观俯视山下和游赏寺景的情形。

由于立壁千丈的寺观向前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势,所以从寺观俯瞰山下,颇有“崖倾景方晦”之感。

“晦”即昏暗”;由于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挡而或明或暗,一个“晦”字,写出了这一独特现象。沿崖而游,峰回路转,终于看到了山下的平川。

但因山势极高,使得山下的平川显得极小极小,所以说“谷转川如掌。”再看到寺观中的树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郁郁葱葱,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叶苍,如盘龙蛇,所以说“绿林含萧条”。“萧条”

二字,含有苍老、静寞之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萧条冷落。再看那些飞阁,楼台,却又那么开阔壮观,所以说“飞阁起宏敞”。一个“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杂之趣;一个“起”之,颇见天设神造、巍峨壮观之境。

最后六句,是写借宿在蓝田精舍的所闻所感:“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十字,字面是写山中的亲善往还,实则表现了山上有山,寺外有寺,观外有观。

颇见山路逶迤、云径无穷之妙。而“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二句,上句的“阴”字,指天黑时已阴云密布,群山隐没于山雨前的阴霾之中;下句中的“百泉响”,则写出一阵山雨过后,处处山水回响的情形。

可以想见,一场夜雨后,明天定是晴秋佳景,故而诗人发出“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的感慨。这里的“累”字,主要是指身陷名利官场之累,自然也包括家有妻儿老小之累;这里的“偃”字,指偃卧于秋山精舍之闲适;这里的“仰”字,指仰望佳景而随时登游。意指身陷官场名利之地,又有妻室家小之累,怎能优哉游哉,随时畅游名山胜水呢?

这首游纪诗的主要特点是:随游而纪实景,随感而发真情;纪实景记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发真情而无半分造作,能使人读之深信其真。所以,前人评说:“人谓左司(韦曾为左司郎中)学陶(渊明),而风格时近小谢(灵运)。”(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就山水诗来说,诗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陶谢诗中的一些优点。

近作诗词6首

闻“玉龙·金色辉煌秋日诗友会”戏作

玉龙飞起满天星,口吐莲珠化酒瓶。

正值秋香尽黄色,一堆骚客莫忘形。

临江仙·重阳寄怀

独立南江呼远雁,梦中野菊衔来。

依稀登上小山崖。

抚花相与语,酸泪又流腮。

谁在重阳歌一曲,平安久久添财。

融融其乐自悠哉。

寸心千里外,借月望乡台。

秋梦

望断孤鸿过暮天,昨时山水独流连。

随风红叶飘飘起,月挂西窗梦自圆。

鹧鸪天·无聊秋夜

不见窗前旧菊娇,聊将书桌乱闲敲。

霜风铺地蛩鸣少,露水无波桂影摇。

神有失,月生毛,如何千里共今宵。

临空且尽三杯酒,只待诗中去赶骚。

感怀

未除五盖入凡尘,百态云烟幻亦真。

尤恋当年桨摇月,不知几度雪飞春。

渐闻稚语将翁唤,习见轻毫把墨匀。

世事从来多有惑,清风逐梦问由因。

喝火令·秋燕

向晚天流火,更深月泛清,

一辞炎暑去笼蒸。

风点露中青绿,飘叶正无形。

往日依檐乐,秋来复暖行,

草庐难舍叫声声。

盼也闲言,盼也酒杯擎,

盼也扫君庭穴,倚户望归程。

满江红·谒徐文藻烈士陵

赤县云遮,皖江岸,寒冬凛冽。

桑梓难,几多惆怅,几多呜咽。

天主堂中宣马列,松梅岭上消冰雪。

望寰宇,一点白东方,翻新页。

挥长剑,除顽劣;为理想,流鲜血。

叹青春忍别,故乡风月。

激励后昆承大义,留存真爱传高节。

慰先烈,处处发龙吟,佳音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