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砧板肉经典散文

一到严寒时节,有种浓香味就渐渐从记忆深处飘出,那就是蕴着亲情的砧板肉味道。

近日寒潮袭来,感受到了结结实实的寒冷。周末回江南东至县胜利镇老家看母亲,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晚饭间来到母亲家,让刚下班回家的小妹有点措手不及。没有备些像样菜肴,街头卤菜我是不吃的,母亲便让小妹从晒台上取下一块腊肉,整块地放在大锅饭上一同煮,肉在上,饭在下。母亲说,这样煮,饭中有肉香,肉里有米味,趁热吃最下饭。我想起粤式煲仔饭,就是这样的煮法,一可将腊肉中的.咸味减少,二可吸取大米的草根香,肉味更香美;米饭则吸取了肉中的油脂和腊香,味道醇厚,两者相彰得益。

肉香饭熟,在外屋和母亲谈心的我,就有点口水生津的感觉。小妹在当地一家信用社工作,一直在老家乡下与母亲居住,兄妹几个,只有我一人远离家乡来到安庆,由于路程不远,过江坐车全部路程要不了一个小时,所以经常回家看看,尤其是父亲去世后,回家的次数比往常多了点。

一盆豆腐白菜,一个鱼头火锅,还有一砧板肥瘦均匀的腊肉。老家人有个习惯,就是切腊肉的时候是熟后切,大块的腊肉从大锅的饭头上取出放在砧板上,手快刀快地切成大块肉片,然后连砧板一同端上桌,那热热的肉香味满屋都是,让人食欲横生。

小妹从里屋酒罐里舀上一瓢米酒放我面前,我没先喝,却急忙举起筷子伸向砧板上的热热的腊肉,那咸香适宜的味道似乎早就镌刻在心中、羁押在舌尖,让我显得有点迫不及待。砧板肉口感香润,肥的透亮,不腻口,切成厚块,犹如镜子,可鉴人影;瘦的暗红发亮,吃起来咸淡适中,软硬适度,清香可口,不塞牙,闻起来令人垂涎,这味道在酒店里是很难品味到的。

老家砧板肉的来历主要是图省事,生的切不如熟切方便,大块地直接放在锅内米饭上面,待煮熟后,再从锅内取出来,放在砧板上切开,这种肉就叫做砧板肉。砧板肉也是腊肉,可砧板肉的味儿,要比普通腊肉还要香得多。

砧板肉的味儿香在哪里?按烹饪原理来讲,砧板肉的味儿应该香在“热”字上,煮熟的腊肉放在砧板上切好了,如果不现吃,装进碗里凉过后,那味儿和刚出锅的砧板肉也是完全两样。放在碗里的肉,尽管也香,但吃起来哪有这样随情适意?用砧板当器皿,加上平常大碗大碟看得多,一种奇异的感觉也是增强食欲的原因。砧板肉所用砧板装肉直接上桌,只适宜于家人一起,来客人肯定用器皿来盛以示恭敬。其实,砧板肉真正的香,是在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中登场,其味儿,不香亦香。

老管的经典散文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忽然听到啪啪的拍门声,一个女人口口声声叫着“老管、老管。”

我听着好像是叫的“老板、老板”,因这个声音不熟悉,我家也不认识什么老板,我就没开门。过后她又拍对门的门,还是没人应声。这个女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又跑到下一层打门,门“啪、啪、啪地响着,那个女人“老管、老管”地大声叫着。

四楼的门开了,是女主人的大儿子的声音:“老管不在这。”

她继续拍别家的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可能是找到了老管,听不到了动静。“老管?”我忽然想起来了,他是和我在一个厂的退休工人,没退休前在厂里负责过一段待业青年的工作,此人也就一米六多的个,瘦小精干,浓眉下有双深邃的眼睛,想当年也算是一个能人,听人说他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办过一个什么厂,不知是经营不善还是咋的,厂垮台了。不几年他的爱人也去世了,听人说他又找了一个女人,女人是个残疾,女人还带一个刚上大学的男孩,后来不知怎地他们又到了郑州。前年不知为啥他又回来了,听人议论是女方把他净身出户了。

当天晚上我从外边散步回来就顺便拐到一楼一个老乡家唠嗑,说起下午有人敲我家门的事:“今天下午不知是谁敲我的门,口里叫着老管、老管,我家没老管,我就没开门。”

老乡的老婆说:“就是,不认识不给她开门,那是老管又找的老婆来找他,老管下午上楼上了。”

“哦,原来是这样,我原来听着像是叫老板,后来才迷过来可能是叫老管,他又找了一个?以前那个不是挺好吗?”我问。

“那一个女人不要她了,把他弄得很苦,连个被子都没给他,他前年回来后住到小儿子家也不方便,他急着再找一个;他还跑到过桂英家想和桂英一块过,桂英会跟他?他还跑到芳琴家,芳琴也不愿意。这不楼上玉娥给她介绍了一个农村的,他等于倒插门过去,人家的儿媳来城里生孩子,这不就来这了。”

“这些我都不知道,原来的女人真不够意思,孩子帮他养大了,娶妻生子了,老娘也给她伺候完了,现在不要他了。”我发问。

老乡的儿子争着给我介绍老管的事,这些我更是第一次听说的:“你听我给你说吧!老管那时办个什么厂,当时两个儿子和闺女都有份,钱都花在建厂和买设备上,钱不够还借咱厂xx的。”

我插言:“哦,怪不得xx和老管家那么好呢。”

“那么好,后来厂建起来了,可拦不到活,眼看设备要坏掉,xx着急她的钱啊!就常和她爱人一起来要账,后来还翻了脸,要账的也不止xx一家,xx家有公安上的人,老管的爱人说不定就是气死的。后来老管找了个瘸子女人,当时人家可能也是真心过日子的,这女人在郊区有一所院子,结婚后老管就住在女人家,可要帐的'又找上门来了,这样也不是办法,当时女人的老母亲在郑州有一套房子,老母亲有病需要他们去照顾,老人去世后房子归女人所有,老管趁此机会就和女人商量:‘咱把院子卖掉还账,咱们都去郑州省得要账的天天来堵门。’女人当时就同意了,谁知卖完后就后悔了,听说还打了官司,女人想把房子要回来,官司也没打赢,女人的一家人都非常生老管的气。没办法一家人都到了郑州,老管的工资本被女人管着,老管是身无分文,到郑州后女人就把老管带到老母亲的住处,好像女人也不让老管和她住一块,老管专职伺候老人,不能见一分钱,也不能和女人在一块住,做好饭有他的饭吃。当时老管也装傻,就老老实实地伺候老人。把老人伺候老以后,女人的儿子大学也毕业了,老管想该有好日子过了,他就出去找了份工作,女人还是不让老管摸钱,打工的钱也得交回去。你想啊!现在老管都七十多了,也干不动啥了,他们一家就把老管赶出来了,实际还是卖房的怨气在作怪。”老乡的儿子一口气说这么多,有时娘俩还争着说。

“够可怜的,你说人老了没自己的窝不行啊!那时老管真该回来弄套小房子,以备后用。”我说。

“谁说不是呢,那时他可能预料不到这些事,他会想到人家把他赶回来。”老乡的爱人说。

“不过他总算有了落脚的地方,谁知以后咋样?”我说。

“这些事谁能知道,现在的人不好说啊!”我们同时咂砸嘴说。

春蚕不应老经典散文

我从部队转业到教育系统工作已经11个年头了,期间,老师们对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事迹我见过很多很多,也听到过很多很多,有的为了山区孩子不再受穷,默默耕耘大山沟里,不求回报,奉献自己;有的远离浮华生活环境,远离优越工作条件,甘受清贫,立足三尺讲台,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这项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这些故事在我眼里,在我心里,有些习以为常了。然而,今年国庆节回到老家,我尊敬的班主任的一项举动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因为,这是发生在我身边最近,且最朴实,最温暖,最亲近的事-----我的高中班主任伍平林和龙洛特夫妇两退休25年后,把自己毕生的积蓄50万元、10月6日全国各地学生向老师拜寿的近30万元,作为我们湘阴县首笔教育奖励基金---伍龙教育奖励基金,无偿地捐献给了我的母校—湘阴一中。

这件事在一些老板,经理,官员,达人的眼里,可能算不了什么,可针对一个拥有20万人口的很不发达县城,对一个月薪只有3000多点的85岁老人来说,无疑又是给他的弟子又上了一堂言传身教的立身为人的品德课。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这是清人沈德潜在选编《古诗源》时收进的一首咏蚕诗。言浅意深,朴实感人。情笃意切地颂了春蚕吐丝作茧而不惜微躯耗尽的高贵品质。

的确,春蚕的生命是短暂的。也许正是因为作者无限疼惜春蚕的生命短暂,而吐丝不尽,才无不发出“春蚕不应老”的真切意愿。而这种感情又巧妙地隐含着人们对自身的.希冀,把那些以事业为重,不计名利,只顾工作;不求索取,只知奉献;不图享受,只思奋进;不安苟活,只图尽责的人比作春蚕,不也正相宜吗?

其实,人与蚕一样,生命是短暂的,期盼天赋的生命能过得到有效的延续,这就需要行动。“人生易老天难老”,老,是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关键是如何珍惜有限的生命,在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正如蚕不得不作茧”一样,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高中班主任伍平林老师,在他85岁大寿,他的弟子到得比较齐全的日子里,他做出的这一举动,是不是再一次在告诉我们要在自己的事业中“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伍老师,我说的对吗?

兔子肉的经典散文

现在人白米细面吃得多了,也就想得多了,设法吃些杂粮;大肉、牛肉、羊肉包括魚虾之类吃得多了,就想方设法吃别的肉。不知是挑剔呢,还是倒换胃口。

一日去宝鸡办事,偶尔在肉市场闲转,有一个人在市场到处找兔肉,东打听,西询问,并且要野兔,不讲价钱多少,要正儿八经的野兔。但市场转完了。家兔肉多的是,有些还现杀现卖;就是沒有野兔。有好心人告诉他,明天来早些,在市场门口说不定有卖野兔的。

提起兔,好多有关兔子的名言就在我脑海里回旋,像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兔子的眼睛蓝豆豆”等等。望着找野兔那人远去的背影,过去有关兔子的往事渐渐涌入心头,就像电影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兔子肉,解馋的兔肉,一家人的亲情。奶奶临终前的一碗兔肉,了却了她老人家的一桩心愿,使她含笑九泉。

七十年代未,别说吃肉,就是玉米面、高梁面加野菜也填不饱肚子,稍有一点点麦面,奶奶和妈妈做成金裹银馍(馍外面是麦面、玉米面,馍里面是红红的高梁面)。每年每人分半斤到八两菜籽油,年底生产队把猪杀了,每人才能分一斤左右的肉,平时大街上也没卖肉的,只有食品站每星期天卖一天肉,每斤肉八毛钱,还发票供应。有时有票没钱,有时有钱没票。那个年代,吃肉对农村人来说太难了。钱值钱,羊肉一碗二毛五分钱都很少有人吃,市场经济,买啥都要票,更别说肉了。吃不吃无所谓,只要杂粮野菜能混饱肚子就不错了。

那一年奶奶病了,气管炎加感冒一个星期,吃药、打针、挂吊瓶都不起作用,父亲急了,整天伴随着奶奶问饥问渴,他和妈妈精心照管着。有一天夜里,奶奶突然说她想吃点肉,父亲高兴了,答应马上去街上找个票,再割上二斤大肉,让奶奶好好吃上几顿。

三月的阳光明媚,大地一片绿色,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搭建着巢窝准备“抚儿养女”。迎春花谢了,苹果树开出了白色鲜嫩的花朵,惹来了无数只蜜蜂,一只只翅膀华丽的小蝴蝶也凑着热闹,忙忙碌碌的。那时,我小学还没毕业,下午放学后,独自一人提了个笼,去地里拔草。

太阳快要下山了,我急呼呼漫无目标地走到一块靠塄的麦田里,低头抢拔着高高嫩嫩的草。突然一只大鹰从我的头顶飞过,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我发现大鹰正追着一只兔子,尽管兔子四只腿拼命地跑着,但它怎能跑过从空中飞来的大鹰,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呆了,只见大鹰伏身下地,双翅一展,尖嘴一叼,兔子就不动了。这时,我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勇气,顺手拾了个土块,向不远处的大鹰打去,大鹰受到惊吓,顾不得到手的美食,苍慌逃离。我赶忙跑去一看,兔子已死,我高兴极了,一手提着拔了半笼的草,一手提着死去的兔子,回到家里。

晚上,爸爸收工回来,看见我拾到的兔子,满脸的喜悦,这次奶奶又能吃上兔肉了。他一边让妈妈烧水,一边从镰上卸下刃子,在磨石上磨了几下,把皮剥了,把内脏给邻居家猫吃,又让我从医疗站买了一毛钱的调料。

爸爸剥完兔子皮后,一边洗肉一边跟我说:“你奶奶最爱吃的`就是兔肉,你爷年轻时是个猎手,常常以打猎为生,那时田间野鸡、兔子多,打下后偷偷拿到大集上去卖,添补一家人的生活。”

兔肉洗净下锅后,放上调料,一会儿香气充满了厨房,布满了院子的角角落落,还有奶奶的房间,奶奶闻着这浓浓的香味,她笑了,她多么想吃一口肉啊。我流着口水,像馋猫一样在锅台周围转着,乘爸爸妈妈不注意,撕下一点半生不熟的兔肉,塞进嘴里;把家里的馍,放在肉汤里一蘸,又吃了。妈妈看到后笑着说:“看把你馋得,喉咙手都上来了,等不得肉熟!”

一个多小时后,肉熟了,爸爸做了一小碗兔肉泡馍,要给奶奶端去,我抢先说:“兔子是我拾的,我要端。”爸爸笑了,让我给奶奶端去。

奶奶见我端来了肉,一闻就知道是兔子肉。奶奶吃的兔肉太多了。曾记得妈妈对我说过,她怀娃后,一次,看见奶奶吃兔子肉,她看见很香,真想吃上一口。可奶奶不知听谁说的,只认准一个死理,说怀娃媳妇不能吃兔子肉,吃了兔子肉,生下娃是个豁豁,不但不让她吃,最后连兔肉汤都拾到她房子。妈不认这个理,硬偷吃了一块,但最后生下娃也没见是个豁豁。

我把兔肉端给奶奶,爸爸妈妈也跟着进了奶奶房间,把奶奶扶起坐好,爸爸笑嘻嘻地给奶奶喂着兔肉,一小勺一小勺喂着兔肉汤。奶奶高兴了,那次吃了多半碗。

我从奶奶房间出来,爸爸给我和妹妹一人做了一碗,肉少汤多,他和妈妈只品尝了一下汤的味道,把剩下的肉和汤分别刮出扣下,留给奶奶吃。

奶奶吃过两次兔肉后,高兴了,说我运气好,拾下了兔,夸爸爸做的味道香。她终于吃上兔肉了。

可惜不几天,奶奶的兔肉还没吃完,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

奶奶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她老人家在最后一刻,吃上了她一生最爱吃的兔肉,这也就满足了,用爸爸的话说“如果在大街上买,也不一定能买上兔肉,奶奶吃了兔肉,了却了她最后的一个心愿”。

曾经的兔子肉,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如今却深得人们的喜爱。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父母亲最后也对奶奶尽了孝心,奶奶在九泉之下也能安稳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