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出现了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从备考的角度来讲,犹应引为注意。
朱光潜先生曾作过一篇诗评,题目是《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中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朱光潜先生这篇诗评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从而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下面就分别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和辛弃疾的《摸鱼儿》词为例,谈一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1、张继的《枫桥夜泊》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中的“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以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在整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2.辛弃疾的《摸鱼儿》词
这首词重点在理解“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以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要理解好这些问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诗中举到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关于“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总之,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附录]
枫桥夜泊
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如何鉴赏中国古代诗词呢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一、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二、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三、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6. 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词技巧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出现了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从备考的角度来讲,犹应引为注意。
朱光潜先生曾作过一篇诗评,题目是《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中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朱光潜先生这篇诗评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从而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下面就分别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和辛弃疾的《摸鱼儿》词为例,谈一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1、张继的《枫桥夜泊》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中的“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以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在整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2.辛弃疾的《摸鱼儿》词
这首词重点在理解“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以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要理解好这些问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诗中举到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关于“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总之,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附录]
枫桥夜泊
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摸鱼儿(并序)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古代诗词鉴赏
绝句·无题· 押平声十二文
柳下清风眼中尽,楼前细雨心里纷,
可怜明月三千梦,不及巫山一段云。
·
解释
(四句皆对仗,可惜,诗中不合人意,距先贤还差的远哪。)
·
绝句·望月思故人·押平声十一尤
东君夜渡小西楼,满院春风也似秋。
自古重逢都问月,而今月下一人愁。
·
解释
(东君有三种解释,此处为司春之神,可见《柳枝词》:“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
绝句·重游西湖有感,特赋·押平声一东
你看西湖四月风,春光犹似那年同。
迎风柳叶参差绿,羞涩桃花次第红。
·
解释
(全诗都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低吟,起句的“你看”,只不过是在与回忆中的某个人说话。)
·
毕竟我喜欢词,所以,当然少不了上几首词给大家欣赏。
·
西江月 词林正韵
杨柳散枝飞絮,桃花落水流香。
人间六月好时光,四处悠哉闲逛
十里莲荷娇嫩,几分云雨清凉。
初晴湖畔写华章,收拾残春一场。
·
西江月 词林正韵
竹影三更明月,桃花几度春风。
银河水里挂帘栊,喜鹊桥头相送。
浅酒小斟无味,空楼长饮千盅。
此身唯以寄孤鸿,了却余生心痛。
·
卜算子·赠伊人 词林正韵
楼上独凭栏,空望楼前柳。
流水残花那得休?唯饮相思酒。
对镜理红妆,又恨红颜旧。
别后郎君不识愁,心似珠帘扣。
·
卜算子· 赠伊人·词林正韵
楼上月明清,楼下风初静。
一段琴音一断伤,寂寞离人影。
借酒可消愁,复醉明朝醒。
画尽鸳鸯不肯停,得了相思病。
·
虞美人·劝伊人·词林正韵
伊人莫唱钗头凤,都是柔肠痛。
垂扬金缕话团圆,还似情丝难理又当年!
桃花院里春犹笑,怎说红颜老?
悲欢离合古难全,且看西江明月彩琉天!
·
中吕宫调虞美人·慰伊人·词林正韵
深闺寂寞伊人苦,枕上寒宫路。
旧词新曲慰芳颜,泪如秋雨落窗前,我心怜。
人儿廋比枝条细,还念重逢地
郎君还是不回家,教人魂梦绕天涯,似飞花。
(这几首赠、劝、慰伊人之词,实为赠人之作)
·
元曲·仙吕调·深闺怨·中原音韵。
嫣红谢罢话春迟,垂杨金缕谁知?小楼细雨复声声,桃花院里看我独自一人。
愁边剩有相思句,不共旧时相许,摇红烛影是迷茫,乌桥送别阑歌葬了彷徨。
·
元曲·越调·天净沙
人间四月春风,桃花十里开红,烟水几番朦胧,休言无梦,江南细雨曾逢?
·
元曲·大石调·初生月儿
西厢明月子时风,梦里朦胧两不同,醒来冷炬没残红。叹空空,在难逢,心儿里落叶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