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价别人的散文

人与人之间像隔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我们以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实看到的只是表象。

授权图片 | 滕首诗 摄

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酸甜苦辣咸,只有吃到嘴里的那个人才知道。

人与人之间像隔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我们以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实看到的只是表象。

一个人的成熟不在外表,而在心智。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价别人。

1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

亚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 同情这事,与其说是由于看见别人的感情而起的, 还不如说是由于看见引起这种感情的那个情境而起的。

与 情绪共鸣 相似,很多时候我们用来评价别人的 事实 ,并不是别人的`事实,而是经过我们想象加工认为的 事实 。

不能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点 优越感 ,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指点别人的生活。

但时代在变,人在变,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不论老少,都不要试图将你的人生经验套在别人的人生中。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并不了解别人生活的全部,不了解一个人的所有,怎能仅凭几个碎片的场景,仅凭只言片语就对别人定性。

人活世上,要学会相互尊重。不轻易评价别人就是一种尊重,我知道你的看法,我虽与你不同,但我尊重你,我不会强迫你接受我的观点。

梁启超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始终牢记尊重二字,在家庭生活中,对待孩子们,他像老朋友一样给孩子们出主意,却从不轻易插手评价孩子们的生活。

2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

《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鹏要飞往万里外的南海,蝉和小斑鸠讥笑它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别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观点,别让别人的看法影响你的生活。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只要不涉及原则对错,别人说什么听听就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又何必为了别人委屈自己。

人无需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好的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与期许,不攀比,不介意,活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人活一世,别人再重要,也远没有你自己重要。别人永远是你生活的旁观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种智慧。被他人的言语包围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人言,但要注意这些人言是激励了你还是正在摧毁你。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个体,无需与人相比,也无需迎合别人。

世人皆知,梁任公 善变 。他的主张几次发生变化,面对别人对他的评价,梁启超从不在意。康有为骂他 梁贼启超 ,他不在意,因为不管是谁都无法阻挡追求真理的心。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修行。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价别人,也不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散文随笔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习惯性用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评价别人。殊不知穿梭在人群中的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有不自愿地被某些人乱扣上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帽子然后挣脱不了。

现实中的我们较容易以表取人。

容易轻易赞同一个人也轻易否定一个人,而这一切根源只仅仅因为我们个人感官的喜恶。

从第一印象就决定了这人在我们心中的角色却从不细细考量其本质内涵。

微信可以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社交平台,就里面的各行业圈子而言单从几个字几句话就可以轻易判断出一个人社交关系如何,品质如何。善于隐藏的人,必有藏龙卧虎之潜力,洞察四方只待时机出动。喜欢评价他人的,虽有独特之见解但终究会在隐约间渐渐得罪有心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随便一句戏言评论却可能深深负面烙印在敏感的人心里,如一根刺无法拔去。

其实通常我们也会身处舆论其中难以自拔只因为不小心被击中了痛处还强颜欢笑。

其实根本没这个必要,生活在21世纪幸福时代的我们根本无需在意任何人的只言片语只求自己问心无愧,若要为自己的每句话去费心解释一通那才是浪费光阴也不值你与对方的交情。

深厚的交情从不需要解释。

记得微信一个写作交友圈里,一个人因发了篇诋毁别人身份的文章,被残忍踢出了群。大致是说那个人作家身份造假,文章质量浮夸登不上台面。

由此可见他被踢群,理所应当。因为他看似的随意评论已经在不尊重别人的底线上恶意伤害了别人,违反了规则。

为什么举这样的列子?除了警醒说话要站在为他人角度考虑,尊重他人立场的前提下,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某个人口中众矢之的的言论目标,只因为看不惯你,才随意评价你。此时我们要做的不是与之争论不休而是淡漠一笑,无需理之。

若你去理会就输了。

难道群狗向你犬吠你还要生气地回过去学狗叫吗?

懂你的人不需只言片语自然信任你,不了解的'才会依着自己一己喜好随意臆断你的为人,纵使你费劲千言万语依旧改变不了对方对你的肆意评断。

一个在生活中喜欢肆意评价别人的终究也是一个舞台上不受欢迎的跳梁小丑。一个从思想上就不尊重你替你做决定,事后因你的意见不一致立马翻脸的人,你又何必为他的一句恶意评断而伤神?

还是那句话,无论何时,只需做好自己就行,别的都不重要,你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活在他人的眼里和评论里。若真以任何人的评价而活那迟早有一天我们都会淹没在别人的口水里。

记住了,你不是明星,不需要得到每个人的点赞;你也不是人民币,不要期望人人都会喜欢你,你更不是微博微信;不需活在任何人的评论里。

你要做的就是,每一天都用阳光晒出自己的格调,嫉妒死别人。

怎么滴,我就是这么的不在乎,我就是如此的正能量满满。

至于那些爱评价的人,愿你们有一天能以此为生。

关于一个成熟的人的散文

微笑背后,总会隐藏一些他人看不见的情绪,虽然脸上一幅淡淡然,但是要说遗憾,总会有那么一点点。毕竟从拥有到失去要接受,要习惯,最后要忘记。

一个成熟的人,总不会将这些情绪挂在脸上或者是安排在话语里,不愿找人倾诉,更不愿让人知道内心的感受。

可是总是在寂静的夜里,总会在最安静的时刻一个人默默翻开回忆体会那些画面,她的没一个表情,没一个动作,引来一阵苦笑,她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悲伤都化做一声叹息。她的每一次热情,每一次冷落都让心里仿佛接了冰。

一个成熟的人,总会用微笑送她远行,最后总一个人的闷闷不乐独自面对以后一个人的生活。

每一次思念,每一次心痛都被隐藏在那张笑脸背后。没有人看够的到,因为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在人前保持着微笑,因为不想让自己显得脆弱,渺小。

可是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思念总是那么浓,心痛那么窒息。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一个成熟的人也总是最脆弱的时候,其实希望有个人扯开他的'伪装,其实希望有个人打破他的逞强。其实希望有人安慰,其实希望有人怜悯,其实希望有人能够懂得自己那么善于伪装。

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安慰自己说一切早已安然无恙,可是若是真的一切安好,那么又为什么把经历过的痛苦都藏在了内心最能够被唤醒的地方,又为什么积攒着这些痛苦来让自己学会成长与真正的坚强。

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在最被伤的时刻看着喜剧让自己笑得流出眼泪。

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在最痛苦的时候和别人谈笑而内心流着泪。

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在最脆弱的时候假装着坚强随后笑得无所谓。

我从不相信字典散文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龙应台散文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