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过年抒情散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有关过年的由来,要从传说中的“年”兽讲起。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为了生存,人们每年都派胆大的人躲在暗处观察制服"年"的办法。后来勇敢的人们在付出一些生命的代价后发现“年”是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的。从此每年除夕,为拒“年”兽于千里之外,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传说归传说,依我个人之见,不如说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四季气候的变化所促成的。农民在中国的历史上向来就是国家的大多数,是国家的主体。即使是现代的城市人向上追溯几代也是从农村迁入的。农民一年的生产活动要在春夏播种和耕作,在秋天收获,进入冬季后,因寒冷的气候,所有生产活动一般是停滞的。人们在这个时段才空闲下来,一家人聚在一起放松一下,把一年辛苦劳作的收获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一家人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对新年做一些美好的期许。过年后亲朋好友们相互祝福一下。这种习俗数千年传承下来就形成了过年的传统。

在不同的年龄段对过年的感觉大不相同。小孩们盼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可以选择,也可以无拘无束的玩耍,在过年期间一般小孩做错了事,家长的责备都很节制,因为不想小孩哭闹破坏详和的氛围,比如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大人也不会责怪,反而说:碎碎平安。年青人过年心情是激情澎湃的,因为又过一年,自己长高了,少年人常思将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向往新的一年又要发生多少美丽的新鲜事情。年青人也是好动的,喜欢热闹的场面,比如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之类的活动大部分都是他们乐呵呵的做了。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一家有老有小的聚到一块,中年人是最辛苦的,做吃的,买穿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都是他们操心的对象,一直计划着忙碌到吃过年饭后才稍微放松下来,辛苦到最后看到一家都开开心心,心理上才有些安慰,这个过程在有的地方叫作“忙年”。老年人常思过去,他们从小孩的机灵顽皮、年青人的朝气蓬勃、中年子女的稳重孝顺中多少能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不免勾起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细细品味,乐在其中。人老了身体功能开始衰退,心理上会变得脆弱,他们的祈盼是健康和平和,追求诸事圆满,希望儿孙都聚到身边来,把早早准备好的压岁钱发到每个人手里,只有子女都在身边他们才有安全感。

随着中国社会在近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过年时感觉的年味越来越不同。经济第一的思想,让过年的传统气氛有所减弱。如今有许多城市因考虑到安全问题而禁鞭,也有许多家庭开始在过年期间不贴对联、挂灯笼。计划生育让中国家庭更趋向于三口之家,人少就很难造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沿海城市的提前工业化吸引了内地不少家庭的主力成员参与其中,他们因过年工作繁忙或回家一票难求而留在当地过年,因此许多家庭团圆只是通过电话联络。电脑信息化也吸引了不少年青人身陷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不能自拔。信息的即时性也让每年的春晚不再神秘,经典和令人期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们过年仍然很快乐,过年的方式有了多种选择,比如找新感觉的开车自驾游,为了更轻松些的在酒店包房吃年夜饭,想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在网上过年,当然也有对中国的麻将文化孜孜不倦的甚至在牌桌上过年的。另外也有许多感人的过年方式。比如工人阶层因工作不得不在工作岗位上过年;守卫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指战员或在丛林深处,或在戈壁沙漠过年;国家或大企业的因公驻外人员、留学人员在异国他乡过年等。他们或为国家事业,或为理想和信念放弃了和亲人团圆。

不管怎能样过年,过年的几个主要精神是永恒的。那就是辞旧迎新,团圆和祝福。辞旧迎新的过程在对成年人来得最具体,辞旧就是年终总结,总结一年的`收获和得失,对自己的过去一年做一个回顾,迎新就是自已要拟定一个短期的未来计划,展望一下明年。团圆是过年的重头戏,哪怕是短短一两天的一家人团聚,带给人们的都是温暖的家的感觉和喜庆的年的气息。不知有多少人为这短暂的团聚,挤十几个小时的站票火车,冒丢掉工作或降职的风险请年假,对工薪阶层来说甚至是几个月的工资来支付回家的费用等等。不能团聚,现代通讯为电话里或者网上的团圆搭起了桥梁。过年祝福的词语有很多,最常用的祝福语是“新年好!”、“恭喜发财!”等等。过年祝福的友好氛围甚至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抹平,历史故事里面就有在中国未统一前,诸候割据时代,两军交战时恰逢春节,交战双方同时提出停战半个月迎接新年的典故。所以祝福的过程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和表达友好的一个平台。

总的来说随着工业现代化将人们从农业生产活动中转移到工业生产活动和服务业,人们的休闲时间有了较多的自由,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平时的物质生活和过年相比基本接近,于是人们对过年的物质向往是越来越淡,但过年所表现出来的喜庆、团聚和相互尊重的精神仍然令人期待。

感觉春天抒情散文

阳春三月,想小桥流水空灵而温馨的江南,彼时彼地该是春草茵茵芳花锦绣了;在塞北,此时此地虽然没有大兴安岭的大雪封径,但铁青着脸的柏油路,一幢幢钢筋水泥构成的.生息居所,现实得难见绿意更没有花儿甜甜的微笑。不过这又何妨呢,我已感觉到桃红柳翠莺歌燕舞,碧波荡漾着春的气息,于是,我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杨花飘飞细雨微寒带来了诗情。

春天来了,小燕子剪出柳绿也剪出了画意。

春天一到,世界便焕然一新,到处是生机与希望。悠悠数千年,年年春来,人们都是以同样的喜悦来欢迎春天,认为春天是大自然的青春,也代表了人类的青春。

其实,天地万物自有道理,都在遵循其各自的轨道,庄肃壮丽地运行着,一如七日来复,谓其或美或丑或悲或悦,皆不过是看客的一念之差。基于此,或可日,春天原本就是一种感觉。不是吗,有人身在韶华境中,而写满心间的依旧是肃瑟惨淡。

那么,我有幸说给你们听的朋友,让我们保持一份春天的感觉吧,用我们的热血、用我们的心灵,在那千里冰封的冬日。同样,当青春华年如火熄灭,只乘下炭红在一点一点默淡下去的时候,那么就让我们在心里保持一份青春的感觉吧,那便是生命的春天,让生命长青的春天!

关于过年的抒情散文

让烟火燃放我内心的祝福,点缀你五彩的梦,祝愿你新春快乐!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新年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新年新思

我们送走了2022,迎来了2022。

在过去的时光中,许多事总让我们欣喜,许多事总让我们留恋,许多事总让我们伤感,许多事总让我们悲情……

 

而无论你身在何方,无论你干啥工作,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喜悦还是忧愁,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都会一样慷慨无私地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生命的年轮里,岁月又多了一个印记,我们总能找寻到一点进步,我们怎能找寻到一点成功,我们怎能找寻到一点欢笑,我们怎能找寻到一点温馨。

面对新年,我们充满希冀,我们充满渴望,怀揣着梦想前行,心系着追求前行。

在广袤的宇宙和浩瀚的时空中,我们真的很渺小。想到这,也许我们会变得达观。因为忧愁比岁月更能在人的脸上刻下皱纹。要少一点“忧谗畏饥”、“叹老嗟贫”,多一点“穷通不较”、“宠辱不惊”。决不因艳羡别人而妒火中烧,也不为取悦别人而奴颜媚骨,更不会在遇到挫折、不幸时而自暴自弃。

生活中或许有这样的感受:你受挫折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你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就会增添一阶;你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知就会成熟一级;你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就会透彻一遍。

身处纷扰尘世,我们时刻都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诱惑,激起我们蕴藏于心底的欲望,并驱使我们为此而劳心费神。人活着,该保留的一定要好好保留,该舍弃的也一定要舍弃。负载太多太重,人生路上走得就会很沉重很缓慢,贻误宝贵的光阴美好的前程。

让我们一起幸福着我们的幸福,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吧!

过年

要过年了。儿时的年,以倒计时开始。过了元旦,应付完讨厌的期末考试,年就近了。

因为盼,等待的日子显得漫长。

那时家务繁多,年前家家都忙。父母单位到年二十九才会放假。

怕过大年二十九,父母会将我们的罩衣扒去,露出厚重的棉衣、棉裤,丑陋,羞于见人。又不能不出门,那两日家里用水量大,要一次次到水管上去。七九六矿的冬天寒冷,那一场场从中秋就刮起的寒风,一场比一场猛。寒风带着冰雪,一遍遍地铺向大地,到腊月三九天、快过年时,更是寒风彻骨。水管是常流水,一夜过去,水管周围冻满了厚厚的冰,早起的人要将坚冰刨去,才能用到水。白天水管边总是围满了人,有人挑水,有人洗衣、洗菜、洗肉……。在家里洗的衣物,要到水管上去投。水冰凉,冰冷刺骨,手冻得通红。实在太冷,下不了手,就找一根棍子,将衣服翻来挑去。胡乱翻腾几遍,就将衣物捞出,挂在凉衣绳上,也看不出是否洗净。挂在绳上的衣服,马上就如铁板一块,冻得僵硬。

那两日,贪玩的我也不得闲,若不是盼过年,真不想受那份罪。

终于等来年三十,忙了一天,要吃年夜饭了。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父亲做了他拿手的猪头肉、清蒸黄花鱼、扣肉、各种炒菜。一家人热气腾腾地吃着年夜饭。那时父母年轻,我们还小,饭卓上没有客套话,不分彼此,猛吃才好。

饭后,母亲为我们换上新衣,新鞋。每人分一包鞭炮。如果有二踢脚、月里行,是了不得的事。鞭爆要细心地一个个拆开,不能一下全点了,那叫缺心眼儿。一个口袋装炮,一个口袋装瓜子和糖,高高兴兴的出门。

许多年间,三十晚上只有父母在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不知他们是怎么过的。

三十晚上要熬夜。约上最好的伙伴,点燃用来的放炮香烟,像二流子边走边抽。将小炮点燃,扔起,听到清脆的爆炸声,感觉好爽!二踢脚要轻轻夹在两指间,点燃,响过第一声后冲向天空,稍后听到第二声清脆的爆炸声,真牛!月里行冲向天空,火光划出长长的弧线,美丽极了。

极度严寒的夜晚、以往冷清的街道,今晚到处都是人。

由于兴奋,会忘了寒冷。

人多处,有年轻人将许多二踢脚立在地上,逐个点燃,密集的炮声响彻天空。他们还会放许多花炮,看到五彩的烟花在夜空中闪烁,引得小朋友大呼小叫,那就是三十晚上的盛况。

后半夜,天气更加寒冷,手从口袋拿不出来,怕一拿出,就被冻掉。炮声稀了,路人少了,决心守岁的伙伴们没有影了。

我和弟弟不愿回家。炮放完了,又跑到人们集中放炮的地方,希望找到没有燃放的鞭炮。运气不错,每人找到一个只响了一声的二踢脚。我将炮拿在手中,点燃,兹了,夜空中喷出梦幻般的火花。弟弟学我,也将炮拿在手中,点燃,炸了。手被火药熏的.黑黄,肿得像发面馒头。弟弟如狼嚎般向家中跑去。

也不知几点,路上再也没有了疯狂的人们。我独自回家,家中灯火通明,父母包了饺子,炸了麻花。他们睡了。我胡乱吃几根尚有余温的麻花,和衣睡下。

感觉只睡了一会儿,父母便叫起床。早饭是饺子,初一的早上要吃饱,因为家中来拜年的人多,中午没时间吃饭。

天微明时,邻家只有姐妹的男孩就来家中拜年,多年间,他总是第一个到我家拜年。一进门,就高喊;“叔叔、阿姨过年好”。他是来约弟弟出门拜年的。饭后,犯困,想睡,父亲不让,要我去拜年。

先到伙伴家,见了他父母也喊;“叔叔、阿姨过年好,”他们说:“好”。给一把瓜子,几颗糖。约上伙伴,到老乡家,父亲的朋友家,伙伴的熟人家,更多的伙伴家。只要我认识,伙伴认识的人家我们都一起进去,高喊“叔叔、阿姨过年好”。拜年的过程中,队伍会状大,有更多的伙伴会加入进来,一群伙伴会同时挤进一户人家,拜完年就跑。一天会跑几十家。

大年初一,家里只留下大人,孩子们都出们拜年。人们都新衣、新裤,光鲜亮丽。

到了下午,肚子饿了,猛吃瓜子也压不住饥饿。回到家中,见地当中摆了大半框苹果,以往总是被母亲锁着,吃时由她分配的诱人的苹果,今天就堂堂正正地摆在地上,真是过年了。我手里拿一个,口袋里揣两个,又跑了。下午回家吃饭,见框已见底,弟弟们原来更疯狂。

每到过年,矿上会搞大观园,猜谜或游戏。猜谜是聪明人干的事,我不费那脑子。我一次次排队,玩各种游戏,如钓鱼,扔乒乓球,蒙面击鼓等等。奖品会是一支铅笔,一个钻笔刀,一把尺子,一块像皮……,如能获得奖品,兴奋不已。

正月十五的夜晚,没有花灯。我们将玻璃罐头瓶洗净,栓根绳,绳的另一头栓根竹棍。在瓶底粘半根蜡烛,点燃,地面会呈现一片光环。照亮了夜路,温暖了心田。挑着瓶灯,满街乱窜,夜晚到处都是烛光点点,如梦如幻,夜景迷人。

多年来,年年年过,在多个地方过过年,和许多人过过年,儿时七九六矿的年最让人难忘,记忆最深。浓浓的年味,童年的情怀,回味无穷。

谈过年抒情散文

(又称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民俗节日。古往今来,在过年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发挥了想象的空间,也留下了许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这些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待第一声鸡啼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新年就来到了。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喜发财。在各家各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满街游人,热闹非凡,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罢休。

过年,在我国不同的区域,习俗也各不相同。老舍曾在中说过:北京那地方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一是买杂拌儿,二是买爆竹,三是买诸如风筝之类的小玩艺儿。第一种买杂拌儿,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恐怕只能望之而兴叹了。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这真是一种奇观。浙江要吃酱肉棕子、鱼干,还有喷香的煮芋艿(张抗抗《在远方》),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斯妤《除夕》)。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终究年味儿没有变,这都能让人产生悠长深远的回味之情。

唐代的高适有一首《除夜作》中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不能欲归、对亲人和故乡的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不能与王安石的《元日》所能比拟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写道:“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之中。

据说春联起源于桃符,贴春联也是表达一种喜庆之意。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可算我国最早的春联之一。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半盏茶工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不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真令人拍案叫绝不止。如今的春节,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天南地北的亲人,汇聚到一起过一个团圆年,这无疑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时祭灶神仪式也是十分隆重的,中堂摆起一大桌“福礼”,每家人都要向灶神行拜礼,以示灶神上天向天宫汇报这一年来的好事,灶神的任务是“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职责。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民间叫做“迎”,也称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新”。在春节前扫尘,是人们素有的`传统习惯。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总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在门的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不久,李世民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也能很好地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其实,年节对我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年节怎样过纯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独家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一个人心中有年过,不管表示他是否还,生活还很有滋味。

年轻时读封神演义,喜欢神仙道士的生活,也很爱读那些描写神仙生活的诗词。“烟霞深处运元功,睡醒茅庐日巳红”;“脱尘缘,万事轻”。这些诗词的意境,这几年时时泛上心头来,让我给自己减压的同时,也产生了逃世的倾向。虽然生活的地方如同当下的空气,也难免雾霭天,我却有意识地栖居起来。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很快从你的指间溜走。

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林的错。年少的时候,我们总希望拥有好多更好的东西。可是,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这世间纵有万般好,却并非都要全部拥有”。自己选择人生,和人生选择你,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运结果。岁末年初,新春伊始。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我们心中难免总有一种难以平静的心绪,似乎总想好好的细数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仓促中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而那芥川龙之介又曾说过,“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既然这样,得意也好,道路坎坷也罢,那终究只不过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礼物。

对于远在他乡的我而言,新年是过去一年的终点,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正因为这样,我觉得一瞬间成长了许多。对于飞速发展的今天,前面固然有机遇、有荣光,更多的是应该去面对前面的路。岁月留痕,流年在花开花落间转身,陌路旁你随手播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朵。世上没有不绝的风景,人要有前行的心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一个人的成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会欣赏自己,充实自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和刻刻“镶”着惊喜。当然,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成长的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应该让他们懂得精神和物质的结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