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诗书闲处好》阅读理解附答案

我抱着一摞书步下台阶,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熟识的学长。三两句寒暄后,他便指着刚与我擦肩而过的老者说,那位便是宋学大师刘乃昌先生。我颇为诧异,转过头去,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灰呢子大衣,鸭舌帽,还有不疾不徐的步履。

这大概是二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的刘乃昌先生早已是颇有名气的学问大家,专攻两宋文学,尤致力于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的研究。只可惜,造化弄人,我竟没能亲耳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对于刘乃昌先生,我是只闻其名而未识其人。

第一次与先生接触是在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我有些冒昧地轻轻地敲了三下门,然后双手交叉忐忑不安地立于楼梯旁,紧张兮兮地望着不断下楼行色匆匆的一些陌生老师。朋友筹划出一本有关中学诗文的课外读物,很想找一位全国知名诗词研究专家来写序文,自然就想到了先生。这样的事情最终落在我身上,义不容辞却又心中惶恐,担心先生会一口回绝。正当我大汗淋漓之时,门开处,温文尔雅的刘先生走了出来。先生将我让至家中、落座后,便仔细询问来访的缘由。待我语无伦次地讲明来意,先生竟满口答应,并约定一周为限。我转身告辞,温和的、满脸微笑着的刘先生一直将我送至楼下,才慢慢转身上楼。

再后来,似乎熟识了许多。一周后,将取来的序言以快件方式寄出后,我长长舒了一口气,为这件事做得圆满而暗自庆幸。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刘乃昌先生竟找到西联教室来,着急地告诉我需要更动的三处,其中一处竟是标点。我暗自吃惊,不禁为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肃然起敬。

近年来,我顺着文学发展的脉络写过几篇人物散文,几次想动笔描绘一下那位“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才女李清照,但又踌躇再三,总是无法落笔。个中原因,似乎很多。脑海深处,还是怕看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戚容,“凄凄惨惨”的眼神,如若不将心沉入无底的暗夜,沉入到巨大的国破家亡的苦痛中,要想靠近她,那是断然不可能的。于是我又翻捡出刘乃昌先生的研究文章,从中苦苦品味那位让有宋一代大放异彩的才女的人生轨迹。也许,我想,刘先生的笔下,这位有着悲剧命运的

旷世女神比我写出来的还要鲜活。

刘乃昌先生离开曲园转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后,大概与我有过两次通信。其中一次是写毕业论文时,我先是选定了南宋词人辛弃疾,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感觉思路似有若无,断断续续,于是决定给刘先生写信。只是,刘先生的通信地址我是不清楚的,查阅了邮政编码后,冒昧写了封现在看来不知所云的信件,投入邮箱后,便苦苦等待起来。一周,两周,三周,再也等不得,只好转入现当代文学。待论文结构框架大致成形,先生的那封信却如雁般飞来。既惊喜,又苦涩,论文的事难以再向先生启齿,信也似乎不必再回。每每想到先生的鼓励之语,心里总是感到酸楚。

刘乃昌先生已然作古,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思之让人悲哽。先生一世,为人低调。有关他的生平材料公开发表的少之又少,这位师承夏承焘的文学研究大家,对于名,对于利,如同浮云一般。他只知道研究、教学和笔耕不辍,即便是晚年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唯一的记忆还是宋词。

“谁把西风移画扇,淡了胭脂,冷了凝香腕”,宋词之美,美得让人心醉。重回青衫长袖、羽扇纶巾的古宋时代,思清新婉丽的晏几道,叹弱柳扶风的李清照,吟着哀愤的诗,听着古雅的曲,那是怎样的一种荡气回肠啊!无怪乎刘乃昌先生超凡脱俗,清古洒脱,那是他读透了宋词的'精髓。

因编辑各类图书,自然会引用到刘先生一些有关宋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内心时常感到愧疚不已。总想当面再次聆听他的教诲,又怕打扰先生晚年的清修生活。先生驾鹤,令人痛心。感恩之情,时时萦怀。

想到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的一句词,“枕上诗书闲处好”,破其意而解之,先生正是将诗书学问做到“闲处”,做到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所以他成了一位令世人景仰的宋代文学研究泰斗。(摘编自2022年3月4日《光明日报》,作者孙守名。有删改)

刘乃昌(1930-2022),山东滕县人,原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词学家、宋代文学研究家。先后出版《辛弃疾论丛》《苏

轼选集》《苏轼文学论集》《姜夔诗词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校注》等专著十余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本开头引用学长的话,表现出刘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精于学术、深受爱戴的人物轮廓,为下文作好铺垫。

B.“我”对于没能亲耳聆听过刘乃昌先生的教诲而深感遗憾,因此后来多次找寻机会走近先生,也曾写信向他请教过有关学术问题。

C.“我”在写有关李清照的文章时感到难以下笔,只好借助刘先生的研究文章,这一细节表现了“我”对先生研究成果的高度信赖。

D.在作者看来,刘先生正是因为懂得了“枕上诗书闲处好”的精髓,将诗书学问做到了“闲处”,才成为宋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泰斗的。

E.刘乃昌是宋代文学研究家,他出版的十余部学术专著涉及到宋代文学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其研究面广,研究程度深,成果卓著。

(2)文本用“我”的视角来写刘乃昌先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多次引用李清照的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刘乃昌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2.(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后来多次找寻机会走近先生”理解不当,第一次与先生交往是受人所托。D“枕上诗书闲处好”只能说是先生一生的写照,而非先懂得这一境界才有后来成就。E“他出版的十余部学术专著涉及到宋代文学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夸大其辞。)

(2)①在“我”与刘先生的几次交往中记叙传主,使传主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②用“我”的耳闻目睹记叙传主,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③用“我

”的视角来写刘乃昌先生,有利于灵活自如地叙事与抒情。(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①紧扣刘乃昌先生宋词研究专家的身份,以李清照的词烘托传主。②用李清照的词表达对传主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③增强文本的文学气息,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研究成就卓越。他读透了宋词的精髓,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在两宋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名气。②待人真诚,为人温和。我惶恐不安地请先生作序,他满脸微笑地满口答应。③治学严谨。刘先生把序言寄给我后,着急地告诉我需要更动的三处,其中一处竟是标点。④不计名利,专注学术。他为人低调,对名利,如同浮云一般。⑤超凡脱俗,清古洒脱。他晚年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唯一的记忆还是宋词。⑥诚心提携后学。我在写毕业论文时,给刘先生写信,先生的鼓励之语,令我心里感到酸楚。(8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春望阅读理解附答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2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3.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王琚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琚,怀州河内人。少孤,敏悟有才略,明天文象纬。时年甫冠,见驸马都尉王同皎,同皎器之。会谋刺武三思,琚义其为,即与周璟、张仲之等共计。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妻之,厚给以赀,琚亦赖以济。睿宗立,琚自言本末,主人厚赍使还长安。玄宗为太子,间游猎韦、杜间,怠休树下,琚以儒服见,且请过家,太子许之。至所庐,乃萧然窭陋。坐久,杀牛进酒殊丰厚,太子骇异。自是每到韦、杜,辄止其庐。

琚补诸暨县主簿,过谢东宫。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琚怒曰:“在外惟闻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太子本有功于社稷,孝于君亲,安得此声?”太子遽召见,琚曰:“韦氏躬行弑逆,天下动摇,人思李氏,故殿下取之易也。今天下已定,太平专思立功,左右大臣多为其用,天子以元妹,能忍其过,臣窃为殿下寒心。”太子命坐,且泣曰:“计将安便?”琚曰:“昔汉盖主供养昭帝,其后与上官桀谋杀霍光,不及天子,而帝犹以大义去之。今太子功定天下,公主乃敢妄图,大臣树党,有废立意。太子诚召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计之,忧可纾也。”太子曰:“先生何以自隐而日与寡人游?”琚曰:“臣善丹沙,且工谐隐,愿比优人。”太子喜,恨相知晚。翌日授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日以诸王及姜皎等入侍,独琚常豫秘谋。不逾月,迁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太子受内禅,擢中书侍郎。

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每见阁中,视日薄乃得出。遇休日,使者至第召之,而皇后亦使尚宫劳琚母,赐赉接足。琚自以立勋,至天宝时为旧臣,性豪侈,受馈遗至数百万,侍儿数十,宝帐备具,阖门三百口。既失志,稍自放,不能遵法度。每徙官,车马数里不绝,从宾客女伎驰弋。右相李林甫恨琚恃功使气,欲除之,使人劾发琚宿赃,削封阶,贬江华员外司马。又使罗希奭深按其罪,琚惧,仰药,未及死,希奭缢之。时人哀其无罪。

始,琚为中书侍郎,母居洛阳,来京师,让琚曰:“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诌佞取容,海内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复扫除也。”琚卒不免。宝应元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琚义其为 义:以……为义 B. 侍卫何止曰 何:呵斥

C. 太子喜,恨相知晚 恨:遗憾 D. 从宾客女伎驰弋 从:跟从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琚“敏悟有才略”的一组是( )

①至廷中,徐行高视 ②独琚常豫秘谋 ③太子喜,恨相知晚 ④琚惧,仰药,未及死,希奭缢之 ⑤太子本有功于社稷,孝于君亲,安得此声? ⑥太子诚召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计之,忧可纾也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琚年轻时被权贵赏识,和周璟、张仲之密谋刺杀武三思,事情泄露后假扮成佣人躲在一个富商家,后来富商给予他很多帮助。

B.王琚回长安后,和当时还是太子的玄宗交往甚密,每次到韦、杜间游猎,都会住在他家。

C. 后太平公主谋逆,王琚劝太子先事诛之,荐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与决议。玄宗继位后,提拔为中书侍郎,备受玄宗信任,时号“内宰相”。

D.晚年的王琚自恃功高,生活极尽奢侈,他的母亲之前曾经对他有所劝诫,但他没有放在心上,最终被权相李林甫倾轧缢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妻之,厚给以赀,琚亦赖以济。

②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每见阁中,视日薄乃得出。

4.D 从:使……跟从

5.B ①显示他气度不凡③表现太子对他的器重 ④表现他对政治迫害的无奈

6.B 原文有“自是”。

7.

①事情泄露逃亡,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当佣人,(富商)认为(王琚)绝不是一般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给了他丰厚的嫁妆/财货,王琚也能依靠这些来补充生活所需。

②皇帝对王琚特别眷顾,(让他)参与重大政事,当时号称“内宰相”,每次在内阁被召见,看到太阳落山才能够出来。

白鹭阅读理解(附答案)

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不会唱歌。但是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依次填入文中四个方框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C )

A.黑白长短 B.长白短黑 C.长短白黑 D.黑短白长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适合( 适宜 )平常( 寻常 )悠闲( 悠然 )忘记( 忘却 )

3、本文重点是赞美,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朱鹭、苍鹭的描述?(不超过25个字)

答案:通过比较,更衬托出形体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4、文章第五小节写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根据何在?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

答案:同意。从文中可它真是望哨吗的疑问中可看出。作者欣赏的就是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悠然自得的美。

5、从全文看,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超过10个字,包括10个字)

答案:自然 宁静 悠然 匀称 和谐(能概括出意思类似的三个方面即可)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CE )

A.本文通过赞美,表现了作者爱寻常之美、爱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开头说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从的外貌、形态特点着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说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出了易被人忽视的内在的、质朴的美,这样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四小节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匀称的体态和谐调的色彩。

E.文章倒数第二小节说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作者借此来反衬宁静悠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