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戏弄窦太师的故事

明朝窦太师博学多才,被皇帝赐予“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但最终却被徐文长给戏弄了。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徐文长戏弄窦太师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徐文长戏弄窦太师的故事

明朝窦太师,三考出身。有一次,皇帝问他:“卿识字几何?”窦太师回答:“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帝想:论牛毛,腿上最多最密,这样看来,他识字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当场试了些难字,果然个个认得。皇帝大喜,特赐给他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

窦太师到绍兴后,每次逛街过市,总把这块御赐金牌挂在轿前,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

这天,正是炎热盛暑,徐文长听得窦太师又要到学宫去,就赤身露胸,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哨哨……”鸣锣喝道的`声音渐渐近了。头牌执事看到有人睡在官道中,禀告老太师说:“有个小伙子挡官拦道!”窦太师听得有拦道的,吩咐停住轿,自己出来看看。

只见那拦道的睡得正熟,窦太师就连忙把他叫醒。

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口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干什么,难道不怕皮肤晒焦吗?”

徐文长回答说:“我不干什么,只是晒晒肚皮里的万卷藏书。”

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读书多,一定会对课。我此刻有个课要你对,如对不出,你就速速让道。”

徐文长反问道:“如果对出了又将如何?”

窦太师想: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谅他有多大学问?

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出,我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二人言定就开始对课了。

窦太师想起绍兴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占道: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不假思索地立即回对。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对得多工!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的大台门,不觉暗暗佩服。可是嘴里却说:“光是一个课,还不能试出真才实学,须得再对一个。”

徐文长回答说:“太师只管吩咐,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百个,学生也一概从命。”

窦太师又想了一个连环课来难徐文长:

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略一思索,即对道: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

窦太师听了,大善塔和小江桥都是绍兴城的南朝古物,小江桥恰恰造在两县的分界河旁,桥洞的两面正对着山阴、会稽两县。这个课连接得巧妙,对得十分妥帖,不由得点头称赞:“好奇才!”

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得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读遍天下的书,才特地赐我这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时宪书’你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是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哩!

徐文长见时机已到,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

接着,就背诵起来,背得既流畅,又纯熟。

那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等徐文长背好,他也已经记住,立刻也背了出来。但徐文长说:“太师能背,极好,不过这只是顺背,学生还能倒背呢!”说罢,就把《万年历》从尾到头,倒背了起来。

窦太师对着书,听徐文长倒背完毕,自己却背不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旁。过一会儿,徐文长问道:“太师既然有书未读,背书不熟,那么这块金牌将如何发落?”

窦太师尴尬万分,只好当着众人说:“卸了吧!”立即举步朝学宫走了。

从此,窦太师进出府门,虽仍耀武扬威,鸣锣喝道,却再也看不到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徐文长以奇猎客的名人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徐文长智慧的三则典故

导语: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典故,欢迎查阅与学习,谢谢。

徐文长智慧的三则典故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徐文长手对知府历史典故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