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选择填空问答

《山中杂诗》 1.诗中描绘山峰环绕,竹林茂盛的美丽幽静之景的诗句: 2.诗中突出表现山中奇趣的诗句:

1.山际见来烟, 。鸟向檐上飞 。

2.独坐幽篁里, 。深林人不知, 。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此夜曲中闻折柳, 。

5.《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分别为 、 、 、 和 ,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7、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

8、故园东望路漫漫, 。马上相逢无纸笔, 。

9、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歧王宅前寻常见, 。正是江南好风景, 。

11、苍苍竹林寺, 。 ,青山独归远。

12、黄梅时节家家雨, 。有约不来过夜半, 。

13、李杜诗篇万口传, 。江山代有人才出, 。

15、 ; 现在却常是忧郁。 ,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 。

16、写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 , , 。

1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旦辞爷娘去, , , 。

, ,不闻爷娘唤女声, 。

19、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 。

20、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 , 。

21、描写征战激烈的句子是: , 。

22、《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 。

23、描写木兰辞官不就而毅然还乡的诗句 , 。

24、描写木兰一家迎接木兰胜利归来的句子是:爷娘闻女来, ;阿姊闻妹来, ; , 。

25、《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恢复女儿装时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

26、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那一句? ,

, , 。

27、以双兔为喻,赞颂木兰的机智和乔装之巧妙的句子是: ,

, , 。

29《口技》中,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1)由远到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分而合。

当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响,描写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

未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妇梦中咳嗽。

30《口技》中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爆声,呼呼风声,___________;又夹百千求救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泼水声。

31《口技》中描述观众的反应: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奋袖出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作者的评论:

(1)一时齐发,___________________。(2)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交代道具的简单:

(1)口技人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

(2)撤屏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

34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于河、渭;河、渭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倾西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不满东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吴均的《山中杂诗》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7《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诗中表现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9《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0《滁州西涧》的作者是_______,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创造了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1《江南逢李龟年》的作者是____ __,诗中写过去之盛,为下文作铺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2《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3《约客》(作者___ ___)中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约客》中写到客人失约,主人寂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提示型默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现在却经常是忧郁。(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6.,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木兰诗》)

7.日辞黄河去,,不闻爹娘唤女声,。(《木兰诗》)

8.万里赴戒机,。(《木兰诗》)

9.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10.,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11.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12.雄兔脚扑朔,。(《木兰诗》)

13.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14.爷娘闻女来,。(《木兰诗》)

15.小弟闻姊来,。(《木兰诗》)

16.,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7.山际见来烟,。鸟向檐上飞,。(吴均《山中杂诗》)

18.,弹琴复长啸。森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19.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0.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21.,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2.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3.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

24.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25.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洲西涧》)

26.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洲西涧》)

27.岐王宅里寻常见,。(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8.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9.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0.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31.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

32.,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论诗》)

33.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二、理解型默写:

1.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难:,,!。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原因是“”;“,”;“”。

3.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侧重表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几句是,,!:。

4.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侧重表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几句是;,;,。

5.《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几句是,,,。

6.《木兰诗》中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几句是,。,。

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是,。,。

8.《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

9.《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10.《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11.《木兰诗》中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12.《木兰诗》中表现父母对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之情的两句是,。

1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用过得东西的亲切感、自豪感的几句,,,。

1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男”换女装的两句是,。

15.《木兰诗》中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比句是,;,?

16.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

17.《木兰诗》中运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讴歌和赞美木兰谨慎、机敏的名句是,;,?

18.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19.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

20.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

2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2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2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2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2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27.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28.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29.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

30.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

3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3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3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3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

3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两句是,。

36.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37.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38.赵师秀《约客》一诗中,常被用来形容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的两句是,。

39.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文字创作应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两句是,。

40.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诗人,后人可以超过前人,不必一味泥古守旧的两句是,。

41.赵翼《论诗》一诗中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相同的诗句是,。

42.赵翼《论诗》一诗中有两句诗可以用来说明人才辈出,各个时代都有有才华有成就的新人出现,这两句诗是,。

三、语境型默写:(根据下列语境,写出相应的诗文语句)

1、南亚海啸牵动着全球民众的心!灾害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及各国派遣的救援人员十万火急地奔赴灾区。用《木兰诗》中“,”一句来形容最为恰当。

2、站在长城脚下,遥想秦汉以来的战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想到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征夫们期待的仅仅是“回家”二字!就像《木兰诗》中所写的“,”。

3、小明暑假参加科技夏令营,眼界大开,增长了知识。回校后与同学谈起收获,同学打趣地说:“你就像《孙权劝学》中的吕下阿蒙,真是‘,’啊”。

4、我只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青草,在茂密的树丛上黄莺频频鸣叫,把声音分送给野外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挑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划线句子化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难: , , ! 。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原因是“ ”;“ , ”; “ ”。

3.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侧重表现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几句是 , , ! : 。

4.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侧重表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几句是 ; , ; , 。

5.《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几句是 , , , 。

6.《木兰诗》中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几句是 , 。 , 。

7. 《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是 , 。 , 。

8. 《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 , 。

9. 《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 。

10. 《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 。

11. 《木兰诗》中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 , 。

12. 《木兰诗》中表现父母对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之情的两句是 , 。

1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用过得东西的亲切感、自豪感的几句 , , , 。

14.《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男”换女装的两句是 , 。

15.《木兰诗》中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比句是 , ; , ?

16.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 , ; , 。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 。

17.《木兰诗》中运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讴歌和赞美木兰谨慎、机敏的名句是 , ; , ?

18.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 。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4、心儿永远想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4、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1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8、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中问答》李白

《山中问答》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鉴赏: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金刚经》问答

《金刚经》的极端殊胜与重要,可是大家常常误会,以为《金刚经》中迎请了四位金刚,所以有威力。这是很大的误解。下面是《金刚经》问答,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断求佛果行施住相疑”

断为断除、截断之义,一般求证佛果,是以有相行施为因,以证有相佛果,这是有相与有住之求,《金刚经》开无相法门,以无住为因,求证无相佛果,是与有相有住之行施不同,故有此疑。为断此疑,《金刚经》力破有相与有住之虚妄,力劝不应住于住而行于施,应是无住而行施,不住于相,依此而尽断此疑。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般若之行,无住为因,无相为果,因与果俱深难信。佛对此疑而讲“信根”,能深信无住无相之法者,是其多生多劫所种善根之发现,佛陀悉知悉见。无上佛乘是难信之法,若有正信,定有甚深因缘。若不信者定是业障深重,由此而断此疑。

(三)“断无相云何得证说法疑”

般若妙义,甚深玄奥,是在相离相,说而无说,从实际理地上讲,佛陀说法,实无有法可说,故不受一尘也。因此究竟法身,无为无相,然而所谓说法,皆依世俗谛方便安立假名,《金刚经》是从胜义谛上,直显真实无相,以此断除恒执有相有说之法执。无相是在相离相,无说是说而无说,因此可为无得无说也。

(四)“断声闻得果取疑”

有人于声闻四果,作有取有想,此段断其疑也。诸法无相,故于法不可取相,不可说得。以无所得,究竟无相,故不可有住,此段应是扫相也。

(五)“断释迦于燃灯佛所有取有说疑”

此段从佛境上破有取有说疑。诸佛得法实无法所得,以无所得,是为所得也。对一切法皆以无相、无取、无住、无得而如实观,方可尽断有相、有取、有得、有住之执。

(六)“断庄严净土相违于不取疑”

此经所讲庄严净土,实是不可以相求,不可以有法住,此经庄严净土,是唯心清净,无相庄严净土。由于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实无有说可得。有执者误以为净土必有实体可得,若有实体相者,这岂不是与不取义相违反也。此疑不解佛法真实义,般若不落一切法相,又不断灭一切法相,因此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明此玄义,此疑自除也。

(七)“断自受用报身有取疑”

化身不实,故不可取,那么报身应是实有吧?于此有疑,为断此疑,借事明理,令人通达。种种之相,皆是有为,佛之真身是法身,法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可取也。由此报身,应不以住相生心,虽然不可取不可住,但是可修可证也。

(八)“断受持此经为人解说未脱苦果疑”

持经是行无相之忍,此乃无漏因也,由此正因而得到彼岸,诸有相行皆不脱有漏边事,故未脱苦果,《金刚经》所讲出世道,尽在无相无住,然不肖者住有相以测持经之报,故此疑当断也。

(九)“断能证持说二法是无体非因疑”

能证与持说是有为无体之法,由何是成无为有体之法的正因呢?如世人解应为非因,然佛为断此疑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由有为无住,而感无为法性,是事当然也。因二者不即不离,由此而证为菩提,依此所证为法性,此因者依因也,非生因。故知此义,即断此疑也。

(十)“断真如遍一切处,为何有得无得疑”

真如之法,皆遍在一切,然于法有迷悟之别,有得无得都是对治而言,佛法无实无虚,但方便度人,假立有得无得之名,由此得与不得本无可疑也。

(十一)“断无住修降伏心是我疑”

学人虽知无住行可降伏其心,然于法尚有微细我执,不知究竟无我之深义也。为此再断有我之疑。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断佛因有实行菩萨之法。于此执实,也为虚妄,故对此以无相、无住、无实有其法而除之。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无法疑”

有执之人,恒执实有,恒执实无,不解无实无虚之妙义。由无实体因,故误为无佛无法,此是巨谬。佛法中道不落两边。有不执实,因缘而有,无不实无,自性真空,因与果都是因缘立号,非实有性,不可执实,明此妙理,此疑即断。

(十四)“断无人度众生庄严净土疑”

凡夫之人处处恒执两边,不契中道实相之理,说无即落断灭,说有即成恒常,不知体用之理,正因为无实体而妙用无穷,正因为妙用无穷而实无自体,依用以显体,体无定体,虽用而发,从体起用,全用即体,中道彰著也。于法无相,于行无住,实无人我,实无庄严,然亦即庄严,亦即度人。二者皆名字而已,真实佛法超言超相也,明此理,岂有此疑。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凡夫之人,误为佛离诸相,即无所见,其实不知无相无住方可于一切法悉知悉见也。然见亦非见,非见为见,以不住相故,佛可具见一切法性也。凡夫之人颠倒错乱,不知见与非也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凡夫之人,于法闻空,心生颠倒,妄为一切皆无。不知佛法本为破妄想执取之心而立言教,世间福德实无自性,当体空寂,故不执取为实有也。于法不生执取相,依无住心而广行福德之施,其福德无量无边,何以故?此可究竟出离证道也。凡圣用心不同,得果自异,明此理不生此疑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无为乃佛之真身,无为无相,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真身,真身虽无相,然非即断灭,应身虽非实,随缘化度人,圣者于此法,皆不住有身。执有执无,凡夫之事。明此妙理定无此疑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凡所说法,实无法可说。于说法处不可执于实有,于无身处实执于无,不无不有,方可契中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凡夫之人,执无法为实无,故不知如何修证,《金刚经》讲无相无住,就是开显无住之行,于法不执取为无法,非法断灭为无法。由无住行而与实相相应,因实相无相,无可执取。明此理自然疑释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经文章句虽为无记之法,然可表诠般若妙义,文字本身非因,然是正道依因,明此理即解此疑。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众生疑”

诸法平等,佛与众生并无差别,故实无众生可度。然于法如此,于心有别,凡夫迷执,不见真如,圣者开悟彻见法性,于迷与悟间,假安立于度,然实无度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二)“断以三十二相比知真法身佛疑”

凡夫之人执相为佛,以三十二相为佛法身,由三十二相是有为之相,故非真佛法身,要离相见真佛,凡所有相,尽是假有,若执于相,即同邪道,不见如来真身。明此理就不会于种种相而生实有之想,也悟佛之真身离相无住,寂静无为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德疑”

佛果无为无相,无作无行,由此凡夫之人,误为佛果非关福德,断然分开于世间种种有为之相,其实佛法离相,妙在离执,非是断灭于相,无住之行福德不可思议,菩萨行施三轮体空,功德等虚空界。由此,佛果之福德不可思议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化身度人,实无来无去,实无所住,故受福之用也,化身无影,随缘示现,本无实性,本无实法,故不可执有此疑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法身与化身不一不异,体用而已,非一非异,不可用凡夫之心测知佛身,应如理谛观,方证实际,法身无为无相,理也,化身有为无住,事也。无法身不显化身,无化身不证法身,明此疑解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化身法身不一不异,实不可执,有福无福亦是有相,实应离执,不落边见,明此理岂能生此疑也。

(二十七)“断入于涅槃如何说法疑”

涅槃之义,不同小乘所解,大乘讲四种涅槃: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诸佛圆满于体究竟无余,于用无住行施,尽未来际广说佛法,无有断时,明此理自然无此疑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

李白《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