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记忆与印象散文

【磁器口】

长长的巷弄是从古代延伸出来的。青石板上刻满挑夫的脚印,每一个足迹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写。阳光从树枝的缝隙间漏下来,安静如卧在石阶上那只睡觉的猫。阁楼上,坐着喝茶的老人手摇蒲扇,目光注视着墙上挂着的一张渔网。他曾经也许是个渔夫,站在木舟上,向江面撒网,夕阳和晚风都在他的网中歌唱、舞蹈,他的生命中回荡着岁月的涛声。如今,大江东去,波浪滚滚。所有的鱼都从他的网眼中逃走,留下他自己,成为网中人。

林立的商铺旌幡飘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古镇鸡杂、毛血旺、张飞牛肉、香酥麻花、过江鲫鱼……店主穿着旧时代的衣服,不知疲倦地喊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却很少有人问津,只忙着取下肩上挎着的相机,对着一排排仿古的店面,啪啪按动快门——寻找消失的文明。

几个算命先生,盘坐地面,闭目养神。摊开的红布上写着:能推远古知未来,能算祸福卜吉凶。空闲时,他们也会凑在一起打打牌——都是神算大师,打牌时,居然也出“老千”。

一种文明消失了,另一种文明总会诞生——这是乐观主义者的文化发展论。而现代文明往往是站在传统文明的废墟上找饭吃,他们说:这叫继承与创新。磁器口,一个古镇。满街的画家在这里卖画,众多的书法家在这里替游人设计签名,三两个披着长头发自称搞艺术的年轻人,蹲在巷道的拐角处,给人画漫画,20元一张。这里的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在试图告诉人们:艺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也有真正超然于物外的人,比如,江边那个垂钓者,手持钓杆,静坐在裸露的河滩上,从上午到下午,从黄昏到傍晚。路过他身边的.人都要朝他看一看,不知道他是在钓鱼,还是在钓时间。

【朝天门】

纤夫拉纤的号子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裸露的脊背是一座座山的脊梁。长长的纤索是一根根水做的绳子,它创造了一种美学,衍生了一种文明。朝天门,朝天开的门是什么样的门呢?陡峭,还是险峻?出发和回归都要从这扇门穿过,穿过这扇门,就穿越了生死,穿不过这扇门,要么留在蜀地,成为一个永远的幸存者,要么留在天国,成为一个永远的流浪者。这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纤夫所不愿意的。

那么,出发吧!把川江号子吼起来替自己壮胆,别去管妻子,就让她站在江边的望夫石上看着自己匍匐的背影,把眼泪淌成江河,送我上路。也别去管孩子,他(她)还太小,人生的很多事他(她)都不懂,就让他(她)躺在母亲的怀抱里熟睡吧,把浪尖上晃荡的木船当摇篮。当他(她)醒来的时候,也就长大了。

朝天门——就这样成为了巴渝儿女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每一个打开这扇窗口的人,从此便记住了冷和暖、爱和恨,也从此学会了承担和使命、感恩和敬畏。

一声汽笛响起,我的记忆被现实拉回。牵着宠物狗的妇女在广场上走来走去,放风筝的孩子在地上边笑边跑,他们的记忆已经被生活改写。长江和嘉陵江里的水越来越浅了,轮船也不再远行。搁在水面上的船只被人用铁链栓牢,改建成“水上家园”,玩麻将、唱歌,还可以搞搞按摩。外地来的朋友,都要去那里拍两张照,把风情拿回异地去兜售。人们都习惯了把失落的文明当作苦难来欣赏和赞叹。

总有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喜欢站在朝天门码头的石柱栏杆上,平举双手,学着电影里的画面,演绎爱情的传奇和浪漫,他们的吼声惊吓了椅子上坐着打瞌睡的老人。不知道他们的爱情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像曾经站在江边望夫石上的女子那样,向着丈夫离去的方向,把秋水望穿。

黄昏落下,江水无声流逝。

【解放碑】

楼层越高,地上走着的人就越小,这不是距离造成的落差,而是文化产生的裂隙。我第一次带着乡下的母亲和五岁的侄儿来到这里,母亲抬头望望直耸苍穹的高楼说:住在上面的人在什么地方挑水吃?五岁的侄儿望脱了头上的遮阳帽问:住在上面的人怎么爬上去,他们个个都是“蜘蛛侠”吗?针对他们的提问,我缄口不语。面对这座现代化的繁华都市,我的疑问不比他们的少。

母亲。侄儿。我。都是城市的局外人。

重庆百货大楼是一座迷宫。上班和下班的人都要进去逛逛,有时是为了买东西,有时什么也不买,主要是体验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快感。重庆的路陡,山高,谁要是站在了地势的制高点,谁就是生活中的“王”。我好几次想走进去,替侄儿买个书包,替母亲买个发卡——那是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最终,我还是没敢进去。那里面太复杂,琳琅满目的商品太迷人。我怕一不小心,把自己弄丢了。我只有一条回家的路。

母亲牵着侄儿的手,站在大楼入口处,泪水涌了出来。

重庆书城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那里不需要门票。我总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知识分子,在里边东游西逛。现在写书的人太多,看书的人太少。老人们喜欢看养花喂鸟的书,青年人在看言情小说,学生们在读科幻作品。我进去的时候,恰逢一位著名作家来这里签名售书,他坐了一会,见来买书的人不多,就走了。我是这位作家的崇拜者,我买了本书,想请他签名,结果他送了我一册。我和他同时获得了安慰,不知道这叫不叫惺惺相惜。

我走出书城时,突然发现母亲不见了。当我找到她时,发现她混在几个民工之间,坐在书架下睡着了——那里面开了空调,很凉快。

解放碑的碑座广场上,经常有明星来演出。港台的,大陆的,国外的……他们是这座城市里的另一种火焰和激情。当他们唱饿了,跳乏了,就去吃火锅,一边吃一边欣赏夜景。他们吃火锅的样子,很像我蹲在路边小摊上吃面条的侄儿——狼吞虎咽,毫不留情。

我牵着母亲,母亲牵着侄儿,准备离去。我们同时听见解放碑碑顶上的时钟猛然响起。

每到一个小时,它都会发出一阵响声。

钟声为谁而鸣?

【菜园坝】

房子在房子上获得幸福,路在路上延伸,流浪的人还在继续流浪。

火车和汽车经常在这里碰头,像一对对相恋的人,见了面,叙叙旧,然后,各走各的路,把思念和牵挂留给时间去回忆。

有的人来了就舍不得走了,他们住在天桥下,睡在候车室的过道上,看到姑娘喊阿姨,见到小伙叫叔叔,乱蓬蓬的头发遮盖着他们的脸,也遮盖着他们的身份。路过的人都躲着他们,仿佛他们是潜伏在这座城市里的病菌,谁沾染上,谁就会遭受厄运,甚至,使整座城市都患上重感冒。

也有的人从这里走出去,就不再回来。有的人是不想回来,他们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爬了大半生的坡,累了,想出去找个平原躺一躺,把人生的累赘统统忘掉。一扇门站久了,都想成为床。有的人是想回来却回来不了,钱还在包工头手里拽着,被工伤致残的躯体还没有康复。他们每天躺在工棚里,掉眼泪。日子长了,就把这座城市遗忘了,故乡也就成了异乡。

我每次从菜园坝穿过,都有人认识我,他们会主动上前给我打招呼:喂,发票、车票,要不要。还有几个“棒棒”,一看见我就跑过来:先生,我给你提皮箱,5块钱扛到家。老板,我只收3块。另一个抢着说。我没有理他们,转身走了。我一走,他们就打架,打得很凶,还见了血。

来来往往的人在这里汇集。

奇奇怪怪的事在这里发生。

一个人寂寞的时候,我喜欢站在两路口的立交桥上俯瞰菜园坝,那时的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胃,胃口张得很大——等待着谁的进入。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1

生死,似乎是一个不可辩驳的永恒的话题,没有哪个人能够坦率地面对死亡的降生。而只有一个人,那是嚼尽了痛苦的滋味,在死神中挣扎的人—史铁生。

在这个躁动不安、纷繁芜杂的尘事里,惟有写作才能让他与死神拉开距离。追溯到孩提时,脑海里并没有残留死的印记,而完全是一种放纵式的,与死神调侃的心境。真正领悟到死的释义,是在他罹病后的一段时期里,死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里泛滥。

生在乡村,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生死的抉择。这是一个生死的理想的场所—医院,闲陪一位朋友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这里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感到自己与死神擦身而过。以前,对于生死,我脑海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幸好有这个机会,来自病人的呐喊,让我体会到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生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好长一段时间,我找不到生死之中真实的自我,随意地挥霍生命的周期。渐渐的,我厌烦了这个让我心绪浮动的环境。时间一点一滴地在腐蚀着我稚弱的魂灵。我不想拥有太虚假的形体,也许,躯壳早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体验精神濒危的感受,是难以读懂人生这本书的。或许灵魂就是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存活。

人生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留恋,亲情、友情、爱情,究其底,最后的结局只不过是一出生离死别的戏。读了这篇文章后,对于死的内蕴,我的脑海里开始有个清晰的印象—读懂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公平的,是及其的顽强却又很脆弱。因为思想不停的运动,所以生命很顽强。因为思想时动时歇,所以生命很脆弱。既然思想还未停歇,那么便没有理由让生命在死的边缘徘徊。生存也是死的一种寄托,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因此,不要轻易捅破生死的隔膜。

死并不是马上就消亡,在思维还未完成建造之前,在灵魂还未真正清醒的时候,死是无意义的,称不上消亡。当一个人拥有了对生死体验的权利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在周围,许许多多的生命已是那么的岌岌可危,他们是不懂得享受生死的馈赠。

说到死,史铁生还有另一种体会。拖着一具残骸,放纵灵魂,茫然的飘逝,实则也是玷污了生与死的名节。很多时候,生是很可耻的,相对与死,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的产物。与其邋遢的生存,不如洁净的死去。欲望只是物质的设想,精神上的寄托,是生与死的馈赠品。对于死,应该是一种凤凰涅磐的重生,是没有形体的负重。

摈弃一切重负,在史铁生的身上已经找到答案。带着对人生的期求,他拖着孱弱的躯壳,用思想点缀生命的誓言。他很渴求死,但他更希望另一种“死”。死也许是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也体验了生与死的抉择,他逐渐摆脱了精神的困惑,眼前的视线越来越清晰。对于死,他已不再畏惧,他的思想不再受死神的束缚。史铁生的人生,将会是一部超越生死界线的无字书。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2

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待着我。

生命的开端最为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得忽然,你就进入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边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记忆与印象》

对于人生的叩问,对生死的探索,对日夜的把握,史铁生作为导游引领我们接触人生的真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人生解剖。

有时,我会感觉他是一个老子学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位大家不经意的交集,是真理的汇聚,抑或是如同我起初的猜想呢?无法深究,但我们却了然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整体的把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老却告知我们,生与死不过取决于观察的距离与角度,如同已暗淡的星星在几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眼中仍是璀璨的一颗一样,这不是对于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存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并且从史老中领略到一种,欢死畏生的独特独到的剖析,直面死亡时,是嘴角的微微上扬,面对生存,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试想,要是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如若不笑,何时再笑呢?

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让我又唤起在心底对徐老的记忆,哦,错了,徐志摩从未衰老,并永远浪漫年轻,即使离开人世,他都是选择一种最为浪漫的方式,他青春永驻!也许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徐志摩笔下的时候无关生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难道不是生与死的最为浪漫的方式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曾记得,这是自己记事以来所钟爱并且从未遗落的一句话!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一种闲逸与淡泊,足以媲美万贯家财。而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史铁生,一个真真正正淡泊生死与宠辱的史铁生,一个看破生死的哲人!

生命在每一天中循环,更新,消逝又重生,而每一天又在日与夜的轮回中奔跑,一天中有日夜之分,要是世上有上帝,这大概就是上帝的特意的安排吧!要是人生在世都只是白天那是多么无趣啊!神秘,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会让多少人因无处寄托思绪而失去生的勇气啊!但是一旦人生仅为黑夜,那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吧!生与死如同每日的更替,我们似乎并不察觉今天的朝阳和今晚的月亮与昨天的有哪些区别!但我们呢,却了然每天的我们都是新生的我们!每一天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缩放的生与死,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与迎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惊叹中国国人的智慧与直觉,因为我们有了一种规律,一种充满诗意的规律,阳刚的白让人充满力量,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神秘的黑,给予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休憩。在这中间,我更觉得要是日出而作,月生而息更为浪漫!规律固然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遵守执行,然而,规律规范了生活,生活也就规范了人,所以人的天性让人类钟爱黑夜,似乎白昼的任何规则都无法在黑夜中奏效,风花雪月,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都无法在白天驻足,一切一切要等到黑夜的降临才能重获自由,入脱缰之马,坦然而自由,相信每一个喜爱黑夜的人都能在黑夜中找到内心秉持的寄托。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3

“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谈论什么。’这话给了我胆量。”

一连两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读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的八则《记忆与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开信封发现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约会了。现在夜深,可以写一点读后感。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打动我的散文。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看着文章,通篇在写早已离去的母亲。一再地有点纠缠地缠着妈妈。很多事情,很多光线和气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着她。读这样的文章会停下静一静,停下吸吸气。我想这是一个跪在沙滩涂画的人,赶在潮水到来之前用手指画一点自己反复的梦见。有很多很多情绪海一样朝人涌来,我读的时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没的感觉。那时候,吞没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烟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没自己才好呢。

文章记的是旧人旧事和旧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人可说食色,满纸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说空气。留给空气的只一两个形容词,没有一点颜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觉。儿时被母亲空气一样地环绕灌溉,浑然无知,到一日,气喘起来,才意识它的不可或缺。每个红血球都醒来,不依不饶,才想念儿时的包裹自己的丰沛的爱。

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无法欢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无声流泪。流着泪却有一丝甜意上来。有所庆幸。毕竟还有过老家的废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绕着不敢进入,但去看屋顶上的野草。毕竟有妈妈。

我也是在瞎说。史铁生的这文章没法叙述甚至没法论说。他写字很慢,数念珠一样,一颗颗地下来。第二天的重读,我读得慢些。我也慢慢数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话出来,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变作另外的东西。读,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办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读出来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4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题记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数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独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史实的足迹,铁般的刚毅,生命的朝气,成就了一个人——史铁生。

他的身体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游动的。他坚韧而又顽强地活着,自强而又勤奋地写作,记下患病的`点点滴滴,悟出生死同一的最高境界。

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的生命,依靠印象填补记忆。那消逝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物,那些事,那些人,是见证自己成长的,是不可以说忘就忘的,因为深植在记忆的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留给了世人一份最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铁生却认为,生与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如同一颗早已熄灭的星星在数十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的视野中仍度着它的青春时光。这不是对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命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直到死亡之时,史铁生的嘴角仍微微上扬。面对生存,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与死。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

在我看来,地坛是史铁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也许你会问,这个悲剧的结尾是什么?我想告诉你的是,首先,这不是悲剧,而是秋天;其次,它的结尾是等待死亡。

秋风,绝非肃杀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及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他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叶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万物萧疏,满目凋敞。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欲望与意志,使得灵魂从而凸显出来。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死无忌。

记忆与印象1读书笔记5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重庆的空港小区散文

空港小区的名字源自它的地理位置,因为处在航空港片区而得名。周边还有空港广场,空港新城这些地方。早晨和小区居民闲聊,她说:“这里住起方便,去机场方便,去火车站也方便。”确实,只是想购物不太方便。

不知不觉在这里住了快一年了。刚来这里是夏季,温度飙升至40度,外出晒得人头晕脑胀,时刻要警惕中暑。小区里有条小河,水量大,路过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秋冬季节,天寒地冻,阴冷潮湿,人人都包裹着个羽绒服,套着棉鞋,还一边骂:“真烦,又下雨又冷,还一直下!”冬天很难熬,有时十天半月见不到太阳。早晨8点多天才蒙蒙亮,起床都是件困难无比的事情。唯一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是小区里的明艳的花:银杏花开,满树金黄,特解养眼。还有枫叶,在难得一见的阳光照耀下,透着火红火红的颜色。还有腊梅,暗香浮动,让人入迷。

重庆这里,气候很奇怪,从冬天到夏天没有过渡,气温上升,阳光明媚,周围的'花也约好一样同时1开放。白色的玉兰,粉色的玉兰,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还有叫不上名字的黄花,紫花,红花,竞相开放。小区的那条小河重新流动起来,白色的湍流非常清澈,深处的绿水映照出河边树丛的倒影。坐在旁边的长椅上,鸟语花香,很有趣味。

魅力重庆散文

重庆,印象中她就是一座山城。山城又应该是怎样的架构呢?应该有很多很多的阶梯,然后呢?应该被云雾环绕?

火车行驶了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终点站,重庆北。下了火车,第一感觉就是冷。这种冷跟广东的天气不同,广东的那种冷,那风好象只是从身体的外部刮过,而重庆的那种冷风,是剌骨的冷,浸入心脾。

好不容易在重重的人流中走出车站,好友又因为家里有事不能过来接我,原本打算直接回家,但是她非得让我去补偿她的损失。没办法,花了四十块大洋坐了车向目的地驶去。这女司机还真会赚,我上车的时候,车上已经坐着一位乘客了。她先把那份急着去开会先生送到目的地,还跟我解释说我不赶时间。然后又在半路拉了三个人去朝天门,因为我要去的地方也刚好顺路。我当时就在心里想,这重庆妹子真会做生意。不仅如此,她一边开车,一边给老公打电话,应该是有什么急事吧,老公一直没接电话,好不容易打通了,这下可骂开了。我当时就在想,怪不得有朋友说,我太安静,不像四川的女孩子。

总听好友在电话里提起解放碑,朝天门……而且最近看了一些关于重庆解放时的片子。总是觉得解放碑应该非常雄伟,而朝天门应该也有一番不同的气势。当我拉着好友出门,走了一段路之后,站在一条很长的梯子面前时,我停下了步子。我说,真的要爬上去吗?好友说,那当然了。爬到一半的时候我走不动了,好友说,这是重庆的一条老街,所以看起来有些破烂,听说过一段时间就会重建。一边爬楼梯一边说话,终于上气接不来下气,最后被好友拖着走完了那一段路。

来到那条繁华的商业街﹗我们逛了一大半的时候,我问好友,解放碑到底在哪儿呢?好友指着面前广场中心的建筑对我说﹐那就是解放碑﹗我顺着好友的视线看去﹐进入视线的是﹐看上去像塔却不是塔,也不似柱子的建筑。啊?那就是所谓的解放碑吗?一种失望的感觉油然而生,说句真心话,我很是失望。原来,解放碑不过就是一条商业街。至于商场里面卖的些什么,我已无心去留意了,心里一直被一种失望的感觉填满了。

逛完了解放碑的商场,居然没有找到一件厚一点的衣服。进入店内,便是各式各样的春装,我当时就觉得奇怪了,就算在广州,这样的天气,到处也都挂满冬装,怎么在重庆就找不到一件冬装呢?要知道,广州可比重庆的温度高了好几个数字呢!也许这也算是一个直辖市的一大特点吧!它的服装引领着时尚与潮流!

还记得走进一家不太起点的商场,一件格子的衬衣是二百多块,而在佛山这边少了接近一半!也许这其中省了不少运费的关系吧,只记得好友掏钱买下那件衬衫的时候,看着给出去的三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我有一丝丝的心疼。重庆的最低工资标准好象是800/月,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当我看到当地的消费时,我便不敢恭维了。

还记得有一篇文章里说,重庆是个出美女的城市,当我跟好友来到解放碑的广场时,好友悄悄的在我耳边说﹐你注意看看出入这里的俊男美女们!这可是看帅哥、美女,饱眼福的好地方。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广场上的行人﹐当好友这样一说之后﹐我特地留意了一番。怎么说呢?美不仅仅只是在外表﹐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重庆女子的内在美。迎面走来的几个女孩子﹐他们都不是特别的漂亮﹐身材也不算高挑。但是当他们向你迎面走来﹐昂首挺胸的踩着高跟鞋﹐迈着均匀的步子﹐从你面前走过﹐你的视线一定会在他们的身上多停留几秒﹗你一定会觉得那是一道很抢眼的风景。画着一点儿淡装的脸蛋﹐白皙而细腻的皮肤﹐装扮更算不上华丽﹐但是从她们身上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志﹐就是这么有吸引力。再看看刚刚从商场里走出来的一群男孩子﹐他们也并不像小说里的男主角一样高大帅气﹐但是他们的衣着给人一种严谨干练的感觉﹐干净的脸上脱去了稚气正慢慢的迈向成熟。在重庆的那些日子﹐我并没有看到如明星般漂亮的女子﹐但是我觉得重庆女子的美﹐不仅仅只注重外表。

一路走下去﹐当我们谈到重庆女子的个性时﹐好友迫不及待的讲述了一段自己的见闻。好友不是重庆妹子﹐但在重庆待的时间久了﹐见的也就多了。有一次﹐她们在一个小餐厅吃饭﹐小偷夹一个女孩子的钱包时﹐被当场抓住了。女孩子直接脱下了脚上7寸高的高跟鞋﹐直接向那个小偷的头顶狠狠地敲了下去﹐当场鲜血直流。在场其它客人赶紧上去拉住那女孩子﹐女孩子还用警告的口气对那小偷说﹕“下次﹐别让姑奶奶再看见你﹐看见一次打一次﹗”这就是重庆女子泼辣的个性吗?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但那画面却历历在目。小偷也真是倒霉﹐遇上了这样一个泼辣的重庆妹子。

好友兴致勃勃的拉着我逛了三条女人街,什么都没有买,因为我对这些重庆的繁华并没有什么浓厚兴趣。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好吃街’。放眼望去,一整条街上,都是正在享受美食的男男女女,不分老少。排最长队的是一家名叫‘好又来’的酸辣粉店,有凉面,凉皮,酸辣粉,我们选择了其它小吃,因为谁都不想排队。炸鱿鱼,虾,肠……那是好友的最爱,虽说油炸过的东西没有什么营养﹐但偶尔吃吃﹐解解馋﹐还是不错的。把鱿鱼炸干之后﹐再放在堆满辣椒的盘子里滚动一圈﹐让鱿鱼的每一只脚上都沾满辣椒﹐再慢慢的品尝﹐那味道还是留给各位自己想象吧﹗还记得那串草莓﹐那是我这些年里吃过味道最特别的`草莓。一串上面有六个﹐应该是放在做糖葫芦的糖浆里滚了一圈﹐那口感﹐至今想起来都会流口水。草莓的酸中带甜﹐再配上糖浆的脆﹐咬下去一口﹐酸甜的滋儿瞬间溢满口中﹐那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这一路吃下来,肚子被撑着鼓鼓的,好久没吃到这么正宗的小吃了,这样的感觉真好。

再来说说重庆的建筑吧﹗除了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之外﹐我发现了一些特别之处。离开的那天﹐好友领着我沿江的走了一圈﹐重庆素有雾都之称﹐我算是体会到了。江面并不宽﹐但是因为雾比较浓﹐我们看不清对江对面的景物﹐甚至连江水都看不到。马路对面的那一排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第一层是一排很旧的老房子﹐看那外面木制的门窗﹐还有些许雕花﹐那应该是古代的建筑才对。而第二层是近现代才建的房子﹐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看起来很破旧﹐再往上﹐是一栋十多层楼的现代建筑﹐看样子不过是近几年刚建好的。这也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他们的房基。三个时期建筑起来的房子﹐房基都在同一处﹐第二栋建筑的房基建立在第一栋上面﹐第三栋建筑的房基则在第二栋建筑的上面。我当时就问好友﹐就样的建筑不是很危险吗?为什么修建这些房子的人们﹐不把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建筑拆掉﹐重新建立房基呢?好友说﹐重庆的地质跟我们那里不一样﹐这里都是山体﹐至于牢固﹐那是不用我们担心了。

差点把朝天门给忘了﹗公交车走走停停﹐转了一个大弧度的圈﹐然后再爬了一条长长的陡坡之后﹐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朝天门。当然不是朝天门的码头﹐离开的时候好友遗憾的说﹐在朝天门的时候忘记带我去看看码头看看﹐现在要走了才想起。我安慰她说﹐以后有机会再去﹗下了车之后﹐若不是地势力的关系﹐我会把那个地方当成广州的服装批发城。衣裤﹐鞋子﹐饰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人流之多﹐也与广州不相上下。总是在电话里听好友提起这个地方﹐今天终于算是来了﹐不过我一向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所以在好友拉着我在人流中转了几圈之后﹐我说什么也不愿意再逛下去了。找了生意很红火的小店﹐每人要了一碗沙锅米线﹐填饱肚子。

在车上的时候﹐便听司机介绍过重庆的几大景点﹐但却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一一游览﹐心中不免有些许遗憾。若是用几天时间就把重庆的美景都看完﹐也许就没有意思了。留下这点遗憾﹐然后再慢慢的行﹐细细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