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与书相伴的日子抒情散文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欢送会上,我为了拥抱那一个人,笑着哭着拥抱了在场的68位师生,离别话语,我强忍着眼里的泪水,带着微笑对班主任说“老师,你知道吗?因为你的一句话,我已经成功的签约了工作室”

还记得两年前偶然的一次机会,听到班主任说“没事就要多看书,如果不看书,自己的眼界就会局限与一隅之地,也很难以让学生信服”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使我记忆尤深,也使我步入了成功的道路。

从那以后,我就重新安排好自己的阅读时间,由每天的睡前半小时变为了只要有时间就要多看书

大家那句已经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却深深记在脑海里的那句“多读书,读好书”这短短的六个字,一直潜移默化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直是我们进步的话语,却被我彻底的否定了,好书?到底什么是好书,这又该怎么区分,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那么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应该改为“读书,读适合自己的书”

后来,我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被我们工作室的老大看见了,就和我签约了

这就是我与书之间的故事

据说从那天的离别后开始,学校就很注重学生在阅读方面,对课外知识方面的理解与拓展,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为我们班主任贺彩,因为她的一句话,就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

感谢班主任,因为她,才有了我与书相伴的日子。

与杂志相伴的日子散文

结缘《江门文艺》,是20**年的春天,那时我在一家皮革厂打工。

周末不用加班,舍友们喜欢聚在宿舍玩扑克赌些小钱,他们一下拍打桌子,一下扯开嗓门喊叫。那方狭小的天地就像一锅沸腾的开水,一直没有平静下来,吵得人心烦意乱。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披着衣服走出宿舍去外面逛逛,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就为了消磨时光。那条商业街叫白马路,街道两边是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录像厅。我刚到街口就听到了录像厅里面传来的打打杀杀的吼喊声,像汹涌澎湃的潮水一点点把人淹没。打工是个辛苦的词,打工者是活在都市的弱势群体,他们远离故土和亲人,背着行囊和梦想在举目无亲的城市打拼,加班加点一分一厘挣着血汗钱。好不容易碰上一个不用加班的周末,他们换上漂亮的见人衣裳,花上几块钱去看一场录像,那些花花绿绿的画面让他们暂时忘掉了打工生活中的苦累。而正是这一家家简陋的录像厅,给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打工者来带了太多太多美好和温馨的回忆!

穿过拥挤而狭长的街道,我看到街尾有个毫不起眼的书摊,我就这样与《江门文艺》不期而遇。她文静大方,像淡雅的茉莉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点一点令人沉醉。我与《江门文艺》素未谋面,可见到她的第一眼,觉得像是见到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我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掏钱买了一本,跑到街边的一棵榕树下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一行行质朴的文字,像一双温热的大手,为我轻柔地拍打着一路走来的尘土。烫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眼前的世界渐渐变得模糊起来。我在泪眼朦胧中看到了那些可敬可亲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在尘土飞扬的车间打磨着半成品,他们在飞快的流水线上手脚不停地焊接着零件,他们在摇摇晃晃的脚手架上绑扎着钢筋。在那些血汗浸泡的日子里,他们用粗糙的大手抹去眼角的忧伤,趴在吱吱嘎嘎叫着的铁床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用一行行质朴的文字勾勒明天的模样。他们用饱蘸真情的笔墨,书写着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真诚和执着,真能不让读者泪流满面呢?

直到街上亮起了路灯,饥肠辘辘的我才捧着《江门文艺》一步步往厂里赶去。在饭堂里大口大口扒了两碗米饭,我回到宿舍坐在铁床上,逐字逐句读着《江门文艺》上面的文章。那些文字在我眼前跳跃起来,时而变成村子上空的一缕炊烟,时而变成车间机台发出的声响,时而变成一泓缓缓流淌的清泉。以前,无助的我一次次站在宿舍外面的走廊上,望着雾蒙蒙的天空,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不会变得更好。可读着《江门文艺》,我渐渐明白到,那些作者和我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困苦,可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谁的未来都不是梦!

那以后的日子,每个月的一号和十五号,我都会去书摊上买本刚出刊的《江门文艺》,这是那些年来一成不变的约定。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杂志,我心里头暖烘烘的,打工的漫长日子再也不会孤单!

《江门文艺》是打工者的精神家园,更是打工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捧着《江门文艺》,我心里燃起了创作的欲望,滋长出给杂志投稿的冲动。我想起了自己在打工岁月中经历的那些无奈,我想用文字把那些零碎的片段串联起来,永久珍藏。我买来了钢笔和稿纸,晚上下班回去洗好衣服,跳上铁床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写了起来。每晚写稿的时间不多,往往是才写几段,急促的熄灯铃就响了,只好收拾好钢笔和稿纸,第二天晚上接着写。一篇千把字的散文,断断续续地写,好几个晚上才写好。到了周末,我把写好的散文逐字逐句地读上好几遍,满意后再认认真真地抄一遍,跑去邮局,把稿件连同梦想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封口粘得严严实实的。寄出稿件后,就是漫长而耐心地等待。

我一边读着《江门文艺》,一边写作,打工的日子渐渐变得充实起来。

那天,我实在记不清是2007年5月的几号了。中午,我像往常那样去门卫室的大门边打下班卡,无意中收到了《江门文艺》寄来的样刊。我一把拉开工衣的拉链,把牛皮信封放进怀里,双手捂着胸口火急火燎地扑进宿舍里。我用洗脸帕擦了擦手,喘了几口气,一点点撕开封口,从里面取出样刊。我翻着杂志找寻自己的散文,用手掌来来回回地抚摸着。我慢慢合上杂志,眼角渐渐润湿起来。我把杂志放进信封压在枕头下,内心恢复了平静才去饭堂打饭。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打工者,只想过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日子。我不想让工友们知道自己在杂志上发表了文章,那样有人会说闲话,我再也不会过着平静的日子。

舍友们躺在床上午休,我偷偷摸进宿舍,从枕头下取出牛皮信封,跑上楼顶站在太阳下一字一句读着自己的散文,一千来字的散文,我读了很久,差不多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趴在铁床上写作,时间长了腰酸腿疼,下床时半天才可以挪动步子。灯光昏暗,写好一篇散文,眼前变得一片模糊,还一直流淌着泪水。有时候上班实在太累了,我才趴在床上歪歪斜斜写了几行字,就不知不觉倒在被子上进入了梦想。半夜醒来,身上全是蚊子叮咬的红疙瘩。可没有什么苦是白吃的,捧着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样刊,就算吃尽了天底下所有的苦头也是值得的!

文章见刊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江门文艺》寄来的稿费,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是六十五元,是自己一个月的早餐钱。我躲在门卫室对面的那棵木棉树下,把汇款单放在手心里,当成了宝贝左看右瞧左瞧右看。我知道手心放着的不是一张普普通通的汇款单,而是自己那个藏在心底的卑微梦想!以后的日子,我接着在《江门文艺》发表了《渴望一场雨》、《“哑巴”老乡》、《卖米》等散文。

我记得自己给《江门文艺》投过一篇三千多字的散文,题目的名字叫《流浪的脚步遍天下》。我的散文很短,也就一千多字,可那篇三千多字的散文足足写了半个月。散文写好后,我一直不敢都稿,在木箱里压了半个月。可想到《江门文艺》那些可亲可敬的编辑老师,我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就硬着头皮把稿件投了出去。万万没有想到半个月后的'一个早上,我正在仓库忙着发料,口袋里的手机响了起来,是江门那边打来的电话。我按了接听键,耳边响起了雪月老师那亲切的声音:“是刘荣先生吗?你寄来的稿件已被采用,你抽空再给我寄一张近期的生活照片,我配着散文一块刊发。”雪月老师是一名打工作家,在打工写作者的心里,她是一位知心姐姐。接到她的电话,我激动颤抖着身子,半天也说不出话来。直到挂了电话,我还在怀疑刚才给自己打电话的是不是雪月老师。可那个号码就是《江门文艺》编辑部的,不是雪月老师,又还会有谁给你打电话呢?

那天晚上,我请假没有加班,从箱底翻出新衣服穿上,去理发店理了发,清清爽爽地去照相馆照相。我坐在椅子上一直开心地笑着,那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寄出照片后,我收到了雪月老师的来信:“你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试着写一些长篇幅的作品,只有多写才会进步。多写身边的人和事,题材要有现实意义。我给你留下一些文友的联系方式,他们离你们的工厂不远,望你有空多和他们交流。”至今我还保存着雪月老师写来的书信,隔三差五翻出来阅读。在荆棘丛生的文学道路上,她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因为《江门文艺》,因为雪月老师,江门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是我时常向往和挂念的地方。

雪月老师的教诲,时刻铭记心底,让人一辈子无法忘记。我用粗糙的手握着钢笔,一笔一画地写,争取写出一些透着泥土芳香的作品,不让编辑老师和读者朋友失望!

我的枕头边,堆满了一本本《江门文艺》。床头放不下,就用报纸包好,放进木箱,是那一本本杂志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每次读着《江门文艺》,那些风雨兼程的打工生活就充满了浓浓的暖意。原以为《江门文艺》会一直陪着我共同面对打工岁月中的风风雨雨,可我一点也没有想到,20**年1月开始,再也见不到这位老朋友的面了。

那是20**的1月,我像往常那样去报刊亭买《江门文艺》,尹社长在《相约在前方》一文中深情地写到:“从2013年1月刊开始,我们在期刊市场上再也见不到我们曾经熟悉的《江门文艺》(打工、生活)杂志新一期出现了……”我不敢相信《江门文艺》就要停刊了,她是万万千千打工者的精神食粮,她陪着万万千千的打工者走过多少寂寞和冰冷的夜晚,她就是一位患难与共的朋友,让我在漫长而无奈的打工岁月中不再寂寞。可今后的日子再也见不到她的面了,我怎能不伤心呢?打工的朋友们怎能不难过呢?

捧着最后一期《江门文艺》来到国道边的文化广场上,我没有翻开,望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一直发呆。直到夜深人静,我才软绵绵地回到简陋的出租屋。我从床底拉出一大箱珍藏多年的《江门文艺》,一本本仔仔细细地翻看,把翘角的地方轻轻地抹平。看着看着,想起《江门文艺》陪着自己走过的那些日子,想起平易近人的雪月老师,想起那些曾经给自己带来感动和温暖的作者,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怎么也擦不干……

真好有你相伴的日子散文

记得读书时听过一首歌叫《与我同行》,今天,想起与你相识相伴的日子,那首歌的旋律又萦绕在耳鼓:“你是行路人,我也是行路人,一条漫长的路,两颗赤诚的心,只有行路人最理解行路人,脚下的路越长心中的爱越深,我们从夜从夜走到了晨,我们从冬从冬走到了春,有你与我同行,再累也心甘。有你与我同行,再累也心甘。”回想着与你相识相知的点滴,对这首歌的感情更深了。

什么时候开始知道你呢,我陷入了沉思。大概是七月中旬吧,看到一个叫lilylinda的博友来访,进入她的博客,看到她用英语翻译了她以前同学的一首诗,我说:“哈哈,学的英语都还给老师了!看不懂。是否该附原诗?”结果出乎意料,她说,让你女儿译啊!你有一个很优秀的女儿。看来,她把我以前博文也读了。我不由得增加好感。以后我们就在博上你来我往,相互留评。

有lilylinda相伴的日子,真好!她文笔老到,很小的事也能悟出哲理。她情感丰富、细腻,对家的爱对女儿的爱溢于言表,对姊妹父母的深情常常让我读后触动心弦。明明她笔下的大姐就是我家的大姐嘛,对姊妹一样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啊,可我怎么就写不出呢?她的文字常常引发了我的感情共鸣,让我收获了很多——文字上,情感上。

她心底善良,看到我写高三女儿的辛苦,我忧心忡忡,她劝慰:“只要孩子是发自内心的爱学习,熬点夜不要紧,脑子越用越活。只是我们做父母的要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多给孩子增加点补脑食物:如核桃、豆类,里面的卵磷子含的较多;另外一定要给孩子减轻精神压力,高考只要不紧张发挥出平时的水平就可以了。”她的细心体贴令我动容。

lilylinda不仅善解人意,也从不吝啬她的赞美,在我写的《在路上》,她评论道:“发现生活之旅是如此美的人,其心灵之花一定是娇艳无比呢。其实你没发现:独自骑着车儿一路欣赏,你本身就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她风趣、幽默,留评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我写的《我家小葛朗台的渊源》一文,她评曰:“俺家还有个排第一位的小泼留希金呢,你家的只能排第四!”我傻傻地问:“二三呢?是谁?”她偷乐:“老二夏洛克,老三阿巴公。”我的《“破棉袄”的温暖》一文她评到:人生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我们拥有了一件“破棉袄”足矣!当然了,她的是贴身丝绸小棉袄的了!

她的幽默中还深涵智慧啊!一次,我写了《不辜负一缕阳光》,她说:“每天捕获一缕阳光,就会把你的`生活充实的满满的,以后的日子不用发愁了。以后趁着有阳光的日子赶紧往兜里多装几缕。”我开玩笑:“请您借个能装阳光的兜给我!将不胜感激!就这么一篇破短文就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周!我的兜啊,都破了,漏风漏水漏米漏糠更漏阳光!”lilylinda回到:“用你的心做个‘兜’,严实着呢,怎么会破呢。”是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lilylinda在教给我大智慧呢!只要用心,何事难成?她也很懂我的心事,我的《彳亍于街角》她的评为:“孤寂的时候,独自享受和自己灵魂的对话,更增添了诗的意境。”

与她对话挖掘出了古板的我的幽默细胞。《丈夫,曾是那个未长大的孩子》一文她说:您家的那个“大男孩”,现在一定被您打磨的够睿智、够成熟了吧。只是小心惹了那些青春亮丽的“眼”!我回到:嘿嘿!我们家的“大男孩”是掉到人堆里再也寻他不着的一个,是“三心”牌的!而且又不多金,不会被人惦记着的!只有整天勺子碗的磨磨,才会知道他的好。

她还很会做思想工作,我写下《简单,也美丽?》发发牢骚,她含蓄批我:无“誉”则刚,简约而不简单,去掉那些“雕饰”,不是也很美吗?我不服:谢谢安慰!很多时候,想起就悲哀。大半辈子已过,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两眼一闭,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为这个世界留下,岂不白来一遭?她耐心说服:你看吧,还是“誉”望惹的祸,所以才悲哀。身前事我们都管不了那么多,更何况身后事。活一天高兴一天,那能什么也没留下,最后我们还能变成“肥料”,重新参加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呢,且生生息息。我只好休战:“乐观的心态!向您学习!”

lilylinda真挚也正直,在我写的《从此形式谈到彼形式》她发出感慨:是啊,我们整天的工作有多少是在搞形式主义啊,生命的大部分就浪费在形式上,害人不浅的形式主义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演的愈来愈烈了!她也曾经写了一篇文章痛快淋漓地评析教育的弊端,表现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正气和良心。

和lilylinda最有意思的还是纸条来往,其诙谐幽默给生活平淡的我陡添了无穷快乐,但,这是我俩的密语,我只能将这份快乐装入心底,时时享受她给我的甜蜜。

lilylinda曾送我一本书——《杏坛春秋》,用短信通知我到小区传达去拿,而且书的扉页用英语写上了赠语,居然从我博上我同事的评论中知道了我的姓!但我不知她是谁。问了几次她拒绝告知。只觉得与她心很近,我们无话不谈,她说过连她丈夫都不知她写博的事,但我可以上去胡言乱语。但又觉得人很远,不知楼下跳舞的人群中有没有她的身影,因她说过距我住的小区很近,有时也来跳舞。lilylinda,真遗憾,走在街上,不知哪个人是你,但你说,有个谈的来的网友不容易,但你找不到打开心扉的咒语,让我不要逼你。尊重你的心意,就让我们这样心灵亲密,形体陌路吧。

尽管不知你是谁,但lilylinda,新浪博中,有你相伴,真的很好!最近,你又“浅冬眠”(lilylinda之语)了,让我有说不出的孤寂。在平安夜里,祝你平安、幸福!歌的旋律又回响在耳畔:你是行路人,我也是行路人,大阳是你的歌,月亮是我的情,只有行路人最信任行路人,脚下的路越险心中的情越真,我们从夜从夜走到了晨,我们从冬从冬走到了春,有你与我同行,再累也心甘,有你与我同行,再累也心甘。

真好,与你同行!lilylinda,愿我们一路顺风!

(草于2010-12-24)

附:lilylinda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322655581

日子补遗抒情散文

倪萍说“能够在孤独中工作的人,是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由此看来天下的父母,尤其是农村的父母,是具有英雄气概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片土地上度着艰难的日子。其实他们也是必须那样,为了过日子。

很小的时候,看着父母总是抡着锄头在地里干活,不知道艰辛的我总是希望自己也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锄头,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像他们一样在地里进行劳动了。后来父母外出务工了,我就找机会用起了那些曾经向往过的锄头。记得那天我挖了门前的小园子,我知道我的手会打起水泡,也知道会痛,因为爸妈曾经告诫我的,然而我并不知道手会那样的痛,以至于我很久都没有碰过那些农具。

后来也就是高考过后我闲在家里没事,所以每天在家里帮爷爷奶奶剁猪草剁萝卜,可谁知道,没有两天我的手就起了好几个水泡,很疼很疼。这些事我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尤其是爷爷奶奶他们,因为我见过爷爷奶奶他们的那一双手,每次握起奶奶的手时我都心里酸酸的。那次爷爷生病了,爷爷随口说着他年纪如何大了,就连手都没有用了,手上的皮子都一块一块地掉。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后来无意间看见了爷爷的手,竟然手背上都脱掉大半的皮了,里面的鲜红色的新肉和还没有全掉的酷黑的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心在那一瞬间似乎失去知觉了,竟说不出一句话。但我也没有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并不能看出我的心情。只是后来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忘记爷爷那样的痛。

很小的时候,爷爷的手都喜欢开裂,尤其是冬天,所以他老人家经常在家里弄一些油来擦,这样可以起到润滑作用。那时候我也经常问爷爷为什么手会出现那样的问题,而爷爷总是说那是多年的病,每到冬天都是那样。我经常问爷爷奶奶他们年轻时候的事,而爷爷他们也很乐意诉说着当年那些不能忘怀的苦难。我也从中了解了很多关于我不能看见不能经历的故事,可是大多是悲伤的苦难的,可见那个年代是多么得漫长,那时的日子是多么得难熬。

我喜欢老故事,每次拜祭曾祖母的时候都回想起她老人家曾经给我讲诉的.过往,虽不曾亲身经历,然而那些模糊的记忆却在我的成长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最终都刻进了自己的脑海深处。

从来都只是在球场上汗湿了衣衫,却没有在地里挥洒过汗水,今天我终于有一次在这并不熟悉的土地上跟着几位长辈一起汗透了夹被。手中的锄头一次一次的从我的皮肤划过,我的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淌,我没有向任何人抱怨,因为我知道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爸妈,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已经挥洒了无尽的汗,甚至泪,我有什么资格抱怨呢?

或许老一辈的都信命吧,也或许是他们对于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最原始最直接最简单的解释,也或许就如我之前说过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了一些东西——比如命运。然而他们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就是这样的无悔无怨,就是这样的默默存活、默默离开。

我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向着夕阳西下的方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林中的小道上,那里并没有很多人行走,而我则能够轻轻踩在飘落不知多少年头的松针上,仔细感受着傍晚的微风,随着凌乱的思绪回到那些父辈祖辈生活过的年代,去倾听他们的欢声笑语,去体会他们的酸辛苦痛。路虽小,然而却没有尽头,不管你走多远,都永远到不了终点。他们的日子就如同这样的小路,没有终点没有尽头,却也拥有了无尽的诗意,或喜或悲。

日子的尽头我不追究,我无从计较,如同一朵漂浮的睡莲,看不见根茎,看不见枝桠;也如同冬日的垂柳,在清冷的河水中投下苦涩的影子,看得见却抓不住。日子啊,“莫非你与我同样没有凯旋的心情,有的只是对于昨天明媚轻盈的告终?”你常在“挣脱惯有的轨道掷出常理,到达想象力所不能企及的地方”,从来没有逗号也没有句号,更不会有感叹号,但却不知留给多少人人千千万万的问号。我们活着,就不能忘记自己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战斗,当然也就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战士,哪怕没有了战斗的力量,但却与着战斗到底的愿望。所以,我们没有如歌的年华,但有着如诗一样的生命和回忆。

看到“补遗”二字,却让我想到了人生其实是不可补遗的,每个人都会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老去,可是每一天都是新的。或许正是因为生命没有了可以补遗的余地,回忆才显得如此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