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美文摘抄

那天下午,与单位几位同事在一起闲聊。一位同事说,桂花路边有一家新开张的馆子,卖兔肉汤锅,味道不错,改天一定请大家去尝一尝。同事还带着歉意说,来单位这么多年了,还没请过大家好好吃一顿饭,多谅解啊!

没想到,他对我们的邀请竟成了留给我们的遗言。他肯定是热爱生命的,晚上还出去跑步健身了,一回家,突发心肌梗死,在去医院路上就别离了这个世界。在写给他的悼词里,是我们无尽的追思。我这才发现,他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有一次,我和他一同出差,住在一家小旅馆里,他向我掏心地谈起过他的家庭,我这才知道平时他为啥显得有些吝啬。一双破了洞的袜子他会缝一缝再穿,一支牙膏用到尽头时他要挤了又挤……这是因为他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长期吃药和护理,他的妻子也多病,全家人就靠他一个人撑起。在他死后,念叨起这件事,走进他那简朴的家,我们才发现,他的那些吝啬,那些节俭,那些舍不得丢掉一张旧报纸的行为,其实是一个男人默默无言的美德,是对一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一位亲友,一位同事,乃至一个看起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旦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会牵惹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让人们一瞬间感到死亡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遥远的,它近在咫尺。

一个人的离去,有时也让周围的人原谅了那人身上的所有缺点和缺陷。一个人来到世间,是来修行的,好多人还没有修行圆满就撒手而去。一个人的离去,让许多人有了时间反省自己,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忽略的,什么是该妥协的。

我最初面对死亡,是童年时在乡里卫生院。我的一位远房叔叔,上午还要求陪护的家属回家去给他炖一碗芋头汤喝一喝。等亲属把芋头汤端来,叔已经喝不下去了,也说不出话来。他挣扎着伸出两根手指头,谁也不明白那是啥意思,成了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手势。我看见叔的亲属用床单把他的遗体裹上,两头打上绳结,两个人用竹竿把他抬回了家。当我走过叔在山梁上的坟墓,心里害怕极了。有一天,风呼呼地刮,我在坟前蹲下身说:“叔啊,你别走出来吓唬我……”等我说了这样的话以后,一个少年的'心,对死亡有了那么近距离的触摸,我突然感到,死亡没啥可怕的了,因为我可以和死人交谈了。

这种奇怪的心理,陪伴着我到了两鬓发白的中年。我始终觉得,死亡并不是太可怕,它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路口,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某一次意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出生可能不平等,但在死亡的路口,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一次这样的结局,谁都有拒绝不了它的那一天。这样想时,你就会给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理松一次绑、减一次压。

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面对成堆尸体的老军人曾经告诉过我,他对死亡的感受是: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这是因为他要坚持战斗,要活着回家。而今,他已快90岁了。望着他长长的白色寿眉,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与死亡保持一段距离,反倒更能让自己珍惜生命了。

也许真是这样的道理。死亡既然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别无选择,那么,只有看清它、正视它,在死亡与生命之间留下一点儿空间,才能盛放生命的能量,实现生命的最大值。

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美散文

那天下午,与单位几位同事在一起闲聊。一位同事说,桂花路边有一家新开张的馆子,卖兔肉汤锅,味道不错,改天一定请大家去尝一尝。同事还带着歉意说,来单位这么多年了,还没请过大家好好吃一顿饭,多谅解啊!

没想到,他对我们的邀请竟成了留给我们的遗言。他肯定是热爱生命的,晚上还出去跑步健身了,一回家,突发心肌梗死,在去医院路上就别离了这个世界。在写给他的悼词里,是我们无尽的追思。我这才发现,他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有一次,我和他一同出差,住在一家小旅馆里,他向我掏心地谈起过他的家庭,我这才知道平时他为啥显得有些吝啬。一双破了洞的袜子他会缝一缝再穿,一支牙膏用到尽头时他要挤了又挤……这是因为他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长期吃药和护理,他的妻子也多病,全家人就靠他一个人撑起。在他死后,念叨起这件事,走进他那简朴的家,我们才发现,他的那些吝啬,那些节俭,那些舍不得丢掉一张旧报纸的行为,其实是一个男人默默无言的美德,是对一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一位亲友,一位同事,乃至一个看起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旦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会牵惹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让人们一瞬间感到死亡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遥远的,它近在咫尺。

一个人的离去,有时也让周围的人原谅了那人身上的所有缺点和缺陷。一个人来到世间,是来修行的,好多人还没有修行圆满就撒手而去。一个人的离去,让许多人有了时间反省自己,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忽略的,什么是该妥协的。

我最初面对死亡,是童年时在乡里卫生院。我的一位远房叔叔,上午还要求陪护的家属回家去给他炖一碗芋头汤喝一喝。等亲属把芋头汤端来,叔已经喝不下去了,也说不出话来。他挣扎着伸出两根手指头,谁也不明白那是啥意思,成了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手势。我看见叔的亲属用床单把他的遗体裹上,两头打上绳结,两个人用竹竿把他抬回了家。当我走过叔在山梁上的坟墓,心里害怕极了。有一天,风呼呼地刮,我在坟前蹲下身说:“叔啊,你别走出来吓唬我……”等我说了这样的话以后,一个少年的心,对死亡有了那么近距离的触摸,我突然感到,死亡没啥可怕的了,因为我可以和死人交谈了。

这种奇怪的心理,陪伴着我到了两鬓发白的中年。我始终觉得,死亡并不是太可怕,它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路口,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某一次意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出生可能不平等,但在死亡的路口,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一次这样的结局,谁都有拒绝不了它的那一天。这样想时,你就会给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理松一次绑、减一次压。

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面对成堆尸体的老*人曾经告诉过我,他对死亡的感受是: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这是因为他要坚持战斗,要活着回家。而今,他已快90岁了。望着他长长的白色寿眉,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与死亡保持一段距离,反倒更能让自己珍惜生命了。

也许真是这样的道理。死亡既然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别无选择,那么,只有看清它、正视它,在死亡与生命之间留下一点儿空间,才能盛放生命的能量,实现生命的最大值。

死亡与重生美文

在一般人的眼里,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事实上真的日此吗?不是的,死亡更是生命的重生。在这个世界上,有两路人,一路人是归于天主的,他们的死亡就是永生的开始;另一路人是属于魔鬼的,他们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下了深渊受无穷尽之苦。

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第三日复活,从那开始,他拥有了天地万物的所有权柄,天主圣父把一切权柄交给了耶稣,圣父可能不再管“审判”之事;所以,作为天主的子女,不要害怕那能杀你肉身却杀不了你灵魂的那个,要害怕那有权同时把你的肉身与灵魂投入地狱的那个,只有天主有这个权柄,也就是耶稣有这个权柄;作为天主的`子女,肉身的死亡才是他们生命的开始、他们王国的开始。

而魔鬼的儿子,他们的死亡就意味者他们生命的终结、他们王国的终结;他们死了就入了地狱去了,受无尽之苦,本身在世界上的权利都消失无存了,生前的虚荣、虚伪的面目一层层被剥开了。

人都是愚拙的,有谁不一样呢?天主不想让人劳苦,他想让人幸福,他不要求人有多少能力,只需要人忠信致死,至于其他人想要的美好事物,天主自然会加给你。

耶稣说过,没有谁为了他,离开自己的家、亲属,抛弃自己的金钱、财物,在今生得不到多倍酬报的,在来世不享永生的。

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与家人,因为“路不同”;你是归于天主的,他们是属于魔鬼的。“路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爱他们,他们是知道的,不过,他们还是会来杀害你的。

耶稣说过,“凡有的,还会再给予,是他更富贵;凡没有的,连原有的,还会被剥夺”。“有的”是指什么?就是指你的有多少爱?你有多少宠爱?所以,善良的,天主还会赐给你爱,使你更有爱;邪恶的还会更罪恶,连原来仅有的“良知”都被魔鬼剥夺了,无法表现。

死亡美文

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患绝症后,依旧乐观豁达。

有一位记者问丘吉尔:“您对死亡有什么看法?”丘吉尔若无其事地抽了一口雪茄,回答说:“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

这是何等的洒脱。死亡是一个痛苦的哲学命题。

史铁生一个人摇着轮椅在地坛想了那么多年,一个活着的史铁生用漫长的一段时间去想死的事情,最后他想通了,史铁生在他的《我的`地坛》中写道: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解释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你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又是何等的坦然。

人活在这个世上,考虑生太多了,忘记了死是一种必然,于是一旦面临死境就手足无措。牵挂得越多,就越痛苦;创造得越多,就越留恋。他们太想等到一些事情的发生,太想知晓一些事情的结果,否则就死不瞑目。

直至到了死亡的边缘,我们从本质上感知: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对另一个世界不可知;而人之所以不愿死,是因为别人都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