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一、宋欧阳修说:“文工者诗也”格律诗,则是工中之极巧者、格律诗,亦称近体诗或者今体诗,形成于唐精巧于宋,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让“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前人的论述极多,卷轶浩繁,有些问题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下面,我们对格律诗的语言特点从全新的角度作探讨。

二、种类、名称

(一)按“言”分类

一般来说,格律诗按照“言”分类,比如“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

(二)律诗、绝句

近体诗主要包括上面所说的律诗和绝句,律诗即是格律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律诗,总计八句,绝句是其一半,为四句,“截句、断句”即从此而来;超出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者排律,六句律诗偶尔出现,称为三韵小律;律诗、绝句,有五七言之分,排律诗的规定必须超过八句,多则不限,以偶数为标准,十句亦可,三百句也无妨,要求一韵到底,押平声韵,韵脚固定不变,每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除了首尾联句以外,要求全部对仗一、排律诗因此增加了难度,以是之故,占今以来,排律诗,尤其是优秀的排律诗寥若晨星。

三、押韵的规则

众所周知,诗歌是押韵的,一切诗歌概莫能外,格律诗尤其严格、但是,占今的语言特点不同,占代诗韵和现在的普通话不一致, 我们读起来,感觉不是很押韵,原因是,回的韵母是ui,来的韵母是ai,但是按照占代的语言发音却是合乎标准的,都属于“上平十灰”韵,押韵非常严格、隋唐时代,从}}语中甄选近似音做韵脚字,隋唐之后,产生了专门的韵书,比如最通行的《平水韵》和后人以此修订的《佩文诗韵》。

四、平仄格式

(一)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一首诗歌,音节响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读完余香满,满室散馥,意犹未尽、除了上面所说的押韵外,就是平仄格式的缘故、汉语有高低长短的特点,占人将之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占代自有其语言特点,其平声,相当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占今相当,占入声,己经消失无存;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协调搭配,形成了格律诗的平仄格律一“平,平声也;仄,上声、去声、入声也”格律之严,至堪重要。

(二)诗以意境胜

但是诗律之工远不如文字之工,诗最终以意境胜,李白见崔浩黄鹤楼诗后,题口: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诗在上头一、黄鹤楼不协律之多有目共睹,而天下无出其右者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的意境与规律并佳更能是无暇宝璧、光照千秋了-

(三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木的句式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两字是平仄,称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两字是仄平,称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最后两字是仄仄,称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两字是平平,称为平平脚)-

(四)调平仄的的'一些要求

1.避孤平_、像这样的句子: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问有单独的平声字,即为孤平;像第一句的例子,木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于此不合,即为失误;如果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就要补救一、要说明的是,仄收的句子,即便是中问有单独的平声字也是可以的,称为拗句。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对于初学者,这个诀简单实用,实际上,不能概括律诗的平仄的调配变化、在平收的诗句里,常常会失误

3.拗救、字要合平仄,如果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因为内容需不得己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儿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五、对仗要求

现在的文学语言,很少涉及对仗的问题,而格律诗的创造,对仗时时处处存在,不可或缺一、对仗,两两相对,整齐排列,看起来醒目精神,读起来干脆利落,格律诗的对仗,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更是严格的格律要求、绝句随意,可对仗可不对仗,律诗之问的两联必须对仗,排律,则除了首尾两联要全部对仗一、对仗有一种讲究,就是避免合掌一。都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动词对动词,额联和颈联的组成、构造一模一样,没有区别,像人的手掌相合,称之为“合掌”,合掌。是律诗人忌,因此,合掌诗很少出现。

六、重字的问题

现在的语言,重字不重字,没人关注一占代纸张稀少,诗人们惜墨如金,对重字的出现是非常忌讳。

七、修辞手段

格律诗在修辞方面,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占

(一)省略

一首绝句,短短二十来字,必然高度凝练,否则言之无物了、所以,有些能省略的都做省略,力求最少的字表现最多的内容、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完整地说,应该是相见时难别时亦难,但是,格律有要求,字数有规范,只能在此省略,而读者也心知。

(二)互文

互文是省略的一种,格律诗屡屡见之、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没有了解省略之功能,则此诗难以理解、没有省略的话应该如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三)倒装

倒装有好几种,有字的倒装,有词的倒装,还有整个句子的倒装,词语的倒装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倒装原因,有迁就主题有所强调,有为了押韵,不胜枚举、此句为了突出城阀、风烟而倒装;句子的倒装,比如温庭绮《苏武庙》中的“回口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年”,先言回口,再说去时,倒装是很明显的-此外,尚有借代、双关、重叠、排比、拆字、曲喻、反衬等等,不一而足,难可俱陈。

八、结语

格律诗是我国文学长廊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格律严谨,字少意丰,修辞琢句,赅博绝伦,意蕴深厚,微描细摹,情感丰富一这是一笔十分丰厚和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本文全盘考虑,去繁就简、去粗取精,略谈其要,权衡轻重,疑义相析,敬请匡误扶正。

挖襟衫结构特点研究论文

“缀做”一词源于闽南语,表“拼接”的意思。缀做衫又称中式挖襟衫,是指福建惠安女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着的一种特定服饰,由于整件衣服用若干面料拼合,因此而得名[1]。惠女服饰不是有史以来就定型的,近百多年间已经历了三至四代的衍变,据《惠安县志》[2]记载,缀做衫是由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接袖衫[3]在其原有形制上通过略收各部位尺寸、多分割多拼接发展而来,当今在惠安广泛服用的节约衫拥有与缀做衫相似的形制,所不同的是在长度尺寸上更趋短小,其衣身的分割和拼接也相对减少。本文主要从结构领域入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缀做衫实物标本进行测量和结构复原,并探讨其结构的机能性。

1缀做衫实物标本的结构特征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是国内唯一一家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填补了我国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史上的研究空白,其藏品涵盖全国15省市的39个县、市和地区,品类包括袄、褂、衫、长袍、旗袍、坎肩、大裆裤、套裤、马面裙等20余种。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有闽南服饰不下数十种,单单缀做衫就有藏品数十件。本文研究的一款编号为H衫017的缀做衫实物标本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经实地调研和查看大量实物可知,此款缀做衫为近代服饰,主要由崇武一带缝制生产,其外在款式和内在结构在同类产品中均具代表性,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其基本款式结构为:圆立领,右衽大襟,紧胸围,圆下摆且下摆弧度随衣长的增加而增加,衣长及腰,两侧开衩,且开叉止口有菱形纹刺绣,前后中破缝,袖身较窄,并采用接袖结构,袖口微微收紧,前胸和后背均有两块略微错开的方形黑色绸布相拼,在方形的四角镶有三角形色布,在领根处贴缝三角形色布。此外,在分割形式上,与前胸和后背的方形拼接相对应的是横分割和竖分割,与三角形拼接相对应的是横、竖、斜三种分割形式,在接袖上以及接袖袖口的拼接上均为竖分割[4]。

2测量与结构复原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实物测量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准确地测量数据是后续结构复原工作得以展开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进行测量时尽可能保持测量方法的科学性和测量过程的客观性。

2.1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2.1.1测量工具

直尺,卷尺,三角板,曲线板,白坯布,记号笔。

2.1.2测量方法

刘瑞璞先生在《古典华服结构研究》[5]中介绍了一种采用全息数据采集的全方位测量方法,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同时也要保护藏品不得熨烫,测量前,先将衣物固定在平整的白坯布上,要避免拉扯面料,使服装纱向自然平直,并确定横向和纵向坐标轴,各部位在测量时参照此轴。本文由于是做相关领域的延伸研究,故引用此法。

2.2测量和复原步骤

测量步骤由外至内、从主到次,分别从主结构、里襟、贴边和毛样这四个方面逐一进行。

2.2.1主结构的测量和复原

所谓主结构,是指外在的,能被我们看到的结构,包括立领、衣身和接袖三个部分。这款缀做衫实物标本的立领与现代结构设计不同,从领子的经纬纱向来看,它没有起翘量,为完全直领;衣身前后中破缝;接袖在肘部以下的位置与衣身拼合;全身共8颗一字扣(立领部位2颗,大襟处2颗,腋下侧缝处4颗)。将测量所得的各部位尺寸做好记录,并以此为依据画出主结构图,如图2所示。从图2中的结构形式和各部位尺寸可以看出,缀做衫作为惠安服饰,虽然有表现其地域性的外在款式,但其内在结构依然满足中国古典华服十字形整一性的基本形制。由于袖子趋向合体,当手臂下垂时,在腋窝处没有传统服装那么多浮余量的堆积,其紧胸围和宽下摆的设计在着装形式上有异于传统平面体服装的`特点。

2.2.2里襟的测量和复原

里襟是指在衣身右侧与大襟相搭和的部位。此款缀做衫的里襟为一扇形布料与右上衣身部分水平拼接而成,拼接起于右侧缝第二颗纽扣以上1.5cm的位置,止于水平向左11cm处,扇形面料的下止口为右侧缝第四颗纽扣以下2cm的位置,布边为毛边,如图3所示。由于里襟与衣身拼接,且拼接线在大襟款式线之下,当人体着装并尽可能地做上举、侧身或下弯运动时,均不会出现遮掩溃缺或遮掩不足的问题。

2.2.3贴边的测量和复原

从所研究的缀做衫实物标本来看,贴边部位为领口、大襟、侧缝处和下摆处,贴边宽度不一,领口的贴边宽度为7cm左右,大襟处为5.5cm到6.5cm之间,侧缝和下摆处为3.5cm到5cm不等,见图4。与现代服装结构一样,贴边主要起到加固和包覆毛边的作用,从而增强服装实用性能和整体美观。

2.2.4毛样的测量和复原

毛样是指衣片净样加缝份所形成的裁片。在进行结构复原工作时,各个独立的部位均要追加缝份。为保护藏品,测量时不得拆解,所得数据均根据手摸衣物,主观判断出各部位的缝份大小,加上精确测量的净样尺寸,即可绘制和复原毛样(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衣身整体的缝份控制在0.5cm左右,各拼接缝的缝份基本也为0.5cm,两方形绸料在前后中线拼接的缝份为0.8cm左右,大襟款式线的贴边在与衣身拼接时,缝份为0.5cm,与内贴边拼接时,缝份为0.8cm。

2.2.5缀做衫实物标本测量全数据一览表

将测量所得的主要部位尺寸按长度、宽度、弧度三个方向划分,并结合其他部件尺寸,整理成表格1,使其一目了然。

3缀做衫的结构机能性分析

所谓机能,泛指在物质系统中,某一部分应具有的作用和能力。服装的结构机能性,顾名思义,是指服装结构设计对人体在着装状态下的一种实用与审美互为影响的功能性,主要表现为着装舒适性、劳作便利性和视觉审美性。

3.1前后中破缝与节省面料机能

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前后中破缝与否,主要取决于布幅宽度和大襟遮掩量,此件缀做衫为前后中破缝且右衽大襟的式样,由于它的里襟部分是由一扇形布料与右上衣身部分水平拼接而成,而作为拼接的水平分割线又在大襟分割线以下的位置,故不会由于大襟款式线的设计而引起缝份匮缺使遮掩量不足,加之观察到前后中破缝和接袖处均为布边的现象,因此可以确定前后中破缝主要是受布幅宽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有利于面料的充分利用,体现出惠安女的朴素品质和节俭意识。从整件缀做衫来看,这种结构的节俭机能无处不在,如里襟的拼接,方形绸料上打的补丁,边角料缝合而成的贴边等。

3.2袖子和衣长与劳作便利机能

在清朝中后期,惠东妇女上身所着的接袖衫与清代流行的“大夫衫”类似,所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同时在腋下的褶裥较少,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袖形符合着装舒适性需求和劳作需求,具有良好的结构合理性。缀做衫是由接袖衫改进和演变而来,它的袖子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注重服用功能和审美需求,从所研究的实物标本来看,袖子的袖缝线从腋窝点到袖口逐渐递收,接袖在肘部以下的位置与衣身拼接,袖长至小臂的一半,袖口大小为11.5cm,属于较合体的袖型。选择这样的长度和尺寸是为了干活时以免弄脏衣沿衣袖,同时干起活来也利落。为了增加袖子的耐磨牢度和保持袖子尺寸的稳定性,在袖口内层衬有宽为1.5cm左右的滚条滚边,同时滚条在袖口外露约0.3-0.5cm。该袖子在袖口与袖侧缝的交叉处有将其一部分多余量折叠、向内翻转并将多余量固定于袖子之上的痕迹,这是服装使用者在穿着过程中为了舒适合体而将袖口改小的痕迹。遵循劳动便利的原则,以此来说明缀做衫衣长短小的缘由。缀做衫由崇武一带生产,与小岞等周边乡镇的农耕文化不同,崇武地区以捕鱼为主[6],当地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就是出海赶小海,因此,衣长的短小也是为了满足不被海水打湿的客观需求,同时通风透气,凉爽舒适。

3.3紧胸和宽下摆设计与卫生舒适机能

据袁杰英教授在《闽南小岞妇女服饰》[7]一文中介绍,惠安当地在十几年前尚存有“束胸”的风气,在女性青春发育期,以压胸突腹使人体的自然曲线变形,而缀做衫紧胸和宽下摆的形制正好与这种“压胸突腹”的审美取向完全吻合。如图2所示,缀做衫的半胸围尺寸为24cm,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的标准尺寸基本一致,因此,缀做衫的紧胸只是相对于同时期其他服装形制而言表现出“紧”的特点,其宽下摆解决了紧胸对伸臂抬臂的活动局限问题,使着装舒适,活动自如。如前所述,缀做衫的衣长较短,左右两侧上弯至腰上,整体形成肩、胸部合体,下摆宽大的造型特点。缀做衫的这种款式结构使其拥有足够大的衣下空间,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同时向下开口的下摆和向上开口的大襟线设计,也促进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烟囱效应”[8],有利于散热导湿,满足卫生舒适需求。

3.4分割和拼接形式的视觉美感与民俗寓意

特殊的分割和拼接是缀做衫区别于其他女衫的显著标志,在该缀做衫实物标本的领根处,有一块蓝紫色相拼的直角三角形“缀做”布,它的两直角边紧贴前中线和右大襟,这种结构有利于加固大襟,同时给人以稳定和挺括的感觉。另外,在前胸和后背缀有的方形绸料兼具对称和均衡两种形式,左右方形的大小对称,给人以整齐、庄重和宁静之感,但是两者以前后中线为界,在位置上略微错开,这种微妙的变化打破原本单调的格局,使整体达到均衡的效果。与江南大襟拼接衫类似,这种多分割和多拼接的服装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易于拆换[9]。当衣服的拼接部位出现磨损和毁坏时,可以用新的布料换下已坏的部分。此外,从服装结构的视觉来看,缀做衫的这种多分割、多拼接的结构形式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明清官服上的补子、戎装上的“护心镜”、藏族服饰上的“欧斗子”[10]都有与其类似的形制,今天藏族的“山花节”青年求偶时,姑娘均要穿着这种“欧斗子”盛装打扮,以此表明心意。这种现象与缀做衫只能在婚嫁时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服饰文化学方面讲,它同时具有某种祈福的吉祥寓意。

4结语

缀做衫是福建惠安女在20世纪40-50年代的的特定服饰,其外在造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来看,缀做衫的内在结构更具广阔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一款编号为H衫017的缀做衫实物标本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缀做衫的结构设计手法满足“服装机能性”的实用、好用和美三个层面,即前后中破缝与节省面料的“经济实用性”,袖子和衣长的“劳作便利性”、紧胸和宽下摆的“卫生舒适性”,表现视觉形式美感的分割和拼接,以及“压胸突腹”审美取向等诠释的民俗文化寓意。

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研究论文

摘 要:现代社会,足球不但被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项目。随着人们对足球喜爱程度的增加,足球战术教学被人们所广泛关注。在足球教学中,教师积极研究各种战术,以期可以通过提高足球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来取得足球比赛的胜利。可见,在足球比赛中,足球战术占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足球;战术教学;特点;战术意识

取得足球比赛的胜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赢得足球比赛,足球战术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在教授队员动作技巧时,也要教授他们足球战术,培养队员的足球战术意识,使他们在比赛中能够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与队员积极配合,共同为赢得比赛而努力。在足球战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每一个队员的素质与整个足球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行战术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足球队员的战术意识,提高足球战术教学的效果。

一、足球战术特征

在足球比赛中,球队中的11个人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配合,有效运用足球战术,使球队无论是在进攻还是防守方面都能够占有优势。所以说,足球战术的足球比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足球战术本身具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足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需要队员之间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足球战术发挥最大功效。所以说,足球战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整体性,这是由战术本身决定的,也是由足球比赛的形式决定的。足球比赛中,每一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服从整个比赛中的需要与要求,这样整体协同作战,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很多。

第二,足球赛场上,由于比赛情况各不相同,所需要的足球战术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比赛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比赛情况,进行足球战术的调整,这样才能提高比赛胜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足球战术的第二个特征是足球战术的外部表现形式的不同,这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随机性、创造性的,又可以是固定性、规律性的,它是由比赛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所以,足球比赛的胜利,不但需要队员按照足球战术进行,而且还需要队员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固定的和带有规律性形式的简单战术相互组合,灵活运用足球战术,这样才能提高足球战术的有效性。

第三,足球比赛是复杂的、多变的,要想在赛场上取得胜利,那么,每一个队员都必须学会有效观察赛场的情形,分析对方队员所运用的足球战术,从而及时调整己方战术,这是需要队员树立积极的战术意识的。素质较好、经验丰富的'队员在比赛中总是表现得头脑清醒、冷静、沉着,他们会根据比赛情况,进行战术的调整,及时、准确、合理地处理好每一脚球,这对于球队取胜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战术意识需要教师在战术教学中积极培养。

二、足球战术教学的特点

足球战术教学主要是根据足球战术的特征展开的,它是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创新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改革足球战术,提高足球队员的战术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球队的素质,促进球队的发展。

第一,足球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而战术教学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战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战术教学的多样性,以提高教学效果。足球战术教学即要根据足球战术特征来开展,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过程,创新地变化练习内容,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枯燥的教学形式,使队员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且教师还应该具有调节教学氛围、善于与队员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保持队员学习足球战术的热情。

第二,教师在进行足球战术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教授队员新的战术,同时还需要在训练过程中,纠正队员在训练时所出现的错误。一些队员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宜的动作习惯,这些习惯如果不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很有能影响整个球队战术的实施。所以,在战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帮助队员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对队员进行改造,规范队员的足球基本动作。由此可以看出,足球战术教学既是教师教授战术的过程,又是队员纠正自身不良动作习惯的过程。

第三,足球战术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每一个队员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队员,学习足球战术也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队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基础,还需要队员在长期的训练与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这样在增强队员身体素质、提高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进行战术教学,其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第四,足球队员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素质也是不同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足球战术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球队球员的整体素质,进行教学方案与训练强度的设计,既要把握教学进度,又要把握教学效果,所以,足球战术教学的难度因为队员个体差异而不易掌握。

第五,足球战术教学需要以灵活的形式进行,因为足球战术是灵活多变的,各种足球战术之间既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干扰的。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释,是技能的迁移与知识的前摄作用。具体解释为:队员在学会一种战术之后,再进行其他战术的学习,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很快地学会了另一种战术,另一种情况是产生思维定势,对另一种战术的理解总是跳不开上一种战术的影响。所以,这两种情况说明,足球战术教学需要教师思考各种战术之间的联系,合理调整战术教授的顺序,以提高队员学习战术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队员的战术意识

足球比赛讲究战术的运用,这就需要队员积极树立战术意识,锻炼队员对于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正确性、行动的灵活性与合理性、动作的隐蔽性等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足球战术运用效果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进行足球战术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队员的战术意识呢?

首先,根据整体队员的素质,增大集体训练强度,使队员充分了解自己在战术实施时的位置、作用等,提高队员之间的配合质量;其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训练培养队员的战术意识。积极进行模拟对抗训练,规定训练条件(一队使用战术,一队不使用战术)等,使队员从心理上认同足球战术的重要作用,进而接受足球战术,提高战术意识;最后,可以通过对队员个人战术的训练,来提高队员的战术意识。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规范队员运球、射门等动作,提高队员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动作灵活能力等,使队员能够在技术对抗时,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提高战术意识。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加深,人们对于足球战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授足球队员足球战术时,一定要结合每一个队员的素质、球队整体素质、足球战术特点,战术教学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灵活的教学手段进行足球战术的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培养足球队员的战术意识,提高足球战术教学效果。相信,随着足球战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队员将会进一步熟悉与运用各种足球战术,在足球比赛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张 震. 对高校足球选项课中战术教学改进的若干点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Z1) .

[2] 康 欢.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05) .

[3] 尹忠斌,王彬丽,李 飞. 论普通高校足球教学CAI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01) .

[4] 温亚旭. 谈足球技术训练中如何发展队员的个性特征[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3,(01) .

[5] 宋宇飞,崔佳慧. 浅谈足球战术意识形成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23,(01) .

[6] 杜 翊. 论足球队员技战术意识的培养[J]. 价值工程, 2023,(19) .

乡愁的语言特点

《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但其语言特点则是十分有特色的。下面是详细分析。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余光中经历了离乡背井的苦难,时而满含泪水凝视他深爱的那片厚土,时而凄婉苦吟他拂抹不去的大陆情结。他的小诗《乡愁》不仅深深浸染了浓浓的“乡土情”、“中国结”,更渗透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意蕴,恰似一支哀婉的乐曲,在所有的乡愁文学中格外撩人情思,而诗作语言艺术上的独特性又特别加深加重了这种情感的展现与表达,显得含蓄动人、耐人寻味。

首先,四组形容词的叠用构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感氛围,从而形成了语浅情深、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句中的“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甚至,连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海峡”,也是“浅浅的”,那么轻描淡写,那么简单朴素,那么平淡无华,然而它的背后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小的”邮票,却隔开了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的骨肉之情;“窄窄的”船票,却隔开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矮矮的”坟墓,却隔开了埋于心底、无法传递的思念;“浅浅的”海峡,却隔开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情。特别是最后“浅浅的”三字,写出了并不宽并不深的台湾海峡因为人为的阻隔犹如天堑一般割断了两岸的联系与沟通,亲人不能相聚,家乡无法探望,只能隔海遥望寄托思念之情,反衬诗人无尽的哀伤和绵绵的情思。

诗歌中四组形容词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起到了强调和渲染作用。语言虽淡,却满蕴深情,仿佛是不大的漩涡,下面却汹涌着激流,从而形成了哀而不怨、含而不露的语言风格,使诗于温婉平静中寄寓浓厚的慷慨悲凉之情。

其次,一组指示代词的反复运用构成别有意味的情感磁场,从而形成了诗歌余韵绵绵,耐人寻味的效应。

“这”、 “那”是汉语中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词,它本身没有情感表达功能,而只有交代方位作用。但是,诗中连续四次出现“这头”与“那头”(其中一处是“里头”“外头”),不仅继承《诗经》回环往复、重章叠唱的旋律美,使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渲染和反复强调,突出一种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感,使感情在“这”与“那”之间,层层递进、步步酝酿,直至高潮。

一枚邮票承载了小时候的依恋依偎,虽常常在“这头”与“那头”,但是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一丝心灵的慰藉;一张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相恋,虽常常在“这头”与“那头”,但是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一些感情的缺口;一抔黄土割断了亲人的相见,此时的“里头”与“外头”,已是阴阳两隔,生死茫茫,诗人的心归何处?一湾海峡承载的是所有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的情感,此时的“这头”与“那头”,展示的不单是诗人心中的伤痛,分明是一个民族的难以弥合的深深伤痕。于是,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波,让乡愁具有了以往所有的乡愁文学作品所没有的`广度与深度。

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如远方的青山隐隐,似眼前的流水迢迢,前云海茫茫不见头,后春水泱泱不见尾,绵绵不绝,充塞天地。小诗感人至深,回肠荡气,放在海峡两岸的现实大背景下,更释放出悲切缠绵而又无可奈何的凄苦之情,足以动人心魂。

拓展阅读:《乡愁》的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