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读书的好时节散文

盼了一年,“春节”千呼万唤始出来。春节不仅仅意味着酒肉、亲情、乡情的盛宴,还意味着漂泊心灵的安抚,以及精神世界的自我料理。在辞旧迎新拜年纳客之余,在拥炉而烤暖融融的冬夜,可以趁此机会选几本书,躲进小楼好好享受一下文化大餐。

读什么书呢?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喜爱读古人的旅游着作。这是因为,风土人情,见闻杂记,既能发人思古之幽情,又可在半日时间内得尝“行万里路”的快意,岂非好事?读中国诗文多了,常常会有“衣上征尘杂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梦想。只是财力有限,时间无多,这种感受,如今却只能往书中寻求了。

读一点历史着作,可以使我们少受传说影像的欺骗。近年的古装电视剧打着“历史剧”旗号蒙住了不少人的眼睛。春节时翻开史书,就如著名画家黄永玉说的:“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理性地参与读史,可明智,可修身。人生的真谛、感悟,莫不可从书中觅到答案。这期间读几本书,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

读一点幽默着作,可以让我们发现快乐,感受幸福。幽默的好处多多,尤其是对于职场人士来讲,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懂幽默的人,一个整天乐呵呵的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一个具有好心情的人,他会把困难看得轻一点,工作和生活压力自然就比一般人要小。要知道平时说话都带些幽默,别人对你的好感与印象也会深刻许多。学习幽默需要熟读大量的精品,在品味他人创作的幽默的同时,我们也能对幽默的.构成,有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读一点美食着作,可以使我们增加些食欲。大快朵颐,是人生一乐。春节里,与老家的父母亲人挤在厨房里,对着时兴菜谱烹制佳肴,炉上汤冒着热气,锅中菜散着清香,该是世俗人间最朴素也最本质的幸福了吧。其实,那炉上炖的,锅中炒的,何止是菜肴,更是浓郁的乡情哪!读周作人、林语堂的美食文字,会让我们觉得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这可当作春节里的另类享受。

读一点花草树木之类的闲书,也不错。孔子曰,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草木之学不只在于博识增闻,更在于陶冶性情,能培养人忍耐寂寞的本事,韩愈诗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春节里读两页书,待得春暖花开了,便可约亲朋好友赴植物园作实地实物考证,观景又兼增长知识,多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能够利用春节这段时间,潜心读几本好书,一来对买而未读的图书有了一个交代,二来还补了无暇读书这一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梅雨时节散文

梅雨也叫霉雨,黄梅雨。 这样的节气里,人一般都更多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梅雨时节散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梅 雨

半夜,一声巨雷把我从朦胧睡梦中惊醒。或许是雨下得太大,窗外模模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只有茫茫雨雾在眼前晃来晃去。

杂乱的雨声噼噼啪啪重重打在地面上,这响声,驱走了我所有睡意。

本想写点东西,可渲泄狂放的雨让我不知从何入笔。

天亮时,雨才慢慢收敛。天空昏昏沉沉地泛着褐黄色,路人仍然打着伞。

我走出大门,在小花园独自散步,只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空气又闷热又潮湿,好像要把汗水全部封闭在皮肤里,不让丝毫喘息。

一会儿太阳从厚厚云层里射出几缕无力的光,天空欲晴又雨,欲雨又晴,似晴似雨,像孩子的脸,变来变去,全然不顾你的感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每逢江南梅子黄熟之时,黄梅雨总会如期而至, “雨霁初晴斜阳出,无风挥汗未觉舒”,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梅雨总是年复一年地到来。

我虽然不喜欢梅雨时节,然而,喜不喜欢只是一种意愿,设身处地想想,即使气候再浮躁,只要淡定,内心应该总是平和、宁静的 ......

梅雨时节回家乡

一直很喜欢雨的我,终于盼到了梅雨时节的到来。我对雨挚爱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小的时候就对雨有着深深的爱恋,我喜欢看雨、听雨、甚至淋雨,更喜欢听着雨声入眠的感觉。我比较偏爱乡村的雨,乡村的雨中有泥土的芬芳;有雨打芭蕉的节奏;有瓦屋的清亮;有被雨水打出的点点泥花;有遍野的绿和清清的池塘。随着梅雨时节的来临,在城市生活了许多年的我,很想回家乡,去感受、去回味家乡那没有喧嚣与雍容的雨,家乡的雨有的只是平静、古朴和清新。

四季的雨是各有千秋的,春雨轻柔绵长;夏雨粗犷豪放‘;秋雨细腻;冬雨冷峻,在四季之雨中,我最爱是春末夏初的雨,也就人们常说的梅雨。梅雨时节的雨,有春雨和秋雨的绵柔、细腻,又有夏雨和冬雨豪放与冷峻。有的人却是不喜欢梅雨时节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梅雨下起来好像总是没完没了的,三两天是常态,十天半个月也不足为奇,但是,对于我这个偏爱雨的人来说,那当然是件不可多得的好时节。

赶在梅雨时节,我决定回一趟家乡,一是去看望仍在老家生活的母亲,二来呢,可以欣赏、回味乡村梅雨时节雨的优雅与豪放。

坐在车上的我,透过车窗,看着阴沉的天空,像是可以拧出水来,我知道,雨已经离我很近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意和欢喜,随着车子快速的前行,我的思绪依然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每到梅雨时节到来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总会光着脚丫子,在雨中嬉戏玩耍,从清晨一直到夜幕降临,很多的时候,大人喊我们吃饭,往往当成耳边风,这时,等着下地插秧的父母们,总是会拿着小棒子像赶小猪似的把我们赶回家,有几个顽皮的小男生,甚至被父母拽着耳朵拎回家,这时候,我们这一群像刚从土里转出来的知了猴子一样泥猴子,又总是会笑的前仰后合。

我们拿着小铲子,在雨中的小树林里挖知了猴子,在柳树、春树、桑树的枝干上寻找天然的木耳。知了猴子是蝉的幼虫,蝉在蜕变成蝉的之前是生活在泥土里的,知了猴子和木耳都是我们最爱吃的天然美味。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雨。

忘不了,在雨季趴在自家小草屋的窗台上,看雨从天空中洋洋洒洒的落下来的飘逸,听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的美妙,忘不了,和小伙伴们在雨中疯玩的快意,忘不了,一群泥猴子头抵着头,在树下专注地看着一只知了猴子演变成蝉的'过程,那分分秒秒的变化,让我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长大了嘴巴,我们惊奇这小小的动物蜕变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妙不可言。

当汽车把我带到家的那一刻,雨也和我一起来到了我的家乡,开始是那种丝丝的、柔柔的细雨,而后渐渐的大了起来,也许雨也是有灵性的,知道我爱她们,所以她们也爱着我,柔柔的雨儿斜斜的围着我,亲吻着我的头发、脸颊、手臂、衣服。

母亲从我的电话里得知我要回家,可能是怕我被雨淋着吧,早早地拿着雨伞到车站接我了,看到我下了车,忙不迭的递给我一把伞,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雨伞,并没有要打开的意思,母亲打着伞,只说了一句别淋着了,就没有在说让我把伞打开的话,因为她了解她养大的女儿,小时候就有爱淋雨的习性。

和母亲一起走在雨中乡村的路上,路的一边是村庄,一边是田野,村庄已不是我小时候的村庄,小时候的村庄是草屋、瓦房、泥土路,现在的村庄是楼房、别墅、水泥路,田野还是那片田野,虽然下着细雨,赶时节的乡亲们,还是在田间插着秧苗,一块块白茫茫的水田,在乡亲们一步步后退的过后,变成了绿油油的一片秧田。那绿油油的小苗儿;田埂地头的草儿;远处的小树林;还有我们的小村庄和田间劳作的乡亲,都被完全笼罩在蒙蒙的烟雨之中,美轮美奂的感觉,好似一副细雨中的乡村泼墨画。一路上,不时遇到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和我打招呼,久违的亲切与温暖,像我喜爱的细雨,瞬间浸入我的心田。

母亲居住的还是父亲去世后,弟弟盖的几间瓦屋,有一个不算太大的庭院,庭院里没有打上水泥地,依然是满院的泥土,院中的那些泥土被母亲分成了一块块的小田地,在那些个小田地上,种满了蔬菜和花草,辣椒、茄子、韭菜、香葱,在雨中更显得青绿,豆角、黄瓜,一根根,一条条挂在那些用树枝搭成的架子上,像一串串绿色的玛瑙,墙边的几颗栀子花上,开满了白色的花朵,围墙上的金银花也是开得正旺,浓浓的花香飘满了整个小院,让人陶醉,我想这花香也许可以传遍整个村庄呢。我家的小瓦屋可能和村里的那些楼房相比,有些格格不入,我倒觉得有种古朴而典雅的味道呢。

天空中那灰蒙蒙的云层越压越低,像是要和大地连成一体,顷刻间便大雨滂沱,雨带着风,雨水顺着瓦屋的檐口流下,发出哗哗的声响,犹如一道白色的雨帘,雨帘落到之处,泥花四溅,这雨帘让我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只能听到雨水打在植物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还有落在土地上的噼啪声。大雨来得快,走得也快,不像蒙蒙细雨那样绵绵柔长,大雨停了,天气并没有放晴,天空仍有灰蒙蒙的云漂浮着,似烟似雾,还不时有细雨从烟雾中飘下。

我站在门口一看小院中的那些植物,在大雨过后,依然失去了原有的美,叶片湿漉漉的滴着水,一颗颗东倒西歪的,耷拉着脑袋,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站立不稳,韭菜和香葱一个个都趴在了地上,满身的泥水,几片小叶子昂起了头,像极了跌倒在泥地上的孩童,眼含着泪在向我求救呢。

母亲说她不太喜欢这梅雨季节,下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有些不喜水植物,长时间在雨水中浸泡会烂根,甚至死掉的,放在柜子里衣服、被子什么的,也晒不到太阳,会发霉的,我说这才是梅雨的真正含义呢,母亲笑了。她说她倒是比较喜欢盛夏的雨,下过就走,雨过天晴,地里、家里都不耽误,这倒是有些像极了母亲的性格,母亲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干起活来,那是既快又好,为此还得到很多乡亲的夸赞呢,当然,就是因为她的心直口快,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少人。

大雨停歇,细雨却还是丝丝缕缕的下着,跟母亲说我要一个人到小时候捉知了、摘黑木耳的那片小树林去看看,去寻找一些儿时的快乐时光,母亲说那个小树林早被村民们砍了,在那片地建起了楼房了,就连树林旁边的那个小沟也被填平盖上房子了,我有些失望,也感到一丝的失落,本打算借在这梅雨时节的机会,重温一下儿时的那些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哪知道,已是物是人非,岁月的变迁,也让那些美好的往事,变成了一种美丽的回忆。

梅雨时节忆蓑衣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又到了江南的黄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心头总是漫上一股愁绪。下雨多不方便,开车麻烦,上学麻烦,衣服晒不干,整天离不开雨伞。

江南雨,穿越千万年,但是古时没有雨伞雨衣,古人的雨衣就是——蓑衣。

这是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名称由此而来。后来人们用从棕榈树的叶鞘剥下的棕丝(又叫棕毛)来编蓑衣。棕丝带点儿油性,不容易沾水,雨点落在上边,甩几下就没了,不易脆烂。

对蓑衣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三千多年前的阴雨天里,牧羊人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背着干粮,整天守护着牛羊。

历代以来,还有很多关于蓑衣的诗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着诗词,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烟雨蒙蒙的江南,一个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静静地钓着鱼,钓出了自在和舒适。

小时候,爷爷也有一件蓑衣,挂在墙壁上,看上去显得笨重,穿在身上就像张开翅膀的老鹰,黑乎乎的很大一件,穿在身上铺开来很大一堆,分量有点重,不过却比现在的雨衣更便于穿着做事。因为它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披肩,胳膊下面是敞开的,不像现在的雨衣,紧紧包裹在身上,感到碍手碍脚。另外,蓑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通气,不象穿着塑料雨衣很闷的感觉。

下雨天,看着爷爷头戴笠帽,身穿蓑衣,在井边打水,去地里干活,绵绵春雨顺着蓑衣的外沿向下流淌。看着爷爷走来走去的样子,就像一只棕色的大鸟,我感觉很好玩。如果给我穿的话,我一定会拍打着两只袖子,跑得很快,象一只鸟一样飞着。我撒娇地对爷爷说,要穿这件蓑衣玩。爷爷却不让,他像宝贝一样护着,说这是你的太奶奶编的,要给你弄坏的。好哇,不给我穿,有一回趁爷爷不在的时候,我踩在凳子上,往墙上的蓑衣狠狠地拔了几根棕毛下来,算出了口气。

塑料制品普及后,紧接着就有了塑料雨衣,它穿着轻便、美观。有一回,爸爸给爷爷买了一件塑料雨衣,对他说,你不要再穿蓑衣了,太笨,太土,你没看到别人都穿上了轻便的塑料雨衣吗?爷爷不高兴了,说我就喜欢穿蓑衣戴斗笠,舒服透气,这个塑料雨衣,你们去穿吧。

有一天,爷爷坐在院子里,我又说,爷爷,下雨天周围的人好像就你还穿蓑衣呢。爷爷情不自禁跟我说起了蓑衣的来历。这蓑衣是太奶奶花了几天时间,亲手编织出来的。小时候去读书,太奶奶说傍晚要下雨,就拿出蓑衣让我带上。其它小伙伴放学了淋着雨跑回来,只有我是骄傲地穿着蓑衣回来。因为太奶奶知道,我身体不太好,经常感冒,一淋雨就要生病。白天太奶奶除了干农活外,空下来的时间就是编蓑衣,大大小小编了好几件,她怕万一她走了,我又要被雨淋湿。爷爷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夕阳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格外沧桑。

爷爷又说,你不要小看这件蓑衣,“公社化”时候、“三年暂时困难”时候,“吃食堂饭”时候,农民人家要想做一件蓑衣,可是一项大工程,要请来“棕棚师傅”,好酒好菜招待,还要十几元工钱,这十几元,我在生产队里要做半个月……我这才明白了这件蓑衣的珍贵。

爷爷非常爱护蓑衣,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拂拂灰尘,晒晒太阳。我知道,爷爷之所以不肯丢掉这件蓑衣,是因为这件蓑衣里,包含着太奶奶对他的爱,也寄托着爷爷对太奶奶的思念。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的脑海忽然浮现出一幅关于爷爷一生的画面,披着蓑衣,栉风沐雨,把一生的酸甜苦辣都付之于那片土地,有滋有味地做了一辈子农民。

如今,蓑衣早已远去,很多庄农人家可能也已经拿不出它了。蓑衣,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日益模糊。现在的孩子要想看到蓑衣,只能在博物馆或农家乐园里才能见到了。

流传了三千多年的蓑衣,不仅仅是一件雨具,它是几千年农村生活的回忆,是绵绵乡愁的寄托!

在清明时节散文

清明,对于我们全家来说,有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不舍,也有对这一天的到来而期盼。

在过春节的时候,亲友们都相约四月四日去给已故的先人们扫墓,因为这一天是已故奶奶(也是我的外婆)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舅爷(奶奶的弟弟)说自从奶奶去世后,还他没有去过奶奶的坟地,想趁着这样的日子去祭奠一下。

我们全家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去扫墓,也是我们踏青的好时机。

在以往,爷爷奶奶的坟地是我们祖先在解放前买下的一块墓地,那里安葬着老太爷和太奶以及爷爷的弟兄们。在这之前,我的先祖们都安葬于河南老家,老太爷是解放前闹饥荒时从河南逃荒来到这里的,而后就有了这些儿女们。

这块买下的坟地,在一条乡间小路的路旁,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经过几代人的开发与耕种,这里已经是一片肥沃的农田和水塘,在农田和水塘的埂上,到处都是蒿子草,这是河南人所钟爱的野草,据说这是河南人从老家带过来的种子种下的,它是根生作物,不开花也不结果实,没有河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会有这种草的。当我们清明扫墓结束,都会去田埂或塘埂上采择一些蒿子草回家用糯米面做成粑粑吃,也叫蒿子粑粑,吃起来非常糯香而爽口,也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食品之一。

由于当地生态农业的开发,在我家的墓地旁将设立生态农业科技园,村委会的领导们就来到我们家商量迁坟地的事,家人爽快地答应了迁坟的事,由原来的自家坟地迁往到了村里集中管里的公墓。公墓设在一座大山脚下的一片荒坡上,它背靠大山,左面是一年四季长青的松树,右面是清风亮节的翠竹,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白色野蔷薇花和一些不知名的粉红色小花,一阵风儿吹过,那竹叶的沙沙响声,以及松涛的呼呼声,还有那山里小鸟清脆的鸣叫声,奏响了一支春天的协奏曲;那散发着花香的空气里夹杂着淡淡的青草和竹叶的香味,真的令人神往。

在公墓的左侧脚下,是一片清澈明亮的河水,这个河是大跃进时人工挖出的一个大型水库,水库里的水都是下雨时从山上淌下的.雨水,没有任何污染,所以,水库里的水清澈而透明,水库埂也是通往公墓的道路之一。

当我们决定要相约去扫墓时,女儿就第一个报名要一同前往,她是特地去给我的爷爷奶奶扫墓去的,也就是女儿的老太爷和太奶奶。这两位老人对于我和女儿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我和女儿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特别是我生女儿的时候,奶奶就一直陪伴着我和女儿,直到女儿去到外地上学,女儿去外地上学后不久,奶奶就离世了,她老人家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和女儿都在外地,没有赶上送她最后一程,至今回想起来都是痛……

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几个五六岁大的小伙伴在屋旁的枣树下玩耍,突然看见爷爷用手搭在妈妈的肩上从田间小道上向我们走来,我感觉很奇怪,忙上前问妈妈:“爷爷怎么了?”妈妈告诉我说:“这是带爷爷去医院看眼睛的,医生说爷爷的眼睛失明了。”从那时起,爷爷就成了个盲人,我和弟妹们就成了爷爷的眼睛,用竹棍牵着爷爷挑水,在爷爷编织草鞋、绳索、草席时帮爷爷递草。爷爷是个勤劳的人,在他双目失明后为家里和生产队都做了很大的贡献。在家里爷爷帮忙做些家务,如烧锅、挑担、捡//带孩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生产队做一些手工活,如织草绳、采择花生等农活。我曾为自己的爷爷而骄傲,他编织的草鞋、绳索、草席是全村最好的,所以,其他生产队也请爷爷去帮忙做这些手工活,在干农活的时候,爷爷一边做着手工活一边给社员们讲故事,爷爷的记忆力可好了,他把以前在茶馆里听到的故事一一说给大家听,从“三国演义”说到“水浒传”,非常受人们的欢迎;在家里经常是满屋子的人围坐在一起听爷爷讲故事;在村里我们家是最热闹的地方,人们没事时都去我们家听爷爷讲故事。

爷爷是个非常有原则、讲道理的人,村里只要有人吵架就必须把爷爷请去评理,爷爷做事很公正,也很会劝解人,只要他到场调解的纠纷都能够得到化解。

爷爷还是村里唱龙船歌的师傅,在春节时他领着大家玩龙船、唱船歌,那些歌曲都是爷爷即兴发挥编唱的,他唱歌是最好听的也是最有趣的,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记得我的命还是爷爷给捡回来的。

那年,我上初中的一个暑假里,我牵着爷爷去村旁的水库浅滩摸河蚌喂鸭子,突然,我的脚下一滑掉进了深沟里,我在清澈的水里看见鱼儿在游,也听见小伙伴们在喊:爷爷、爷爷不好了,姐姐掉水里了。我不会游泳只能等着救助,爷爷就一个猛子窜到水下摸索着,我在水下看见了爷爷的手,就把手递了过去,就这样我获救了,想想还真有点后怕。我至今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在水下也能看见爷爷在水中的手,也许是河水太清澈干净了吧。

爷爷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虽然不识字,但他的口算速度可快了。记得有一年快过春节了,家里养的猪请人杀了在村里卖,爷爷就坐在那里给杀猪的算价钱,几斤几辆一报出,爷爷就很快一口报出多少钱,而妈妈在一旁用算盘计算有时还没爷爷快。

我的奶奶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我和弟妹们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奶奶经常带领着我和弟妹们打猪草、上山砍柴、去自留地种菜,教我们做各种农活和家务。

奶奶待人非常友善,她对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谁家有困难就帮谁照看孩子和老人,村里和我妈妈一辈的人全都喊我奶奶为“亲妈”。

爷爷奶奶是非常善良的人,记得生产队里有个五保老人,爷爷奶奶管他叫叔叔,这个老人很可怜,是外来的,没有一个亲人,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只知道他是个非常善良的老人,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住在生产队仓库旁的一个小屋子里,老人经常来我们家听爷爷讲故事,有时也和爷爷奶奶帮忙照看我和弟妹们,我们全家人把他当亲人一样对待,也经常留他在家里吃饭,当老人身体欠佳不能起床的时候,都是奶奶做好了饭菜要我和弟妹们送去给老人吃,还嘱咐我们要帮助老人做些家务。就这样,我们全家人一直这样照顾着老人,直到他去世。

有这样的爷爷奶奶呵护我们长大,所以,我的童年是幸福而快乐的,所以,我和弟弟们每年清明都会去爷爷奶奶的坟前祭奠,那是我们的根啊!

花开时节又高三散文

一、东风初近

百日誓师刚过去,整个高三教学楼上硝烟弥漫、剑拔弩张。车辚辚,马潇潇,战鼓擂动,弓箭在弦,蓄势待发。

校园里,抬眼可见红艳艳的励志标语;教室里,高高悬挂着倒计时牌;黑板上,每日一换的励志名言传递着火辣辣的激情与饱满的斗志。连教室后墙的黑板报都早已洗尽铅华,涂鸦着威武霸气的大学之门,吹响着高考集结号的号角。谁也不知道,每个人的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激流险滩;谁也都懂得,不是凤凰浴火重生的涅槃,就是坠入暗流涌动的深渊。尽管心理老师一遍遍的疏导: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转折点,但站在这个百米冲刺的队伍里,没有谁能逃脱高考的宿命。

跟时间抢,跟困倦拼,跟惰性斗,跟难题缠,学生们的日常简单到只有一个笔画——横线。灯火阑珊处,伏案夜战,何忧无学伴;晨光微曦时,临窗苦读,几曾无师陪。虽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但除了学习,恨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做成压缩食品,消耗的时间短一些,再短一些。一心可以二用,一时可以二功:吃饭的路上可以跑步,升旗的间隙可以背书,课外活动,老班催了再催,下楼前再随口嘟囔几句单词……

日复一日水漫金山的题海,争分夺秒的考试与评卷,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主旋律。

办公室里老师们的话题永远只有一个:学生。他们的进步与退步,他们的期待与焦灼。就连课间十分钟,来不及端起水杯喝口水润润冒火的嗓子,问问题的学生已蜂涌到桌前。

老师和学生每天任遨游的,不是五湖四海,是无边无垠的茫茫题海。做题,评卷,讲题,答疑,评比,排名。每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巨浪翻滚,黑云压城。

整日,就在这两点一线的来来往往里,匆匆匆,催催催。在这份喧嚣与忙碌中,越来越少拥有难得的闲暇与灵魂的独语,越来越少舒展与放飞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自由越来越逼仄,尽管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星星点点的片言碎语闪烁,如初春的梅,向我传递着隐秘的春意,可身心的极度疲惫与困乏。高三,如一座深不可测的囚笼,牢牢地困着自己。

二、春意阑珊

春如约而至。眼见它百花开,眼见它春意闹,眼见它花谢了。春风不度高三远,楼台深锁学子心。只偶尔在校园里的小花园里流连驻足。不曾携手游冶,未敢一响贪欢。学生们吐槽他们有春季没春意,有春天没青春,他们的高三兵荒马乱,哪里有什么春和景明?我也自嘲一笑。只想如古人,一醉方休,然后黄粱一梦,高考后再倦倦然大梦初醒。

偏好友每每遥向我撒花蛊:“郑大的樱花马上粲然如梦了,来不?”“已经抛下一地樱花雨了,再不赏就错失花期了!”多姿多彩的朋友圈刻刻都在播报春的消息:人民公园的白梅如雪红梅似焰,早已暗香浮动了;紫荆山公园的'紫荆一串串,如约吐芳蕊展俏颜了;最神往的龙子湖,也已花团锦簇,环湖皆芳菲了!一波波招招摇摇的诱惑着枯坐斗室幽忧困厄的我。想想别人是百花丛中过,人在丛中笑,而我扭扭僵硬的脖子,和酸痛的老腰,看看窗外梧桐的嫩芽,倚窗长叹一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春心一寸灰!任林花谢了春红,复在惨白的日光灯下,唧唧复唧唧,做题复做题了。

此刻,亦是春光不负佳人面,又是一周模拟时。讲台上干巴巴坐着,一杯白开饮尽,仍枯萎得如经冬的衰草,干渴得如涸辙之鲋。台下三十个学子的考场里,除了偶尔有卷子翻动的声音,就只有春蚕食叶般的沙沙写字声。沉寂的考场,博弈的角逐。学子们不甘寂寞的躁动,春花秋月的闲情,被抛掷到爪哇以外的世界。看着他们一张张青春而凝重的脸,看着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的动作,心被莫名的扯着,狠狠的拽着,拽到有疼意慢慢的溢上来,如湖中的月光,风乍起,一漾一漾的,凉且冰冷,抚也抚不平。

也终于可以趁这难得的两个多小时的静谧,放飞自己,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可以想,无问西东。

一晃三十年,走过一程又一程山水,春花秋月何时了,半世光阴匆匆过。送走了多少届高三?记不清楚了。每到这几个月记忆中似乎都是一个模样:高考的无情碾压中,自己也被挟持着,连滚带爬,跌跌撞撞的一路前行。偶尔不同的也只是离别前几天,看着学子们或仓惶,或不舍,或踌躇满志,或忐忑不安。都怀有一腔拿云之志,乘高考之东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月后,蟾宫折桂的,欢天喜地传捷报;折戟沙场的,铩羽而去终不还。

自己也终在这台高考机器上,送走了华年,送老了青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少年时卷起千堆雪的万丈豪情,早已化作沉在海底的礁石,沧桑湮灭了燃烧的激情,平淡了鸢飞的心态。不再吃力的向人证明什么,世事如流沙,随意从指缝间漏去;人情似清风,任它在耳畔轻掠。慢慢的,学会了将心从泥淖中跋涉而出,只想折翅敛羽,安静于一隅,沉陷在最深处,躲在喧嚣之外的角落,埋在积岁的尘泥中。任一梦千寻,亦波澜不惊。

就如这仓促的春天,这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一日赏尽洛城花的奢侈,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逸致,那,就许我在阅卷到意兴阑珊时,或花店流连,捧回一束春色,把心头之冰融成一片芳华;或茶香袅袅,淡品一杯香茗,将灵魂之梦摆渡到一处绿洲。纵然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也可以卅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遥想郊野,定是陌上花开,蝴蝶翻飞了吧?拘囿于一室的我,愿你们兴尽而游,沉醉东风,赏花弄月,物我两忘,踏花归来,犹有马蹄香!更愿我的学子们负了春光,不负韶华,十二载潜心磨剑,披荆斩棘,六月里所向披靡,到那时,我们必举杯频频花前醉,相约“一日踏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