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钓台》诗

引导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七言绝句诗《钓台》,表达了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李清照与《钓台》诗的渊源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书画,无所不精,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是南北宋之交杰出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善诗,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在其留存不多的诗作中,《钓台》诗就属于感时咏史之作,从中可见其诗风和性格。本文拟以此诗入手,结合其创作期间的生活经历,探析其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世界之精微。

李清照《钓台》诗及一般评价

先让我们来欣赏她的《钓台》诗:

巨舰只缘因利往,

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

特地通宵过钓台。

钓台,即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为东汉高士严子陵垂钓之地。相传严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后多次请严子陵做官辅佐,屡遭拒绝。后来严子陵隐居富春江畔富春山耕钓。因有感于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高蹈之节,其垂钓之所后人称为“严子陵钓台”,为后世文人景仰之地和精神家园。宋时睦州太守范仲淹建严先生祠堂并作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中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句。

李清照在她的《钓台》诗中,也表示了对严子陵的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绊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了名缰利索,同时也传达了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之意。诗的前两句“巨舰”“因利”“扁舟”“为名”等,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极言世间芸芸众生皆为名利所羁绊,巨舰扁舟全都是因为名利而往来忙碌奔竞。后两句化用前人“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诗意,表达愧对严先生的山高水长之德,因羞见先生而特地通宵过钓台。

黄墨谷在《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中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黄庭坚,作者注)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了愧怒之心。

古往今来,为名和利追逐终生的人、耗尽心血的人、甚至丧失天良的人,不计其数。古人因而称为“名缰利索”,把名利对人的束缚作用、对人性的扭曲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相反,不为名利所吸引、洁身自好的著名隐士,历来深受人们称颂,东汉严子陵即为其一。李清照这首《钓台》诗,写的是往来经过严子陵钓台时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名利观和精神世界。“往来有愧”,是李清照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她,不能像严先生那样去生活,但她对严光那样淡泊名利的境界却表示钦敬,对自己感到惭愧。应该说,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能具有这样的名利观念,也是难能可贵的。以上是一般评论者对此诗的普遍认识。

李清照创作《钓台》前的主要经历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与她所生活的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钓台》诗的创作,正是北宋南宋交替的绍兴四年,金人之祸还未消退,李清照也如许多老百姓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再加上笃爱的丈夫赵明诚又因病辞世,家中珍爱的藏物在逃难过程中散失一空;更兼迫于生活而导致的再嫁风波及随之而来的诟病……真让诗人身心俱疲。像李清照这样真性情的诗人,这生活的一切,自然都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所以,要真正理解她《钓台》诗的深刻意蕴,其写作前的经历,不可不知。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史学士和经学大师,“后苏门四学士”之一,徽宗时,官至礼部员外郎,秉性刚直,从不趋炎附势;母亲王氏是前朝状元王拱辰之孙女,亦善文。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自幼饱读经史,李清照自己又天资聪颖,智慧过人,所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一直成长在为人刚直,忠贞爱国的父亲身边,宽松的家庭教育使她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养成了她坦率、真诚的性格。她身上有着当时其他女孩子所没有的欢快、活泼、纯真与开朗。就在李清照十八岁这年,才华横溢的女子找到了才情兼备、意趣相投的丈夫,她和赵明诚结成了夫妇。赵明诚非常佩服她的才华,称她“亦师、亦友、亦妻房”,夫妻和谐美满。他们和诗填词、研究金石、赏玩书画,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宣和七年(1125),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就在这一年,金兵南侵。徽宗传位于钦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赵明诚还作跋:“……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可见,至此时,李清照的生活还是安逸的。然而此年十一月,金兵攻陷了汴京城。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而南下奔丧。也就在三月,金人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南宋开始。八月,赵明诚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郡守曾孝序被杀,留在青州的十余屋书册被焚。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逃,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春押抵江宁府。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葬毕,李清照大病一场。

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投靠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建炎四年(1130)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所有书画文物大部被盗。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引出再嫁张汝舟复离异之事并身陷囹圄。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由临安往来金华途中,经严子陵钓台,作《钓台》诗。

如此不避繁琐,罗列李清照经历,只想说明《钓台》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国家时局动荡不安,家庭又遭遇重大变故,忧劳过度的诗人大病一场,还遭到了封建卫道者的讥讽和迫害……一连串不幸遭遇,给诗人带来沉重的打击,这一切对过惯吟风弄月日子的诗人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真诚、坦率的性格让她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这才有了著名的《金石录后序》及《钓台》诗等。

李清照的几次过钓台

关于李清照到底有几次路过钓台,似乎并无人专门研究。在此,也仅凭手头有限的资料作简单罗列和推演。

据《金石录后序》:“建炎……己酉(1129)……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池阳”即今安徽贵池,而“行在”只是南宋人不甘心的称呼而已,其实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年作者是如何“解舟下”已不得而知,或许是沿长江顺流而下出长江口入杭州湾再到杭州也未可知,而如从路途较近考虑,过歙县经富春江顺流下至杭州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真如此,则应该过钓台。只是此时的诗人一心想念着病重的丈夫,自是无心赏景,只顾日夜奔波而已。

“……又之越。庚戌(1130)十二月,方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越”即现在绍兴一带,“衢”即现衢州一带。往来于越与衢两地,当时最合理的路线也是经富春江水路,自然又会途经钓台。

据《李清照全集评注·李清照年表(简编)》载:“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李清照居临安;四年十月,避乱金华。”自临安到金华,现成的富春江水路,自然是不二首选。

另“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李清照居金华。”《宋会要辑稿》五十五卷:“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索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年内,李清由金华返临安。”李清照《打马图经》序云:“余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严滩,即严陵濑,严子陵钓台下之滩濑。一般研究者认为,就是此次途经钓台,李清照创作《钓台》诗。

因此,李清照“往来有愧先生德”,往来钓台可能并不只一次,而是多次往来。只是积蓄已久的多次感怀,再加上当时南宋偏安时局,诗人自然是有感而发了。

李清照《钓台》诗中的精神世界

李清照诗词作品多发于腑肝之诚,始终充溢着坦率而又真挚的情感。前期作品把感情的生命部份发扬光大,毫无扭捏之态。宋代王灼认为,“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中虽多有褒贬,然即使是贬词,换角度视之又不失为赞美,尤其可看出李清照性格的率真和坦诚。这样的人,会在意他人世俗的讥诮之言吗?同样的,家学渊源和生活经历,使她的日常生活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同时,她也关注政治,形成了独立的政治眼光和时事评判,并以文学的方式反映。李清照的不少作品都是直抒对时局的看法。

李清照的作品有对妥协投降行径的'辛辣讽刺。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诗说隽永》:“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就是针对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的当时政局,表达了十分的不满,屡屡写诗讽刺。有对倒行逆施的尖锐批判。建炎四年(1130)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在金华期间,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有对时代英雄的激情呼唤。建炎三年(1129)三月,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时,李清照又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惧战进行讽喻,对时代精神激情呼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英雄气概,至今让人激奋。有对积极进取的热情歌颂。绍兴三年(1133)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前序曰:“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不敢望公之车尘……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直抒胸臆。诗中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有的则另辟路径,委婉表达自己的爱憎。绍兴五年(1135)十月,写成《打马图经》,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命辞》,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所论虽为打马,却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实则表现了李清照主战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思想。之于反映流离的凄苦、亡国的悲愤等侧面反映时事的作品则更不胜枚举。

鉴于这样的认识,李清照的《钓台》诗,除了一般人理解的咏史刺时外,还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如从名利而言,李清照此前之名不可谓不高,其利又何其丰也;然虚名之失只在须臾间,其实利也在颠沛辗转间尽失。正如作于宣和三年的《感怀诗》所写: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诗中通达对酒和钱的轻蔑,把自己的理想、情操、品格,皆融于诗中,一种洁身自好、傲世脱俗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诗人在这些名利尽失之后,能坦然放下个人得失,进而关注大多数女子本可不太注重的政治,然而那些在位取俸的丈夫君子呢?严子陵“淡泊名利不事王侯”的高风亮节让人感叹,其“使贪者廉懦者立”的教化作用更让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子陵钓台之名,更多地在于“大有功于名教也”,这或许也是范仲淹建祠写记的原因。那么现在,历史传统的大丈夫精神和士大夫精神又何在呢?因此,李清照的《钓台》诗,不仅揭示了当时只为名利的世风,讽喻了尸位素餐无羞无耻的当权者,更为后人留下了“大有功于名教”的好教材,以期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国家兴亡。其有愧的往来者,又岂止诗人一人?!

在安乐中懂得享受,在困苦中能不畏艰险,在个人失意时不忘家国兴衰。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集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性格的阳刚美为一体,其艺术表现力之高超令诸多大家叹服。她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这一切,细究《钓台》诗就可略窥一二。让我们通过此诗,走进李清照的精神世界。

钓台 李清照

钓台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鉴赏: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创作背景:

此诗另题作“夜发严滩”。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作此诗。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钓台李清照

李清照《钓台》另题作“夜发严滩”。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作此诗。

钓台 / 夜发严滩

宋代: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译文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注释

⑴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

⑵巨舰:大船。

⑶扁舟:小船。

⑷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⑸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灭国之后逃亡的时候所作的,途径严子陵钓台,出于对严子陵的尊敬和崇拜而作。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对名利的淡薄,用凡夫俗子总是追求名利来衬托自己。凡夫俗子多忙、多累其实就是为了利,仅此而已。名、利都是一些以钱财、权势为准则的凡夫俗子贪图享乐追求的,诗句里也出现了严子陵,李清照用凡夫俗子的追求名利着重体现严子陵的归隐和淡薄名利的高尚情节。

诗的后两句直白的说出严子陵淡泊名利,而自己愧对于他,这里的自己并不是李清照自己,她只是反映出自己所处的年代里追求名利的人很多,李清照希望自己也能和严子陵一样淡泊名利。

这首七言绝句全诗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的对比非常的鲜明,写出了自己挣脱不掉追求名利钱财的社会,同时也不愿意为追求名利的社会而束缚,表现出李清照高风亮节的高尚情操和心怀。

这首诗只用了28个字却说出了自己的心态、临过临安的感想和对于这个社会的批判。表现的是词人矛盾的心理,自己想像严子陵一样淡泊名利,却又无可奈何在这个社会里受到的`束缚。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于严子陵的崇拜与尊敬,更加向往的其实是严子陵所处的那个时段。有极大的归隐之心。

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天的山东济南人,出生于公元1084,去世于公元1155年,一生坎坷,特别是后期,到处漂泊。她的词以宛约清丽著称,自成一派,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的生活和宋王朝的政治命运相关联。李清照少女时代,她的父亲李格非在宋都城汴京为官,李清照的生活非常优雅,家中来住的有很多文学修养很高的人。李清照的词风活泼,悠闲。

宋徽宗时期,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结婚了,婚后非常幸福,夫唱妇随地搜集整理书画金石文化,这个时期是李清照一生是最幸福的时期,可惜只有一年时间。

第二年,也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宋朝朝庭中党派之争涉及到李家,李家被赶出汴京,回到了老家,李清照不得不和丈夫分离。党派之争更加激烈,她的父亲死后,赵明诚也来到李清照的老家和她一起生活,继续收集金石,和和美美过了十年。

公元1117年,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写下了《金石录》。之后几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做官地点不同而不断搬家相随。

127年宋朝受到金的进攻,两个皇帝都被金人俘虏了,宋朝社会一片动荡之中,当时李清照44岁。公元1129年,赵明诚不幸去世了,李清照被迫到处飘零,生活困苦。1155年,李清照在无限凄凉中离开人世。宋代李清照的词和她传奇的人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将永远流传下去。

李清照—《钓台》赏析

引导语:《钓台》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汉隐士严子陵的崇敬之情,作品主要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下面就是小编收集这首诗的原文信息,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钓台》

李清照

原文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注释

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李清照诗即化用此诗意。

译文

大船只是因为谋利才去,小舟也是为了沽名而来。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惭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作品赏析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前两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巨舰”指得是向往财富极力去获取财富的人。“扁舟”指通过结交认识权贵从而获取名利的人。这两句渲染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的.多和繁忙。无论是为利,或者是为名,皆是一些向往钱财和权力的唯利是图的人,与隐者严子陵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相违背,从而表现出隐者严子陵不图名利的高尚品格。

后两句“往来有婉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先生德”指严子陵不图名利,在钓台隐居的高尚品德。句中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严子陵过钓台的典故,从而突出严子陵的淡泊不仕的情操。[4]

一二句“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对三四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起到了反衬作用,并描绘出当时社会追逐名利的现象。

全诗通过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对比道出了诗人自己挣脱不开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同时也是不愿为追求名利贪图钱财的社会所束缚,体现出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利的情操。

名家点评

《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黄墨谷说: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

创作背景

此诗另题作“夜发严滩”。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李清照由临安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