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木兰的性格

被宋朝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的北方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奇特的古代女子——木兰形象。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似乎一直被人们误读,被人们错解。本文根据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对木兰形象进行分析,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木兰、原生态的木兰。

一、木兰是女郎,具有特别的女性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个勤劳的少女坐在织布机前,不停地摇着纺车织布。女人有女人的爱物,有女人的生活和劳动用具。织布机,少女,这就是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十分典型的古代妇女生活画面,也是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开始。

然而诗歌陡然一转,没有继续写木兰的劳作,而是写木兰的叹息声。木兰不止的叹息声似乎淹没了织布机声,说明了木兰心事重重,比较忧伤。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女人似乎只有叹息、悲伤和流泪。叹息声,是女人的常态,木兰也不例外。

那段长长的独白,把木兰的心事和盘托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也许是木兰和着泪说出的。

人们都说女人心细,木兰心更细。发现了军书之后,木兰对可汗让父亲出征的事怎么也放心不下,所以她忧伤叹息。那种无奈和无助折磨着木兰,考验着木兰,让木兰心痛,让木兰放不下!

作为十分孝敬的女儿,木兰有这样的表现,是合情合理的,也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表现。女人就是女人,女儿就是女儿。女儿就是这样!

诗歌没有脱离生活实际,故意拔高木兰,而是让木兰回归女人,按照一个平常女人的形象去塑造,这种思维是符合正常逻辑的。也就是说,诗歌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去塑造,去安排。

我们可以故意夸张女人,但不能把女人写成男人。我们可以塑造女人,但不能错解女人。我们可以去美化英雄,但不能随意地编造英雄。女人就应有女人的味儿,这才是真正的诗歌,这才是真正的文学。

所以,诗歌一上来就给木兰定了调子:女人味儿,女儿味儿。木兰就是女郎!

所以,来到边塞、远离故乡后,木兰有对父母的'特别依恋和深深牵挂,不但有“不闻爷娘唤女声”的那种孤寂落寞,更有那种对边疆战场生活的不适应。没有父母在跟前,缺少了父母的一句句呼唤,就好像没了魂一样。多么真实,多么亲切,多么感染人啊!尽管木兰披挂上阵出征,可她有一颗女儿心,她那颗女儿心,永远是向着父母的!这就是真实的木兰,这就是木兰的女儿情怀!

木兰始终把亲情放在第一位,对功名利禄看得很轻,很淡。当时木兰替父从军就不是为了其它,只是替自己的父亲着想。这很符合一个女儿的思维。所以,当木兰胜利归来,急切相见的是父母,是兄弟姊妹,而不是其它。

木兰牵挂着父母,父母也牵挂着女儿木兰。木兰凯旋归来,爷娘高兴地“出郭相扶将”。那种喜悦、那份热切、那种关心全部流露了出来。

从开始写生活,到结束回到生活中,整个写的就是一个生活中的木兰,一个生活味十足的木兰,一个常态的女人!木兰是英雄,但又不仅仅是英雄!木兰首先是女人,首先是女儿啊!

诗歌没有去塑造一个男性化的女子,不想让木兰的刚性冲淡了她的柔美,遮蔽了她的柔性美。战场上的经过为什么一笔带过?诗歌中为什么没有战场激烈厮杀的场面?我以为,一是文章前面描写木兰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足见木兰的成熟、英勇和深谋远虑,战场上的一切都不用多说;二是文章主要为了突出木兰是女郎,所以不愿意冲淡文章的核心,不需要张扬她刚阳威武的一面。

女儿就是女儿,女孩子有女孩子的天性。诗歌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更注重那种自然真实。不去随意编造,不去刻意而为,而是把一个生活味十足,女孩子味十足的木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美就在这里,木兰的美也就在这里。

二、木兰的性格特点

木兰是一个女人,所以她会叹息。木兰是一个心细的女人,是一个细心的女儿。木兰从军帖里,读出了父亲征战的辛苦,读出了父亲无人替他征战的忧愁:父亲已经年龄大了,面对新的征战,父亲能吃得消吗?木兰胆大心细,遇事冷静,考虑周全。所以,木兰勇敢地挑起了重担。

木兰坚定果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很简单!一切雷厉风行!不犹豫,不迟疑。

木兰直爽,率直真诚:“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多么直截了当,多么直爽坦诚啊!

木兰心地善良,思想单纯。木兰想法简单,想出征就出征,胜利结束就回家。没有其它的要求,没有更多的顾及,想的就是父母,就是姊妹兄弟!想的就是过一个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回归平凡,回归女人生活,这就是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木兰细心、率直、真诚、坦荡,严谨,大方、雷厉风行。木兰的性格,决定了木兰的奇特行动。

三、木兰品质高尚,心灵美好

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木兰的朴实勤劳;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誓言里,我们看到了木兰的坚定勇敢,敢于担当,孝敬父母;从“不闻爷娘唤女声”里,我们看到了木兰对父母的亲热、牵挂和依恋;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里,我们猜测出木兰的身先士卒、勇猛顽强、奋力征战沙场的英姿;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里,我们想到了木兰敢于吃苦、不畏艰难;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里,我们读懂了木兰不图功名,不恋权贵,甘做平民的高贵。

木兰是一个普通女子,却又是一位奇女子 ,她有着高贵的品质。她勤劳勇敢,有责任,敢担当;她不慕荣利,回归常态;她孝敬父母,忠孝两全,历代传颂。

四、木兰的奇特值得赞颂

木兰的行动,铸造了美好的品质。

一奇:大胆出奇的决定——代父从军。“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的一声声叹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事重重的女子,看到了一个替父母分忧愁,为家庭尽责任的奇女子。“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让我们看到了木兰那种发自内心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木兰要挑起这个家的重担,让年迈的父亲安度晚年,尽享幸福生活。

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又是一个不普通的女子,她大胆地做出代替父亲从军的决定,说明木兰是一个爽直的女子,也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孩子。在那个社会,那个年代,象木兰这样勇于担当,敢于替父从军的女孩毕竟不多。

二奇:女扮男装的冒险。在男权社会里,女子的地位相对比男子低,女人似乎就应该三步不离绣楼。可是为了代父从军,木兰想到了一个奇妙而又可行的办法——女扮男装。这一奇特想法,大胆而又能遮人耳目,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能够代父从军,木兰不得不冒险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三奇:英勇顽强,凯旋而归。木兰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能替父从军,说明木兰从小就习武练兵,接受了一定的军事教育,接触了一定的军事管理,并且熟练兵法。木兰具备带兵打仗、替父从军的实际能力。若果木兰没有一点军事知识,没有一点武功,就是想法再迫切,也是做不到的。最后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点,从而说明木兰也是一个能够量力而行很有数的人。从另一个侧面也衬托出木兰武艺的超强,指挥管理能力等非同一般,绝对是一位巾帼英雄。战场上的一切都证明木兰当时的选择和决定是正确的,绝不是什么吹牛大话,也不是什么一时心血来潮。从这一个方面来看,木兰的心智相当成熟,对问题分析把握很有数,很有分寸。

四奇:不要任何赏赐。木兰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在功劳面前,成绩面前,显得很淡定,没有其它欲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么些物质奖励应该是很诱人的,可是木兰并没有动心。木兰看重的不是金银财物,她也没有把这些赏赐放在眼里。“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不但不贪图物质财富,而且还不迷恋权贵厚禄,木兰一口拒绝了可汗的询问。木兰的想法很简单,要求令人意想不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崇尚平凡,追求和谐自由安定幸福的生活,木兰出兵打仗,不是为了权贵厚禄,不是为了什么荣耀,就是为了父亲,就是替父亲完成任务。简单的想法,出人意料,让那些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让人目瞪口呆!这就是木兰!这才是木兰!

木兰是一个奇女子,奇在她的大胆决定,奇在她“敢于横刀立马”,奇在她的坦荡和真诚,奇在于她的高贵品质。

《木兰诗》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歌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易懂。诗歌在详略处理上极具匠心,所塑造的木兰形象光彩照人,值得咀嚼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从《木兰诗》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从军这一鲜活的人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全诗一开始,就描画了一幅极平凡、朴素而又亲切、温馨的生活场面。作者将读者直接置于一个木兰邻里或乡亲的地位上,仿佛你从她的门前走过,首先听到了“唧唧”的织布声,又在一个开着的屋门里,一眼望见木兰正在当门放着的一架织布机上坐着织布。

至少从我这个北方农村出身的人来说,一读到这两句便会想到童年时所看到的种种类似的生活场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温暖。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生活场景的平凡、朴素、亲切和温馨,也就是我们对木兰这个人物的感受,因为这里的场景和人物是浑然一体、没有明显区分的。使木兰从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独立出来的不是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她的飒爽英姿,而是她的叹息声。

“不闻机杼声”不是没有机杼声,而是听到木兰的叹息声后消失了对机杼声的明确感觉。在这时我们感到的是我们对木兰的疼爱和关切,她的叹息声立即唤起了我们内心的感应,想知道她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想安慰她,体贴她,甚至实际地去帮助她。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两个排比的问句,使我们对木兰的关切带着绵长和温婉的色彩,如果只有一个问句,我们便会感到似乎硬了一点。淡了一点,冷了一点。

这两个问句把我们和木兰的关系更明确化、更确定化了:我们是以同情和关切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选择的。她是我们的姐妹或者后辈女性,而绝非素昧平生的路人和外乡人。这对整个诗的基调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正像你的一个参军归来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他可能在别人眼里已是一个英雄,但你却不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感受他、对待他的,对于木兰,我们自始至终像注视着自己的一个姐妹或女儿一样注视着她的一切,使她始终不以一个崇高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紧接问句,作者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在这里,笔调是客观的,但却含着许多属于感受方面的内容:

一、木兰从军没有抽象的目的性,只是一种随机性的自然选择。在作者笔下,木兰从军不是她主动追求的结果,她既非为了报国仇、雪国耻、为国效劳、为君尽忠,也不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才能与抱负、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而是由于具体的生活机遇决定的。木兰在这里的表现,与岳飞在《满江红》词中所抒发的雄心壮志恰成鲜明对照,如果说后者属于崇高的英雄行为,木兰的从军则是自然的生活选择,亲切而不崇高,朴素而不豪迈。

二、木兰从军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绝不带有任何卑屈的性质。这里的关键是木兰所难为的只是父亲年迈而无子嗣,并非把“可汗大点兵”当作额外的负担,也不把“卷卷有爷名”视为对自己家庭的不公平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她才面临着让年迈父亲从军还是自己替父从军的单一抉择。因此,在这里我们无法引

进统治者横征暴敛、抽丁拉夫的观念。否则,木兰的抉择便不再是合理的果敢抉择,而成了被迫无奈的懦弱服从了。

三、这几句诗仍然呈现着气脉贯通的特点,它的直接思想效果是:它使我们感到木兰是一个思理爽然的女子,而绝非没有主见、犹疑不决的人,并且在她的抉择中,不包含对替父从军的畏惧和犹疑。她的“叹息”是在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之前的一种心情表现,不是她做出决定后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她做出了决定,便立即投入了忙碌的准备工作,心情也变得爽快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是从军所需用品,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将这时的准备工作分割成了一次次的连续性行为,“买”则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一个为统一目标服务的整体。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使人直感到木兰的准备工作是紧张忙碌的,但又是条理井然的。这同时也是木兰从军的一种态度: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在这时,作者和读者都是以平静而又欣悦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行为的。这里的叙述方式不会使你觉得木兰非常高大,也不会使你觉得她庸俗而又怯弱,一个果敏、爽利、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人们面前生气蓬勃地活动着,从事着出征的准备工作。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是“万里赴戎机”的过程描写,但又是一个复调音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是“关山度若飞”的具体描述。在这种描述里,透露着木兰的雄健和飒爽,它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飞马疾驰的女战士的形象。但作者却将这统一过程分别阻抑了一下,使它的速度和节奏变得相对缓慢和柔和了。以“不闻爷娘唤女声”为首的两联,让我们在外部的刚健中透视到内部的柔情。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交织,使这一过程的描写没有给木兰从军罩上惊世骇俗的英雄色彩,也不会让人感到木兰只是一个柔情蜜意的闺阁女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按照句式,我们应把上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下面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划归在这一段,但就其过程本身,实质上只有这两句写的是战场生活本身。我认为,我们把这一句单独标列出来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描写木兰的英雄行为,也不在于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因为正是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木兰的英雄形象才会以直感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全诗中,战场生活描写与其说是全诗的高潮,不如说只是一个过渡段乃至过渡句,它连接的是木兰的两次生活抉择:在前的代父从军和在后的辞官还乡。从军时她没有痛苦和彷徨,还乡时也没有失落感。这才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真正意图,是他的核心意向。而木兰,也主要不是建立了多少丰功伟绩的英雄的木兰,而是怎样对待这两次生活转变的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从这里,我们“知道”木兰在战斗中确实是立了累累战功的,但显而易见,在这里它起的作用不是让我们感到她的崇高和伟大,而是为了体验她的心灵的朴素和自然。她的累累战功使她有可能获得厚禄,但她不需要这些,重返故里是她的真正心愿。“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的句式的变化,实际把木兰的内心情绪有效地传达了出来。它的格外的流利自然,能使我们感到厚禄根本没有给木兰的思想造成任何芥蒂,还乡是她的心流所注,畅然无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里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场面。它的外部的活跃是由情感的活跃发动起来的。爷娘由于对女儿的爱,彼此搀扶出村遥望;阿姊由于对妹的爱,穿上平时不穿的新衣裳等待妹妹的到来;小弟更是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霍霍磨刀准备宰猪杀羊。木兰回到家里,也像鱼儿得水,东屋坐坐,西屋看看,赶快卸下男装,着上女妆。他们内心的喜悦体现在他们的外部动作中。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作者没有宣扬木兰还乡时的庄严,更没有衣锦还乡时的荣耀,她仍是我们的一个亲人。在爷娘眼里,她仍是一个女儿;在阿姊眼里,她仍是一个妹妹;在小弟眼里,她仍是一个姐姐。而我们也是随着这些人的眼光感受着她的,“亲切”则是所有这些感受的总特点。木兰这时的表现恰恰也证明了她并不以英雄感受自己,并没有想到别人应当对她表现出异于原来的态度。她所乐意的便是周围人对她的这种亲人的态度。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人们往往只注意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而不注意它的情味特征。作者没有用骏马、苍鹰这类雄健的动物做比,而用了雄兔和雌兔,分明是把木兰只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年轻女性对待的。在作者的心目中,木兰主要不是个像骏马、苍鹰一类的雄健有力的英雄人物。

我认为,通过全诗的赏析,读者会感到我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不是没有根据的,但当离开对诗本身的实际感受返回对它的整体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不能不按照原来的理解归纳《木兰诗》的思想意义:我们不能不把木兰视为一个英雄形象,不能不从保卫祖国的目的性上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高尚行为,不能不承认它反映了当时连年战争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不能不认为木兰的辞官还乡是她热爱和平劳动生活的结果。除此之外,我们似乎无法感受它的思想意义,无法说明我们对诗歌本身的整体感受。在这时,我们对《木兰诗》做进一步的文化阐释便有了必要:文化阐释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解决的是在何种文化背景上、用何种文化价值标准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实际描写的问题,解决的是整个作品的文化语境的问题。

根据多数学者的观点,《木兰诗》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虽然经过了后代诗人的整理、修改或润饰,但其基本构架则是在北朝形成的。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汇的时代;特别是在北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汇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通过战争等各种形式实现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带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他们也被汉文化所同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文化特征。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木兰诗》所分析的木兰形象吧!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1、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2、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从军》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体会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能告诉我吗?指名说。有没有想过成为一名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呢?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古代的'英雄。她的名字叫板书:木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兰从军》。

二、品读课文

1、首先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一节。指名读。

你读懂什么了?指名说。(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思考:文中哪些字、词、句让你觉得她是一名英雄?轻轻读读课文,边读边想,遇到重要的地方可以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2、汇报交流。(依学生回答随机进行)

小朋友们,大家都想做英雄,其实,那些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同学就是课堂上的小英雄,谁先来说。

(1)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读一读,想一想,木兰在渡黄河,过燕山是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终于来到了战场。战场上的木兰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是一位真英雄!谁来读一读。(适当点评)。齐读。

(2)正是在像木兰一样英勇的将士的努力下,战争结束了。回到家乡的木兰有什么变化呢。指读第4节。再见木兰,将士们什么反应?指名说。

你从哪些词能读出惊讶的感觉?(才、竟)。

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惊讶?(这更说明木兰在战场上表现的英勇,决不逊色于男儿)

将士们仅仅是惊讶吗?(还有敬佩)自由练读。指名读。

(3)这样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呢?再读课文,思考。

指名说。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理应什么意思。家忧是指什么?国忧又指什么?

正因如此,木兰决定替父从军,那么,她又是这样说服家人的呢?

先想想,木兰家里有哪些人?指名说。小组讨论一下,再演一演。

敢于走上讲台的人是最勇敢的,指名演。师生点评。

三、指导背诵:

1、整体感知:说一说:木兰是 ()的女英雄,因为她( )。

愿意把木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谁来告诉大家你平时怎样来背诵的?(学生自由发言)(看图来背、多读多背、想意思来背、抓重点来背)

好!大家的方法真多,今天老师为大家再提供一种背书的方法,动词串连————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动词连成一条线,就很容易把内容记住。比如,第四段中(木兰)回乡,脱、穿上、(将士们)探望、发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

A、自由背B、指名背

四、生字教学:

过渡: 真正的英雄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学知识,学本领,我们来比一比,谁能把这些字写正确,写漂亮。

出示生字 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