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时互相勉励的古诗句

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3.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7.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8.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9. 凭眺兹为美,离居方独愁。

10.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1.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1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9.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0.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古离别》阅读答案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古离别》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3.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2分)

4.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分)

《古离别》阅读答案

3、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

4、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拓展阅读:《古离别》赏析

译文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柳枝词》及《古离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乙)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

B.(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

C.(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

D.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鉴赏(甲)诗的第三、第四句。(4分)

参考答案

1.(2分)B

2.(4分)(甲)诗第三句虚实相生,明写自然界的风波,又暗示人生的风雨。(2分)第四句化无形为有形,“离恨”可用船载,具体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愁。(2分)

对比赏析

《柳枝词》是北宋郑文宝所创作。诗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时的.不舍。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三四句,字面上是说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实际上是借对友人的毫无道理的埋怨进一步抒发自己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

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又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第一首:春日的美景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可是对离别的人来说,这样的美景却使人产生一种无奈。韦庄的《古别离》写的正是这种无奈。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更”与前面的“不那”构成了递进关系,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这首诗虚实相生,成功地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把离人的悲苦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婉转。

苏台览古阅读答案

《苏台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对于古诗文的阅读也是考试常见的考题。下面是小编搜集的苏台览古阅读答案,欢迎大家查看。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阅读答案

1、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运用了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简要说明”要点。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着写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 旧”“荒”对比,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对照,增强了诗作的表现力,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解析:先通读全诗,根据“旧”“今”不难判断今昔盛衰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谈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最后说说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简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分析要点:① 感慨人事沧桑巨变,盛衰兴废无常。② 寄予“逸豫而亡身”的主题,讽喻统治者不可骄纵、逸乐。分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展开。

解析:通读全诗理解大意,抓住主要意象“旧苑”“荒台”“月”,以及透露情感的词语“不胜”“惟有”“曾”来分析。

【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译文

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赏析

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人是作为与历史、自然、社会、宇宙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也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乐极生悲,祸福相依,成功伴随着失败,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不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

此诗与《越中览古》主题相似,同为吊古。但此诗以今溯古,而彼诗则从盛写到衰,以古衬今;此诗之转在第三句,而彼诗之转在末句:可谓同中有异。由此可见李白诗歌艺术的构思巧妙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