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炕的经典散文

寒风瑟瑟,冬意渐浓。为了驱寒取暖,广袤大地上的西府农家人开始烧炕了。在他们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炕就和锅碗瓢盆一样既平常又金贵,是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当夕阳恋恋不舍地趴在山顶上俯瞰大地时,庄户人家屋顶的上空便升腾起袅袅烟雾,或扶摇直上,或缭绕缠绵。一炕天的噪杂喧嚣渐渐归于寂静,鸡子在窝边寻摸着要上架了,老狗蜷缩在麦草垛根闭目养神,老农人噙着旱烟锅看着炕烟的形状和走向若有所思,俗语说“烟扑眼,雨不远”;如果烧抗的烟雾迅速地散去,那就说明近日良好的天气一如既往,该干什么就抓紧干什么。这个时节是制作柿饼的时节,晴朗的天气显得弥足珍贵,晚上,乡亲们坐在自家热乎的炕头镟柿子,虽疲惫不堪却也乐在其中,朴素简单的幸福写满脸上。

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西府地区已有上千年之久。过去的年代里,不论谁家盖起了新房,乡亲们见了主家必定先要问“炕盘了没有”。盘炕必须有炕坯,制作炕坯的时间人们一般都会选在火热的阴历六月间,图的就是晒得猛、干得快。制作炕坯是个技术活儿,先要把匠人请到家里主人心里才踏实,忙前忙后地运土、筛土、和泥、做模子一环套一环,一点儿都不能马虎。和泥时就像和面一样的程序,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往进加水,显得很谨慎的样子。更关键的一点,还是给和好的泥里加入适量的麦糠,匠人说只有这样炕坯才会结实耐用,麦糠燃烧碳化后会留下许多纵横交错的小孔,有利于热量散布。在我的印象中,盘炕好像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工程,匠人必定要用尺子测量距离,用笔计算尺寸,临末还要用泥铋子就地画出一个简易的“图纸”。边垒砌边琢磨,匠人心里比谁都明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既关系到主家以后生活的冷暖,而且也直接影响自己在村子里的“声誉”;如果炕盘好后出烟不畅或者出现“一坨热”,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

炕,是生活的依靠。不管谁家媳妇坐月子了,在互报喜讯的时候,会说“谁家媳妇到炕上了”;如果哪位老人患了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时,人们常常会不无同情地说“瘫在炕上了”。

炕,是幸福的象征。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勤劳质朴的品质与安贫乐道的性格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活传奇,乡间里流传着一句生动形象的顺口溜,说“老牛破车疙瘩绳,娃娃婆娘热炕头”,便是最好的佐证!

炕,是待客的礼节。家里来了客人,热情好客的主人不亦乐乎,往往会说“上炕”。在普普通通的农家,这算是一种最高规格的礼仪,如果客人不愿意上炕,主人心里就会暗暗地紧张,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有道是“立客难伺候”!

有房便有了家的感觉,有炕更有了美梦成真的希望,房是家的标志,炕是家的核心。农村里有一些素质低下的人,与左邻右舍发生纠纷矛盾时有话不会好好说,而是幼稚地以炕为噱头发泄心中的怨愤,骂曰“上你家的炕”或者“把你家的炕跳塌了”等等一些粗俗的话语。

三十年前的时候,我家和大多数的庄户人家一样还是住在土坯墙的房屋里,在其中的一间房子盘了一个土坯炕。这间有炕的房子后来就成了我新婚的“洞房”,老人们传下来的经验是,炕上先垫一层麦秸秆再铺张芦苇席,就会冬暖夏凉。在这温馨的小天地里,女儿和儿子相继诞生了。房间简陋狭窄,躺在炕上,听孩子的咿咿呀呀和媳妇的唠唠叨叨,生活的内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深深地明白生活中困难和幸福同在,但不管多么艰辛,依然是幸福最多!

土坯炕温暖而又实在,却很容易着火。那年,因为我们在县城卖早餐走得匆忙,忘记了炕洞里煨着的麦糠丝丝缕缕地冒烟,等到回家时才发现房间里烟雾弥漫,炕上火星点点。赶紧泼水浇灭,被子、毯子均已烧了一个大洞。搭在外面晾晒,哥嫂辈儿的乡亲们看见了,纷纷打趣戏谑,说:“火烧财门开!恭喜!恭喜呀!”乡里人的豁达、质朴在此一现,我们虽然损失了一些财产,却收获了“反话正说”的好彩头,心里的不愉快倏然间也就烟消云散了!

孩子慢慢地长大了,居所渐渐显得拥挤了,随着小家庭经济状况日益好转,我便与妻子产生了拆掉老房子建造砖木结构新房子的计划。拆除土坯房非常艰辛,飞扬的尘土弥得每个人灰头土脸,就连吐出来的唾沫也是黑的了。椽卸了,墙倒了,憋屈十几年的土坯炕终于见到了天日;它却顽固地矗立着,固若金汤,用镐头背砸、用镐头刃挖,只听得“砰砰”作响,响过之后居然毫发无损,不得已用上了铁锹和大锤。终于,与我们一家子朝夕相伴多年的土坯炕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了!原来,炕坯经过积年累月的烧制已变得与硬陶一样,炕洞里黑乎乎一片,里面的“烟墨珠”釉黑釉黑的,在太阳底下泛着油腻腻的亮光,呈石钟乳状缀在炕坯上。我因为好奇,便用手摸了一下,感觉稠稠的、粘粘的,那种焦糊的气息非常刺鼻。父亲说,像这样的炕坯土是优质肥料,放在生产队的时候可以换取二十分的工分呢!于是,我叼空把炕坯土砸敲得碎碎的,用车子拉到了菜地里。秋后,我家的萝卜甜美如同酥梨一般,更重要的是白白胖胖、硕大无比,八岁的女儿居然双手抱不动一棵萝卜!邻里惊叹不已,纷纷让我预留萝卜籽种。结果到第二年的时候,他们的`萝卜与往年不差分毫,疑惑和猜测留在了他们的话语里。其中的缘由只有我自己心知肚明。

习惯了躺在炕上那种舒坦美好的感觉,新房子盖起来后,看着宽敞明亮的房间、洁白如玉的墙体,我和媳妇都很纠结,很明显,像这样的房子并不适合烟熏火燎,否则将会是“五彩斑斓”显得很扎眼。到底盘炕不盘炕呢?旁人的意见莫衷一是,各有说辞,我们俩却都觉得没有炕的日子也就没有了既往滋润生活的味道,最终还是决定尽快盘炕。

时代变了,盘炕也不比从前了,我直接到水泥预制厂买回那种空心的炕板,师傅们不到一天时间两个炕都盘好了,对炕面进行了水泥压光处理,炕沿和炕墙贴上了印有精美图案的瓷砖。如今的水泥炕也不用席子,只需加热“出水”驱湿后,直接铺上褥子、单子就可以睡眠了。新式炕热得快、凉得也快,却非常的节约柴火,时间长了虽也有丝丝缕缕的烟冒出来,但媳妇说:“总比土炕时强多了吧!”她知足常乐的处世态度,感染了我和两个孩子,从此便也不再抱怨什么了。

我的媳妇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总是要把房间和院子的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心里才会平静踏实。院子里的落叶、杂草和清扫出来的废纸屑、塑料袋等等,只要是能够燃烧,她都统统地塞进了炕洞里。左邻右舍的人们都佩服媳妇料理家务的精明能干,说院子里干净得连一片树叶也找不到。我调侃地说炕是我们家的垃圾处理站,她也深有感触地说:“多亏有炕,要不然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该归到哪儿去呢?”

有一年,正是数九寒天时节,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十几度。天黑时分,线路出了故障整个村庄都停电了,我点燃了蜡烛。虽然亮光昏暗,但毕竟有热乎乎的炕,房间里暖暖和和,家庭的温馨和静谧溢满心间!第二天,媳妇的一个闺蜜来说她家用的是电热毯,昨晚上冻得一整夜都蜷缩着,直到现在腿关节还隐隐作痛哩!她感受了我们家的温暖后,羡慕的不得了,媳妇说:“咱们农村有的是烧炕的柴火,还能叫电把人箍住哩?”其实,这样的话媳妇早就说过了。她还说过,人家社会上都在讲究节能环保,电是烧煤时发出来的;烧煤就得冒烟,冒烟就是污染;咱也没啥大的能耐,就用自己的垃圾解决咱自己的实际困难!媳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没有上过多少学,却用自己朴素的思维由己及人,进入到了一个很有高度的大境界里,真的让人佩服啊!

有炕、有房只能说是有了家,有父母才算是真正有了幸福的家园。对此我颇有感触。这几年,由于家庭的变故,我、媳妇和两个孩子并不能长相厮守,家里经常是空落落的显得非常寂静。年过七旬的父母拖着病弱的躯体,帮我们看门户、扫院子、除荒草,冷清的院落经常是干干净净的,显得很有生活的气息!偶尔我们要回家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母亲总要提前几天就开始烧炕了,她说:“时间长不住人,炕潮了,铺盖潮了,房子也潮了!烧一烧就干爽了,睡着才踏实!……”

据记载,炕最初始发于两千年前的东北满族人当中。它是古代人温暖幸福生活的源泉,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一路走来,必定蕴含着人类先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朴素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炕也被注入了许多时尚元素,有些人用蜂窝煤烧炕,不成想其散发出来的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屁哄热”,只能防寒不可取暖。恰巧,近闻某地政府为了抑制冬季雾霾天气,不正是鼓励农民拆炕支床吗?“炕就是床、床就是炕”,这是当今整个社会对炕认识的一种主流观点。作为一个与炕结缘几十年的人,笔者却以为,炕在农村还是大有发展空间的,其中有些东西是非常珍贵的,没有睡过的人是永远理解不了!

炕经典散文

前几天师父写了一篇文章叫《四方坑》,他每次快写完一篇文章就搜肠刮肚的想下一篇要写什么,我开玩笑说“坑”写完就写“炕”吧。不想他老人家为了成全我的心血来潮苦思了两天,最后告诉我实在想不出炕上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他暂且放弃了。我被他的认真逗乐了。对于已经搁笔数月的我来说,远没有要写什么的冲动,认真想想,“炕”对于我来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它不过是老房子里的生活必需品,长大过程中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甚至可以忽略的一种温度,就如体温一样,从来都无需记起。

可是,从那天开始,脑中时不时就会蹦出我在炕上的种种回忆,惹得我的心毛毛的,又想动笔写写。

我不是出生在医院的病床上的,没有白衣天使的微笑迎接,甚至没有邻里大妈大婶的热络帮忙,爸爸正巧去城里买东西,早产数日的我在一个黎明的早晨,在妈妈一个人自给自足手脚不乱间出生在了那方温暖的炕上。那方炕见证了妈妈爸爸的洞房花烛,迎来了我的两个哥哥,又迎接了我。她仿佛早已见惯不惯,也注定我出生的低调。因为孕期妈妈营养不良,我又因为妈妈下地干活太累而提前出生,所以出生时气息微弱,哭声完全没有别的孩子的声音洪亮,浑厚有力,只是蔫蔫软软的哭了两声,二哥翻了个身,“妈妈,咱家的猫又吃死耗子了?”“不是,你有小妹妹了,快起来给妈买点卫生纸去。”就这样,我这只被误认为吃了死耗子的猫就简简单单的完成了出生的全过程。当然,炕角那只猫并没有被我惊扰到,还在甜甜的深度睡眠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乳名“猫猫”。

不足月的孩子总是很瘦弱,据说我的脚只有成年人的拇指大,所有人都啧啧地说我活不成的,没想到我竟能把自己吃成如今这样圆圆滚滚,也是奇迹一个。当然这都是后话。活得成活不成除了营养不良还有一个大问题,我是超生。计划生育在各村闹的沸沸扬扬,超生的家庭不是被抄家,就是罚款到破产。我当然发挥着懒猫的本性,在那暖和的炕上吃了睡睡了吃的努力长肉,完全不管炕外的“战火纷飞”。计划生育大军已至,我还是不管不顾,我爸坐在炕沿指着没心没肺的我说,“反正孩子是生下了,那不是,炕上睡着呢,有本事打死她,打死她就没事了。”我这平时文质彬彬,匪气上来的老爹还是没人敢惹,就这样那方炕没有见证到我的“被斩”,我在铺着厚实的炕上一天天长大了。长到三岁,我离开了那里,离开了见证父母结婚,几个孩子出生的炕,我也对它没能有太多的记忆。

我们搬到了县城,租住在一个很大的大院子里,只是院子中的房子很小,炕也不大。我的启蒙教育也是在那方炕上开始的。北方的冬天屋外总是寒雪肆虐,屋内总是温暖如春。地上的炉火红亮亮,炕上被烧的暖融融。爸爸躺在炕的最左边,我们俗称的“锅头”,也就是离炕火最近的地方,最暖和的地方。关了灯,我爬在爸爸的边上,伸出手,他在我的左手手心点呀点,“这是几?”又在我的右手手心画呀画,“那这一共是几?”他在我的手背上写简单的字让我认,我在他手里也胡乱点点画画让他猜。我悄悄在他耳边说悄悄话,其实什么都没说,但是他说他听到了。小孩子的笑点真低,不管猜对认错我总是一次次笑成圆团,直到笑累了,学累了,在暖和如体温的炕上睡去。

从两三岁我的头发还没长多长开始我就喜欢揪邻居家小女孩的辫子了,妈妈见我太喜欢,从那时候起就开始给我留起了长头发,长到六七岁我的头发已经快齐腰了,站到地上人刚比脸盆架高一点所以很不方便,而且头发太长自己洗不干净,那时候我洗头发都是躺着洗的,就像现在在美发店的待遇,舒服地躺在炕上,炕沿边放着小凳子和水盆,头发放到水里,妈妈温柔的搓搓洗洗,等洗完了温热的水会从上面一瓢瓢的冲洗下来,水流顺着头皮划过每一个细胞激活小姑娘的所有想象力,最喜欢那个时候的,整个世界都是安静温热的'。平日里我又总是靠在炕沿上,妈妈坐在炕上给我扎各种各样的小辫子。那方炕如今想来已经满是斑驳,但是那个时期作为小女孩的我心里没有留下一丝斑驳。

后来我爱上了姥姥家的炕,她家的炕跟我家的不同。我家的炕总是小炕,里外屋两方炕都只占地四分之一,所以地的面积比较大。而姥姥家炕却占整个屋子的二分之一,整方炕南北延伸贯通两边的窗户、墙壁,炕上挤一挤能睡六七个人,人跟人是贴着的,贴着身体,贴着心,那样的炕往往能见证一个家庭六七个孩子长大直至结婚,人跟人太近便没有嫌隙发生的可能,即使兄弟姐妹吵架了当晚上睡在炕上谁还是躲不开谁。而且炕上暖融融的气氛也蒸发掉了白天所有的不愉快。因为姥姥姥爷年纪大,所以炕烧的格外热,又因为炕上睡的人多,所以我常常需要伸出胳膊,蹬出腿凉一凉,透透气。如今睡在暖气不热,冰凉的床上总是特别怀念那样的“透气”。

我最喜欢那样的大炕是因为它面积大,白天可以在上面跑来跑去,滚来滚去,在上面红色的小台桌上学写字、乱涂画,用枕巾枕套叠洋娃娃,在那里跟姐姐学会叠小船,叠纸鹤,就像把我这一团小肉肉扔在最广阔的大地上那般自由。在舅舅舅妈哥哥姐姐都在的时候,这个四方的小家却可以把所有人烟、所有气氛包裹进去,大人们吃饭坐在地上的方桌边,小孩子们坐在炕上,灶台就在进门挨着炕的地方,锅中蒸煮的饭菜冒着腾腾热气,炕上烧的烘热,妈妈舅妈们地上转着端菜。姥姥因为身体不好总坐在炕头,小孩子们和姥姥一起盘着腿坐在小桌子前凑热闹,打打闹闹总能吃很多,小时候从来不吃肉的我总是能在这个时候吃好几个大肉馅饺子。至今想起那样的场面总觉得那就是所谓的烟火气吧!

姥姥家的那方炕对我来说还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坐在上面就可以摸到花。人家都说家花不如野花香,可是现在想来,那炕边上的家花真“香”。姥姥家炕的一边刚说了紧挨着窗户,窗台上总是摆满了花,仙人掌、仙人球、君子兰、洋绣球、天天开,叫得上名字的,叫上名字不会写的,叫不上名字的,满满一个窗台,偶尔的点点小花,各个貌不惊人,却装点了我整个简单纷繁的童年,那是我与自然相遇的开端。姥姥总是坐在属于她的锅头,教给我它们的名字,她很安静,却操持着全家,那时候推开门总能看见她安稳的坐在那里,那时候我以为永远都会是那个样子。

后来最常去的是舅舅家,因为舅舅家有姐姐一起玩,还有舅妈娘家的外甥女,我们三个同时在的时候床上肯定睡不下,我们就一起睡在炕上。小雨是姐姐的另一个妹妹,寒暑假她总比我早到,她会先拥有自己暂时的被子,现在想来那就是一个孩子先到先得的小小“主权”,可是我去了她总会把她的先让给我,那时候起我才学会了谦让。我们开始在炕上整宿的谈老师、谈同学、谈作业、谈考试成绩、谈懵懂的人生、谈那些小小的心事,直到三个人都累的说不出话,总有第一个发出浅浅睡息声。第二天睁眼醒来,我的肚子上会有只脚,姐姐的肚子上睡着小雨的头。我相信只有睡在炕上的人才能如此任性,那么不怕掉到地上。

再后来我们终于买了自己的房子,里屋的炕和姥姥家的差不多大,我开始一个人睡到外屋的小炕上,那个炕不大,只有双人床那么大,我在炕上放着小柜子,小柜子里放着所有自己拥有的小玩意、小零食,在小柜子上方的墙上贴着大白纸,上面贴着小女孩喜欢的各种贴纸,粘着塑料管编的各种颜色的小星星,那些星星是夜光的,晚上闪着点点荧光,最上方写着“猫的窝”。我总喜欢将那个小炕用帘子拉起来,那样它就成为完全私密的空间,我在那里写作业、看《花季雨季》、编星星、绣十字绣,度过了我整个青春。

之后我的生活就开始远离炕了,睡了四年学生宿舍的上下铺便更喜欢上了宽大的双人床、喜欢上了独立卧室,毕业几年也再与炕无缘,搬了几次家床一次比一次大,便把炕忘了。这几天零星的光阴碎片在脑中萦动着,却无意中把我惊醒。

去年国庆时回去看了看我们出生的老房子,它的土质墙壁已经斑驳,露出土培砖,但是屋梁梁柱笔直,它在屹然坚守着,屋内早已没有人住空空如也,再看那方我出生的炕,我惊讶地发现她那么小,怎么能囊括这么多生命。屋外早已杂草丛生,而她的土坯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掉落,干净完好,它怎么能那么不起眼,可是又她怎么能那么坚固。那是我看她的最后一眼,今年新农村改造她已经彻底消失。

有一天,当推开门姥姥家的房门发现锅头不在有一个瘦小的姥姥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个有炕的家“塌”了。姥姥家的房子也因为姥姥姥爷的相继去世再无人问津,矿区改造全区搬迁,姥姥的邻里也都举家搬走了,舅舅家也在那批搬迁中住进了城市的楼房里,那一家家的炕也随即拆除、倒塌、消失。舅舅家有了干净的大床,也再没有可以一次承载三个人的地方了。我们各自长大,她俩相继结婚,我也去的很少了。

我睡过的,留下太多记忆的炕仅剩现在我家的炕了,可是今年也念叨上了拆迁,也就是说,现在的房子拆了,我再想睡一回炕就成了奢望。我竟开始害怕起了拆迁。时代在进步,住房生活环境在改善,可是那些留给我最简单最温暖记忆的炕也在一方方的离我而去,是不是以后只有去农家乐才能睡上一次温暖的炕了。

我本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本以为现在的孩子就是喜欢干净没有烟尘的房子,喜欢舒适宽大的床的时候,妈妈说姐姐带着小侄女去看爸爸了,小女孩看见家里那么大的炕兴奋的不得了,姐姐说,“能不能让我们家大响去你家炕上蹦一蹦,她都没见过。”小女孩在上面跑呀跑,蹦呀蹦,直到累极了。那就是小时候在姥姥家炕上跑着的我吧。可是我比她幸福,因为我蹦了整个童年。现在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卧室,有了书桌写字台,有了游乐区,有了属于自己的宽敞大床,它们干净、整洁,没有尘土的痕迹,可是他们是不是也少了些什么。

从前的一代代人,他们在炕上出生、学步、长大,他们在炕上写字、吃饭、认识世界,他们在那里开始认知亲情,在那里开始感受生活,那里有代代的烟火传承,那里有家家的人气交接,我知道干净宽敞的床缺少什么了,缺少的是温度吧,炕火圈圈萦绕的热气烘烤着多少家人的心,它流淌进血液里,成为血液的温度,从来也不会想起,从来也不会忘却。时代总是在前进的,也许床也能完全代替炕的功能,可是我还是希望属于我的最后的那方炕可以留更久,那里有炕的温度,那里是家的踏实。想着爸爸现在一定在锅头倚着枕头打盹,妈妈一定已经烧热了炕火,饭该熟了吧!

《小炕笤帚》阅读答案

小炕笤帚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叙事角度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的转换十分自然。

B.“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太曲折,没有什么矛盾,但文中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E.绑笤帚的老头来给“夸克”家送小炕笤帚,不幸栽进了沟里,“夸克”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帮笤帚的老头。

(2)小说对舍友们的描写贯穿始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骑“铁驴”的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写“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望绑笤帚的老头,可老头当着医生说不认识他们。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B项,从文中来看,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D项,“文中人物淳厚……让人感动”不准确,应是“小炕笤帚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让人感动”。E项,从文中可知,“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绑笤帚的老头”的人是“夸克”娘,而不是“夸克”。

(2)

①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帚的故事。

②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③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质朴厚道。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

②知恩图报。因为“夸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给他们。

③为别人着想。被饭菜噎到还将碗平稳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每点2分;若答“讲诚信”也可给分。)

(4)观点一: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合适的。

①从情节上说,老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这样处理可以使老头的形象更丰满,更能突出其善良厚道的品格。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有现实意义。(观点2分,每点分析2分。)

观点二:作者的这种处理是不合适的。

①从情节上说,前面已有“给饭吃”“出现危险后的抢救”等情节,可见他们正面接触时间不短,说“不认识”不合情理。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说,老头没有必要装作不认识,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更能凸显老头的平常心。

③从主旨表现上说,老头冒雨送小炕笤帚足以突出小说“诚信”主题,装作不认识对主题有破坏作用。(观点2分,每点分析2分。)

描写春雨的经典散文

清晨,在滴答声中醒来,不用看也知道,春雨来了。

于是这即将开始的一天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至少,在机械的重复中,有了一些意外的点缀。

拉开厚厚的窗帘,向楼下看去,人们都打着伞,或是披着雨衣,脚步匆匆。远处,水雾濛濛,世界都被遮在一层薄纱之后。

春雨如一位矜持的女子,来的不动声色,既不张扬,也不轻狂,她只是悄悄的,甚至连风都没有惊动。她的脚步不急不徐,即使被你发现了,也毫不慌张,她依然是滴答、滴答。

走进雨中,就融进了这滴答滴答简单却又不会让你觉得单调的乐曲中。空气清凉如薄荷,一呼一吸之间,让人神清气爽。

春雨,洗尽浮尘,滋润大地。可它又不仅仅让你记起“润物细无声”的好,它也让你领略到“绿肥红瘦”的春之流逝。只这一场春雨,就让绿色变得更加猖狂,所有的`绿都在这场雨中得意地发着光。而几天前还灿烂如霞的花色,却已如迟暮的美人般黯淡。

行人步履匆匆。花开得盛的时候有太多的人会在花前流连忘返,大叹惊艳;而花谢的时候,又有几人在花前驻足呢?又有几人会面对“海棠依旧”心疼地反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可这又如何呢?

花期虽短,但至少在这个春天曾经灿烂过;就像我们的短暂的青春,至少我们疯狂过。有没有观众都不重要,花是开给春天的,只要春天知道就好!

或许,这淅沥的雨也知道,因此,她才会如此温柔,如此小心翼翼,害怕洗去这日渐惨淡的颜色!

花累了,就让它们在枝头歇一歇吧!

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