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他们的故事,给人感觉很舒服,他们是彼此的救赎!
他们不扭捏,他们是沉稳的,简单的,坚定的……
我喜欢他们这种认定了,就不必多说,一直坚定,用行动证明的感情!
他们不被打扰,也没有得到支持,他们想得到别人的祝福,但没有也没关系,他们就是坚定的在一起……
她是偏执的`,每一次他叫“杨小姐”,她都要纠正“叫我杨昭”,每一次弟弟说那个人、别人说那个人,称呼他为其他代名词的时候,她都会说“他叫陈铭生”;
她是惜命的,副驾上的人没系安全带,她不会启动车子,她都会提醒“系安全带”,她车速永远很慢,别人20分钟的车程她得开一个小时。
前三年他的祭日,她都说明年我不会再来了但她都去了,直到第四年她忘了,然后她选择了去找他。她安静的在浴缸,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描述说她甚至没让自己的血流出浴缸!
他很成熟,但过于固执,对她的感情,浓烈而深沉,最让我动心的是他两次飞回来找她,第一次因为男二的阻拦,他不吭一声的回去了,第二次他就在年夜,淡淡的回来找他,我想,一个再不在乎这些节日或者仪式的人,对自己爱的人,总是关怀的,在那个重要的时刻我想你了,我认为值得,所以我出现在你面前。
他偶尔的赖皮也很可爱,低头笑、犯懒赖床,还有那次年也回来她接妈妈电话时的调皮,让我觉得他终于不再那么“死”,他是有生气的人。
虽然结局让我意难平,但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故事“是条隧道,过程黑暗,但尽头有光”。希望我能认清自己,一直坚定!
谢娜不为人知的故事
十年前,一个青涩、懵懂的18岁女孩怀抱梦想只身闯荡北京,开始了她追逐梦想、寻找快乐的北漂旅程。十年后,这个历经风雨的女孩成长为横跨影视、主持、舞台剧、音乐、写作于一身的全能艺人,那就是谢娜。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谢娜不为人知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谢娜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
7月25日晚,快乐精灵谢娜做客湖南卫视的《背后的故事》,畅谈求学时的经历以及最初踏进娱乐圈时的酸甜苦辣,还谈及了与刘烨的一些往事,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不一样的谢娜。
本期《背后的故事》由谢娜的搭档兼好友何炅主持,访谈从谢娜踏进娱乐圈之前的求学之路开始,气氛有些严肃,何炅也显得很慎重,只是偶尔开个小玩笑,一反在大本营时与谢娜之间的嬉闹、俏皮,倒是谢娜还依然保持着她的“娜式无厘头”风格,把现场搅得笑声不断。
当聊到大本营时,谢娜更是“变本加厉”,何炅也渐露“本色”,两人似乎忘了是在做节目,干脆把观众席上的李维嘉拉过来,三个人的精彩配合,差点又把节目现场变成了《快乐大本营》,观众都笑得前仰后合了。
提起谢娜的成长经历,话题自然也少不了要与刘烨联系在一起。知道躲不过,谢娜反而大大方方的有问必答,一向给人大大咧咧感觉的谢娜,也展现了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一面,场面十分感人。
这期生动而感人的《背后的故事》,将于7月25日晚8点15分在湖南卫视播出,敬请收看。
二
昨天晚上看了湖南台“背后的故事”,采访的嘉宾是偶最喜欢的娜娜。看了之后,我忽然觉得这期节目不是在讲谢娜是如何成功的,关键是给这个外表嘻嘻哈哈,非常坚强,看似无需照顾的人一个倾诉的地方,发泄的地方。其实这种人更需要被发现被照顾,她是最累的人,她需要一个能听她讲话、能理解她的人,不用给太多的意见,心里都会开心些的人。她习惯硬撑坚强,但人就是人,还是需要被呵护的。
我特喜欢那种豪爽的女孩,娜娜就是。每个星期都在看快乐大本营,娜娜的快乐带给了每一个观众,让我们在忙碌的一星期工作后感到快乐。就像何老师所说:“娜娜给了我们这麽多快乐,我们也应该给她安慰和爱! ”
娜娜,祝福你跟刘烨有情人综成眷属!
三
他,是那个成长在新繁的一个普通男孩,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为自己的父母买一套房子,里面可以种满鲜花。他毕业于一所普普通通的高中,上了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有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妻子,然后和他的妻子一起,勤勤恳恳的攒钱,为的是当初对父母的承诺。
她,是一个成长在成都的普普通通的女孩,没有出众的外貌,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和疯疯癫癫的性格。 “娜娜呵,你以后怎么会嫁得出去,你这个样子谁敢娶你。”老人们总是语重心长。而她却毫不在乎,只希望用她自己的力量可以闯出一片天。毕业于同样的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揣着一份与主持人完全不相干的毕业证书,她只身来到了长沙,进入了湖南卫视。 他在2022年的夏天,参加了一个名叫我型我秀的节目,那时的他是一个土到不能再土的男孩——穿着宽宽的t-shirt, 剪着一头短短的头发,还被染成了金黄色。他是那么的不起眼,但是当他张开了口,现场的人立刻鸦雀无声。
那个夏天,他成为了冠军,虽然夺冠时他身上穿的是廉价西装,但那层笼罩在这男孩身上的自信与嚣张预示着他会有不平凡的人生。虽然他只有21岁,却有无数的天王巨星夸奖过他的唱功。似乎,他前面的路是那么的平坦。 她那时是多么的得意,她终于在湖南卫视站稳了脚跟,成了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而她身边多了一个如同王子一般魅惑的男人。那个男人有着挺拔的`身躯,宽阔的肩膀,如雕塑一般的五官,和一双忧郁的眼眸。每个女人多看他两眼便会脸红着跑开。她拥着这个王子般的男人,笑得很甜蜜极了,心里却隐隐担忧着,这个优秀的男人到底会在她身边多久呢? 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他前面的路铺满的荆棘。不管他怎么努力,他总是半红不黑。那个对他赏识万分的H谢娜不为人知的故事rry许也感到万分的困惑。他的演唱似乎慢慢开始不自信起来。等后面的新人出来之后,他彻底的被放弃了。那群新人用有着强大的粉丝团。
而他,每次的签唱会只有几个死忠的粉丝跟着。在那群意气风发的新人面前,他是那么的青涩寒酸。他的新专辑也被敷衍了事,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当他向新上任的老板反映他的新专辑有杂音时,那个穿这boss服饰的男人冷冷对他甩出了一句:“你以为你有机会唱到这些歌吗?还是省省吧!” 后来,那个如同王子一般的男人终于厌倦了,投入了一个外国女人的怀抱,忘记了曾经的山盟海誓。她虽然不敢相信,却只有任命一般的接受这个事实。一开始她就是这场爱情里弱势的那一方,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疯疯癫癫的她只是一个偕星,配不上完美的王子。她终于在一个节目里崩溃,换来的只是借前男友炒作的名声。炒作?她需要吗?我只知道她是中国内地的综艺一姐,主持着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她和他传出了绯闻,但是一切都只是雾里看花。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两个失意的人想要咸鱼翻身的伎俩。冷嘲热讽接踵而至。
一个迷恋着那个王子的好友凑到我跟前说:“谢娜怎么会看上张杰,张杰和刘烨也差得太远了吧。”我没有作声,但是默默的品尝着突如其来的苦涩——我找不出话来反驳她。那个王子简直是幸运与完美的代名词,他莫名奇妙的演了一部海岩剧,然后莫名其妙的暴红,又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国际著名的女演员看重,然后被提携着演了几部国际电影,轻轻松松的成为了一线小生。他那慵懒的眼神似乎在嘲笑着天下那些辛辛苦苦奋斗却没办法获得成功的人。 而他呢,那个从红瓦房里走出来的男生却是倒霉的代名词——出了两张专辑,却没有几个粉丝。所以都谈起他的人都会说:“他唱功很好,但是没有明星像。”出道三年,他连自己的经纪人都没有,为了省钱,只能踩着自行车去上班。他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了,但是幸好,他还有她,还有一班肝胆相照的朋友。他可以上他们的节目,赚一些通告费,用他炫美的高音震昏下面的观众。只是他和她的关系却仍是不明朗。虽然被人会开他们两个的玩笑,那两只却是打死也不认的态度。但是我曾经捕捉到了这样一个镜头:他的目光偷偷的游离,越过何老师的肩膀,和她互视而笑。幸福,在那一刻弥漫开来。
杨幂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杨幂自从穿越剧《宫》的热播,让她一下子火爆。杨幂在演艺圈这条路上一路夹杂着褒奖与诋毁。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杨幂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杨幂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杨幂,于1986年9月12日出生在北京市宣武区。本命属虎,八字喜水。生于秋季,五行土旺,日主天干为土 。父亲杨晓林是**,母亲杨春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曾经是名教师)。因为一家三口都姓杨,也就是“杨”的三次方,所以父母给女儿起名“杨幂”。
杨幂是地道北京南城的胡同小妞(不是四合院那种,她本人说那地方是有钱人住的,自己家就住在一条很窄的胡同里),从小非常活泼好动,爬树、爬房顶,那是too simple的事情,这一度让父母怀疑她是不是患有多动症。
跟唐嫣不同,杨幂的家庭教育并不严。她的父母主要采用“放羊”式的教育,从小就让杨幂单独去做一些事情。当杨幂还在上幼儿班的时候,就经常一个人背着书包去坐班车,放学也是独自回来,途径那种卖羊肉串的'小摊上,顺便还会买几串羊肉串。这样的童年经历,也造就了杨幂今后的性格和脾气。
小意子敢打包票,在座诸位有一半童年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
那么,杨幂童年的梦想又是什么?也是科学家?
大家觉得可能吗?!
当时,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开设儿童影视表演培训班,杨幂的父母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带杨幂去报名,结果年龄不足的杨幂因为可爱的模样被招生老师破格录取。
杨幂一进培训班,刚巧碰到《唐明皇》剧组来挑演员,于是,4岁的杨幂被幸运地被挑上了,出演《唐明皇》里的“咸宜公主”。
该剧获得了第11届“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及第13届“飞天奖”长篇特等奖。
1991年,来自香港的《武状元苏乞儿》剧组来到北京取景拍摄,幸运的杨幂(当时刚满5岁)又被该剧组选中饰演苏灿的女儿。
杨幂坦言自己当时真的一点也不怕生,哪里人多就往哪里窜,虽然听不懂现场的叔叔阿姨在说什么(其实是粤语),但还是非常喜欢粘人。其中有个叔叔对她很好,老是给她买糖吃。
这个给杨幂买糖的叔叔大家也认识,就是周星驰。
1992年,杨幂与六小龄童合作主演的《猴娃》获得了第十四届“飞天奖”少儿电视连续剧二等奖,年仅6岁的杨幂也给当时《猴娃》的制片人李小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李小婉是什么人,大家不用太了解,只需要记住作为经纪人的她一手捧红了周迅和陈坤,作为制作人的她一手包办了《雷雨》、《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等众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
杨幂本人是这么说的:“当什么都行,别让我太累就行了!”别人家的小孩子都在学钢琴、学跳舞、学书法,可她就是学什么东西都坚持不下来,每天就喜欢跟一众发小儿在自家门前跳牛皮筋,过家家和角色扮演
杨幂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杨幂的座右铭:随遇而安。这是佛教的心态,随缘,不强求。心常安稳,不执着。杨幂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其实我们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强求来的,如果不去强求什么,心里就少了烦恼。不强求,并不是不努力,一样的努力,只是不强求。心平气和地去做。
杨幂现在的名字紫曦,正是杨幂的佛教师父为她取的新名字。信佛的人分为三类,一种是普通信的,就是见寺院烧香,初一、十五持斋。但不去皈依拜师。第二类的,是皈依拜师的,平时要念佛持咒诵经,有一定功课。第三类,就是出家了。在家信佛的里面,第二类已经是最虔诚的了。杨幂就是属于这一类,拜师皈依,还让师父取了一个新名字。原来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杨子曦”正是用了佛教师傅给自己取的新名字,可见幂幂的虔诚、随性与豁达了……
既然是佛教徒,佩戴佛珠自然是很正常的了。杨幂出现很多场合,手腕上都佩戴有佛珠,或者是小叶紫檀佛珠,或者是玛瑙手串、水晶手串,或者是青金石佛珠、铁青龙佛珠,或者是黑曜石手串。总之,品种很多。王菲、章子怡等明星也戴佛珠,但是没有杨幂那么多款佛教饰品出现在各种场合,与服饰搭配协调,相得益彰。
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
一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二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三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
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