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的诗歌

◎包场

推开,空旷的

安宁。正好静心

翻阅、思索,生命的

意义。还有今天——

无人打扰。

◎教室

十多盏灯,还有高大透明的窗。

多媒体、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

哦,还有一些带着称号的人

气氛活跃。

◎写诗

拈来一些字词,将情感洋溢。

昨天,今天,明天——

相陪,沉醉。为何?

时光谱写,闲情逸趣。

◎自习

埋首,私语——

忙活着,走在前方

还想着家中爹娘

◎上课

笔尖飞舞,全神贯注

写下谆谆教导,还有

书上没有的人生。

心开始飘荡

徜徉,如饥似渴

瓷雕工作室的诗歌

泥土联盟木柴

向着虚无的中心

一次又一次冲锋

脑袋不小心掉落有雨的黎明

脚暴露在黄昏的`霞光里

一张嘴像一只风车

无风时旋转得飞快

还是被树林的记忆打败了

残兵退据孩子们的游戏

乱哄哄

睡觉时是泥土

清醒时有如木柴

孩子们在木柴与泥土之间

奔跑仿佛晨曦中盛开的花朵

眼睛灼灼闪亮

站立婉如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歌声悠扬婉转

或躺或坐

激昂的碧绿

拍打着临近北方的荒凉

卷起不断多的城市

零星散落在

荒凉与喧哗的交界处

白天时是瓷塑像

夜深人静

有如一名智者

黑暗中烦恼、焦虑

周围

鸟兽的过去,虫草的将来

小心翼翼

环绕着他的思绪旋转

教室的对联

上联: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桃李满天下

下联:脚踏实地瞩目千里栋梁遍九州

横批:教育为本

上联:春雨打窗夏风无意翻课页

下联:秋红落阶冬雪有心照案台

横批:勤学苦读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天高任鸟飞

上联:万般皆下品

下联:唯有读书高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下联:白发方悔读书迟

上联:衣带渐宽终不悔

下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是非经过不知难

上联:不是我造就了书

下联:而是书造就了我

上联:举一反三者,博学

下联:举三得三者,多学

上联:凿不修则沟深

下联:斧不止则薪多

上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联: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上联:发愤识遍天下字

下联:立志读尽人间书

上联:蹉跎莫遣韶光老

下联:人生惟有读书好

上联:少年喜读书

下联:事业期不朽

上联:大志非才不就

下联:大才非学不成

上联:千里使足下

下联:高山起微尘

上联:落水无边江不尽

下联:此身此日须更忙

上联:少年辛苦终身事

下联:莫向光阴惰寸功

上联:花与重开日

下联:人无再少年

上联:青春须早为

下联:岂能长少年

上联:君看白日迟

下联:何异弦上箭

上联:听说读写,攻克语文堡垒

下联:闻看算想,攻下数学难关

上联:知识海洋勤是岸

下联:人生苦舟乐是帆

上联:好好学习,鼓起理想风帆前进

下联:天天向上,展开梦想翅膀腾飞

上联:长身体,操场上龙腾虎跃大显身手

下联:学知识,考场上思维敏捷对答如流

上联: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为学生服务

下联:儿女孝顺父母,父母为儿女操心

上联:细节决定成败

下联:态度决定一切

上联:小事成就大事

下联:细节成就完美

上联:习惯决定成绩

下联:细节决定命运

上联:习惯改变命运

下联:细节铸就终身

上联:细节决定成功

下联:点滴铸就辉煌

上联:彩虹风雨后

下联:成功细节中

上联:要成就大事

下联:先做好小事

上联:莫放松点

下联:莫轻视微

上联:绳锯木断

下联:水滴石穿

上联: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上联:一步二步三步步步高升

下联: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

上联:态度决定一切

下联:习惯成就未来

上联:一朝习惯

下联:万事易办

上联:好习惯成就一生

下联:坏习惯毁人前程

上联:好方法事半功倍

下联:好习惯受益终身

上联: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

下联:用理想和信心换取动力

上联:北大清华少年心

下联:花香鸟语春天事

上联:心态决定命运

下联:自信走向成功

上联:科学有真谛

下联:有志者竟成

上联:争三好勤奋学习

下联:全面发展德智体

上联:千顷幼苗沐阳

下联:甘霖万木争荣

上联:爱劳动爱科学

下联:创建千秋大业

上联:彩虹风雨后

下联:成功细节中

上联:建四化钻研科技

下联:努力攀登高精尖

上联:讲文明讲道德

下联:造就一代新人

上联:兢兢业业育桃李

下联:勤勤恳恳做园丁

上联:人梯巧搭登攀路

下联:心血勤浇栋梁材

上联:世上无难事

下联:无心人不就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试论本色诗歌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本文是由上传的:浅谈本色诗歌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新课改搞得如火如荼,但诗歌教学显现出教学目标在被萎缩、教学过程在被虚化、思想性在被单一、人文性在被拔高等诸多不符合诗歌特点的教学问题,本色诗歌教学就是依据诗歌自身的特点、新课改要求的标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教学,让诗歌教学回归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努力教出“语文味”和“文学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

关键词:本色诗歌教学;文学本位;审美价值;期待视野

诗歌教学归根结底是诗歌解读的问题,而本色诗歌教学的强调是试图努力构建不偏不倚的从诗歌解读的一开始的期待层面、语言层面、审美层面到最后的思想层面完成诗歌的解读,实现诗歌教学应有的价值。

一、从期待层面

一般来说,学生在接触任何诗歌时都会有一种原初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在读者既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经过主体的期待视域的整合才最终完成被阅读和理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旦开始诗歌文本解读就开展了对文本各层次‘期待’的预估和检验,而‘期待’的每一个环节的转换、倒错、阻塞都会形成‘期待受挫’而导致心理环流的断裂”。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十分重视学生由原初体验而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期待”,还要防止“期待受挫”以及“期待受挫”之后的及时链接。优秀诗歌的丰富内蕴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怎样实现学生由原初体验走向诗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跃而最终提升“期待视域”获得较高审美体验?一旦审美受挫,又如何去克服?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寻找契合点,在学生的原初体验和诗歌作品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

其次,关于“审美受挫”的问题。其实“读者的‘期待视域’并不单单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它还会与更为丰富的个体生活经验渗透融合。因此‘期待视域’不会真正地趋于凝固,它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受挫、调整、扩充再重建的开放的动态发张之中。‘期待’的实现固然是读者的审美心理图式与欣赏对象达成同化的结果,‘受挫’则更是读者的审美心理图式经受欣赏对象的挑战而对作品展开更深入理解的开始”。因此,一旦“审美受挫”,不必惊慌,用开放的心态然后放慢阅读速度,反复接触文本,积累信息,逐步提高解读能力。古人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重视“推敲”“吟诵”就是一种反复接触文本、放慢阅读速度的可贵的解读欣赏经验。

最后,要特别强调诗歌背景资料的不恰当处理所造成的“期待受挫”。

“知人论世”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如果对作品创作背景取舍不当、时间安排不灵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如果对于历史大背景介绍过于失重,就会消弱诗歌本身的思想魅力,而带有政治解读色彩,违背对于诗歌主体的解读。

二、从语言层面

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诗歌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引起强烈反应而创作的具有浓厚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它往往以短小凝炼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歌的语言是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格律化,具有内在的节奏与旋律;表现出散文化和陌生化;语言中的语法有时会产生变构,例如互文、倒装等。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定要从诗歌的语言本身人手,抓住诗歌语言进行反复地品味,才会体会语言背后的作者所隐藏的深意表达,感受到一首诗的“诗意”和“文学性”。例如,《再别康桥》为何那么美?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留意诗中那些动人的比喻,正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排列组合所体现的建筑美让“康桥”如此引人人胜。

三、从审美层面

“作为一种育人的媒介或载体,诗歌的教学价值在于以审美唤起学生内心的诗意,实现承传民族文化心理,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整人格的目的,完成培植审美精神的流转”。“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张力: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王尚文先生并指出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张力的发现与消除。可见,诗歌教学的审美还得从诗歌张力的彰显出发。

(一)张力的发现

诵读诗歌

诗歌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的特点,使得诵读成了诗歌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但诗歌的朗读一定要有梯度、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原初体验),划分诗歌节奏;其次,通过教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接着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再次,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诗歌的重音,以突出诗歌的感情。这样,使诗的张力不断显现、“其义自现”。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诵读和张力是相互的,诵读是为了发现张力,但同时诵读受到了诗歌张力的召唤,不断走向诗歌本身,倾听诗歌的言说。

(二)张力的消除抓住诗歌言语、意象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但诗歌教学应凸显“语文味”,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语文综合素养。有经验的老师并不追求课堂花样的不断翻新,而是踏踏实实地与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退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固定的意象,如用“杨柳”来写依依惜别之情等。在诗歌教学中必须抓住诗歌的这些意象,消除诗歌张力,把握诗歌内涵。例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社会浩劫;“黑色的眼睛”即喻指受骗又暗示觉醒,两个意象能够唤起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读者的感情。

(三)张力的扩充

体味诗歌意境、言外之意

所为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的艺术境界。诗歌常借助意象来创造意境,如余光中的《乡愁》,“愁”“思”本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作者却物化了这种情感,借助了四种具体可感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来表达这种情感,意象的有意排列、展现就为人们营造出了一片“愁”“思”的意境。

诗歌教学不应该满足于张力的发现和消除,而应该不断扩充诗歌的张力,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一些学生最初对诗歌的多种期待,因为多角度的视野、理性的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态度会让一首诗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

四、从思想层面

这里所说的思想层面主要是指诗歌的主旨,由于诗歌情感的复杂性,因而在对于诗歌的主旨上就不能搞定论、不能单一化,应该多元的去理解。古人常说:“诗无达诂”“文无定评”,西方的阐释学也认为“任何阐释都不是眺望大海的最后一道海岬”。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引发出他们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发现、和创造性理解。文学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的。所以,在教诗歌时,不是把话说死,而是说活,是激活学生对一首诗的认识,激发起他们思的可能性,写的可能性。